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學期期末,學校都要給上級教育主管部門上報學校整體工作總結,不但要總結所做的主要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績,而且還要找出存在的主要問題,並提出下學期的主要工作思路。
這節課,給大家分享一所學校第二學期工作總結,這篇學校工作總結全文11000多字,在總結所做的主要工作中,突出學生德育、課堂教學改革、教師隊伍建設、學生安全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師生讀書活動,每項工作都有提煉出了具體的工作措施,總結得比較全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標題:
××學校××學年第二學期學校工作總結
正文
本學期,××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以繼續實施縣教育局「一軸兩翼」工程為重點,全面落實《××學校三年發展規劃》,牢牢抓住「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緊緊圍繞「質量建設」這一工作重心,繼續突出抓實抓好學生德育、課堂教學改革、學生學習策略、教師隊伍建設、學生安全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師生讀書活動等重點工作,進一步完善管理機制,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強化學生學習策略,不斷優化學校教育環境,不斷提升學校整體實力。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校各項工作健康穩步發展。現將本學期工作簡要總結如下:
一、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在德育工作中繼續落實「6+3和諧育人」德育策略,加強德育實踐,提升德育的實效性。
本學期,我們在學生德育工作中繼續落實「6+3和諧育人」德育策略,堅持開展「六個主題教育」和「三個德育活動」,加強德育實踐,提升德育的實效性。
1.開展習慣養成教育,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
一是抓開學第一周的收心教育,促使學生形成好習慣。開學第一周,各學部加強了對學生的收心教育,讓學生儘快從輕鬆愉快的寒假生活轉入緊張有序的學校生活。主要通過集會、班(隊)會、國旗下演講等途徑,對學生進行品德、安全、法紀、禮儀、學習目的、學習方法等方面的教育,自覺地做一個文明守紀、勤奮好學、合格的中小學生。
二是繼續開展習慣考核、習慣評比活動,督促學生形成好習慣。本學期。我們繼續以強化值周工作為抓手,在全體學生中開展「習慣考核 習慣評比」活動。每天對學生的一日活動從紀律安全習慣、學習習慣、衛生習慣三個方面進行全方位考核。做到督查及時到位,考核有理有據。值周組每天對各班級次日的考核結果在樓道進行通報反饋。做到日考核,周通報,月評比,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
2.開展個性揚長教育,為學生的特長發展搭建成長的平臺。
本學期,我們在個性揚長教育方面主要是在鞏固上學年揚長課程實施成果的基礎上,對原來開設的揚長課程進行進一步的整合和優化,重點實施好了12類揚長課程:科技創新課程、校園足球課程、校園籃球課程、校園桌球課程、民樂演奏課程、聲樂表演課程、舞蹈藝術課程、繪畫藝術課程、書法藝術課程、信息技術創新課程、演講與朗誦課程、戲曲表演課程。揚長課程每周開展一次,每次不少於2課時。學校領導班子加強了對揚長課程的督查和考核,期末組織人員對各活動小組課程實施情況進行了集中考核,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3.開展自主管理教育,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和主人翁意識。
一是在班級開展自律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班級凝聚力教育「三個教育」活動。本學期,各年級組、各班級將自律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班級凝聚力教育納入到班級自主管理教育的範疇。通過開展主題班會、班級活動、團隊活動、星級班級評比等活動培養了學生的自律意識和集體主義榮譽感,不斷增強班級的凝聚力,用「三個教育」來規範學生的行為,提升學生的德育水平。
二是在班級實行責任承包製。繼續推行班級「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機制,推動班級學習、紀律、衛生高效運行,良性發展,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4.開設「學生道德講堂」,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
學生道德講堂計劃由學校班子成員、優秀教師及聘請校外道德模範、美德少年等模範人物輪流主講,重點結合一些典型案例對學生進行道德規範教育。本學期道德講堂繼續由學校校長主講,以「不修厚德 何以載物」為總題,繼上學年「善良是生命的黃金」「感恩是愛的源泉」「不要讓不良習慣毀掉你的一生」三個主題,以「吃苦是成功的基石」為主題,通過學習典型案例和感人至深的勵志故事,觸發學生的心靈,喚醒學生的良知,教育引導學生向真、善、美的方向轉變,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社會公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教育。
講堂之後,各班組織學生撰寫心得體會,並把優秀稿件進行了摘編成冊,供全校學生學習。道德講堂開講以來,根據學生所寫的心得體會和行為表現來看,效果比較明顯,學生正在向真、善、美的方向轉變。
5.開展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道德品質
社會實踐活動是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增長知識、增加才幹的有效載體,是提升思想,修身養性,樹立服務社會的有效途徑。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學習先輩們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了解前人的創新成果和科技成就,從而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奉獻美德。
本學期,我們組織學生開展了以下社會實踐活動:一是組織七、八年級學生開展了義務植樹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和勞動教育;二是組織四、五、七年級學生開展了參觀氣象局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氣象科技教育和環境保護教育;三是組織小學部一至三年級學生開展了參觀安口陶瓷館社會實踐活動,其中一年級還參觀了博物館,對學生進行地方歷史文化教育。
