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珠三角——新崛起的未來全球最大城市群

2021-01-08 觀察者網

【文/貝恩哈德·桑德,翻譯 觀察者網/武守哲】

夜幕垂了下來,空中閃爍著的繁星撕裂開厚厚的雲層,讓它覆蓋下的港灣透出橘黃色的暗光。站在橋面上,你會疑惑橋的那一頭到底通往何處。海平面上矗立著一座人口稠密的城市——700萬人口的香港,它的北面不遠處卻有個1300萬人口的深圳,旁邊還有800萬人口的東莞和1500萬人口的廣州。

在白天的塵霾中,這座大橋依然可以看得十分清晰,遠遠地探出公開水域之外。它是連接香港大嶼山、澳門和廣東珠海的大型跨海通道,名叫港珠澳大橋,全長55千米,蜿蜒覆蓋的整個區域就是珠三角——全世界最大的大型城市群。港珠澳大橋的設計壽命有120年,能抗擊烈度很大颱風,這「鋼鐵長城」就像一座紀念碑,象徵著一股強大的經濟力量的崛起。

港珠澳大橋(圖源:明鏡周刊)

中國長達40年的經濟奇蹟就肇始於這片區域,當年的小漁村變成了大城市,大城市又進一步連成了城市群。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珠三角人口規模不過1600萬左右,而今則超過了7000萬。

珠三角的面積看起來並不大,比波羅的海沿岸的小國立陶宛還要小,但是輸出的經濟總量則比整個俄羅斯還要多。如果珠三角區域可以算作一個國家的話,它的經濟總量可以排到世界前20。

即便如此,目前的珠三角仍無法匹配中國政府發展經濟的野心。今年二月份中國共產黨在制定珠三角經濟規劃時指出,必須要向東京、芝加哥和舊金山這些日美大型城市群吸取經驗,打造成全世界最先進、最開放的有中國特色的港粵澳大灣區新型大城市群。美麗的珠江就像一條彩帶,把各個城市連在一起。

珠三角——全世界最大規模的城市群

陳亞雷(音)來自珠三角的北部城市——廣州。他第一次去香港的時候是1993年,那年他才15歲,當時他和一群天才少年們一起去參加數學競賽。「現在想起來仍感覺非常魔幻」,他回憶說,「那時的香港是如此發達和先進,連空氣都是完全另外一種味道,我感覺自己去了另一個世界。」

今天的陳亞雷已經41歲了,他在香港當一名金融諮詢師,每天在珠三角的各個城市中來回穿梭。他說:「今天的香港看起來太小了,而且很老舊,生活成本也很高,再看看深圳和上海,香港已經落後了。」

改革開放之初,香港處在科技和經濟發展的最前沿地帶,作為「通風口」嘗盡了各種政策優惠的甜頭。幾十年下來,陳亞雷認為香港的發展模式不可能再享受以往的增長紅利:「整個大灣區的崛起讓香港的地位變低了,但是如果從中國經濟的整個構架上看,珠三角提供了一個相當經典的經濟模版,有很好的發展機會。」

中國的領導人們喜歡制定長遠的大計劃,其中一些計劃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比如有著千萬億投資的「新絲綢之路」計劃比西方的預判要順利的多。19世紀的巴黎大區,20世紀的紐約都是大城市區發展的成功模版,中國能移植他們的成功經驗嗎?

如果仔細觀察大灣區九個最大的城市和香港澳門這兩個特區,其中的差別相當微妙。深圳已經成長為了中國的矽谷;製造業重心東莞能產出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牛仔褲;全世界超過一半的電冰箱和空調都產自佛山。而香港則是亞洲的金融中心之一,澳門的博彩業的營業額也早是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的六倍還多。

暮光中的深圳(圖源:明鏡周刊)

但現在中國經濟處在轉型期,和美國在政治、經濟方面的對抗也迫使中國必須轉變其經濟發展模式:中國不能再滿足於充當世界工廠。企業必須要更有創新能力、效率和競爭力。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中國企業必須要在技術上搞清楚產業升級的原發動力,當然也離不開和全球金融圈的融入和操作。

對香港和澳門來說完全是另一種情況,雖然它們分別在1997年和1999年做了主權移交,回歸了中國,但是保留的原有的政治、稅務和法律制度,增加了治理的複雜性。

如果珠三角算成一個國家,它的經濟規模目前可以進入世界前20,陳亞雷說:「香港本土的年輕人目前比較鬱悶,因為他們的工作機會和大陸相比要少。」

不同的政治模式下,珠三角可否能做到無縫銜接式的社會一體化?香港和澳門可否一方面保持自身特色,同時又可以和其他十一個珠三角城市展開有力有序的競爭?

