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炸灌腸,真香!

2021-02-17 這裡是北京

說起北京的著名食物,除了想到烤鴨涮羊肉就是想到各種小吃了罷。從包子炒肝兒到艾窩窩豌豆黃驢打滾兒麵茶豆汁兒焦圈,再到滷煮灌腸兒……小編今天跟您說的就是地道的老北京「炸灌腸兒」。


老北京炸灌腸的真正歷史發展由來

炸灌腸其實是滿人的一道菜系,炸灌腸是滿人炸鹿尾的變種,(鹿尾——指的是梅花鹿或馬鹿尾巴的名稱)滿人進入北京城以後採取的是滿漢分離居住的制度。因此滿人居住在北京現在後海以北的部分。因此後來的炸灌腸有「後門橋的炸灌腸」之稱。

滿清進入北京城以後自然就把其菜系帶到了北京,尤其著名的有炸鹿尾。我們的相聲段子裡邊「滿漢全席」也有這一段。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國運的衰退,鹿尾已經越來越少,加上北京地理位置的限制,因此替代炸鹿尾的一道菜就勢在必行了。最早替代炸鹿尾的是用豬肥腸洗淨,以優質麵粉、紅曲水、丁香、豆蔻等10多種原料調料配製成糊,灌入腸內,煮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上鹽水蒜汁,口味香脆鹹辣。那時候這個灌腸其實還是比較接近炸鹿尾的。

但是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到了晚清,中國進入了動蕩的階段。因此灌腸的配料也隨著國運的衰退而減少。到了最後改用澱粉加上紅曲和香料灌在豬小腸中成型,這就是第三代的灌腸。

老北京的灌腸原是粉色的,可能是用了紅曲。後來據說這東西對人體不好,管理部門便禁止添加紅曲了,於是北京的灌腸就變成灰色的了,這個變化大家還是歡迎的,畢竟看著好看沒有身體健康要緊。今天我們食用的灌腸,也是第四代炸灌腸。灌腸又分兩種:一種為大灌腸,用豬肥腸洗淨,以優質麵粉、丁香、豆蔻等10多種原料調料配製成糊,灌入腸內,煮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上鹽水蒜汁,口味香脆鹹辣。 另一種叫小灌腸,用澱粉加豆腐渣調成稠糊,蒸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鹽水蒜汁食用。 灌腸外焦裡嫩,用竹籤扎著吃,頗顯特色。這就是老北京特色菜-炸灌腸的歷史發展由來。北京炸灌腸的店很多,各店有各店的高招和絕活。

灌腸兒老大哥-合義齋

這是京城獨一份兒的真正的葷灌腸,清末開始最早在什剎海就火了,現在搬到護國寺小吃街,誰讓它是紅灌腸獨一份,盤中的灌腸,色澤微紅,食在口中,香脆適口,再沾上蒜汁、鹽水的小料,略有辣味,十分爽口。最正宗的老北京灌腸呢,一旦沾上「最」和「獨」,名號都是響噹噹?!

名氣最大的——豐年灌腸

論北京灌腸兒,按名氣來說,豐年必須拔得頭籌,幾十年,只做灌腸,豐年的後廚一口大鍋,一口平煎鍋,兩口大盆,灌腸是用純白薯澱粉,生灌腸是白綠色,煎熟之後微微發黑。講究的菱形塊兒,薄厚不均,更利於呈現多層次的口感。

再說說蒜汁兒,豐年的灌腸不用刀,用蒜臼子一點一點搗爛,保證大蒜所有的精華都溶在這裡,一點兒不糟踐。蒜汁兒拉黏兒,這叫「出油兒」。蒜汁兒偏鹹口兒,不辣嘴不燒胃。蘸在蒜汁兒的灌腸兒,口感脆,微焦,很有鍋巴的感覺。

