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連斌:繪製中華民族體質「地圖」—新聞—科學網

2021-01-19 科學網

 

漢族人體質的共性特徵是什麼?聚居於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面部樣貌有什麼特點?由天津師範大學人類生物學教授鄭連斌帶領的科研團隊,通過觀察、測量以及生物分析等方法長期研究我國各民族人口的體質特徵,目前已經在國內率先完成了漢族、蒙古族等39個族群的體質研究,獲得了超過6萬人的400多萬個有效體質數據,建立了全國最大的民族體質人類學資料庫,勾畫出了一幅詳盡的民族體質「地圖」,天津師大也因此成為我國民族宏觀體質研究的「重鎮」。

 

三十年堅守一個信念

 

走上「中華民族體質研究」這條艱苦跋涉之路,對於鄭連斌而言實屬偶然。

 

1983年的一天,一本名為《中國八個民族體質測量》的小冊子引起了鄭連斌的注意。這是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和上海博物館的專家對雲南地區8個民族的體質進行測量後,撰寫的研究報告。一遍遍閱讀之後,鄭連斌興奮起來:「這項工作我也能做!」於是,他立即與復旦大學從事這一領域研究的夏元敏教授取得了聯繫,並從此開始了中華民族體質人類學研究的漫漫「長徵」。

 

「8000元,這是我的第一筆科研經費!」鄭連斌回憶道。用這筆在當時堪稱「巨款」的經費,鄭連斌花了3年時間跑遍了內蒙古110多萬平方公裡區域內的所有民族聚集地,對蒙古族群眾進行體質測量。彎角規、直角規、馬丁尺,是他行囊中的常備工具;乾燥、風沙、嚴寒,是他每一段路途中形影不離的「夥伴」……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鄭連斌首次在國內完成了對蒙古族的體質測量分析。

 

2009年,鄭連斌帶領科研團隊啟動了我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漢族體質調查。為了儘量保證數據的「典型」性,他們深入到中小城市和農村,對在當地世居三代以上的漢族成年人分年齡組進行測量調查。鄭連斌率領團隊在22個省份設置測量點,歷時4年測量了2.7萬餘名「典型」漢族人,通過大量而翔實的數據破譯了漢族人體質「密碼」,同時也為生物學、遺傳學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強大的數據支持。

 

踏遍青山人未老

 

長期從事田野調查研究,遇到了多少艱難困苦是難以備敘的。

 

2016年7月,鄭連斌帶著研究團隊前往西藏墨脫尋訪珞巴族。越野車開到半路,遇到了塌方。「那是一條在半山腰上鑿出來的小路,旁邊就是幾十米深的懸崖,雅魯藏布江湍流咆哮,當時大家都嚇壞了。」天津師大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宇克莉回憶說,當時鄭連斌擔心大家的安全,準備等道路修好之後再去測量。但得知當地村民已經集合在一起,甚至自發地排好了隊等待他們時,團隊成員決定:棄車步行!鄭連斌和大家一起背上測量儀器,翻過兩米多高的落石,走了兩個多小時的山路,終於來到測量點。之後,他們來不及休息就開始工作,為100多名珞巴群眾進行測量,直到下午4點才吃上一口午飯。

 

鄭連斌從事中華民族體質研究逾30年,行程超過30萬公裡,走遍了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200多個村莊。如今,本可以退休在家享受天倫之樂的鄭連斌仍然與年輕人一起,在一個又一個散落在地圖上的小村莊從事著他鍾愛的人類學研究。據悉,由鄭連斌領銜編著的《中國漢族體質研究》一書不久將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這也是我國第一部關於漢族體質研究的專著。

 

鄭連斌最近寫了一篇千餘字的七言組詩《體質人類學科研工作雜憶》,結尾這樣寫道:「驀然回首已卅年,卅年往事在眼前。天南地北灑汗水,五湖四海結情緣。愁累苦煩次第過,更兼幾度遭危險。不願人世平如水,喜將今生付流年。」

 

