授牌儀式上孩子們吟誦詩詞
(陶毅博 記者 楊晶)11月29日,記者從潼關縣獲悉,今年,潼關縣已順利通過了「中華散曲之鄉」評審驗收,被中華詩詞學會授予「中華散曲之鄉」稱號,同時授予該縣四知學校、萬盛園醬菜調味品有限責任公司「中華詩教先進單位」稱號,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名關再添新的文化名片。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潼關北臨滔滔黃河,南依魏巍秦嶺,秦晉豫三省交界之處,得益於先天的地理位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同時這裡又是文化交融匯集之地,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千百年來歷朝歷代途經潼關的文人墨客留下詠潼關的詩詞歌賦達300餘首,唐代杜甫的《潼關吏》、元代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等詩篇更是千古傳誦,是這片土地上永恆的文化瑰寶。
近年來,潼關縣把發揚和傳承詩曲文化作為堅定文化自信,打造地域文化品牌的重要載體,深入挖掘潼關詩曲文化內涵,出版《詠潼關古詩詞選注》、《詠潼關古詩曲選讀》兩本書,收錄古代百餘名作者詠潼關的200餘首作品,讓這些承載著歷史和時代的優秀傳統文化根脈得以保存和延續。同時加強詩曲組織建設,組建潼關女子詩曲社、上善村農民詩曲社、四知學校詩曲社、秦東農民詩曲社等詩曲文化創作社團,開展詩曲研討會、詩曲採風交流等活動;學校將詩詞教育納入教學總體規劃,開設詩教課程,把詩詞教學和創作實踐相結合;社區利用活動室、宣傳欄、文化廣場等,展示當代詠潼關散曲佳作,定期組織詩詞朗誦等群眾文藝活動;成立農民詩會,吸納會員80餘人,創作了詩詞作品400餘首。訂立長效機制,推動詩曲文化進學校、進機關、進社區、進企業、進農村、進旅遊景區,讓更多人感受中國傳統詩曲文化魅力。
潼關縣還鼓勵幹部群眾自編、自創、自演,將詠潼關古詩作及近現代詩曲搬上舞臺,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推廣傳統詩曲文化,連續三年舉辦的潼關詩曲大會,已成為當地每年一次的文化盛宴,推動潼關詩曲文化代代傳承,重振潼關精神,再樹潼關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