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佘國武
馮子振的名字,早在二十年前便聽說過。那時一些熱愛文史的老先生們對我說:「元朝文學家馮子振是我們雙峰人,寫過一百首梅花詩。」我說:「網上說他是株洲攸縣人?」「肯定是雙峰人嘛,他的墳墓在梓門橋鈴山。」我還是缺乏自信,因為《元史》記載馮子振是攸縣人。因此當我向外人介紹雙峰人物,講到曾國藩時滔滔不絕、如數家珍,眉飛色舞;講到馮子振時則底氣不足,聲音漸低,言語漸稀。
但自從2018年之後,事情發生了逆轉。2018年雙峰縣詩聯協會舉辦「富厚空調杯」全國詩詞曲大賽,啟事發出去之後,作為會長的我,感到有點緊張,因為曲(散曲),雙峰人會寫的寥寥無幾,我也寫不好。為了消除緊張,我便看書學習,想和雙峰的同仁們學會創作散曲。
我專程到長沙,向湖南省詩詞協會常務副會長、瀟湘散曲社社長周成村先生請教,應該使用哪種曲譜?應該使用哪種韻書?應該如何創作散曲?周會長給我釋疑之後,著重談了馮子振:
「馮子振,是湖南元代文學史上最有成就的人。他的代表作有四十二首散曲《鸚鵡曲》、一百首七絕《梅花詩》、大賦《居庸賦》《十八公賦》等。目前研究馮子振的著作主要有王毅的《馮子振研究》、陳安國的《馮子振集注》等。至於馮子振到底是哪裡人,有爭議,宋濂說是攸縣人,王毅說是湘鄉(雙峰)人。不論是哪裡人,但馮子振的歸葬之地在雙峰,這個是不容爭辯的事實,希望你們雙峰詩聯協會,在創作詩詞楹聯的同時,也不忘散曲創作,將馮子振的文藝發揚下去。」
周會長是散曲專家,很關注湖南散曲大家馮子振。告別時,他將《馮子振研究》《馮子振集注》贈給我,接到這兩本書時,感到不僅僅是兩本書,而似一副沉重的擔子。一定要努力啊!莫辜負領導、專家的期望。
回來後,查了資料,元朝只有九十多年時間,期間湖南真的只有馮子振最有名,登時對他肅然起敬。又將馮子振的《居庸賦》抄了一遍,五千多字,抄了一個星期。這篇賦很長,話語繁雜,缺少明顯的線索,更不像韓愈的文章幽默風趣,真的很難讀。但其中有兩個東西使我佩服,一是全文有六十八個字我不認識,可見馮子振的識字量之大,我想《說文解字》他應該非常熟悉。二是全文押韻,這個也不簡單,繼承了司馬相如的傳統。《元史》的作者宋濂在《居庸賦》後寫了個跋言:「馮公博學英詞名於世,當其酒酣氣豪,橫厲奮發,一揮萬餘言,少亦不下數千,真一世之雄哉!」中學時讀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我們非常佩服宋濂的文筆,沒想到宋濂佩服的人竟然是雙峰的馮子振。其實馮子振的妙筆不在賦,而在散曲創作,他的《鸚鵡曲》重疊四十二韻,談古論今,收放自如,謂為神品。鄉彥馮子振翰墨生輝,名垂千古,雙峰人不寫散曲,真的有愧前賢。
於是我向縣文聯主席彭衛國、雙峰詩聯協會原會長陳鋼糧等匯報了我的思想,想加強雙峰散曲教育,提高雙峰散曲創作水平,得到了他們的一致贊同。同仁陳鋼糧、彭衛國和我各買了些工具書,並交換閱讀。書有:《宋元戲曲史》《詞曲概論》《詩詞曲格律講話》《元人小令格律》《康熙曲譜》《北曲新譜》《中原音韻》《洪武正韻》《元曲三百首》等。我將這些書看了之後,便試著填曲,並利用不同的曲譜和曲韻來填,以了解創作的難易程度。並寫了一些教案,擬給雙峰詩聯協會的同志們上課。2018年5月5日在雙峰縣文藝大講堂進行散曲第一講,內容為「如何寫小令天淨沙」。第二講設在位於馮子振故鄉的鈴山中學,內容為「如何寫鸚鵡曲」。後來四次請省裡的專家到雙峰講授散曲。除了授課輔導外,我們還建立了雙峰散曲交流群,有七十多人入群,群內每月舉行月課活動。雙峰寫過散曲的人有五十多個,經常寫的有二十多個;有二十多人的散曲登在《中華散曲》《湖南詩詞》等刊物上;有的散曲在市級以上的競賽中獲獎。
鑑於雙峰散曲取得的成績,瀟湘散曲社於2020年8月21日給雙峰掛了一塊新牌:瀟湘散曲社雙峰分社。這是雙峰文化事業的一件喜事,是雙峰散曲建設的裡程碑。雙峰縣詩聯協會常務理事胡三先生任社長。
如今外人問及雙峰名人,我會像介紹曾國藩一樣介紹馮子振,這情形是喜悅地、自信地、驕傲地,因為馮子振的思想和文學在鈴山紮下了根,開出了鮮豔的花朵,芳香瀰漫在雙峰大地。作者:佘國武,字韋弦,供職於雙峰縣教研室。雙峰縣詩聯協會會長。著有《富厚堂詩話》《草螢荷露》,編有《七家詩抄》。本文系作者投稿,配圖由作者提供。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進入一個神奇的頁面。土著民自創辦以來的所有文章,在這裡都可以找到。用你想要的關鍵詞試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