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愚公移山》很可怕,應當移出教科書,她的理由是什麼?

2020-12-14 騰訊網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列子·湯問·愚公移山篇》

以上是我國著名寓言故事中《愚公移山》中的一篇,故事講述的是將近90歲的愚公一家人,居住在太行王屋二山之後。生活十分不便,每日僅取水都要翻山才行。而為了可以更加方便,愚公決定要帶著家人與子孫生生的挖開這兩座山,開闢出一條道路,方便生活。

而住在愚公附近的,有一智叟。智叟見愚公這樣不自量力,便譏笑愚公致死都不可能做到。而愚公面對智叟的譏笑,愚了一輩子的人,說出了上面那一段話。說出了「子子孫孫無窮盡也」這句名垂千古之句。

較真的網友私下根據原文算了一下,若是按照愚公的說法,到底要多久才能將山搬空。原文中對於山是這樣描述的: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裡,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山高10000Km,寬是700km。而愚公一家一年可以挖10000km 。按照解法10000*700=7000000km ,而10000/7000000=700年。也就是說需要700年的時間,愚公一家才能將山給挖空,愚公現在是90歲,打算其能夠活十年。

700年,怎麼的一代一百年也要七代的時間,而加上愚公這一代,一共是八代的時間愚公才能挖完這一座山。也不知道是不是這樣算的,算清了沒有,但怎麼的幾百年的時光肯定是有的。

而這還要愚公子子孫孫都用心用在挖山之上,但是連續多少代人的時光啊?可根據原文之中我們得知,愚公一提出挖山這種念頭的時候,他的兒孫們竟是一口就答應了。可最後的結果,卻是天上的玉帝王母知道這個消息過後,派來誇娥氏二子,將二山給搬走了。

但是自這個寓言故事被創造出來了以後,關於愚公到底是應該搬山還是搬家的問題就變成了一個爭論點,直到如今的辯論隊還會拿此事做辯論的辯題。不論是古時候的文人聚會,還是現在的辯論賽場,都沒有缺少過愚公移山的故事。

但是根據以上所述,愚公這山最後也不是愚公一家搬走的啊。而愚公雖愚,總不能一家都沒有一個智的吧。可是他的子孫在得知愚公移山的決定之後,都是問都沒有問一聲就同意了愚公的決定。

再結合後來,操蛇之神被愚公給嚇到了上報天庭,派來誇娥氏二子搬山的決定。就十分引人深思了,愚公到底是「愚」還是「大智若愚」?又引發了一個新的辯題,實在是細思極恐啊。

但畢竟愚公移山這個故事,最重要的內核大約就是像世人表達一個不畏艱難,堅持不懈的道理。自精神層面來說,愚公這種面對困難的勇氣,以及這樣持之以恆的堅持是值得大眾學習的。所以不論關於這則故事的爭議有多少,愚公的故事還是就這樣放進了我們的課本中,希冀於孩子們可自愚公的故事中學習到堅持這兩個字的含義。

可關於《愚公移山》的質疑之聲,卻還是一直都沒有消除。但是在2017年,畫家席慕蓉從另一個方面,反對將《愚公移山》這個故事放在課文之中。這一方面,來源於環境保護,來源於地球。

2017年5月12日,南開大學舉辦了一個活動,席慕蓉應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邀請,在這裡上臺演講「隱性的價值」。她要講的這種價值,是人們往往都看不見的價值。而當問答環節有一位本科生請教席慕蓉,在生態拯救環節之中是價值的作用更大一點還是技術的作用更大一點的時候。

席慕蓉的回答是:如果說每個人的心都是貪婪地,那麼文明的歸宿將會是可怕的。如果我們一直都要求更便利,更豪華。那麼開採露天煤礦這種短視的,破壞生態的行為將不會消失。在這個問題上,每個人都要從自身做起。

而當說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她突然跑題問起了現在的《愚公移山》這篇課文是不是還在語文課本之中。當她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之後,她告訴學生們。《愚公移山》這則故事實在是太可怕了。

就因為門前有兩座大山擋路,就一定要將山給平掉。即使是死了還要自己的子孫繼承自己的遺念,一直到將山挖空才行。席慕蓉說,「我們要一起將這篇課文投票否決掉,我們要學會對地球退讓」。

這是因為生態文明方面的原因,地球上的萬事萬物才是天生天養的,這樣的行為是不尊重自然。在古人的觀念看來,環境是一定要適應人類的,不然也不會有「人定勝天」的說法傳出來。

而語文課本,起到的作用是塑造孩子們的靈魂,文字塑造三觀。愚公的精神自是不必說,值得提倡與學習。但是那樣人為改造環境的行為就不能多學,因為只有人人都有為地球退讓的意識,才能夠真正的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而網友們在得知了席慕蓉的這個觀點之後,又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即愚公移山這個故事,愚公的想法實則是過於偏執。全中國每年都有成千上億的孩子們學習這一則課文,哪怕一個孩子學習了愚公的偏執,對孩子的性格塑造也不是一件好事情。

