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有光:快樂是否能夠進行人際比較?|右腦|左右腦|效用|左腦|經濟學...

2021-01-19 網易財經

(網易研究局稿件未經同意禁止一切媒體轉載,包括友商)

網易研究局出品——如何更快樂

你快樂嗎?如何才能做一個快樂的人?金錢和快樂一定成正比嗎?快樂的影響因素有哪些?網易研究局邀請長期從事快樂研究的全球知名華裔經濟學家、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特聘講座教授、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黃有光解讀快樂的秘密。


NO.048 快樂是否能夠進行人際比較?

我們上次討論了經濟學者對快樂或效用的衡量與人際比較的懷疑。不過,並不是所有的經濟學者,都認為快樂與效用不能夠基數衡量與人際比較。例如,1996年經濟學諾獎得主JamesMirrlees的得獎文章(Mirrlees1971),以及此文框架的許多應用與拓展者,不但應用了人際可比的基數效用,還用了效用主義的社會福祉函數(社會福祉等於所有人的效用的總和)。不過,多數經濟學者還對效用的基數可量性有所懷疑,尤其認為效用的人際比較是不可能的。

經濟學者認為效用是不可以進行人際比較的看法,有很長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Robbins (1932,1938)及更前的Jevons與Wicksteed等。他們強調每一個人的心都是不可知(inscrutable)的,效用的人際比較是完全沒有客觀根據的價值判斷,是非科學的。這種看法雖然也有一些根據,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但顯然是極端的。根據這觀點,當你的孩子傷心地在哭時,你不能夠說他傷心地在哭,只可以說他流淚、喊叫;是否傷心,是不可知的。他人之心,雖然很難完全知悉,但也不是完全不可知。【詳見(黃有光2011)關於『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論述。】

其次,效用的人際比較本身,並沒有直接的規範性的含意。例如,說選擇甲選項(比起乙選項)會使張三的效用增加的程度,大於使李四的效用減少的程度,並不表示社會應該選擇甲。要得出這個規範性的結論,還須要基於「社會的選擇應該把總效用極大化」之類的規範性判斷。如果所根據的規範性判斷是要把總效用極小化,或把效用最低者的效用極大化,上述人際效用比較可能蘊含社會應該選擇乙。因此,效用的人際比較不是價值判斷,最多只是關於事實(雖然這事實是人們的主觀效用)的主觀判斷。這種正確的方法論上的觀點,在有關經濟問題上的關於事實的主觀判斷方面,增加經濟學者所可以扮演的角色。如果把它們歸為價值判斷,則經濟學者也沒有比他人有比較專業性的作用。(詳見拙作Ng1972。)

第三,人際效用比較的不可能性是基於每人心中有一個靈魂的觀點。(不過,靈魂的存在也未必完全排除效用的人際可比性。)達爾文進化論與神經學等方面的進展,尤其是有關大腦的分割試驗,強烈支持(雖然並沒有證明)心靈的唯物主義(生物與神經元)基礎。這使效用的人際比較至少在原則上是可能的,雖然在實際比較上還不能達到很準確的程度。

如果心理狀態是完全由大腦狀態決定的,則每個人的快樂,作為一種心理狀態,原則上是可以被他人通過對其大腦的狀態的觀察而看到的。不同人之間的心理狀態也可以通過對他們的大腦狀態來比較。例如,如果痛苦的感覺就是大腦內的C類神經纖維的放電(firing),則我們就可以通過觀察C纖維的放電,而比較不同人之間的痛苦。近年來,對人們快樂的研究,已經有採用對大腦的有關部位的觀察來進行。

我們的大腦分為兩個半球,中間由胼胝體連接。在對有些癲癇病例的治療中會切斷胼胝體,以斷絕兩個大腦半球之間的信息溝通,減少癲癇的發作。左半球是控制右側身體的,它在語言能力上佔優;右半球擅長於涉及到空間視覺的活動,雖然它具有一定的語言理解能力,但是不能夠進行口頭表達。選一個大腦被分割為兩半的人作為試驗對象,然後給他的左手(左手的神經信號是送到右腦的)一個小的物體,比如說茶匙,然後問他左手中拿著什麼,他會回答說「什麼也沒有」或者「我不知道」,這是因為負責講話的左腦沒有收到來自左手的任何神經信號,而右腦又沒有說話的能力。但是,如果給他看一副畫著包括茶匙在內的各種東西的圖片,右腦就會指揮左手,指出剛才所拿著的東西是茶匙。有一次,實驗者把一副裸體女人的圖片給一個年輕女人的右腦看,她咯咯地笑,並顯示出羞澀和尷尬。但是當問她為何笑時,她卻回答說:「這部機器很好笑」。顯然,笑是由右腦指揮的,而給出口頭答案的左腦並不知道笑的原因,只是在為剛才的笑試圖找一個似乎合理的原因而已。

