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鄭連斌教授:40年初心未改 測繪中國人...

2020-12-16 北方網

  天津北方網訊:在近日舉行的2020年上海人類學學會學術年會上,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鄭連斌教授榮獲2020年「人類學終身成就獎」。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名譽會長金力,會長張海國向鄭連斌頒發證書、獎盃,以表彰這位年逾七旬仍然奮戰在我國民族體質人類學研究前沿的科研工作者,在體質人類學研究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

  「鄭老師德高望重,獲得這個獎項可謂實至名歸。」「這是真正的科學家精神,破『五唯』的典型,幾十年堅守,摒棄浮躁短識功利,獲得了難以想像的成就,填補了國家的空白。」 獲獎後,許多業內著名專家學者這樣說。

  40年如一日,鄭連斌致力於體質人類學研究,他帶領團隊通過觀察、測量以及生物分析等方法長期研究我國各民族人口的體質特徵,目前已開展了38個少數民族和22個省的漢族體質研究,獲得了超過6萬人的400多萬個有效體質數據,建立了全國最大的體質人類學資料庫,解決了我國沒有系統的民族體質表型記錄問題,原創性地勾畫出了一幅最詳盡的民族體質表型「地圖」,使天津師範大學成為我國體質人類學宏觀研究的「重鎮」。

  40年堅守一個信念

  「如果從1981年寫作本科畢業論文算起,我從事中國民族體質人類學研究已有約40年之久。」鄭連斌跟記者講述這項科研「長徵」的「開端」時說,「一天在圖書館看書時,我發現一本《中國八個民族體質調查報告》,序言中有句話『中國人身體數據到底什麼樣?』引起了我的注意。於是我開始思索,這項工作我也能做。」

  「8000元,這是我的第一筆科研經費。」鄭連斌回憶起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逐漸起步的科研工作。他用這筆經費,帶著團隊花了3年時間跑遍了內蒙古118.3萬平方公裡區域內的所有民族聚集地,對蒙古族進行體質測量。彎腳規、直腳規、馬丁尺,是他的常備工具;乾燥、風沙、嚴寒,是他每一段路途中形影不離的「夥伴」……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研究條件下,鄭連斌在國內首次完成了對蒙古族的體質人類學研究。

  這僅僅是一輩子奮戰在田野調查第一線的「戰士」鄭連斌,吹響的第一聲戰鬥號角。

  「參與這項研究,讓我們眼界變寬了。」鄭連斌說,體質人類學研究對於探討人類自身的起源、分布、演化與發展等以及新的學術觀點的提出具有重要意義,並可為國人工業生產、衛生健康、體育運動等領域提供基礎數據和方向參考,所以他始終幹勁十足。

  2009年,鄭連斌帶領團隊啟動了我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漢族體質調查,在22個省份設置測量點,歷時4年,測量了4.3萬多名典型漢族人,通過大量而翔實的數據破譯了漢族人體質「密碼」,也為生物學、遺傳學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強大的基礎數據支持。他領銜編著出版的《中國漢族體質研究》,是我國第一部關於漢族體質研究的專著。

  40多年來,鄭連斌從事中華民族體質人類學研究田野調查的行程超過30萬公裡。「因為鄭老師的工作,很多民族終於有了第一份完整的人體數據。」鄭連斌團隊成員、師大生命科學學院教師張興華說。

  艱難困苦在他眼中「都是小事」

  長期從事田野調查研究,免不了遇到嚴峻的自然環境和艱苦的生活條件。

  「我跟鄭老師共事多年,體會最深的是他對工作的執著和堅守。」研究生師從鄭連斌的張興華說,即使在傳統體質人類學研究遭受冷落、蕭條的狀態下,鄭連斌也從未放棄,始終堅持在體質人類學研究道路上砥礪前行,不畏艱難,風餐露宿,堅韌不拔。晚輩們深深地為他的精神所折服感染,大家把他比喻為科研道路上的「愚公」。「真應了那句話:『板凳寧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他的那種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無不令人欽佩和感動。」

