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惡毒陰險之書——《羅織經》

2021-01-17 Me兔九哥

《羅織經》是武周酷吏來俊臣所著的一部專講如何羅織罪名,陷害殺人的書。

據說古代酷吏周興臨死之際,看過此書,自嘆不如,竟心甘情願去死;

還有一代人傑宰相狄仁傑閱罷此書,也是驚得冷汗直冒,卻不敢喊冤;

連女皇武則天面對此書,都嘆道:如此機心,朕未必過也。殺機遂生。

那麼,這書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是有何等的惡毒與陰險?竟然連殘暴殺子的一代女皇武則天都自嘆不如?

以下是截取《羅織經》的部分段落,與大家一起解讀這本書的奇異之處。

閱人卷第一

人之情多矯,世之俗多偽,豈可信乎?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恥其匿怨而友人也。

【譯文】人們的情感許多是做出來的,世間的習俗許多是虛假的怎麼可以相信呢?孔子說:『甜言蜜語、和顏悅色、畢恭畢敬,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可恥的是他們心中藏著怨恨,表面卻與人要好的虛偽行徑。

人者多欲,其性尚私。成事享其功,敗事委其過,且聖人弗能逾者,概人之本然也。

【譯文】人的欲望是多種多樣的,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事情成功了便享受功勞,事情失敗了便推託過錯,聖人尚且不能超越這一點,這大概是人的本性所決定的吧。

多欲則貪,尚私則枉,其罪遂生。民之畏懲,吏之懼禍,或以斂行;但有機變,孰難料也。

【譯文】欲望多了就會起貪心,極端自私就會有偏差,罪惡從此便產生了。老百姓害怕懲罰,官吏恐遭禍患,不得不收斂自己的行為;一旦有了機緣變故,誰都無法預料了。

為害常因不察,致禍歸於不忍。桓公溺臣,身死實哀;夫差存越,終喪其吳。親無過父子,然廣逆恆有;恩莫逾君臣,則莽奸弗絕。是以人心多詐,不可視其表;世事寡情,善者終無功。信人莫若信己,防人毋存幸念。此道不修,夫庸為智者乎?

【譯文】人們受害常常是因為對人沒有仔細的察驗,人們遭受禍患往往是由於對人心慈手軟。齊桓公過份相信他的臣子,以致死亡實在讓人哀痛。吳王夫差沒有吞併越國,最後卻導致吳國的滅亡。關係親密沒有超過父子的,可是像楊廣那樣的逆子卻總是存在;施以恩德沒有超過君對臣的,但是像王莽那樣的奸臣起卻從未斷絕。因此說人的內心隱含著太多的欺騙,不能光看他的外表。世上的事缺少情愛,做好事的人最後卻得不到功勞。相信別人不如相信自己,防範別人不要心存僥倖。這種技藝學習,難道還能成為一個有智能的人嗎?

事上卷第二

為上者疑,為下者懼。上下背德,禍必興焉。

【譯文】上司的疑心重,下屬的恐懼就多。上司和下屬的心意不一致,禍事便由此產生了。

上者驕,安其心以順。上者懮,去其患以忠。順不避媚,忠不忌曲,雖為人詬亦不可少為也。上所予,自可取,生死於人,安能逆乎?是以智者善窺上意,愚者固持己見,福禍相異,鹹於此耳。

【譯文】高高在上的人驕傲,順從他可使其心安。高高在上的人懮慮,忠於他可使其免除懮患。順從不要迴避獻媚,忠心不要忌諱無理,雖然遭人詆毀也不能少做。上司能給你什麼,自然能拿回什麼,生死都控於人手,怎麼能違背他們呢?因此有智能的人擅長暗中猜度上司的心意,愚蠢的人只堅持自己的見解,他們福禍不同,都是源於這個原因。

人主莫喜強臣,臣下戒懷妄念。臣強則死,念妄則亡。周公尚畏焉,況他人乎?

【譯文】當主子的沒有喜歡手下的人勢力過於強大的,當臣子的要戒除心中存有的非分之想。臣子權勢過大會招致死禍,想法荒謬會導致滅亡。周公姬旦尚且懼怕這些,何況是其它人呢?

