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安婦英文著作作者:翻譯受害者口述時忍不住落淚

2021-01-19 荔枝網新聞

  原標題:首部中國慰安婦的英文著作作者丘培培:

  為受盡摧殘的生命做紀念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華

丘培培(左)聽譚玉華講述她在慰安所的受害經歷。

  丘培培出版了全球首部中國慰安婦的英文著作,作品中譯名為《日本帝國的性奴隸:中國「慰安婦」的證言》。

  丘培培是美國瓦薩學院中日文系主任,她出生於黑龍江,80年代移居美國。2002年,她在指導學生做有關韓日慰安婦的畢業論文時,開始接觸到慰安婦這個群體。但中國慰安婦在英文世界缺少聲音,她們的遭遇沉重地壓在丘培培心頭,為了在國際上發出她們的聲音,丘培培開始了艱難的寫作,前後歷時6年才完成著作。她說,希望這本書能幫助讀者超越民族國家的立場去正視戰爭對人類生命的侵犯,加深我們對那段苦難歷史的認知。著作出版後,反響熱烈。日裔學生課後到她的辦公室表示感謝,聽眾聽了她的演講上前感謝她記錄了這段歷史,「我感到很欣慰」。

丘培培

  為受盡摧殘的生命做紀念

  廣州日報:據你了解,有關慰安婦的英文著作情況如何?

  丘培培:1930年初至1945年間,日本侵略者在亞洲徵抓大量婦女和少女,將她們稱為慰安婦。關於慰安婦的報導在日本戰敗後曾零星見於一些回憶錄、藝術作品、小說雜誌及電影書刊中。

  九十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慰安婦口述史以英文出版,為國際社會搞清日軍慰安婦制度的實質提供了關鍵信息。然而很長一段時間,關於中國慰安婦的英文出版物卻明顯缺失。見諸英文的倖存者口述資料大都來自前日本殖民地及東南亞地區的受害者,直至2010年,尚無一本關於中國受害者的英文專著。

  廣州日報:你什麼時候開始關注慰安婦這個問題?

  丘培培:我最初關注是在2002年左右。當時我所在的大學亞洲研究專業的一個學生做畢業論文,選題是韓日慰安婦索賠運動,由我和一位韓裔教授擔任她的指導老師。在閱覽文獻的過程中,我注意到關於中國受害者的英文資料甚少。從我當時接觸到的中文材料來看,中國女性是日軍慰安婦制度最大的受害群體之一,她們的受害經歷反映了日軍慰安婦制度最黑暗的一面。

  我當時並沒有馬上投入這項研究,因為我的專業是日本文學而非歷史。我想一定有相關專業的學者在寫這方面的書。可是其後四、五年過去了,仍未看到有關於中國慰安婦的英文著作出版。幾年前讀過的中國女性遭受日軍摧殘的狀況一直沉重地壓在心頭,我感到應當讓國際社會知道她們的悲慘遭遇。銘記歷史,才能防止戰爭暴行的重演。

  廣州日報:你是如何開始寫作中國慰安婦英文版著作的?

  丘培培:寫這樣一本書並非易事。八十年代末慰安婦運動興起以來,這個問題始終是敏感話題。當時我剛獲得美國國家人文科學基金授予的研究獎金,在做古典文學方面的研究,放下心中的項目走進一個全新的領域去寫這本書,花了大量時間,能否出版完全是未知數。我當時身體狀況很差,正在治療中。身邊親友勸我三思,畢竟這個課題太沉重了,她們擔心我吃不消。

  然而,如此大規模、如此慘痛的生靈塗炭,不應該也不能夠被忽視; 我始終無法忘記那些受害女性的悲慘故事,隨即下決心寫這本書,為那些受盡摧殘的生命做一個紀念。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國際社會了解那段黑暗歷史的全貌,將戰後各國間的和解與和平建立在真正的理解與互信的基礎之上。

  丘培培在海南探望倖存者卓天妹老人。

  加引號的慰安婦

  廣州日報:在著作內容方面,對慰安婦一詞,你覺得不恰當,而應該是「性奴隸」,為什麼?