  「鄭老師面對艱難困苦,有句口頭禪:『這些都是小事。』」團隊成員、師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宇克莉說,「我們從事的體質調查工作,所調查的族群有很多處於群山峻岭中,山體滑坡、雨雪風霜擋不住他的去路。鄭老師年事已高,每次我們都勸他不用親赴採樣地,在後方為我們坐鎮指導就好,但他為了確保工作順利開展,每每義無反顧地和我們一起,下村寨、爬高山、入森林、越河流,衝在田野調查的最前頭。」

  團隊成員、師大體育科學學院教授包金萍告訴記者,2016年鄭連斌帶領團隊到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深處山坡上的陳塘鎮為夏爾巴人進行體質測量,「雖然垂直距離只有400多米,但大家在這條危險崎嶇的山路上爬了一上午才到達,第一個登頂的竟然是年近70歲的鄭老師!」

  「每次帶領團隊進行田野調查,鄭老師總是步伐很快、走在隊伍第一個,我們這些『95後』的年輕人常常一路小跑才能跟上他。後來我們才知道,他的腿最近幾年靜脈曲張很嚴重,去年還做了手術。但他總說『還好』『走慣了』。」團隊成員、師大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生向小雪說,體質調查關鍵在數據,每人要測80多項指標,鄭老師每項都要一一審看,確保各項數據準確,「每次回程路上負責保管測量數據資料的一定是鄭老師,哪怕在臥鋪上,他也要將那一摞表格穩穩地壓在枕頭下。他常說,錢可以丟,但數據對科研很珍貴,一定要完好地帶回來。」

  「吃苦耐勞、敬業踏實、樂觀不抱怨……鄭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響著我們。」團隊成員、師大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生宋晴陽說,鄭連斌不僅做課題有韌勁,在文學、史學、數學和地理學方面也知識淵博,「田野調查時,我每晚最期待看鄭老師發文,看他用詼諧的語言把一天經歷寫成遊記或詩,一天的疲累就一掃而光了。」

  啟程在即 「我還想堅持下去」

  再過幾天,鄭連斌將帶領團隊奔赴廣西,對京族進行體質測量。

  本可以退休在家享受天倫之樂的他,如今仍與年輕人一起,在一個又一個散落在地圖上的小村莊從事著他鍾愛的體質人類學研究。

  「我喜歡野外工作,雖然有苦,但樂也在其中。」談到為什麼不願意離開,鄭連斌說,「擁有五千年文明的中華民族還缺少一份完整的、可靠的、屬於我們自己的身體數據,我既然從事了這項研究,就有責任來完成這個任務,雖然工程浩大,但我還是想堅持下去。」此外,他也希望能為推動文化人類學和體質人類學重新融合、體質人類學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結合起來貢獻一份力量,並培養更多學生在人類學研究方面走得更遠。

  鄭連斌的書桌上有一篇他寫的《體質人類學科研工作雜憶》,其結尾或許代表了他的決心:「驀然回首已卅年,卅年往事在眼前。天南地北灑汗水,五湖四海結情緣。愁累苦煩次第過,更兼幾度遭危險。不願人世平如水,喜將今生付流年。」

  年過古稀的鄭連斌,是一位溫文爾雅、情懷深厚、信念堅定的教授。他早已把小「我」裝進了大「我」,以一名老黨員對黨和國家的赤誠之心和對科研工作的摯愛,自覺地把選題選在祖國大地上,把研究專注在祖國大地上,把成果應用在祖國大地上,用在民族事業上。他把教書育人、言傳身教、潛心問道與關注社會統一在了科研工作的每個細節,堪稱新時代大學教授之風範代言人。(津雲新聞編輯劉穎)