民間灌腸之神——花市董大爺灌腸

本是個早餐車的攤兒,沒成想賣出了名頭,人稱「花市大爺灌腸」。大爺其實姓「董」。 現在在天雅珠寶城對面。董大爺將生意交給了兒子和兒媳,不是吹NB,對自家灌腸兒相當驕傲。比以前的小吃車,店裡的桌椅多了很多。

白薯澱粉和綠豆澱粉的混合,在保證了酥脆的口感同時,還神奇的體現了一絲淡淡的回甜,這在吃到一塊灌腸兒的最後一口是尤為明顯——當蒜汁兒的濃鬱褪去之後,留在唇齒間的是一股似有似無、若即若離的微甜。這在酥、化、不粘牙、不粉的基礎上,提升了另一種層次。

董大爺的兒子說,不光澱粉講究,油也講究,「必須是網子油」。何謂「網子油」,就是豬肚油,跟一般的板油/豬油/大油比起來,網子油沒有腥臊味兒,更加純。所以,與屠宰場直接掛鈎的豬肚,精挑細選才能煉出這一鍋油。蒜呢?蒜也不含糊。菜農特供的飽滿蒜頭,口感脆生得很,辣而不駭。

最接地氣兒的灌腸——天橋郭記

天橋是百戲雜練的市井喧囂之地,所以這一帶原本就是小吃發源及盛行的地界兒。郭記沒有門牌、沒有宣傳、沒有電話,要問位置,只能說在天橋德雲社附近,最近固定的位置是雜技劇場往西一拐彎兒的路邊兒。老闆姓郭,麻利的很,添油、加灌腸、煎炸、裝盤兒、撒蒜汁兒,一氣呵成。偶爾會有家人來幫忙,老郭就能稍微鬆寬點兒,和食客們聊聊天兒。老郭樸實自然不裝B,蕎麥、紅薯、綠豆三種澱粉按照自家獨門比例混合,每天現做、現蒸、現切;下午四五點鐘出攤兒,賣完為止,從不隔天兒。

郭記灌腸也是為了一片灌腸呈現不同口感,切成並不均勻的片,所以酥而不油,嫩而不生,蘸著同樣講究比例的蒜汁兒,細嚼之處能感覺到回甜——老郭說,「這就是糧食味兒!」所以,這一盤兒就是「正宗天橋兒的味兒」!

「全北京最好吃最NB的灌腸」-老於灌腸

店老闆老於說;各家灌腸的成分都不相同,大意就是澱粉,是什麼樣的澱粉?那就有門道了!老於說是紅薯澱粉+玉米澱粉+綠豆澱粉,比例秘方,灌腸自製。

老於有一口大鍋,其實也不叫鍋,就是個大餅鐺/大鐵盤。底下是煤氣爐子,邊兒上放著一鍋神秘的東西——灌腸澱粉佔第一,神秘東西那必須是排第二了——油啊!老於把灌腸切成厚薄不一致,大小差不離兒,名言道「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兩片灌腸兒」。

有一天本人去吃老於的灌腸兒,老於問「喜歡吃外焦裡嫩的?還是入口即化的?還是又酥又脆的?」還能有這麼多口感選擇呢?料汁兒有傳統蒜汁兒和山椒辣椒汁兒,蒜汁兒的鹹味兒比較重、蒜辣、夠勁兒!山椒辣椒汁兒有點海鮮小料的鮮味兒,創新的有意思。三粉合一的自製灌腸兒,入口「脆」——第一口咔嚓一聲兒倍兒脆!第一咬「酥」——鴨油用得太絕了,酥香酥香的!嚼起來「嫩」——因為切得不規則的灌腸兒,故而中間隆起的部分沒有被充分炸透,於是會形成很嫩的口感!發自肺腑說一句NB!見仁見智咯。

灌腸是北京古老獨特的漢族傳統小吃。是一種大眾街頭小吃。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最喜歡的北京小吃莫過於炸灌腸了。

- END -

往期經典內容回顧:

深藏在京城的20家傳奇小館

大局已定,政府已發文,北京要全面爆發了!

北京10大沒有性生活職業,無數人淚奔!