    (本報記者 陳建強)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天津七旬教授30多年田野調查繪製中華民族體質「地圖」
    鄭連斌帶領團隊在工作中。天津師範大學供圖中新網天津12月22日電 題:天津七旬教授30多年田野調查繪製中華民族體質「地圖」中新網記者 張道正「驀然回首已卅年,卅年往事在眼前。天南地北灑汗水,五湖四海結情緣。愁累苦煩次第過,更兼幾度遭危險。
  • 畢生繪製中華民族「體質地圖」「鄉野教授」一路尋到雪山盡頭_新聞...
    他就是鄭連斌,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我國頂尖的體質人類學研究專家。有人這樣評價他的工作——「從來沒有中國人的體質數據能夠被這樣全面地記錄下來。在鄭連斌和他團隊的堅守下,中國最大的民族體質人類學資料庫得以建成,一幅詳盡的『民族體質地圖』得以呈現在世人面前。」他這樣說他堅守的意義——「很多發達國家,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經完成了對自己民族的體質研究。
  • 畢生繪製中華民族「體質地圖」,「鄉野教授」一路尋到雪山盡頭...
    他就是鄭連斌,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我國頂尖的體質人類學研究專家。有人這樣評價他的工作——「從來沒有中國人的體質數據能夠被這樣全面地記錄下來。在鄭連斌和他團隊的堅守下,中國最大的民族體質人類學資料庫得以建成,一幅詳盡的『民族體質地圖』得以呈現在世人面前。」
  • 畢生繪製中華民族「體質地圖」,「鄉野教授」一路尋到雪山盡頭
    他就是鄭連斌,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我國頂尖的體質人類學研究專家。有人這樣評價他的工作——「從來沒有中國人的體質數據能夠被這樣全面地記錄下來。在鄭連斌和他團隊的堅守下,中國最大的民族體質人類學資料庫得以建成,一幅詳盡的『民族體質地圖』得以呈現在世人面前。」
  • 40年堅守,繪製中國人體質「地圖」的「鄉野教授」|人物
    不過,更令鄭連斌欣喜的是,在度過了因疫情而蟄伏的大半年後,他終於帶領團隊又一次出發,到湖南麻陽採集了湘西苗族的體質數據。此後,又與廣西取得聯繫,於年底前赴防城港市,開展計劃已久的京族體質調查。下村寨、爬高山、入森林、越河流,為各族群進行體質調查,繪製中國人的體質地圖,這是潛心民族體質人類學研究的鄭連斌保持多年的工作常態。
  • 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鄭連斌潛心民族體質人類學研究 破譯...
    兒孫滿堂,享天倫之樂;安逸悠閒,度幸福晚年……鄭連斌的古稀之年顯然與這些代表著歲月靜好的字眼「不沾邊」。身為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他走遍祖國千山萬水、歷經千辛萬苦,只為做好一件事——潛心民族體質人類學研究,擔當繪製中國人體質地圖的大任。  四十年如一日潛心研究  何為民族體質地圖?可別小看了它的作用。
  • 天津師大鄭連斌教授榮獲2020年人類學終身成就獎
    開幕式上,上海人類學學會會長張海國宣布,天津師範大學鄭連斌教授榮獲2020年「人類學終身成就獎」。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金力和張海國共同為鄭連斌教授頒發人類學終身成就獎證書,復旦大學王久存教授向鄭連斌教授頒發「金琮獎」獎盃,並舉行獲獎人紀念浮雕揭幕儀式。
  • 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鄭連斌教授:40年初心未改 測繪中國人...
    40年如一日,鄭連斌致力於體質人類學研究,他帶領團隊通過觀察、測量以及生物分析等方法長期研究我國各民族人口的體質特徵,目前已開展了38個少數民族和22個省的漢族體質研究,獲得了超過6萬人的400多萬個有效體質數據,建立了全國最大的體質人類學資料庫,解決了我國沒有系統的民族體質表型記錄問題,原創性地勾畫出了一幅最詳盡的民族體質表型「地圖」,使天津師範大學成為我國體質人類學宏觀研究的「
  • ...測繪中國人體質表型「地圖」 ── 記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在近日舉行的2020年上海人類學學會學術年會上,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鄭連斌教授榮獲2020年「人類學終身成就獎」。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名譽會長金力,會長張海國向鄭連斌頒發證書、獎盃,以表彰這位年逾七旬仍然奮戰在我國民族體質人類學研究前沿的科研工作者,在體質人類學研究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