相關焦點

  • 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鄭連斌潛心民族體質人類學研究 破譯...
    兒孫滿堂,享天倫之樂;安逸悠閒,度幸福晚年……鄭連斌的古稀之年顯然與這些代表著歲月靜好的字眼「不沾邊」。身為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他走遍祖國千山萬水、歷經千辛萬苦,只為做好一件事——潛心民族體質人類學研究,擔當繪製中國人體質地圖的大任。  四十年如一日潛心研究  何為民族體質地圖?可別小看了它的作用。
  • ...測繪中國人體質表型「地圖」 ── 記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在近日舉行的2020年上海人類學學會學術年會上,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鄭連斌教授榮獲2020年「人類學終身成就獎」。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名譽會長金力,會長張海國向鄭連斌頒發證書、獎盃,以表彰這位年逾七旬仍然奮戰在我國民族體質人類學研究前沿的科研工作者,在體質人類學研究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
  • 天津師大鄭連斌教授榮獲2020年人類學終身成就獎
    11月29日,2020年上海人類學學會學術年會在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鄭連斌教授作為2020年「人類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出席會議。我校黨委副書記、校長鍾英華,研究生院、生命科學學院相關負責同志以及鄭連斌教授團隊成員參加會議。
  • 人物| 中國人到底長什麼樣?這位天津教授用近40年的研究找到了答案!
    原創 趙徵 天津廣播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有個教授,叫鄭連斌。鄭教授有點神秘,有時在校園裡閃現一下,忽然就又消失了,掐不準再過多少日子,他又出現了。這樣來來回回幾十年,有一天,鄭教授再回校園的時候,已是滿頭銀髮。
  • 40年測繪中國人體質表型「地圖」?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主持人:在日前舉行的2020年上海人類學學會學術年會上,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鄭連斌榮獲2020年「人類學終身成就獎」。1997年,鄭連斌調到天津師範大學後又組建了一支新的團隊,繼續從事這項研究。而那時,國內進行體質人類學研究的人大部分已經轉向更容易出成果的其他領域。鄭連斌的學生張興華說:(錄音:特別是人類基因組計劃開始之後,很多人基本上都轉向了分子人類學,鄭老師在被冷落的情況下堅持下來。)
  • 天津七旬教授30多年田野調查繪製中華民族體質「地圖」
    鄭連斌帶領團隊在工作中。天津師範大學供圖中新網天津12月22日電 題:天津七旬教授30多年田野調查繪製中華民族體質「地圖」中新網記者 張道正「驀然回首已卅年,卅年往事在眼前。天南地北灑汗水,五湖四海結情緣。愁累苦煩次第過,更兼幾度遭危險。
  • 40年堅守,繪製中國人體質「地圖」的「鄉野教授」|人物
    2020年年底的這段時光,對於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鄭連斌來說頗不尋常。在剛剛度過了72歲生日後,他在上海人類學學會學術年會上榮獲了2020年「人類學終身成就獎」(又稱「金琮獎」)。作為這一殊榮的獲得者,鄭連斌的紀念浮雕將被永久鐫刻在復旦大學江灣校區「人類學終身成就獎」紀念牆上。
  • 這教授很「神」很「拼」很「倔」很「摳」,40年跋山涉水只為一件事
    他就是鄭連斌,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我國頂尖的體質人類學研究專家。有人這樣評價他的工作——「從來沒有中國人的體質數據能夠被這樣全面地記錄下來。在鄭連斌和他團隊的堅守下,中國最大的民族體質人類學資料庫得以建成,一幅詳盡的『民族體質地圖』得以呈現在世人面前。」他這樣說他堅守的意義——「很多發達國家,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經完成了對自己民族的體質研究。
  • 鄭連斌:繪製中華民族體質「地圖」—新聞—科學網
    由天津師範大學人類生物學教授鄭連斌帶領的科研團隊,通過觀察、測量以及生物分析等方法長期研究我國各民族人口的體質特徵,目前已經在國內率先完成了漢族、蒙古族等39個族群的體質研究,獲得了超過6萬人的400多萬個有效體質數據,建立了全國最大的民族體質人類學資料庫,勾畫出了一幅詳盡的民族體質「地圖」,天津師大也因此成為我國民族宏觀體質研究的「重鎮」。
  • 畢生繪製中華民族「體質地圖」,「鄉野教授」一路尋到雪山盡頭...
    他就是鄭連斌,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我國頂尖的體質人類學研究專家。有人這樣評價他的工作——「從來沒有中國人的體質數據能夠被這樣全面地記錄下來。在鄭連斌和他團隊的堅守下,中國最大的民族體質人類學資料庫得以建成,一幅詳盡的『民族體質地圖』得以呈現在世人面前。」
  • 畢生繪製中華民族「體質地圖」,「鄉野教授」一路尋到雪山盡頭
