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否聽說過,無論你是否翻看過,中國歷史上的確存在著這麼一部被公認為邪惡之書的禁書,此書的名字就叫做《羅織經》。是唐朝時一位著名的酷吏來俊臣所寫,歷朝歷代都將其視為一部專門害人的集大成之作。
不過細數書中的內容,其實和《鬼谷子》這部千古奇書倒也有些許相似之處,尤其是在對人心和人性的拆解方面,的確非常的透徹。但若是拿兩部書進行一番全面的比較,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拉的非常大了,因為《羅織經》這部書中所透露出來的境界和格局,都比《鬼谷子》遜色了許多。
雖然《鬼谷子》在古時候也經常被一些統治者列為禁書,認為其中的內容不適合在世間廣為流傳,但是與惡名昭著的《羅織經》相比起來,兩者的確不是一個概念。言及此處或許已經有人開始忍不住好奇之心,想要知道來俊臣寫的這一部《羅織經》,究竟為什麼被稱為邪惡之書。
《羅織經》都講了什麼?
對於這一部書,其實完全可以從名字上來顧名思義,所謂密羅織網,說白了就是給別人下套,用計謀來陷害,甚至是除掉對手。如此一來,也就不得不說一說這部書的成書時間,正是一代女皇武則天在位之時。
武則天做女皇的時候,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和地位,在朝野上下大搞恐怖政策,致力於清除異己,儘可能地消除反對者。在這種情況之下,各種酷刑開始萌生,歷史上一些著名的酷吏,也隨之走上了政治舞臺,而來俊臣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如果按照史書上對這個人的評價,可以這樣形容他:此人的任務不是明辨忠奸,而是加罪於人,他最擅長的手段不是為民除害,而是做上位者的走狗,用一些非常手段陷害他人。
正是這樣一位負面評價頗多的人物,寫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專門講述如何羅織罪名,角謀鬥智的書籍——《羅織經》。但是如果僅憑這些大致性的介紹,其實也無法完全囊括這部書中的內容,因為書中的確也講述了一些較為客觀的道理。
比如此書第一卷中就有這樣一句話:「多欲則貪,尚私則枉,其罪遂生。」
此話確非虛言,人的貪念多是由欲望過重而生,徇私枉法也正是由於私心作怪,如此一來也便有了罪過。
所以倘若只拿這句話來論,完全可以算得上是客觀公正,不存在片面或者偏激的意思。但很可惜,這只是其中的一個片段,就像是黑夜中的一點螢火之光,雖有一絲光亮,卻不足以照亮整個黑夜。
《羅織經》亦是如此,儘管講述了一些客觀的道理,但是在難其中太多的內容有失公正,給人以非常強烈的偏激之感,甚至可以稱之為歪理。因為書中的很多言論,都有故意擴大負面影響的嫌疑,很容易將人的思想引到岔路上。
這種現象在書中的前兩卷,表露的倒還不是特別明顯,還在通過一些古人的事跡,來論證為人處世的法則。但是在接下來的幾卷內容當中,卻逐漸露出了其陰暗一面的本質。
例如:「人有所好,以好誘之無不取,人有所懼,以懼迫之無不納。才可用者,非大害而隱忍。其不可制,果大材而亦誅。」
這句話即使不翻譯也能看的明白,陰謀的意味已經非常濃厚,就是要利用人性的弱點來製造圈套,進而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且再看之後的兩句話,頗有一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意思,完全是站在自私的立場上考慮問題,視人命如芥草,一切都是以利益為中心點。
俗話說劍可救人,亦能傷人,而書中的內容無疑是將智慧的鋒芒用來傷人,並且會傷得非常深。若以這種觀點對待世人,那麼他的智慧越是高深,就會在邪惡的道路上走的越遠。
此外,這部書中還特別強調依附於君王的重要性,甚至將君王的好惡,當做為人處世的不二原則。比如書中有這樣一句原話:「上所用者,奸亦為忠;上所棄者,忠亦為奸。」
由此可見,在此書作者的心裡並沒有忠奸之分,甚至沒有是非善惡的界限,完全是以獻媚的姿態事君王,將自己的人格和境界都壓低了許多,同時也是自身的生存空間變得非常狹窄。或者也可以理解為,此書的作者是想要在君王臣子以及百姓的夾縫中謀取榮華富貴,而非光明正大的行走於世間。
其實這種行事準則,說白了就是一種小人行徑,不向直中取,卻往曲中求,多少有些不走正道的意思。所以這本書傳遞給人的感覺,總是那麼的偏激和陰暗,似乎其宗旨就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甚至不惜利用和違背人性。
事實上,能夠著書立傳在某一領域有卓越研究者,在智慧層面必然有其過人之處。但只可惜這部書的作者卻沒能走上正途,將自身的聰明才智都用來研究這些違背人性和常理的陰暗之學。他能夠將人性做到深入拆解,最終卻誤入歧途,走上了一條背離光明的道路,將自己的人生困在一條沒有希望的夾縫之內。
因為他滿心追求的,都是自身的地位與榮華,把君王當成最大的倚仗,然後對其他人不擇手段。可是正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走在一條如此陰暗的道路之上,又怎能擁有一個圓滿的結局?