2017年北京棚戶區改造名單公布

沒想到雍和宮對面,竟然藏了個胡同裡的「798」

北京最貴15樣東西,我只買得起最後一個!

32條好消息 在北京的人一定要看!

北京人速看!社保繳納15年後,究竟能拿回多少錢?

 2017最全最新北京通訊錄!

全國羨慕死北京!拆遷、醫保、漲工資...2100萬人將受益!

北京這17家人均30元的小館兒,深藏不露,好吃到逆天!!

孤獨的滷煮指南,只有北京人才理解的幸福


這裡是北京ID:zhelishibj

這裡是北京,添加微信號 【zhelishibj


歡迎哥們兒,姐們兒關注!這裡說北京的人,聊北京的事兒,品北京的美食,唱北京的戲。

馬上長按上方,識別二維碼加入我們吧!

相關焦點

  • 老北京的小吃--炸灌腸
    炸灌腸使北京特有的風味小吃,也是一種大眾街頭小吃,據說自明朝開始流傳,到了清代的時候,在民間流傳甚廣。早年間老北京的福興居、翠仙居,那炸灌腸做的是比較地道的。      最初的炸灌腸,是用豬腸灌成形,把澱粉和豬的碎肉灌進腸。後來,製作工藝發生了變化,改用澱粉加紅曲,灌在腸中定型,然後上屜蒸,再炸。
  • 老北京炸灌腸憑什麼叫「腸」?
    其實,早年間老北京街頭賣的灌腸還是有腸的,做法也與如今迥異。這還要從灌腸的起源說起。炸灌腸其實是滿族菜品煎炸鹿尾的變種。切片煨味兒,然後隨煎隨吃,那會兒滿漢人通吃。有食文記載,慈禧太后也好這葷口。後來,吃的人越來越多,鹿尾越來越少,加上北京地理位置的限制,因此替代炸鹿尾的一道菜就應運而生了。
  • 老北京人好吃炸灌腸,外焦裡嫩味道濃少不了這些秘訣
    炸灌腸攤的爐子,是用一個汽油桶改裝的。上面放一個大圓形的鐵鐺,微微斜傾放在爐口,鐺內放的是豬大腸煉出的油,在斜鐺的低處咕咕嘟嘟冒著油煙,聞著就很香。一個大笸籮裡放著一條一條、圓柱形、粉紅色的灌腸面坨。小販是個中年壯漢,他拿出一條面坨,一刀一刀往下切片,每片保證都是菱形,中間厚,兩邊薄。他動作極麻利,切一刀轉一下灌腸。
  • 小時候,就想和炸灌腸的攤主兒子做朋友
    上班以後,有一次南方的同事來北京玩,為了報答她在上海對我的照顧,我專門帶她去吃老北京小吃,記得她對灌腸的評價就是:這不就是豬油炸的澱粉塊嘛!額……我竟無言以對。在北京吃灌腸兒呢一定要帶著這個兒化音,不然就會變成另一項醫學名詞,意思可是相反的啦!灌腸兒這個吃食用一句文化詞說就是典型的掛羊頭賣狗肉!
  • 《兒時的記憶—後門橋兒的炸灌腸》
    許多人都跟我較真兒,說:「炸灌腸裡面根本就沒有肥腸,就這個叫法兒!就像魚香肉絲裡有魚嗎一樣.。」我從小生在鼓樓地安門一代,我的記憶太深了!兒時,媽媽的閨蜜一來,媽媽就請她們必到合義齋吃灌腸,肉紅色的灌腸粘連在一起,鋪滿全盤,上面冒著五彩的細小油泡兒....。
  • 你知道《鬢邊不是海棠紅》裡提到的炸灌腸的故事嗎