  丘培培:慰安婦一詞對於中國讀者來說並不陌生。慰安婦是日文同字詞的直譯。很明顯,「慰安」二字的含義與受害女性在日軍慰安所裡的悲慘遭遇大相逕庭,因而這個掩飾罪惡的詞語是不應當用來指稱那些受害女性的。

  之所以使用慰安婦一詞,是因為該詞近年來已廣為人知,在國際討論、歷史研究及法律程序中專指亞太戰爭期間遭受日軍蹂躪的性奴隸。因此,我在書裡將慰安婦一詞加引號,作為專題討論用語使用。

  廣州日報:你的書中挑選了12位慰安婦,這12位有怎樣的群體特徵?為何挑選這12位?

  丘培培:本書第二部分「血淚控訴」記載了12位日軍慰安所倖存者的口述史。這部分選收的口述史在地域(受害者家庭及慰安所所在地)、被害者年齡、被拘方式、受害時間等方面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並介紹了受害婦女在戰前和戰後的生活狀況。這12位倖存者的口述史我是根據上海師範大學中國慰安婦研究中心教授蘇智良與陳麗菲的中文採訪記錄整理翻譯為英文的,我也參閱了眾多中日研究者和法律工作者的調查報告。

  廣州日報:對於她們的口述歷史,你是否做了大量的核實工作?

  丘培培:我的合作研究者蘇智良和陳麗菲教授也在1998年到2007年間對她們做了訪談調查。蘇教授認為,對於受害事實已經確認的倖存者,不應再重複地讓她們敘述受害經歷,因為倖存者每次講述這段經歷,就好像又進了一次地獄。

  在編譯倖存者口述史的過程中,我還參閱了當時能找到的中日調查者公布的所有相關調查材料、地方史志以及上海慰安婦研究中心保存的採訪錄像。

  廣州日報:也有觀點認為口述歷史會因為記憶問題而具有主觀性,你怎麼看?

  丘培培:企圖否定日本帝國侵略戰爭罪行的人常以記憶的不可靠性為由,詆毀原慰安婦證言的真實性。但是中國原慰安婦的受害經歷不可否認,因為她們大都是在日軍侵佔她們家鄉時被抓,不僅有地方歷史紀錄的佐證,還有當地目擊者的證明。事實上,本書第二部分記載的12位倖存者最初大都是在當地研究者和志願者幫助與支持下,站出來講述她們在慰安所的遭遇的,有事發當地的見證者,經過了多方核實。她們的口述史提供了關於日軍慰安婦制度的無可辯駁的證據。

  寫作時忍不住落淚

  廣州日報:你還採訪了數名慰安婦,講述者再揭傷疤,而記錄者同樣心情複雜,當時你心情是否也非常矛盾?

  丘培培:講述性暴力的受害經歷對倖存者來說十分痛苦。如康健律師說:「每一次對受害者的調查都是挖出她們心中幾十年的痛。」 研究者和志願者在調查過程中需要提供各方面的支持,譬如選擇讓倖存者放鬆的環境,有女性研究者在場隨時提供支持等。對倖存者來說,打破沉默需要強大語境的支持,讓她們得以發出自己的呼聲、找到適當的敘事方式。記錄慰安所倖存者的遭遇是非常沉痛的工作。不知道有多少次,我在整理翻譯她們的口述史時忍不住落淚,沉痛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廣州日報:在撰寫這本書的過程中,你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丘培培:一個很大的挑戰是論證日軍直接參與了慰安所的設立與操作。由於日軍在戰爭結束時銷毀了大量罪證文件,同時日本政府至今仍未完全公開相關的戰時文件數據,軍事計劃、軍事行動記錄等尚未解禁。亞太戰爭時期的日本警察文件也未公開,所以調查慰安所的組建和運作機制困難重重。為此我查閱了中日雙方大量的戰時文獻,及戰後出版的歷史資料,包括日本政府調查數據集中收錄的戰時日本官方軍事文件。

  為了儘量客觀、全面地記述日軍慰安婦制度的設立機制和慰安所實況,我在本書的第一部分不僅引用了中國民眾和軍人的目擊證詞,也援引了日本軍人的相關日記與文書。

  戰時駐華外國公民的目擊者記錄、回憶錄,也為本書關於日軍慰安婦制度的撰寫提供了重要細節與多重視點。

  廣州日報:你對自己的這部作品有什麼期待?你最想跟讀者傳遞的是哪些信息和觀念?