    他就是鄭連斌,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我國頂尖的體質人類學研究專家。有人這樣評價他的工作——「從來沒有中國人的體質數據能夠被這樣全面地記錄下來。在鄭連斌和他團隊的堅守下,中國最大的民族體質人類學資料庫得以建成,一幅詳盡的『民族體質地圖』得以呈現在世人面前。」
  • 畢生繪製中華民族「體質地圖」「鄉野教授」一路尋到雪山盡頭_新聞...
    他就是鄭連斌,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我國頂尖的體質人類學研究專家。有人這樣評價他的工作——「從來沒有中國人的體質數據能夠被這樣全面地記錄下來。在鄭連斌和他團隊的堅守下,中國最大的民族體質人類學資料庫得以建成,一幅詳盡的『民族體質地圖』得以呈現在世人面前。」他這樣說他堅守的意義——「很多發達國家,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經完成了對自己民族的體質研究。
  • 安慶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生不息 萬物恆存
    安慶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歡迎您 學院介紹安慶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現有生物科學(師範)、生物技術、園林、動植物檢疫、食品科學與工程和生態學6個全日制本科專業、生態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化學生態學二級學科碩士點、學科教學(生物)教育碩士點和生態學校級重點學科。
  • 生命科學學院成功舉辦2021級天津大學生物學全國優秀大學生夏令營
    本站訊(通訊員 張銀興)2020年7月4日至7月6日,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舉辦生物學全國優秀大學生夏令營。經過層層篩選,來自重慶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全國34所著名高校的113名優秀學子參加本次夏令營。
  • 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常津團隊探索阿爾茲海默病治療新方法
    近日,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常津教授團隊在Advanced Science (IF:15.8)上發表了題為「A Novel Targeted and High-Efficiency Nanosystem for Combinational
  • 生命科學學院常津教授團隊探索「磁-力發光」微器件遠程調控光遺傳...
    近日,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常津教授團隊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IF:16.8)上發表了題為「Remote Regulation of Optogenetic Proteins by a Magneto‐Luminescence Microdevice」的論文。
  • 江蘇師範大學2021年保研情況
    江蘇師範大學是江蘇省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由教育部和江蘇省共建,位列《2020中國大學評價》排行榜第116位。學校現擁有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6個省優勢學科、12個省重點學科,其化學、工程學科進入ESI排名前1%。
  • 我校生命科學學院2020年學科競賽喜報頻傳
    生命科學學院學子在各項學科競賽中喜報頻傳,為即將結束的2020年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11月3日晚,「『楊府錦杯』安徽省第七屆工業設計大賽食品創新設計專項賽」落幕。學院2018級生物科學專業李沂曉同學在比賽中發揮出色,以紮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技能榮獲生物組二等獎,展示了我校師範生優良的綜合素質和紮實的教學技能。
  • 南陽師範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一座探索生命科學的殿堂
    南陽師範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將帶你感受生物的活力,探索科學的瑰麗,南陽師範學院歡迎你,願這裡成為你實現人生夢想的搖籃!02優秀生科院南陽師範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始建於1984年,現設有生物科學、生物工程兩個本科專業,一個生物工程專業碩士點,其中生物科學是學校第一個國家級特色專業
  • 在北師大生命科學學院讀書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他們這樣說!
    >生命科學學院前身是創辦於1904年的京師大學堂博物系,1923年更名為生物學系,1998年成立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你就是未來生物科學研究的精英人才、未來的卓越教師,歡迎來到百餘年歷史的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