上無不智,臣無至賢。功歸上,罪歸己。戒惕弗棄,智勇弗顯。雖至親亦忍絕,縱為惡亦不讓。誠如是也,非徒上寵,而又寵無衰矣。

【譯文】上司沒有不聰明的,下屬絕無最有德行的。功勞讓給上司,罪過留給自己。戒備警惕之心不要丟失,智能勇力不要顯露。雖然是最親近的人也要忍心斷絕,縱然是幹邪惡的事也不躲避。如果真的做到這樣,不但上司會寵愛有加,而且寵信不會衰減。

治下卷第三

甘居人下者鮮。御之失謀,非犯,則篡耳。

【譯文】自願處於下屬的人很少。上級對下級的管理如果沒有計謀,不是下級牴觸上級,就是下級奪取上級的權力。

上無威,下生亂。威成於禮,恃以刑,失之縱。私勿與人,謀必闢。幸非一人,專固害。機心信隱,交接靡密,庶下者知威而畏也。

【譯文】上司沒有威嚴,下屬就會鬧出禍事。威嚴從禮儀中樹立,依賴於刑罰,放任它就會喪失。秘密的事不要讓人參與,參與謀劃的人一定要清除。寵信不要固定在一個人的身上,讓一個人專權一定會帶來禍害。心思一定要隱藏起來,與人交往不能過分親密,希望下屬由此感知上司的威嚴而生敬畏。

下附上以成志,上恃下以成名。下有所求,其心必進,遷之宜緩,速則滿矣。上有所欲,其神若親,禮下勿辭,拒者無助矣。

【譯文】下屬依附上司才能成就志向,上司依靠才屬才能取得功名。下屬有貪求的東西,他的心自然會要求上進,提升他應該慢慢的來,太快他就滿足了。上司有想使用的人,他的神態要親切,以禮相待下屬不要推辭,不這樣做就沒有人協助他了。

人有所好,以好誘之無不取,人有所懼,以懼迫之無不納。才可用者,非大害而隱忍。其不可制,果大材而亦誅。賞勿吝,以墜其志。罰適時,以警其心。恩威同施,才德相較,苟無功,得無天耶?

【譯文】人有喜好的東西,用喜好的東西引誘他沒有收伏不了的。人有懼怕的東西,用懼怕的東西逼迫他沒有不接受的。有才能可以使用的人,沒有大的害處要暗中容忍。其人不能馴服,確實是才能出眾的也要誅殺。賞賜不要吝惜,用此消磨他們的意志。懲罰要適合時宜,以此讓他的心得到告誡。恩惠和威力一起施行,才能和品德互相比較,如果這樣做還沒有成效,莫非這就是天意吧?

從《羅織經》部分段落釋意來看,這本奇書實乃是為朝廷奸臣提供陰險惡毒以及害人之方法的書,再來看另一段釋意,這一段則是針對官場的

瓜蔓卷第十二

事不至大,無以驚人。案不及眾,功之匪顯。上以求安,下以邀寵,其冤固有,未可免也。

【譯文】事情不是很大,就不能讓人震驚。案件不是牽扯人多,功勞就不能顯現。君主用它來求取安定,臣子用它來邀功取寵,這裡的冤情一定會有,卻是不可能避免的。

榮以榮人者榮,禍以禍人者禍。榮非己莫恃,禍惟他勿縱。罪無實者,他罪可代;惡無彰者,人惡以附。心之患者,置敵一黨;情之怨者,陷其奸邪。

【譯文】真正顯達是能讓他人也顯達的顯達,真正的禍患是能使他人也致禍的禍患。不是自己掙來的顯達不要倚仗,只要是他人的禍患就不要放過。罪名沒有實證,用其它的罪名來替代;惡行沒有顯露,用他人的惡行來依附。心腹的禍害,把他誣指為是敵人的同夥;情感上怨恨的人,陷害他是奸詐邪惡的小人。

官之友,民之敵;親之友,仇之敵,敵者無常也。榮之友,敗之敵;賤之友,貴之敵,友者有時也。是以權不可廢,廢則失本,情不可濫,濫則人忌;人不可密,密則疑生;心不可託,託則禍伏。智者不招己害,能者尋隙求功。餌之以逮,事無悖矣。