  丘培培:由於我所在的大學教學工作量很大,這本書只能抽業餘時間來寫,加上我自己病休,親友病逝等,此書花了六年時間才完成。撫平創傷、走向和解,始於對歷史負起責任。我感到如果慰安婦的受害經歷不能被如實地寫進歷史,我們留給後代的戰爭記憶就是不完整的、不負責任的。

  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讀者超越民族國家的立場去正視戰爭對人類生命的侵犯,通過加深我們對那段苦難歷史的認知,促進亞洲乃至世界各國間的相互理解與和平。

  廣州日報:你的學生、聽眾對你講述的中國慰安婦的悲慘故事(或對你的書)反饋如何?

  丘培培:本書出版後,我曾應邀在加拿大溫哥華及美國新澤西、舊金山、洛杉磯等地演講,也在我校的一些課上給學生講了慰安婦問題。至今為止聽眾反響都很好。記得在溫哥華講演過後,兩位日裔聽眾上前感謝我把這段歷史記述下來,並希望此書能譯成日文出版。在學校也有日裔學生課後到我的辦公室表示感謝。我感到很欣慰。

  廣州日報:最後,你對中國慰安婦這個悲慘的群體最想說的是什麼?

  丘培培:慰安婦的歷史敘事是一份無比沉重的歷史遺產。當今世界上殘害女性的性暴力依然是武力衝突的常用工具,對女性的剝削奴役仍然在全球普遍發生。在我們為建立一個更加公正、人道的世界而努力的過程中,慰安婦遺留給我們的歷史敘事,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我希望,隨著更多原慰安婦的個人回憶錄溶入人類共有的歷史記憶,這份沉重的歷史遺產將繼續教育我們和我們的子孫後代,激勵我們不斷地努力,去防止反人類罪行的發生。

  《日本帝國的性奴隸:

  中國「慰安婦」的證言》

  簡介

  正文含三部分。第一部分「戰爭記憶」 概述日本侵華戰爭與慰安婦制度的緊密聯繫,揭示了日軍大規模暴力強徵中國女性充當慰安婦的事實,日軍慰安所實況,及慰安婦制度下駭人聽聞的性犯罪。第二部分「血淚控訴」記載了十二位日軍慰安所倖存者的口述史。第三部分「追索正義」中主要探討二戰後國際戰犯審判對日軍性犯罪未加深究的原因,並對慰安婦受害群體的生活狀況及近二十年來慰安婦索賠運動在中國的展開進行綜述分析。