在歐洲,某些城市群發展到一定規模後人口增長就停滯了,其他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奈及利亞和菲律賓在城鎮化進行到一定程度之後,甚至有了反城鎮化現象。總人口已經達到7000萬的珠三角,即便是有一整套強有力的頂層規劃,它的發展潛力還有多大?

世界四大大型城市群對比:大灣區GDP總量1.6萬億美元,面積5.6萬平方千米,人口7100萬;舊金山灣區GDP總量0.8萬億美元,面積1.79萬平方千米,人口770萬;紐約城市群GDP總量1.7萬億美元,面積2.15萬平方千米,人口2020萬人;東京城市群GDP總量1.8萬億美元,面積3.69萬平方千米,人口4400萬人。

相關焦點

  • 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長三角大時代來臨,甩開與珠三角的差距
    而在今後的經濟發展中,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發展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大的發展潛能。城市群、都市圈建設每年能夠為全國經濟增長提供至少0.5到1個百分點的增長動能,不僅為了應對疫情衝擊,更是為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中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中國目前擁有19個城市群、34個都市圈。經濟發展的競爭格局已經悄然來臨,走進城市群、都市圈的發展時代,多元化的經濟發展體系未來會逐步走上經濟的中心位置。
  • 廣東打響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攻堅戰
    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已基本成型!自2016年珠三角地區被確定為首個「國家級森林城市群建設示範區」以來,珠三角各地認真貫徹國家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行珠三角全域一體化生態修復和生態建設,不斷提升珠三角城市群生態功能、環境質量、宜居程度和綠色惠民水平。目前,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已基本成型。
  • ...長三角珠三角成最大贏家,中部城市掉隊,西部雙雄崛起,南強北弱...
    由英國智庫Z/Yen集團和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共同編制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第28期)顯示,上海排名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第3位,北京和深圳分列第7和第9名。京滬深已在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提升全球影響力方面取得長足進步。
  • ...珠三角成最大贏家,中部城市掉隊,西部雙雄崛起,南強北弱格局強化
    由英國智庫Z/Yen集團和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共同編制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第28期)顯示,上海排名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第3位,北京和深圳分列第7和第9名。京滬深已在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提升全球影響力方面取得長足進步。
  • 十萬億元的區域版圖:廣深引領世界級城市群崛起
    來自「雙核聯動」——廣州、深圳兩個中心城市貢獻十萬億中的「半壁江山」;來自珠三角都市圈——佛山新加入萬億元城市行列,東莞加速逼近萬億大關,珠三角九市經濟總量約佔全省的80%;來自「一核一帶一區」——東西兩翼沿海經濟帶加快形成新增長點,北部生態發展區積極探索綠色發展。未來,廣東繼續跨越發展的突破口在哪裡?
  • 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翼,三大城市群,哪個是我國很強的城市群呢
    眾所周知,我國在改革開放後,各大城市的經濟實力一直在不斷的發展中,在經濟上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科技上也已經排名世界前五的位置,而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京津翼、長三角和珠三角這三個城市群對於中國經濟所作出的貢獻是最大的,三大城市群對於我國的經濟基本上是佔據了一半,這三個城市群就像三駕馬車一樣帶領著中國走向世界
  • 中國五大城市群發展潛力
    1)長三角GDP達17.9萬億元,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城市層級結構最合理的城市群,已有六大城市躋身GDP萬億俱樂部,未來將以核心城市為支點構建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五大都市圈。2)長三角以電子、汽車、現代金融等產業為核心,致力於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高地和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位造業中心。3)長三角石化、冶金等領域存在一定無序競爭,核心城市規劃滯後,經濟效率與世界級城市群存在差距。
  • 人口普查數據:合肥等新一線城市崛起,珠三角4市成「人口贏家」
    和珠三角城市群相比,長三角城市群的多個城市在過去10年也表現不錯,其中合肥以60.57%的人口漲幅位列漲幅榜第一位,杭州、上海漲幅也超過20%。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在人口流動背後,有兩個因素特別關鍵。首先是流動人口的工作機遇,在這與城市的民營經濟、個體經濟活躍度有關。
  • 長三角珠三角成最大贏家...
