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幾乎角色名字都是單字,其中女性名字有雙字(不排除是小名),較親暱稱呼如黃月英、孫尚香等都是閨名,供親人間稱呼,一旦出嫁則以氏為名,如孫氏、黃氏;也有個別女性名字為單字,譬如洛神美人甄宓。
重點說說男性歷史人物的名字,畢竟三國是男人的戰場。大漢朝立國後,從上至下偏愛單字名,漢高祖劉邦做了表率,24位皇帝全部使用單字名,漢昭帝劉弗陵在登基後避諱改為劉弗。正所謂上行下效,民間百姓為家中子女取名基本使用單字,雙字名字尚未受到排斥。
直到西漢王莽篡位後,從民以食為天的土地到宣之於口的人名方方面面都在推行所謂的「新政」,其中「去二名」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改名風」,犯過罪的人用雙字名以示懲罰。雖然王莽很快就倒臺了,然而單字名的風氣習慣卻一直持續到三國末年。
歷史的推動使得漢代文化中普遍認為取雙字名是為低賤、低等人、罪犯之意令人所不齒的,除非迫不得已。
《三國演義》中的雙字名屈指可數,不完全統計有:董承家奴秦慶童,黃巾軍裴元紹、程遠志,被趙雲刺死的刑道榮,這些都是小說中的虛構人物,是羅貫中依據東漢名字文化創造而來的。
然而真正的三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幾位雙字名人物都赫赫有名,與犯人、低賤之流沾不上邊。有蜀漢大臣郭攸之為人和善,才學名動一時,諸葛亮在《出師表》記載很高的評價「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有東漢大臣馬日磾,經學大師馬融孫子輩的人物,與蔡邕、盧植相交,連任三公,官至太傅。有中山馬商張世平,曾是資助劉備起家的商人之一。有黃巾之亂的首領之一馬元義,最後因為弟子唐周的告密被捕慘死。
還有東漢神童的周不疑,他是劉表別駕劉先的外甥,年少時赴許都與曹衝是至交好友,其聰明才智深受曹操的喜愛,可惜曹衝早夭,周不疑的才華無人能夠掌控,因此深受忌憚被刺殺。
因此在三國末年人們取的「雙字名」,其中所帶貶義意義已經基本消除了,王莽新政所產生的影響在消退,因此那些高官顯貴堂而皇之地使用雙字名也無人言說不是。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貌似漸漸流行起「雙字名」來,現今耳聞能詳的書聖王羲之、王獻之,傑出的文學家謝靈運本名謝公義,東晉才女謝道韞,還有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等。
文化作為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在不同時機、不同風氣的影響下形成的特色,至於效仿與否端看個人,這就好比是有人喜歡時尚,有人喜歡復古,沒有對錯之分。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