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強軍·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
光明日報記者 陳勁松 光明日報通訊員 歐陽林 馬藝訓
滇西,一片英雄的熱土。
烈日當空,莽莽群山在紅土地上綿延,一座座被烈日曬得泛黃的野戰帳篷組成莊嚴陣列。這是奉命守護邊境安寧、在此駐訓維穩的武警雲南總隊某支隊機動一中隊臨時營區。
透過升騰的硝煙,是一幅幅浴血奮戰的歷史畫卷。機動一中隊誕生於抗日烽火,歷經百團大戰、淮海戰役、兩廣戰役和西南剿匪等百餘次戰鬥洗禮,因戰功卓著,被中央軍委授予「鋼刀連」榮譽稱號。
「傳承鋼刀精神,爭當戍邊鋼刀!」一個個年輕的戰士面對那座屬於「鋼刀連」的榮譽室莊嚴宣誓。那一雙雙堅毅的眼神、布滿老繭遒勁的雙手,透著隨時準備戰鬥的高度戒備。
把榮譽寫在血染的戰旗上
「戍守邊關,每一次執勤都是戰鬥。」對於在邊境執行任務的艱險,一班班長楊虎林最有發言權。
在緝毒戰鬥一線,楊虎林遭遇過一次生死考驗。當時,他和兩名戰友查緝一輛可疑計程車,就在打開車門的瞬間,犯罪嫌疑人突然暴起,對準戰友的胸口連捅3刀。生死關頭,他們憑藉防彈衣的保護,協力將其制服。
一次次出生入死,楊虎林為何還想著戰鬥?答案是為了「鋼刀連」的榮譽。
從軍16載,楊虎林帶過多茬新兵。他深有感觸地說:「讓新兵們聽一聽先輩的戰鬥故事,摸一摸先輩用過的裝備,比單純的理論灌輸管用得多。」
「我們中隊榮立集體特等功2次、大功2次、一等功2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32次,湧現出200餘名英模……」指導員戴東傑指著連隊榮譽室內一幅幅熠熠生輝的錦旗,一塊塊閃耀光芒的獎牌,如數家珍般介紹著,臉上溢滿自豪之情。
接過英雄的戰旗,雖然中隊官兵換了一茬茬,但流淌在他們血脈中的榮譽傳承,綿延不絕。近年來,一中隊官兵總結了「設卡堵截、蹲點守候、拉網遮斷」等10多種訓法戰法,推動戰鬥力快速生成,不斷在戰旗上續寫新的榮譽。
把榮譽寫在萬裡山河間
每一個榮譽背後都有機動一中隊官兵的犧牲奉獻,都熔鑄著家國情懷。
昏暗的車廂裡冷如冰窟,大家蜷縮著身體,沒有一個人出聲。高原的海拔、氣壓和紫外線,以一種異常冷峻的方式,考驗著抵達這裡的每一個人。
2008年3月赴雪域高原駐訓的那段經歷,註定將成為黃雲波和戰友人生中的難忘記憶。
頭昏腦漲、四肢無力、氣喘籲籲……黃雲波從未想到,自己的高原反應如此劇烈。但他沒有退縮,堅持繼續徵戰高原。
讓黃雲波變得勇敢的精神起點,就在機動一中隊榮譽室。
「太震撼了!」回想12年前第一次到榮譽室參觀的場景,已是上士的黃雲波覺得仿佛就在昨天。在榮譽室,聽老兵講述每項榮譽背後的一個個英雄故事,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軍旅奮鬥目標:精武強能,做先輩那樣的人。
為了彌補手臂力量的不足,黃雲波拉橡皮筋、揮背包繩。沒幾年,他就練成中隊的「刀尖子」,連續執行了多項重大任務。
黃雲波的故事在中隊並非個例,面對風險考驗、誘惑挑戰,一中隊官兵始終用忠誠捍衛著榮譽本色。
「傻大兵」這個稱號,對於一中隊的戰士來說並不算嘲笑,反而是一種榮耀。
2006年該中隊奉命擔負廣州黃埔海關執勤任務。一天臨近下班時分,一輛貨車停靠在通道口,等待驗封。班長聶望帆和戰士李雲如同往常一樣執行勾封任務。可輕輕一勾,關鎖就掉了下來。憑著經驗判斷,聶望帆立刻意識到貨車可能是「虛封」,馬上向值班室匯報相關情況。
「天色晚了,鎖封時沒鎖好,不要小題大做,以後注意就是了。」看到聶望帆打電話,貨車司機急忙上前解釋。聶望帆沒有理會,按照海關的要求對其進行徹底查驗。見勢不妙,司機立即掏出一沓錢,使勁往聶望帆手中塞。
「我是軍人,依法執勤是我們的職責,收起你的『小心思』,不要妄想收買我們。」在厲聲斥責中,司機只能怏怏接受檢查。經查實,這是一起機電產品走私違規案件,涉案金額高達172萬元。
一年的執勤工作中,聶望帆和戰友多次遇到過類似情況,「傻大兵」使許多「聰明人」吃了「閉門羹」。「革命軍人兩袖清風,一身正氣,在是非面前,『傻大兵』並不傻。」聶望帆如是說。
把榮譽寫在百姓口碑裡
「民心,是永遠的『根據地』。」武警雲南總隊政委黃天傑說,20世紀50年代,中隊在挺進大西南期間,榮獲「千裡進軍模範連」光榮稱號。
近年來,機動一中隊黨支部始終把「內嚴法度、外樹形象」落實到一言一行、一兵一卒,堅持每日學一條法律常識、每月上一堂法紀教育課,把條令意識、群眾紀律鐫刻到思想深處,養成高度自覺。
二班戰士楊金在剛入伍時,對於每天打掃衛生的高標準感到十分不理解——一個臨時駐地,為啥要做到廚房不見水漬、營區不見菸頭?
「帳篷簡陋,不是我們軍人降低工作標準的理由。身處西南邊陲,一舉一動都關乎軍隊形象。」班長李世軍的一席話令楊金深思。
中隊營區臨近村落,村裡的大部分年輕人在外地打工,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居多。官兵們利用休息時間幫助村民幹農活、打掃衛生等。村民波正明說:「部隊來了之後,我們有了更多安全感和幸福感。」
這些年,官兵走到哪裡,就把魚水情深書寫到哪裡。2014年7月,香格裡拉上江鄉發生70年來最為嚴重的山洪泥石流,中隊官兵第一時間奔赴抗洪搶險第一線,救災民、清淤泥、搬垃圾、建家園,轉戰3個任務點,死守災情最嚴重的仕旺村,連續奮戰8天8夜,共轉移受災群眾185人,搶運糧食22.5噸、牲畜102頭,搬運沙袋800餘個,加固河堤3公裡,搭設救災帳篷20頂。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25日 02版)
[ 責編:王宏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