  • 40年測繪中國人體質表型「地圖」?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鄭連斌今年72歲,從事體質人類學研究近40年,他的團隊在國內率先完成了漢族、蒙古族等39個族群的體質研究,獲得了超過6萬人的400多萬個有效體質數據,建立了全國最大的民族體質人類學資料庫,他用一個個腳印把論文寫在了祖國大地上。來聽記者趙徵的報導。不同民族的人,人體數據有什麼區別?鄭連斌最清楚。
  • 農藥標靶肌球蛋白3D結構首次繪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周明國告訴《中國科學報》,這就相當於給靶標肌球蛋白繪製了一幅3D效果的立體解剖圖,揭示了肌球蛋白的功能位點以及可以與化合物互作的關鍵胺基酸,這將有助於避免農藥創製的盲目性,大幅度提高新型殺菌劑的抗菌活性和安全性。
  • 「地圖開疆」?日本繪製植被地圖以宣示對爭議島嶼主權
    據日本《讀賣新聞》5日報導,有消息人士稱,日本政府計劃在2021財年期間編制日本北方地區的植被地圖。報導稱,由於日本政府無法對「北方四島」(俄羅斯稱南千島群島)進行現場視察,就計劃利用衛星圖像繪製地圖。此舉旨在向國際社會宣示「北海道東部的群島是日本領土的固有部分」。
  • 古人是如何繪製地圖的?
    2 漢至南北朝時期到了公元前 202 年至公元 220 年的漢代,地圖的繪製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地圖的運用更加普遍,地圖的形式也變得多種多樣。文獻記載的主要有地形圖、疆域圖、政區圖、城市圖、宮殿圖等。
  • 雄鷹展翅飛 漫遊價更高—新聞—科學網
    根據設計,老鷹攜帶的標籤每天可以從其所在位置發送四條GPS數據簡訊,基於此,研究人員可以繪製其遷徙路線。但是,一些雄鷹在夏季遷徙期間會經過沒有移動信號塔的哈薩克斯坦偏遠地區,從而使信息被堆積起來,等待10月份雄鷹抵達伊朗後,才能全部發送出去。由於伊朗的信息傳輸價格是哈薩克斯坦的3倍多,導致這些猛禽花光了全年的預算。
  • 古代中國人是如何繪製地圖的?
    「輿」指的是車輛,古人繪製地圖時就是駕著一種叫做「記裡鼓車」的馬車丈量世界,馬車行到哪裡,地圖便畫到哪裡。至於地圖之外的世界,不是一片蠻荒,就是與己無關。在古代中國,只有統治階級才有能力組織大規模的地圖測繪,也只有作為知識分子精英的士大夫才掌握著繪製地圖的秘密。
  • 麗江地圖「繪製」計劃
    圖片摘自網絡麗江地圖「繪製」計劃 此地圖非大家概念裡的地圖,而是一個充滿故事,有著麗江靈魂的地圖。只需有確切地址,理據充分(含描述對象真實存在過流傳過),具備藝術性,亦可加入。 或者你作為外地人,如果在麗江發生過什麼事,對麗江有任何想法和看法,創作了與麗江關聯的作品等等,都可以對麗江地圖進行填充。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麗江地圖需要不斷填充,麗江地圖不會停止。 我們是講述人,也都是傳承人;我們是繪製人,也都是解謎人!
  • 古人是怎樣繪製地圖的?拉著「機器人」全國跑,繪製方法了不起
    歷史九點半/文古人沒有衛星,是怎樣繪製地圖的?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大家都知道繪製一幅地圖,需要知道疆域的大致輪廓線,內部的山川河流走向,山脈的等高線,以及兩地之間的距離等。目前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地圖繪製於戰國時期,1986年在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共有7幅,但這7幅地圖繪製的主要是秦國境內山川水系,目前存世的最早的全國地圖主要是《禹跡圖》和《華夷圖》。《禹跡圖》和《華夷圖》參考唐代的《海內華夷圖》,宋朝時繪製,經過不斷地完善,和今天我們看到的全國地圖已經非常接近,特別是境內的長江、黃河等水系的輪廓十分接近當下,看完讓人驚訝古人的智慧。
  • 古代沒有衛星測繪儀,如何繪製地圖?
    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的7幅地圖都是用墨線繪製在4塊大小基本相同的松木板上,根據同時出土的竹簡紀年和隨葬品的特徵鑑定為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物品,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木板地圖,保存之完好實屬罕見。其地圖可分為《政區圖》、《地形圖》和《林木資源圖》。不僅有山川、河流、城郭、村落,各地之間的相距裡程都有標註,與現今距離大致相符,可見這些地圖繪製得相當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