相關焦點

  • 用英文著作為日本「性奴」證言丨為受盡摧殘的生命做紀念
    丘培培出版了全球首部中國慰安婦的英文著作,作品中譯名為《日本帝國的性奴隸:中國「慰安婦」的證言》。美國《出版社周刊》評論稱:「這是一部兼具模範學術⽔準與⼈道主義精神的重要著作,它對廣大讀者具有寶貴价值,也是專業⼈⼠的必讀書。」     丘培培是美國瓦薩學院中日文系主任,她出生於黑龍江,80年代移居美國。2002年,她在指導學生做有關韓日慰安婦的畢業論文時,開始接觸到慰安婦這個群體。
  • 優衣庫下線涉嫌侮辱「慰安婦」受害者廣告
    日本時尚零售商優衣庫20日發表聲明,將下線一則受到侮辱日本軍隊「慰安婦」受害者指認的廣告。優衣庫全球投放的最新視頻廣告因英韓字幕不同在韓國觸發爭議。廣告中年輕孫女問98歲的奶奶:「您在我這個年齡時穿什麼?」老奶奶回答說:「我記不起那麼久以前的事了。」
  • 「慰安婦」受害者劉奶奶逝世,目前認證在世受害者不足20位
    「慰安婦」受害者劉奶奶逝世,目前認證在世受害者不足20位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2020-11-23 14:33
  • 韓慰安婦受害者在美講述悲慘經歷 促日正視歷史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韓聯社7月1日報導,現年89歲的韓國慰安婦倖存者金福童當地時間6月30日在喬治華盛頓大學學生和學者面前講述自己當年被騙充當慰安婦的悲慘經歷。「在面對日本士兵時,根本沒有休息,終日特別疲憊,早上根本起不了床」,聽到這句話的英文翻譯後,臺下聽眾面色凝重。
  • 中國「慰安婦」歷史博物館開館 大陸受害者現存19人
    「我現在才88歲,身體非常好,是正當年的年紀,我最大的願望就是一定要向子孫後代展示慰安婦的這段歷史。像我們這樣東亞的受害者內心有很多仇恨。我們一心一意要日本的道歉,就只要這一點。」館內場景博物館收藏了一批「慰安婦」制度倖存者捐獻的各類紀念文物,如萬愛花赴日起訴時使用的護照,袁竹林到海外出席聽證會的證件與作為中國大陸最早一批向日本提出賠償的起訴書、晚年皈依基督教的證物,海南受害者林愛蘭作為
  • 韓慰安婦受害者索賠案宣判,日方「絕不接受」背後的兩國恩怨
    據韓聯社報導,韓國首爾中央地方法院1月8日就韓籍慰安婦受害者對日本政府提起的索賠訴訟進行一審宣判,判處日本政府向慰安婦受害者每人賠償1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9萬元)。首爾中央法院在判決中表示,日方對待慰安婦的方式是「反人道的犯罪行為」,不適用「國家主權豁免」原則,即國家的行為和財產不受(或免受)他國立法、司法及行政的管轄。「(日本政府)絕不接受。」
  • 推薦之二:克拉瑪依保加利亞語翻譯費用
    克拉瑪依保加利亞語翻譯費用   My hometown is suizhou, there is very betiful in a city park and the south of baiyun shennong park, is recreation visit places.
  • 從「慰安婦」到「性奴隸」:歷史觀之嬗變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作者對「慰安婦」身份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以往,日本學者一般認為,所謂「慰安婦」是指在日本軍隊管理之下,在戰場和日軍佔領區所設置的慰安所內,供日軍官兵滿足性慾的女性。因此,作者認為,聯合國人權組織已經把「慰安婦制度」定性為「日本戰時性奴隸制度」,據此解釋,日軍「慰安婦」應指日軍侵華戰爭期間和二戰時期,被迫為日軍提供性服務、充當性奴隸的所有女性,既包括在指定的慰安所內為日軍提供性服務的女性,也包括被日軍以擄掠、抓捕的方式帶到其駐地、據點、或以其他方式充當性奴隸的女性。
  • 日本政府向韓籍「慰安婦」受害者每人賠償1億韓元
    韓國首爾中央地方法院當地時間8日就韓籍「慰安婦」受害者向日本政府提起的索賠訴訟作出一審宣判。韓國首爾中央地方法院當地時間8日就韓籍「慰安婦」受害者向日本政府提起的索賠訴訟作出一審宣判,裁定日本政府向受害者每人賠償1億韓元,約合人民幣60萬元。
  • 韓國法院判處日本政府賠償「慰安婦」受害者,12位原告僅5人尚在人世
    韓國首爾中央地方法院當地時間8日就韓籍「慰安婦」受害者向日本政府提起的索賠訴訟作出一審宣判,裁定日本政府向受害者每人賠償1億韓元,約合人民幣60萬元。法院表示,綜合相關證據、證詞等材料,認定被告方存在非法行為,給原告方身體和心理造成了難以想像的創傷,且原告方未能得到應有的賠償。因此認定原告索賠要求合理,支持原告訴求。