    炸灌腸諸多資料顯示,炸灌腸是滿人的一道菜系。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炸灌腸是滿人炸鹿尾的變種,準確的說是由炸鹿尾演變過來的。其次,北京最早的「灌腸」鋪是後門橋頭路東的「福興居」。因此後來的炸灌腸有「後門橋的炸灌腸」之稱。「福興居」於清光緒年間開業,掌柜姓普,人稱「灌腸普」。據說慈禧太后在地安門火神廟進香之餘,曾到這裡品嘗,並大加讚賞。後來,福興居的灌腸成為定期向清廷奉獻的貢品。日後,炸灌腸發展出了多家字號,這些字號各有各的特色。
  • 沒有腸子的炸灌腸,卻有著肥腸的香味,蘸上蒜泥素菜比葷菜還香
    這道菜就是老北京的一道名小吃——炸灌腸。雖然名字裡有「腸」這個字,但是炸的東西卻是澱粉做的,不過味道確實非常好,香脆可口,配上蒜泥真的很好吃。要做這道小吃,其實也還是比較簡單的,稍微準備準備就可以做了。做這道菜用到的材料也不算複雜,只有一個地方需要特別注意,等我們做到那一步的時候再詳細說。
  • 灌腸、血腸與香腸
    據北京民俗學家研究,最早的灌腸還是有腸的,豬大腸洗淨,灌入豬肉、麵粉、澱粉、蔥姜水、幾種香辛料和紅曲米增色(也有說最早是加入豬血,不僅色紅好看,還特別筋道),入鍋煮熟,撈出晾涼。吃的時候切片,用大油(講究的要用豬網油,味香而正,沒有腥味)炸或煎(煎要省油)至外焦裡嫩,裝盤,澆上蒜汁兒,香脆鹹辣,風味獨特。
  • 老北京小吃白毛煎餅、郭記灌腸撤攤兒進店,價錢漲了,味道還一樣嗎
    白毛煎餅、郭記灌腸、老滕家過橋米線等小吃,近年來紛紛撤攤兒進店,努力適應時代變化;甚至有人願意「三顧茅廬」,既是為了幫他們尋找出路,也是為了留住老北京的文化記憶。■白毛煎餅不怕風吹日曬了在友誼醫院附近經營了30多年的白毛煎餅,如今搬到了王府井的和平菓局裡。
  • 北京郭記炸灌腸,就著蒜汁,那味叫一絕
    炸灌腸,是北京的一道特色小吃,大名鼎鼎的天橋,還有郭記灌腸。以前的小攤也是因為賣炸灌腸而上必吃榜,成為網紅攤。如今的郭記灌腸有了獨立的店面,有了更豐富的小吃,不變的只是咱灌腸的好味道與執著的傳承。店主姓郭,小攤名為郭。
  • 胡同裡的老北京菜 打滷面和鍋貼必點 雍和宮附近閨蜜聚會首選餐廳
    餐廳周邊都是老北京的胡同,剛剛翻新的胡同特別的新,沒有那種陳舊和滄桑感。手機導航雍和宮大街155號離地鐵5號線北新橋站和雍和宮站都不遠。離餐廳吃飯的都是周邊逛累了旅遊者和約來這邊逛街的閨蜜、小情侶。餐廳可以吃的老北京菜很多,主要推薦大家吃老北京打滷面、炸藕盒、幹炸丸子、老北京燉吊子、糖醋裡脊、炸灌腸、爆肚、老北京炸醬麵、蓑衣黃瓜是餐廳10道招牌菜。
  • 北京這些最經典美食,沒吃過還敢叫自己老北京?
    現榨辣椒油那個香呀~配上濃濃的麻醬,絕了!燒餅棒棒噠,絕對是剛出鍋的,外酥裡嫩,味道相當地道,沒一點改良的口感,就是小時候那個味兒。點菜的阿姨一聽就是北京人,熱情、體貼,一下子把氣氛都帶得老北京了~地址: 東城區左安門南大街16號(北京遊樂園對面)【宏源南門涮肉】
  • 美食探店:嶽雲鵬開的網紅老北京炸醬麵