【譯文】官吏的朋友,在以官吏為敵的百姓眼裡便是幫兇;親人的朋友,在和親人有仇的仇人眼中也成了敵人,所以說敵人是變化不定的。顯達時的朋友,敗落時就是敵人;貧賤時的朋友,富貴時就是敵人,所以說朋友是暫時的。因此說權力是不可廢棄的,廢棄了就失掉了根本;同情心是不能隨便施予的,太隨便了就會招人忌恨;與人交往不能過於親密,太親密就會產生疑慮;心裡話不能說出來,毫無保留就潛藏著禍患。有智能的人不會為自己招來禍害,有能力的人總是尋找別人的漏洞以求取功勞。引誘他們上鉤再據此把他們逮捕,事情就沒有悖理之說了。

《羅織經》一書中所有表述,無不揭示著人心險惡的陰暗面!

時至今日,此書亦被看做陰謀學的扛鼎之作。

相關焦點

  • 古代小人寫對付小人之書:《羅織經》只用3招,讓身邊小人現原形
    自古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說,多和「益者」深交,會讓你受益匪淺;當面花言巧語,背後捅刀子的「損友」,還是應該避而遠之為妙。怎麼才能識別小人?一般人還真看不出來,所以就經常遭小人暗算。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人們認為君子好識別,小人是防不勝防。如果你讀了武周時期來俊臣寫的厚黑書《羅織經》,就能知道小人的心理活動,只要做到3點,就能讓避開小人,不為小人所害。
  • 讀《羅織經》,書中的8個字,讓我悟到了一個道理!
    「沒有那個金剛鑽,就別攬這個瓷器活」,國企退休老總的這句話,我一直不能理解,當讀到《羅織經》中的8個字,我悟到了!工作會佔用我們人生大部分的時間,工作的好壞不僅會影響我們收入,更會影響我們的心情,但很多時候,並不是每份工作都能如我們所願,尤其在工作中,很多時候不僅僅考驗的是我們的業務能力,更是考驗我們的為人處事之道,甚至是揣摩人心的能力,這些能力會直接反映到我們的利益上面,如果我們懂得這些能力,那麼升職加薪在工作中對我們來說將是小菜一碟的事,反之我們將步步難行,可能工作了十幾年,仍然還在原地踏步,
  • 《羅織經》VS《鬼谷子》:雖同為古之禁書,但也有本質區別
    不管你是否聽說過,無論你是否翻看過,中國歷史上的確存在著這麼一部被公認為邪惡之書的禁書,此書的名字就叫做《羅織經》。是唐朝時一位著名的酷吏來俊臣所寫,歷朝歷代都將其視為一部專門害人的集大成之作。不過細數書中的內容,其實和《鬼谷子》這部千古奇書倒也有些許相似之處,尤其是在對人心和人性的拆解方面,的確非常的透徹。
  • 權謀厚黑《羅織經》:寫盡古代官場奧秘,蘊含可怕政治智慧!
    權謀厚黑《羅織經》:寫盡古代官場奧秘,蘊含可怕政治智慧第一次聽說「來俊臣」這個名字是在《資治通鑑》中,來俊臣用聰明才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嚇退了酷吏周興,還創造了「請君入甕」這個成語。這個故事讓我一度認為來俊臣是個正面人物,實則不然。
  • 《羅織經》說透管理之道的一句話,多少職員,甘願「做牛做馬」!
    《羅織經》中說透管理之道的一句話,多少職員,甘願「做牛做馬」!《羅織經》是一部很神奇的書籍,它本身是古代酷吏來俊臣所著,目的是為了擊敗對手,用陰謀詭計來陷害對手,裡面充斥著揣摩人心,爾虞我詐,好人一不小心就會被裡面的詭計所殘害,因此在古代,對帝王來說,此書是不允許在官場流通的,更不允許普通人閱讀!
  • 《羅織經》讓人「心寒」的一句話,多少人讀懂了,心也「狠」了!
    《羅織經》讓人「心寒」的一句話,多少人讀懂了,心也就「狠」了!其實這種人性,我國古代有一本書早都說清楚了,這本書就是大名鼎鼎的《羅織經》,《羅織經》的作者是唐代酷吏來俊臣,他寫這本書當然沒安什麼好心,但他卻把人性看得很透徹,千百年來的王侯將相,換了一輪又一輪,但王侯將相所處的官場鬥爭,社會變化,卻永遠逃不出《羅織經》中所描述的人性!
  • 《羅織經》讓我「又愛又恨」,短短三句話,說透小人的處事方法!