6.開展學生研學旅行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本學期,我們堅持學生自願、家長自願兩個自願的原則,認真籌劃,精心組織實施了八年級900多名學生的研學旅行活動。本次研學旅行活動八年級16個班分2批前往六盤山開展以「穿紅軍服、走紅軍路、吃紅軍餐、聽長徵故事、看長徵紀念館、唱紅色歌曲」等為內容的體驗式長徵研學活動。旨在踏尋紅色遺蹟,緬懷革命先烈,讓學生真切體會在當年艱苦卓絕的鬥爭環境下,革命先烈們不屈不饒、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發揚團結拼搏、大公無私、艱苦奮鬥、迎難而上、樂於奉獻、勇於擔當的精神。
每批研學旅行活動行程1天,分「去程研學背景資料、目的地現場參觀研學、返程分享研學體會」三部分進行,用實物圖片、事實案例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教育。在活動之前,學校經過實地考察和會議研討,制定了《學校八年級研學旅行活動方案方案》《學校八年級研學旅行活動安全預案》《學校組織學生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徵求家長意見書》《研學旅行記錄表》等內容。
在研學的過程中,同學們耐心認真傾聽講解員講解,逐一了解了當年紅軍長徵期間的英雄事跡,領略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大無畏的犧牲精神,親身感受到新中國的來之不易,學生耳濡目染,心靈震撼,紛紛表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牢記革命英雄,努力學習回報國家。
本次研學旅行活動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而且培養了學生團隊精神,增進了學生與老師和同學之間情感,增強了學生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同時,研學旅行走出校園,也讓學生感受到別樣的體驗教育。
(二)在課改工作中繼續落實「八個抓手」,加強教學質量形成過程管理,持續提高教學質量。
1.抓實備課,用高質量的備課保證高效益的課堂。
主要是抓實集體備課,提高備課實效。落實「三說兩備」的備課操作要點和「四個統一」的備課要求。學校包級領導不定期對教師的導學案備寫情況進行現場檢查,進辦公室必查導學案,進教室聽課必看導學案,嚴防了教師備課和上課「兩張皮」,提高了導學案的使用實效,用高質量的備課保證高效益的課堂。
2.抓活課堂,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要求每堂課師生情緒飽滿,互動面廣,思維空間大,並留有一定時間練習消化,以達到當堂鞏固的效果。「活」不僅在於教學手段運用,課堂氣氛活躍,更在於知識呈現方式的靈活,師生互動的多樣,思維程度的深刻,教師在課堂上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要嚴控講授的時間,想盡辦法提高學生「思維的參與度」,創設條件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最終讓每個學生都有收穫。
3.抓精作業,力爭做到精選、精講、精練、精批。
每天各科作業除了量的要求適度外,特別要注重質的要求,強調出題規範化、有針對性、分層要求。定期搞錯題過關,精心組織每次考試,考前抓命題,考中抓考風,考後抓分析。作業布置和批改做到「四精四必」:精選、精講、精練、精批;有發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有錯必糾。
4.抓優學生學習策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主要是引導學生合理使用自主、合作、探究三種學習方式。這三種學習方式以自主為核心,為前提,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學習形式,以探究為主要學習策略。沒有自主的程度,就沒有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因此,自主學習,要看學生自主的程度;合作學習,要看學生合作的效度;探究學習,要看學生展示互動的參與度、質疑問難的深度、課堂生成和教師點撥的高度。
5.抓好教後記,總結教學得失,提高教學能力。
將教後記的撰寫作為教師業務考核的一個重要指標,列入教師責任考核,督促教師反思教學成敗,總結教學得失,提高教學能力。
6.抓實「四清」,查缺補漏,優化教學。
尤其是加強了「日清」和「月清」。包級領導堅持對「日清」情況進行抽查,並在每周的例會上對「日清」抽查情況進行通報,確保這一措施有效落實。「月清」由中小學教務處組織,每月都要按照正式考試的要求組織一次質量檢測,從試題命制、考場編排、監考閱卷等環節都要嚴格組織。
考後要開好兩個會,一個是面對學生的表彰激勵會,一個是面對老師的質量分析會。學生的表彰激勵會要對優秀學生和進步學生進行表彰獎勵,激勵優秀學生更優秀,後進學生趕先進。教師的質量分析會要組織教師通過對考試成績的橫向對照和縱向的質量追蹤,找出差距和存在的問題,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通過找差距,強化教師的責任感和質量意識,從而在今後的教學時間裡,優化教學,查缺補漏,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7.抓信息化設備的管理和使用,促進信息技術設備和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
教務處加強對電子白板使用和管理,將電子白板的使用列入課堂教學常規管理,納入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促進學校信息技術設備和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
8.抓「課改共同體」活動,促進城鄉課改工作交流。
本學期,中小學部加強和課改共同體學校(學區)之間的聯繫,按照活動方案,分別組織開展活動一次。其中小學部和共同體的3個學區開展課堂教學交流6節,學習策略研究微講座2講(語文、數學各一講),參加教師100多人。
(三)在教師隊伍建設上繼續抓實「三個機制」。加強教師師德師風建設,不斷提搞教師教育教學能力,
1.在師德建設上繼續落實「責任考核」機制。
本學期,我們在教師管理上繼續落實「教師責任考核」機制,通過責任考核來規範教師的教學行為,重塑教師的責任心,強化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在責任考核中,推行分層考核,即校長考核班子成員,班子成員考核分管工作、中層管理人員考核本年級和教研組。
同時,繼續推行年級組長、教研組長述職制度,要求年級組長、教研組長每月向學校領導述職,匯報所做的主要工作,找出存在的問題,提出下月的工作思路。繼續將責任考核的權限下放到年級組長、教研組長,加強學校管理隊伍,夯實管理責任,提高管理效能。責任考核要做到日考核,周通報,月評比。並將考核結果作為教師年度考核、評優選先、職稱晉升的參考依據之一。
2.在師能提升上繼續落實「課堂大賽」機制。
課堂教學大賽已成為我校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一項常態化工作,本學期開學初,中小學部就積極籌備組織了課堂教學大賽。以教研組為單位,歷時一個多月。如小學部因地制宜的開展了「成長型」和「創新型」兩個層次的課堂教學大賽,以賽代培,以賽促培,創新賽課組織方式,著力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教師平均聽課15節以上,教務主任聽課30節,有效地促進了教師教學技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