上述分隔大腦的現象,似乎顯示一個人有兩個而不僅僅是一個心靈。至少是在大腦左右半球被分隔開的時候,一個人有兩個心靈。一個著名的神經生理學家、生理學諾獎得主SirJohn Eccles認為只有左腦具有意識,而右腦只是一付自動機器而已(Eccles,1973)。然而,實在無法想像自動機器怎麼會笑,並且會覺得尷尬,還會通過手指來回答問題。而且一些關於右腦具有自我意識的證據,使Eccles的論點更加站不住腳。當向試驗對象的右腦提問「你是誰?」的時候,她能夠從字母表裡選出字母,拼出自己的名字。由於意識是自我意識的前提,如果自動機器沒有意識的話,是不可能具有自我意識的。因此,不能否認人的左右腦,至少在分隔的時候,是各自具有意識和自我認知的,也就是具有心靈的。但是,我們也不必像Puccetti(1981,1993)那樣,相信即使不分隔左右腦,每個人的大腦裡仍然有兩個獨立的意識。[Nagel(1979, 第11章)對於在分隔和不分隔左右腦的情況下,判斷一個人是有一個還是兩個意識的問題,做了深入的討論。]

心靈在正常的情況下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但是通過僅僅切斷兩個腦半球之間的通訊,就可以把一個人的心靈分割為兩個, 那麼很難不同意心靈僅僅是物質性的大腦的某種屬性。這對唯物主義是一個很強而有力的支持。東漢哲學家王充說,『神之於形,猶利之於刀;未聞刀沒而利存,豈容形亡而神在?』人的精神或心靈對於形體,就像刀的鋒利對於刀本身。如果刀不存在了,刀的鋒利不能還存在。那麼,人的形體如果死亡了,他的精神或靈魂怎麼還能夠存在呢?不過,神之於形,會不會是像駕駛員之於汽車呢?汽車壞了,駕駛員還可以健在呀!

也可以進一步指出,如果把兩個人的大腦用類似胼胝體的東西連接起來,這兩個人的心靈就可以靈犀洞通(不只是「一點通」)。你就可以感覺到我的刀傷的痛苦,我也可以享受到你吃冰激淋的快感!快樂的人際比較,就會差不多是百分之百!

如果筆者的判斷是對的,絕大多數的(尤其是中國的)經濟學者在本體論上是相信唯物主義的,而大多數經濟學者又認為快樂與效用是不能夠進行人際比較的,甚至在原則上就是這樣的。根據上述議論,多數經濟學者的這兩種觀點,嚴格的說,在深層次上,是相互矛盾的。

讀者們,今天,我們討論了快樂的人際比較的原則上的可能性,在下一次的文章,我們會討論如何進行這種比較。

文獻

黃有光(2011)。《宇宙是怎樣來的?》,復旦大學出版社。

ECCLES, John C. (1973).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Brain. New York: McGraw-Hill.

JEVONS, W. S. (1888). The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3rded.). London: Macmillan.

MIRRLEES, James A. (1971). An exploration in thetheory of optimum income taxation.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38(2):175-208.

NAGEL T. (1979). Mortal questions.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NG, Yew-Kwang (1972). Value judgments and economists' role in policy recommendation.EJ, 82:1014-18.

PUCCETTI, Roland (1981). The case for mental duality:Evidence from split-brain data and other considerations. Behavioral and BrainSciences, 4(1), 93-99.

PUCCETTI, Roland (1993) Dennett on the Split-Brain.Psycoloquy, 4(52) split-brain.1.puccetti.

ROBBINS, Lionel (1932). An Essay on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of Economic Science, London: Macmillan.

ROBBINS, Lionel (1938). Interpersonal comparison ofutility: a comment. Economic Journal, 48: 635-41.

WICKSTEED, Philip H. (1933), The Common Sense ofPolitical Economy, in (ed.) L. Robbins, London: Routledge.

往期回顧:

點擊進入「如何更快樂」專欄,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黃有光簡介:

Monash大學榮休教授、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特聘講座教授、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Global Priorities Institute諮詢委員。

1942年出生於馬來西亞。1966年獲新加坡南洋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經濟學學士學位,1971年獲雪梨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74年至1985年在澳大利亞Monash大學任副教授(Reader),1985-2012年任講座教授(personal chair), 2013年後成為終身榮譽教授(Emeritus Professor)。於1980年被選為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於1986年被選入Who’s Who in Economics: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Major Economists 1700-1986的十名澳大利亞學者與全球十名華裔學者之一, 於2007年獲得澳大利亞經濟學會最高榮譽—傑出學者(Distinguished Fellow)。受邀請於2018年到牛津大學作第一屆Atkinson Memorial Lecture。