    由英國智庫Z/Yen集團和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共同編制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第28期)顯示,上海排名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第3位,北京和深圳分列第7和第9名。京滬深已在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提升全球影響力方面取得長足進步。
  • 長三角珠三角成最大贏家 南強北弱...
    由英國智庫Z/Yen集團和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共同編制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第28期)顯示,上海排名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第3位,北京和深圳分列第7和第9名。京滬深已在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提升全球影響力方面取得長足進步。
  • 中國四大城市群,像一把弓箭,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中國四大城市群,像一把弓箭,是未來發展的關鍵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的城市建設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的建設也已經由單一的發展,轉向了更大區域的城市群協同規劃。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中國四大城市群,這四個城市群組合起來像一把弓箭,是中國未來崛起的關鍵。
  • 經濟強市10年人口版圖:合肥等新一線城市崛起 珠三角4市成「人口...
    21世紀經濟研究院統計了2009年經濟排名前25強的城市,以及2019年經濟排名前25強城市,總共29個城市中(有4城市新上榜),珠三角4市:東莞、深圳、廣州和佛山,位列過去10年GDP前25位城市人口增幅第2、3、4和6位。和珠三角城市群相比,長三角城市群的多個城市在過去10年也表現不錯,其中合肥以60.57%的人口漲幅位列漲幅榜第一位,杭州、上海漲幅也超過20%。
  • 一個被忽視的城市群,環臺灣海峽城市群
    環臺灣海峽城市群由福建省和臺灣省兩個省組成,包括福建省的福州、廈門、漳州、泉州、三明、莆田、南平、龍巖、寧德和臺灣省的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和高雄市、基隆市、新竹市、嘉義市一共18個市。
  • 全球六大城市群中,中國僅上榜一個,但不是珠三角更不是京津冀
    城市群是集中分布在地區的幾個特大城市和集中在大城市形成的巨大多核心、多層次的城市群,是大城市的聯合體。資料顯示,目前,世界公認的世界級城市群僅有6個,分別是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倫城市群、歐美西北部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在這6個城市群中,中國只有一個上榜,為什麼既不是珠三角也不是京津翼,而是長三角呢?
  • 淺談廣西北部灣的發展,未來能否建成世界級城市群?
    未來北部灣經濟區能否建成世界級城市群,讓筆者和你們一起來探討吧!我們都知道,近年來廣西非常重視北部灣經濟區的發展,因此北部灣也由經濟區升格為環北部灣國家級城市群,由廣西、廣東、海南三省區組成。那麼,未來廣西的北部灣經濟區走向如何?我們都知道一個地區的發展必須要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只有引進產業鏈,才能迎來經濟上的騰飛。
  • 任澤平:從城鎮化到城市群,都市圈是城市群「硬核」
    作為城市群的核心板塊,近年來我國都市圈建設呈現較快發展態勢,但交通銜接薄弱、分工協作有限、低水平同質化競爭嚴重等問題突出。培育現代化都市圈成為國家推進城市群建設的突破口。例如,廣東將珠三角城市群劃分為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3個都市圈推動珠三角一體化進程。都市圈建設以同城化為方向,打造1小時通勤圈,圈內中小城市受益。
  • 世界第七大城市群在崛起!毗鄰亞洲最大機場群,距北京僅9Km之遙
    時至今日,京雄城市發展帶代表的不再只是中國蓋樓修路的規模和速度,更是中國的城市群對高質量發展的追求。中國的城市,所謂高質量發展,意味著區域發展不再依靠房地產、土地財政來拉動,而是要靠科技創新、模式創新。隨著北京非首都功能向雄安及周邊節點城市有序遷移,京雄之間,一條科創大走廊正在形成。
  • 青島媒體:膠東經濟圈具備成為北方「長三角」「珠三角」潛質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青島媒體:膠東經濟圈具備成為北方「長三角」「珠三角」潛質山東省明確推進省會、膠東、魯南三個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後,有的經濟圈已經開始「抱團」行動。12月8日,由青島、煙臺、濰坊、威海、日照五市人民政府主辦的膠東經濟圈一體化推介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以「融入新發展格局 打造新的增長極」為主題,邀請國家有關部委、省有關部門、知名專家學者、大型央企、國企負責人,世界500強、中國知名創新型企業負責人、五市知名企業參會。大會前夕,青島市屬媒體刊發多篇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相關的預熱文章。
  • 桑德集團召開2017年度工作總結大會暨2018年度工作會議
    2 月1日,桑德集團2017年度工作總結大會暨2018年度工作會議在北京總部基地召開,會議以「新機遇新挑戰」為主題,全面總結集團各直屬業務板塊
  • 與文一波對話桑德:20年一個新的起點
    「桑德成立20年來,見證了整個環保行業發展歷程,有些同行漸漸褪去,我們一直在堅持」,桑德集團總裁文一波在「2013水業戰略論壇」對話桑德環節回顧了桑德20年來的發展之路,談及未來,文一波表示「20年是一個階段,更是一個嶄新的起點」,未來十年進入全球環保行業前10強是文一波最大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