    《羅織經》是一本讓我「又愛又恨」的書,「愛」是因為它看透人性,「恨」是因為它詭計多端,短短三句話,說透小人的處世方法!「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是許多人的追求,尤其對於我們愛讀書的人來說,能讀上一本好書,真是一件極大的樂事,但讀書也不僅僅只有快樂,因為書也能讓我們看清事情的本質,這些本質有時候往往並不「善良」,此時就會讓我們感到一陣陣的難過,最近我就讀過一本如此的書,這本書讓我「又愛又恨」,這本書就是《羅織經》!
  • 《羅織經》簡單的一句話,說透了多少總吃「啞巴虧」的人!
    《羅織經》是一本讓我有點「牴觸」的書,但卻又不得不讀,書中簡單的一句話,就說透了多少總吃「啞巴虧」的普通人!古代有一部奇書叫做《羅織經》,這部書是專門講人性的,可以這麼說,雖然經過了上千年,書中對人性的研究,放在現在也能秒殺很多這方面的心理學書籍,更不用說那些平凡無奇的交際書了,《羅織經》為什麼能寫得這麼透徹?因為它有一個特別的作者,它的作者就是發明「請君入甕」的來俊臣,來俊臣是古代有名的小人,小人寫的制服小人的書,當然很管用!
  • 《羅織經》:擊中你要害的,往往是最懂你的人
    《羅織經》說:「敵之大,無過不知;禍之烈,友敵為甚。」一個人最大的敵人,並非是對手,而是你不知道自己的敵人是誰。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就是不知道誰是自己的敵人。最深的禍患,就是和真正的敵人做了朋友。那些能親近你的人,大多是深得你信任的人,而那些能傷害你的人,卻是你最在乎的人,那些最了解你的人,往往都知道的軟肋,所以想要傷害你,也最能擊中要害。所以,不管是在什麼年齡階段,只要是在職場上,就不要輕易交託真心,更別交朋友,否則你就會熟的很慘,在官場中,就更別說感情了,在利益為上的名利場上,註定是輸得。
  • 《羅織經》:一部網羅罪名、邪惡的奇書,究竟有多可怕
    羅織經是唐朝酷吏來俊臣所作的,這本書從名字便可知,是用來羅列人的罪名、善用計謀與人爭權奪利的。這也是這本書的「可怕」之處。魚目混雜的社會,仿佛一個虛擬世界,「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真實「遊戲規則」,又仿佛一個堅硬的大石頭將踉蹌行走的你一下擊倒。 古代的王侯將相,爭相爭權奪利。
  • 人性寶典《羅織經》,不掌握三句話,能力再強都要吃虧!
    人性寶典《羅織經》,每讀一遍,我都難受一次,小人為啥過得比普通人好?不就掌握了三句話,不懂,能力再強都要吃虧!有一本古書,它被稱為人性寶典,它是古代官吏必讀之書,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羅織經》!《羅織經》是古代酷吏來俊臣所著,來俊臣是我國有名的小人,所以他寫這樣的書不僅來自於自身的實踐,更來自於他對同類的分析,所以他才能把《羅織經》寫的這樣入木三分,如果是一個君子來寫這樣的書,那必然是大話連篇,毫無實際意義!
  • 《羅織經》:一個人是小人還是君子,看3點就夠了,很多人不知
    在古代就有這樣一本專門寫人心、人性弱點的書,也被稱為「千古奇書」。它就是「害人書」《羅織經》,是唐代臭名昭著的酷吏來俊臣和他的黨羽共同編著而成的,專門用於在當時製造冤假錯案。裡面對人的心理,人性分析得特別透徹,書裡有三句話,不僅揭露了世俗的險惡,還能幫助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小人還是君子。
  • 《羅織經》總沒讀懂,直到請同事吃飯,他講了一件事後,我懂了!
    《羅織經》我總沒讀懂,一直認為裡面說的心機不可能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直到請同事吃飯,他講了一件事後,我懂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世界之險惡,往往超過很多人的想像,人之所以很難想像世間的有些險惡,是因為許多人對人性不了解,他們看慣了太多勵志的東西,認為所有人都是良善的,但事實卻並不是這樣,人性的複雜,有時讓人都無法琢磨!