網易研究局(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

網易研究局是網易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網易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歡迎來稿(投稿郵箱:cehuazu2016@163.com)。

移駕微信公號 看這裡看不到的內容

【精彩推薦】點擊進入網易研究局·中國版>>

【精彩推薦】點擊進入網易研究局·國際版>>

【精彩推薦】黃有光·網易研究局專欄PC版>>

【精彩推薦】黃有光·網易研究局專欄客戶端版>>

本文來源:網易研究局 責任編輯: 楊澤宇_NF6036

相關焦點

  • 黃有光:如何衡量快樂?|經濟學|效用|他者_網易財經
    只能比較不同選項在偏好上的高低,不能夠說高多少,不能夠比較偏好差異的大小。這是由於有些經濟問題,不必考慮基數效用。只要知道一個人對不同消費組合的排序(偏好的高低比較)及其消費預算,就能夠推導出她對消費品的需求函數(在各個價格下的需求量)。因此,如果我們只要分析物品的價格、需求量、交易量等客觀變量,並不需要知道人們的基數效用。基數效用不但包含偏好高低的信息,也包含偏好差異的強度的信息。
  • 超準的左右腦測試題:答對前4個右腦發達,答對後四個左腦發達
    我們人類的大腦被分為左腦和右腦,有的人習慣用左腦,有的人習慣用右腦。但是你知道你習慣用左還是右腦嗎?本篇文章,我們選取了8張圖,可以方便的測試我們的左右腦習慣。一般來說答對前4個的通常是右腦思維,這種思維比較感性。答對後面四個的則比較理性,喜歡動腦子思考問題,屬於理性思維。
  • 你是左腦強人還是右腦強人?測試一下你是用左腦還是右腦的方法
    更有意思的是,大腦對於軀體的控制其實是相反的,也就是說左腦控制的是右邊的軀體,而右腦控制的是左邊的軀體。比如說你眨右眼,那就是左腦在工作。 因此我們俗稱的左撇子,實際就是右腦用的比較多的結果。因為左右大腦都有不同的分工,所以你能說左撇子(慣用右腦的人)比右撇子(慣用左腦的人)聰明嗎?這樣顯然不合理吧!
  • 全腦開發=左腦+右腦
    全腦開發=左腦+右腦美國加州學醫學博士斯佩裡「左右腦分工」理論、美國艾登泰勒博士「潛意識輸入法」和美國哈佛 學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們全腦開發與學習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南。什麼叫「全腦」全腦主要涵蓋三個層次包括最淺IQ(智商)腦、EQ(情商)腦以及MQ(道德智商)腦。
  • 赴美就醫:你是左腦型還是右腦型?
    國內大型赴美就醫服務機構盛諾一家說,有些赴美就醫的患者認為一個人不是左腦型就是右腦型,這決定了他們思考和行為的方式。  在本文中,我們將探究這一說法背後的真相和謬誤。繼續讀下去,了解更多左右腦的功能和特徵。  概述
  • 【測試】你是左腦人還是右腦人?如何開發你的右腦,趕快GET!
    即使是日新月異的計算機技術,模擬和取代的也全部是人類左腦的功能,而右腦的獨特功能和無限創造力,卻一點無法取代。毋庸置疑,開發並使用右腦,會讓我們獲得巨大的潛能,變得更加幸福。你是左腦人還是右腦人?這非常生動地描繪出新思想誕生過程中,左右腦是如何協同工作的,右腦的形象思維產生了新思想,而左腦用語言的形式把它表述出來。那麼如何開發右腦呢?你可以先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想像能幫助我們建立信心,還會對行為成敗產生巨大影響。如果腦海中浮現出成功的情景,實際成功的機率就會增加。
  • 右腦比左腦多一個優勢,我找到華夏最絕的右腦開發模式
    很多研究得出,右腦是藝術腦,但是,很少有人想過,右腦不僅是藝術腦,其也是左腦這種邏輯思維大腦的有力支撐所在,就是說,一個人的左腦發達,他的邏輯思維能力很強,但是,其右腦如果沒有很好地配合工作,其邏輯思維能力就會出問題,這個被我稱之為邏輯混亂。
  • 左右腦年齡測試刷爆朋友圈!程式設計師破解代碼發現……
    我的結果是,左腦33歲,右腦5歲。」近日關於左右腦年齡的測試「刷爆」朋友圈有不少網友曬出自己的測試結果↓↓此外,還有網友測出「左腦27歲,右腦43歲」、「左腦33歲,右腦5歲」、「左腦35歲,右腦8歲」和「左腦39歲,右腦22歲」等幾種結果。
  • 李玫瑾:3-6歲是右腦開發的黃金期,3種方法,給孩子一個超強右腦