儘管《羅織經》書中也曾提到避禍保身之法,但那終究也是一條不歸路。因為書中所寫的保身之道,其實就是不停的去算計別人,讓別人沒有功夫對付自己。可是他卻沒有想過,他一個人又怎麼能算得過天下人,更何況他還依附在王之下,根本不足以完全掌握自己的命運。
關於這一點,從其作者最終的結局就能看的出來。來俊臣由於誣陷他人樹敵過多,後來被遭多方檢舉,被武則天棄於鬧市,最後慘死於眾人之手,得到了應有的報應,連同其家人也被一併治罪。
所以說《羅織經》這部書其實和它的作者一樣,都在格局上受到了非常強烈的限制,與古時候的另外一本禁書《鬼谷子》一書相比,差距可謂非常懸殊。
《羅織經》和《鬼谷子》的差距
相較於《羅織經》這部書而言,《鬼谷子》這本書在人們心中的知名度確實高了許多,流傳的範圍也更加廣泛。而且對於書中的內容和主題思想,很多人也都十分了解,畢竟鬼谷子的學說具有非常強烈的實戰價值,在如今也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運用,甚至讓人忽略了此書在古時候曾經被列為禁書的事情。
這是因為《鬼谷子》在拆解人性闡述道理的同時,並沒有像《羅織經》那樣摻雜過多的「個人私貨」,而是在以客觀的方式,為世人講明人世間的各種規則,非常清晰,簡單明了,不會將人引上歧途。就像書中的「捭闔」、「反應」、「內鍵」、「抵戲」等篇幅,講述的都是一些有內涵的基本道理,不存在主觀意識上的引導,更沒有涉及到扭曲是非善惡的地步。
所以在如今人們的心裡,鬼谷學說是一種可以當做人生規劃戰略指導思想的實用教材,無論是為人處事,還是謀篇布局,亦或是細節規劃,都能從中得到借鑑。但是再看《羅織經》,在這方面儼然並不可取,因為其中的主導思想和人生價值觀都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扭曲,若是依照那樣的原則去為人處事,恐怕難免會有「走火入魔」的風險。畢竟唐朝時期的來俊臣,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前車之鑑,其作者自身尚且如此,後人更應該對此保持警惕。
而這兩部書之所以會產生如此之大的差距,其實最主要的一點原因就在書中透露的格局上。這時候可以再牽扯出來另外一部古典名著作為比較,或許能夠把問題說得更加清楚明了。
《道德經》,再說不僅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偉大思想學著作,同時它的格局和範圍的覆蓋性也非常宏大。以天地自然為鋪墊,以世界的源頭為起點,進而論述人類與自然和天地萬物的關係,進而總結出了道德真諦和本質。而且在這個基礎上,書中有進一步闡述了,人類應該如何消法天地自然,建立怎樣的人性和正確觀念,並且給出了非常宏觀的建議和指導。
上至君王,下至黎民,從至賢至德的聖人到普普通通的平凡人,在《道德經》的理念中一直都處在平等的位置,這是一種基於人格和生命的平等,也是一種格局和境界的體現。
而到了《鬼谷子》這部書中,雖然論的範圍縮小了一些,不再大規模闡述天地自然和萬物的關係,但是這種平等的理念卻沒有改變,其格局和境界也沒有降低。因為從書中的很多內容都可以看的出來,其作者的思想境界其實非常廣闊,並不存在完全依附與誰,或者在某些夾縫中生存的想法,而是有種非常從容淡定的氣質洋溢在字裡行間。
就如同戰國時期的那些縱橫家一樣,可以縱橫於諸國之間,何必在夾縫中苦苦掙扎。這就是那種宏偉格局和高遠境界的體現,他們能夠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君王,也能夠以端正的心態面對他人。雖然這些人也用計謀,但是卻都用的光明正大,沒有像《羅織經》那樣觸及人性的原則和底線。
所以如果按照具體境界來劃分的話,《道德經》無疑處在上乘之境,《鬼谷子》只是範圍縮小了一點,境界上其實也沒有落入下乘,反倒是《羅織經》卻在境界和格局上比前兩者差了不止一個層次。此書雖然已經對人性和規則了解到了非常深入的程度,可在思想的本質上卻出現了偏差,拋棄了平等的格局,過於注重功利而背離了人性。這就像是人們所說的捨本逐末,太過於追求術的運用,卻忘記了道的本質,以至於迷失了自己的人生。
可見世間的任何術與法,都需要有正確的核心思想作為根基,對任何一個層面的鑽研,都要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至少要保證不背離人性和道德。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們不偏離人生之道的本質,不會誤入黑暗的歧途。
結語
《羅織經》和《鬼谷子》,在古代雖然都曾被列為禁書,但是兩者顯然不可以一概而論。因為《鬼谷子》在古時候之所以被禁,主要是由於某些人想要壟斷這類思想,不想讓其在民間廣泛流傳,頗有一種將好東西據為己有的意思。
然而《羅織經》卻並非如此,因為這部書中的內容負面影響力確實過於強烈,即使沒有人對其進行封禁,使人們處於嚮往美好和光明的天性,也會主動在內心裡深處牴觸之情。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正是因為兩部書的核心思想,在境界和格局上存在著本質性的區別,以及非常懸殊的差距。
正所謂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時間終將會證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