  • 羅織經:真正聰明的人,都悟透了3種人性,老實人長嘆:知道太遲
    老話說:最冷不過人性,最涼無非人心!人性是複雜且神秘的,也是經不起考驗的。人性的黑暗之處往往是我們無法想像到的,所以我們常說:「害人之人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想要在社會上混得順暢點,就不得不提防那些「小人」作怪。可這「人心隔肚皮」,如何才能看透人心,防範一些「人性陷阱」呢?
  • 《羅織經》裡三句厚黑的話,助你讀懂人性,學會與小人的相處之策
    在生活中,小人確實很遭人厭惡,但我們卻又不可否認,在工作中,小人最是招領導喜歡,同事升職的速度最快也多是善於阿諛奉承、溜須拍馬的人。小人防不勝防,很多人覺得遇到小人避開就是,不與之為伍,但你真的分得清誰是真君子,誰是假小人嗎?而且一旦得罪了小人,那可就真的攤上事了,所以才有了算命中「犯小人」的說法。
  • 《羅織經》:古官場的縱橫學術,謀略背後隱藏著可怕的人心陰暗
    這世上最可怕的是什麼?是人心!這世上變化最快的是什麼,還是人心!初次聽聞羅織經的時候,我還以為是一個姓羅的寫的織布手藝。拿到仔細觀看之後,了不得。這簡直就是赤裸裸的人性揭秘。怪不得武則天當時看過自愧不如,狄仁傑看過此書,直冒冷汗,卻不敢作聲。有些人稱這部書為中國謀略的經典神書。
  • 《羅織經》最暴露人性的三句話,看透人心,避離禍害與小人
    在《羅織經》這個書,就有寫著人際交往、處事中的一些謀略,更多的裡面卻有很多處世智慧,要想避開小人,就只能了解小人,把人性看透,就不會被小人所害。今天小編就和你分享《羅織經》最暴露人性的四句話,助你看透人心,避離禍害與小人。一、上者驕,安其心以順上層的人都有自己的驕傲,對於員工,跟喜歡順從,心安的。
  • 《羅織經》:忽視這3句話的人,能力再強也會吃虧,別不在意
    《羅織經》是由古代酷吏來俊臣所著的一部專講如何羅織罪名,角謀鬥智的書。這本書是一本講權謀鬥智的「權謀厚黑學」,裡面充斥著很多勾心鬥角的事情。《羅織經》裡這3句話,道盡了人性的險惡,如果忽視這3句話,能力再強也會吃虧。
  • 心機大全《羅織經》,多少有能力的人放不下面子,最終一事無成!
    心機大全《羅織經》,小人沒啥能力卻步步高升,兩句話說明其中緣由,多少有能力的人放不下面子,最終一事無成!其中的緣由,很多人想了一輩子可能都沒有明白,或許我們能從一本書中找到答案,這本書就是《羅織經》!《羅織經》是古代酷吏來俊臣所著,對於這樣的書,很多人是非常厭惡和鄙視的,他們認為這樣的書只會教壞人,而且在現在這個社會,這樣的書已經沒有存在的價值了,我是非常不贊成這種說法的,我認為這個社會只要有人的存在,就必然會存在利益的爭奪,只要有利益的爭奪,就會促使人耍手段、用心機,很多人馬上就會反駁了,為啥外國就沒有這樣的事呢?
  • 羅織經:有哪些馭人之術,高手嘴上不說,但都悄悄照著做?
    羅織經:有哪些馭人之術,高手嘴上不說,但都暗暗學著做?古代成大事者,無一不是在用人上有著獨到之處,像是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建立大漢,靠的就是能為他肝腦塗地的韓信、蕭何等人。讓老百姓愚昧無知,這是掌權者的聰明之處。恩惠不顯示出來,人們就很難依從了。混亂動蕩的時代要使用有能力的人,天下平定了要剷除他們以絕後患。大治時期只使用忠於自己的人,平庸無才的人最易掌握和歸順。名稱可以改變,實權必須力爭;名稱和實權完全相反,權力就喪失了。酷好權力超過他性命的人,是沒有什麼不敢做;權力沒有主動讓給別人的,所以爭奪它的方法無所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