    美國哈佛兒童研究學院調查顯示:愛因斯坦、居裡夫人、達文西等等,這些偉人都有一個相同之處:超強發達的右腦(Think Different),右半腦的信息存儲量約是左腦的9千倍。左右腦有什麼區別?右腦:掌控思維邏輯(靈感腦)右腦代表的是:想像力、創造力、領導力等靈感發揮的思維能力,右腦發達的孩子記憶力普遍高於左腦,主要以圖像來進行記憶,所以被稱為「圖像大腦」左腦:掌握邏輯分析(理性腦)
  • 如何給孩子進行全腦開發?左右腦型差別大,關鍵在於父母的培養
    人們都知道腦部運作分左腦、右腦,左右腦的形狀相同,但是功能卻不一樣。左腦主要從事邏輯思維,右腦主要從事形象思維,二者缺一不可。所以,現在特別流行全腦開發,左右腦到底有什麼細分,家長又該如何培養,讓我們來詳細了解。
  • 左右腦平衡訓練
    左右腦平衡訓練之一左右腦平衡(達.芬奇)訓練法:
  • 中國孩子採用右腦開發的好壞處
    而目前從日本鼓起、風行東南亞的「右腦開發」理論,也傳入了我國,讓無數父母狂熱追逐。那麼「右腦開發」終究開發了孩子什麼潛能?它是否合適我國的孩子?我國的家長們對它有哪些知道誤區呢?【理論布景】「右腦開發」開發些啥?
  • 你是左腦思維還是右腦思維?測試一下,看看你適合做什麼工作!
    根據斯佩裡左右腦分工理論,人的每種活動都是大腦的兩半球信息交換和綜合的結果。
  • 為什麼要開發右腦?通常有這些表現的孩子右腦發達,智商高
    我們可能經常聽到開發右腦的言論,多數家長也會特別注重開發孩子的右腦,目的是為了提高兒童的學習能力,其實,人的左右腦分工明確,左腦更理性,擅長邏輯思維、推理分析,被稱為「學術腦」,而右腦更加感性,擅長圖畫、韻律、情感、想像創造力,被稱為「創造腦」。
  • 如何開發右腦訓練,增強記憶..
    但是,只要你經過右腦記憶訓練,就可以比普通人更輕鬆地超越這個「10%」,從而獲得優異的成績。那麼,人為什麼只能開發利用10%的大腦能量暱?原因就在於,在通常情況下,人們只對左腦意識加以利用。也就是說,大腦經常處於左腦意識優先的狀態,忽略了右腦意識。而那些被稱做天才的人,則可以熟練使用右腦——天才能量的源泉。人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其功能各不相同。
  • 孩子3-6歲,是右腦開發黃金期,李玫瑾:這是啟迪智慧的關鍵一步
    而大腦也分為左腦和右腦,一般人在生活中有95%的時間只是在使用左腦,對於右腦的利用少之又少,在大腦潛力的開發上,我們目前猶如單腳騎車。美國哈佛大學經研究調查發現:右腦儲存量大約是左腦的10000倍,所以,根據人體的發展來看,幫助孩子開發右腦非常重要。
  • 感統訓練之增強孩子左右腦的協調
    我們都知道,人的大腦是分為左右腦的。而左右腦的作用就是把信息進行交互分享,等到完全統合歸納後再進行明確的分工,隨後再發出命令,從而執行動作。如果孩子的左右腦配合非常默契,那對以後的學習和體能運動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大腦雙側分化不是說一朝一夕的,是需要相應的刺激才可以實現。
  • 測出你左腦更強還是右腦更強
    測出你左腦更強還是右腦更強 測試開始: 題目:觀察下面的圖片,你覺得它更像什麼? 作為一個右腦思想家,你擁有豐富而充滿活力的生命力和豐富多彩的世界,這不僅是一種膚淺的現象,也是一種內在的存在。
  • 心理學:你第一眼看到什麼,測試你是左腦發達還是右腦發達?
    C:河水 左腦屬於低速記憶,右腦屬於高速計算機。大腦不僅是不健康的記憶,嗯,右腦的記憶,他有一種難忘的能力。人們更積極地處理簡單的語言和身體問題,而發達的左腦在社交場合更為突出,具有很強的方向感和發展能力,左腦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規律性。 D:樹 你是一個左右腦發達的人。
  • 黃有光:人們對快樂的一些錯誤理解
    網易研究局邀請長期從事快樂研究的全球知名華裔經濟學家、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特聘講座教授、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黃有光解讀快樂的秘密。NO.049 如何比較不同人的快樂高低?我們上次提到通過對大腦的觀察,以及連接不同人的大腦,可以進行快樂的人際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