  • 讓世界聽到「慰安婦」的聲音
    自1993年6月起,韓國政府登記在案的韓國「慰安婦」受害者共238名,目前在世的有42人,其中11人在「分享之家」生活。據安信權介紹,將「韓國慰」安婦資料申遺的想法,源於「分享之家」附屬的日軍「慰安婦」歷史館展示的受害者圖片。通過參觀這些圖片,外國人可以了解到「慰安婦」受害者的苦痛、戰爭的創傷以及和平的價值。
  • 菲律賓首座"慰安婦"銅像揭幕!
    多年來,菲律賓「慰安婦」受害者及民間團體從未放棄抗爭。每當有日本政要來菲訪問及戰爭紀念日時,她們都會在日本駐菲大使館門前舉行集會,控訴當年日軍犯下的暴行。特麗茜塔對記者說,菲律賓各界從2013年就有設立「慰安婦」受害者銅像的想法,2014年舉辦日軍在東南亞暴行圖片展時,有幾位「慰安婦」受害者參加,她們從1995年開始起訴日本政府,但一直沒有進展。
  • 95後韓國姑娘:把日軍「慰安婦」制度受害者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2012年,姜哈娜第一次了解南京大屠殺的歷史;2017年,她毅然決定成為一名國際志願者,把侵華日軍「慰安婦」制度的歷史及其受害者的故事將給更多人聽。走入紀念館,我感受到了驚嚇1995年,姜哈娜出生於北京,在中國度過了8年美好的童年時光。2012年微風拂柳的春天,姜哈娜和弟弟再次來到南京求學,進入金陵中學河西分校讀書。
  • "廢都"完成英文翻譯 賈平凹:翻譯時不刪原文
    賈先生只提了一個要求:翻譯時,原文一句也不要刪。按照賈平凹的意見,譯本參照1993年第一版《廢都》,所以也將保留「此處作者刪去××字」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胡宗鋒教授透露,他與英國學者羅賓博士歷時三年,悄然完成了40萬字的《廢都》的英文翻譯,爭取今年內出版。
  • 谷歌翻譯推出實時語音翻譯功能 支持翻譯口述內容
    據XDA報導,谷歌於幾個月前開始測試一項名為「持續翻譯(Continuous Translation)」的新功能,該功能於今年1月面向公眾,目前該功能名為「轉錄(Transcribe)」,未來幾天將向所有安卓用戶推送。
  • 日媒曝韓日曾就慰安婦問題協商 最後階段告吹
    【環球網綜合報導】韓國《東亞日報》10月8日援引日本《朝日新聞》的消息報導稱,韓國前總統李明博曾就慰安婦問題與日本前首相野田佳彥進行磋商,雙方近乎達成協議。但後因李明博登獨島(日稱:竹島)及野田解散日本眾議院等因素致使協議告吹。據報導,在談判的最後階段,雙方還磋商了野田致慰安婦受害者書信的遣詞造句,會談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
  • 中國「慰安婦」:強徵與誘騙基礎上的軍事性奴隸制度
    在「慰安婦」問題方面,20年來日本保守勢力與世界的爭論,關鍵有兩點,一是日本政府及其軍隊是否提倡、鼓勵、推行了這種制度,二是「慰安婦」是否失去人生自由,處於被奴役狀態。首先要指出,時至今日,日本政府也沒有全部公開「慰安婦」問題的檔案文獻;儘管如此,我們仍可以從各類歷史資料中去力求展示日本國家在「慰安婦」實施中所扮演的角色。
  • 澳大利亞設慰安婦雕像 日裔:此舉侮辱日本僑民
    原標題:澳大利亞設慰安婦雕像 日裔:種族歧視、侮辱日本僑民  [環球時報駐澳大利亞特派記者 李鋒]「最荒唐的投訴」——針對在澳日裔團體以「種族歧視」為由要求拆除安放在雪梨的慰安婦雕像,《澳大利亞人報》給出這樣的評論。英國廣播公司21日稱,這尊身著韓服的少女雕像象徵著二戰期間被日軍摧殘的20萬慰安婦,卻引起日本遊說團體向澳大利亞人權委員會投訴。
  • 一尊慰安婦銅像讓日本政客「炸了毛」
    「慰安婦」是一個特殊的歷史名詞,也是一個凝聚著當年日本侵略者累累罪行和受害者之苦難的詞。從1930年代起,日軍以強擄、詐騙、逼良為娼等各種惡劣手段,在中國、韓國、東南亞諸國、以至於日本本土徵集了數十萬名慰安婦。
  • 「慰安婦」倖存者的漫長告別 | 一種關注
    抗日戰爭勝利七十餘年,當年的受害者大都已經去世。上海師範大學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自1990年代起,和妻子陳麗菲深入研究「慰安婦」群體。多年來,他去過二十多個省,先後發現兩百多位「慰安婦」倖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