當然,也不是沒有反對的觀點的。畢竟文學這種東西,總是要被人爭論的。所謂「文無第一」,不論是文章還是文人都是一樣。「傳統新解」也總是要過了觀眾這一關的。

《愚公移山》這個故事已經被人爭論了上千年了,現今也不差這一點新的觀點了。至於《愚公移山》到底適不適合孩子們閱讀,要不要自課本中移開。還得要看多方面的考慮,而不是一拍桌子就能決定的。

相關焦點

  • 知名教授建議將諸葛亮《出師表》移出課本,他的理由有沒有道理?
    然而,近幾年有些人提出這篇表文應該被移出課本,陝西知名教授胡覺照先生給出了自己的理由,他認為這篇表文體現的其實就是「愚忠」二字,初中的同學們才十幾歲,不應該受這種思想薰陶。這個觀點一出,受到了網友一邊倒的反對。
  • 古有嶽飛屈原,今有救火英雄賴寧,都被移出教材?理由挺「服眾」
    有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卻被移出了教科書,這又是為什麼呢? 張衡的地震儀被移出教科書 我們小的時候都學過張衡和他的地震儀,課本兒中是這樣描寫的,科學家張衡製造了一種儀器能測定地震方向,叫做地震儀,這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 嶽飛從教科書中移出,不再是民族大英雄?這是為何?
    許多人對於嶽飛被從教科書中移出憤憤不平,認為嶽飛是大英雄,還有他收復山河的氣概,更應該讓後人學習,應當保留。實際上,正確認識嶽飛是正確認識多民族、統一國家歷史的一個前提。 中國有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史,在歷史上境內的各個民族繁衍生息,共同形成了偉大的中華民族。
  • 嶽飛被移出教科書?背刺「精忠報國」,卻不再是「民族英雄」?
    但是現在教科書上面已經沒有嶽飛的英勇事跡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嶽飛背上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是嶽母為了他以後能為國家作出貢獻而激勵他,在他背上紋的身,讓他帶著這四個字,走到哪裡都不能忘記,這也成為了他一生不懈奮鬥的方向,但聽我娓娓道來,結合史書,他確實把生命都奉獻給了「精忠報國」,但說他是「民族英雄」。在現在這個時代是不太合適的。
  • 民族英雄被曲解,霍去病被移出教科書是對是錯?現在改正還不晚
    5000年歷史長河,數不清的英雄人物,有許多民族英雄深深地刻在我們的腦海裡,他們的事跡鼓勵人後人為國家做出貢獻,但是現在我們所熟知的民族英雄霍去病,卻被移出了我們的歷史教科書,這樣的行為實在令人心寒,究竟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人們的思想的變化是否應該產生,這值得我們深思。
  • 為啥把嶽飛移出教科書,還說他不是「民族英雄」?你看他把誰打了
    為何,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今天,我們要把嶽飛移出教科書呢?為何,嶽飛就不是「民族英雄」了呢?這當中發生了什麼?其實,什麼都沒有發生,你看他把誰給打了?嶽飛成了家喻戶曉的大人物,他是大英雄,我們的偶像,現今也有許多電視劇,講述嶽飛的英勇精神。嶽飛還被搬上了課本,小學生就認識了解學習他了,他精忠報國,驍勇善戰,一次又一次,粉碎了金人想要侵犯的想法,收回失地。
  • 為什麼會有人想要把「愚公移山」這篇文章退出中小學課程呢?
    愚公移山精神鼓勵了中國人民在非常困難時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與天鬥,與地鬥,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蹟。紅旗渠、郭亮村掛壁公路、南京長江大橋等正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人定勝天,人多力量大也是那個時代的主旋律。
  • 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
    近些年,新編歷史課本逐漸被採用,納入正式教學教科書使用範疇。隨之而來的,就是改動部分引起的公眾情緒,整體來說,批評聲音佔多。究其根源,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對新編歷史課本的增刪修改引起了社會的普遍不滿。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引起了廣泛的討論,那就是張衡地動儀被移出了課本。張衡的地動儀為何被移出課本?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此前的仿造模型不具有張衡地動儀的預測功能,而張衡的地動儀又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因此真正的張衡地動儀究竟能否預測地震,就成了疑問,最終課本將其剔除。
  • 詩藝之外──席慕蓉與「席慕蓉現象」