    黑牛燒肉店,貌似有傳聞說這家店是著名時尚綜藝咖「大黑牛」李晨開的一家日本燒肉店,不過小編認為這家店只是名氣大,但是口味真不及之前一期做的那個牛鐵日本燒肉居酒屋的好吃,暫且不過多分析了。湖畔美食街上還有一家大漁自助燒烤,但是小編覺得現在這家店口味沒有剛開業時候那麼純正了。
  • 老北京名小吃:不能忘卻的記憶,深入骨髓的味道
    豆汁這酸臭酸臭的味道如果不是從小就深入血液,還真沒有幾個人能受用得了。想要領略正宗北京豆汁還得去護國寺小吃店。 油茶油香濃鬱,味道甜美,老少皆宜,被譽為「老北京小吃十三絕」之一。成品黃、白、紅三色相間分明,甜糯鮮香。因其最後製作工序中撒上黃豆面,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而得名「驢打滾」。驢打滾被譽為「老北京小吃十三絕」之一。
  • 路邊名攤兒進店,為了一份老北京記憶
    白毛煎餅、郭記灌腸、老滕家過橋米線等小吃攤兒,近年來紛紛撤攤兒進店,努力適應時代變化;甚至有人願意「三顧茅廬」,既是為了幫他們尋找出路,也是為了留住老北京的文化記憶。白毛煎餅——不怕風吹日曬了在友誼醫院附近經營了30多年的白毛煎餅,將攤位搬到了王府井的和平菓局裡。
  • 老北京這些最地道的麵食,您都吃過麼?
    老北京從祖輩兒就愛吃麵食,蒸的、煮的、煎的、炒的可謂是五花八門兒。面對市場上琳琅滿目的麵食,哪些才是最地道的老北京麵食呢?《吃喝玩樂大搜索》主持人熊麗、夏銘,聯手聽眾微友,盤點老北京最地道的麵食,你知道有哪些嗎?你都吃了嗎?一起去嘗嘗吧~炒疙瘩是北京的一種特色的炒麵食品。炒疙瘩顏色焦黃,配上綠葉鮮菜,黃綠相間。
  • 遊客都點讚的老北京小吃鋪,終於滿足了南北兩方人的胃!
    伴著淡淡的桂花香,再就著富華齋的淡茶,些許就不覺得京城的糕點如傳說中那麼「粗獷」了。圖片來源大眾點評@Jolin Tomato宮廷玫瑰餅,此外還有玫瑰豆蓉酥餅、玫瑰慄蓉酥。都是時令春夏老北京人會常吃的餑餑。
  • 老北京最地道的麵食,不吃可別後悔呀!
    吃起來又綿軟又有勁,越嚼越香。在老北京的小吃中,有很多「炸貨」,炸咯吱就是其中之一,據我所知,這炸咯吱分為軟炸和脆炸。用綠豆面,純手工製成。把原料攪成糊,上餅鐺用微火攤成一張有一定厚度的胚子備用。人均:40元地址:德勝門內大街253號(北大第一醫院北側)推薦:炸咯吱、滷煮、炸灌腸、
  • 特色推薦 | 邯鄲孫大媽小吃培訓學校 老北京芝麻燒餅培訓
    邯鄲孫大媽小吃培訓學校,老北京芝麻燒餅培訓,可做成甜的、鹹的、五香的、豆沙的、棗泥的、果醬的等多種口味。
  • 舌尖上的老北京記憶,北京人餐桌上的美食,炸素丸子那叫一個地道!
    鍋裡倒油燒到六成熟,把肉餡兒攢出跟鵪鶉蛋個頭兒差不多的,正好是一口一個的份量,擱鍋裡一炸,炸到九成熟後再把丸子撈出來,等鍋裡頭油重新再燒熱了,然後再把丸子擱進去,接著炸,老北京人講究復炸因為只有炸兩次的丸子才能達到外層是脆的,等到丸子徹底變成棗紅色的時候再撈出來盛盤兒,趁熱,再來一碟兒椒鹽兒,一碟兒老虎醬,嘿!那就一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