    很少有詩人能夠像她一樣,自首本詩集出版後就不斷在創造現代詩(集)銷售的新紀錄;以一現代詩寫作者而能躍為當代評論家筆下的「某某現象」,席慕蓉亦堪稱第一──雖然這群評論人在使用「席慕蓉現象」一詞時,多少都帶有幾分批判檢討的味道。
  •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2):席慕蓉
    她,曾被張曉風盛讚「像開在後院的一株小花,纖弱而潔白」;她,將自己對生命的體會和思考,雜糅在文章中,文筆剔透靈動,如芙蓉出水;她,飽含對生命的摯愛真情,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長曆程。她就是當代詩人,散文家,畫家——席慕蓉。
  • 席慕蓉:太陽重新升起前,有些人從此和你永訣
    昨天、今天和明天應該是沒有什麼不同的。但是,就會有那麼一次:在你一放手,一轉身的那一剎那,有的事情就完全改變了。太陽落下去,而在它重新升起以前,有些人,就從此和你永訣了。席慕蓉老師的文字,總是那麼能打動人心,以莊嚴感性的姿態,影響著我們對人生的態度。
  • 15歲因救火犧牲的小英雄賴寧,事跡被移出教科書,是時代的進步
    十五歲的少年賴寧在山燃大火之時第一時間做出快速反應,為了挽救山村撲滅了大火,然而自己卻英勇犧牲,但就是這樣一位少年英雄的光輝事跡卻被移出了教科書。少年英才便展露無遺1973年,賴寧出生在四川省雅安市的石棉縣。
  • 嶽飛被取消「民族英雄」稱號,還被移出教科書?究竟是為何?
    但是據報導嶽飛被取消「民族英雄」稱號,還被移出教科書?究竟是為何?其實移除課本這件事情非常的常見,畢竟在之前就已經發生過很多的歷史人物被移除課本的事情了,比如張衡的地動儀。其根本的原因是因為課本每隔一段時間都需要重新修訂,美名其曰跟上時代的發展。
  • 席慕蓉:人生的每一條路,都有它不得不跋涉的理由
    我終於明白,每一條路徑都有它不得不這樣跋涉的理由,我終於相信,每一條要走上去的前途,也有它不得不那樣選擇的方向。 其實,我好像也並不很清楚自己盼望著的到底是一些什麼?只是隱隱地感覺到,應該有一個比較好的選擇,應該有一條比較好的路,應該有一種比較好的氣氛,在下一輛車裡,應該有我願意與之相遇的人。 要多少年的時光才能裝滿這一片波濤起伏的海洋?要多少年的時光才能把山石衝蝕成細柔的沙粒,並且把它們均勻地鋪在我的腳下?
  • 席慕蓉:我曾踏月而來,只因你在山中
    我們每個人,或許都不經意地讀過席慕蓉的詩。她的文字裡,有關於愛情的一千種樣子。讀她的詩,常常驚嘆,歲月停駐,驀然回首,她還是一如既往的單純美好,宛若開而不落的花。葉嘉瑩說:「席慕蓉以她最敏銳的感覺、最誠摯的感情使我『原形畢露』」。
  • 席慕蓉: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關於青春,都在她這首詩裡了
    想必大家都有這樣的疑問,青春是什麼呢?青春是什麼樣子的呢?青春帶給了你什麼?每個人都有青春,每個人眼裡的青春都是不一樣的。我認為青春就是讓我們盡情學習、盡情歡樂也盡情長大的,青春是年幼無知時的嚮往和憧憬,青春是美好的,也是不可回的。
  • 嶽飛名作《滿江紅》被移出課本,替代的是一首近代同名作,是什麼道理?
    但就是這樣一篇非常的好,能夠表達愛國情懷的《滿江紅》,卻被移出了課本。這究竟是為了什麼呢?有什麼理由能夠把這樣一首好的詩移出課本?原因只是因為這首詩詞當中含有「胡虜肉」和「匈奴血」這樣的字眼,所以才被從課本當中刪去。這讓人心中很不是滋味,也不太讓人明白這究竟是什麼道理。
  • 《愚公移山》新解
    二、愚公移山經濟合理嗎?從經濟學來看,愚公移山在相當程度上可謂「面子工程」。第一,解決交通不便有若干方案,搬山是其中最笨拙、最不經濟的。無疑,最常規、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修路。以愚公的演講動員能力之出眾,如果發動鄰裡鄉親一起上陣,相信在其有生之年是可以看到勞動成果的。當然,也只有修路這種常規做法可以發動廣大群眾。
  • 嶽飛為何被移出課本,還取消「民族英雄」稱號,專家:因為不合適!
    然而就在前幾年,流傳千古、人人傳頌的「民族英雄」嶽飛卻被移出了教科書,專家們還表示要取消他「民族英雄」的稱號,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然而此時他的母親年邁,妻兒力弱,嶽飛要是走了,他們很難在戰亂中活下來,嶽母姚氏是位深明大義的婦女,她很快就看出了兒子的糾結,她便叫來嶽飛,直言讓他放心上陣殺敵,並且在嶽飛的背上刺上「盡忠報國」4個大字,希望兒子可以斷卻後顧之憂,嶽飛明白了母親的意思,與家人辭別,轉身上了戰場。
  • 為何「神醫」扁鵲會被移出教科書?專家:你看看蔡桓公是誰?
    但是非常神奇的是,這樣一個厲害的人物,後來卻被移出了教科書,這是為何呢?對於扁鵲這個人,舊的教材中是這樣介紹的:「扁鵲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他能用針刺、按摩、湯藥治療疾病。他總結出來的望、聞、問、切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醫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