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習慣性「脫臼」,您可千萬別拖久!

2021-03-03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骨科

著名CBA球星孫悅在一次訓練賽中成功封蓋後右側肩膀脫臼了。當時孫悅彎著腰,左手抓住右側小臂,表情痛苦。此時,兩位隊醫馬上搬來椅子,讓他坐下,他自己將脫臼的肩膀復了回去,並將冰袋固定在受傷的部位。孫悅也沒再參加後面的對抗賽。他透露自己已脫臼了四十多次,「我都快成楊過了,現在不知道做哪個動作,肩膀就會掉下來,心裡有時候還是挺害怕的。當然防守的時候不能考慮這麼多,就是下意識地做動作,脫了想辦法復回去」。

原來,孫悅的職業生涯飽受肩關節「脫臼」的困擾,也就是常見的關節運動損傷—肩關節前脫位。其實,我們熟悉而喜愛的科比、樂福、趙繼偉等運動員,都曾經有過肩膀脫臼的經歷。

據報導,肩關節前向不穩是最常見的肩部損傷之一,佔所有與肩部相關急診的三分之一,年發生率為23.9/10萬。我們身邊的朋友,尤其是喜愛運動的朋友,也可能面臨「肩關節脫臼」的困擾。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脫臼就是關節脫位。肩關節由肩胛骨的關節盂和肱骨上端的肱骨頭組成,作為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肩關節具有獨特的解剖和生理特點:即肱骨頭大,關節盂淺小,關節囊鬆弛,前下方組織薄弱;就像放在球託上的高爾夫球一樣,活動範圍大,但也很不穩定。因此,肩關節穩定性較差,在遭受外力時,註定了肩關節容易脫位的命運。

研究表明肩關節前脫位最為常見(約佔90%),後脫位約佔10%。肩關節前脫位多由於間接暴力所致,特別是從事對抗性運動或者過頭運動的人群,上肢處於外展外旋位,力量就會沿著上肢傳導至肩關節,從而使肩關節自前方脫出。肩關節脫位後患者會感覺到肩部突發劇痛,關節內會有一種脹脹的感覺,患側手臂無法抬起,活動明顯受限。

一般情況下,患者在發生第一次肩關節脫位後,越年輕運動水平越高就越可能發展成「習慣性肩關節脫位」,或稱為「復發性肩關節脫位」。多見於20~40歲青壯年,一般患者都會有多次肩關節脫位史。在輕微外力作用下,如穿衣伸袖、屈臂擦背、舉臂掛衣、打噴嚏甚至睡覺翻身均可發生脫位。脫位時肩部前方區有疼痛感,脫位次數較多有經驗的患者常可自行復位

本病病因較為複雜,多為綜合性因素:

首次肩關節脫位沒有進行正規治療是一個常見原因;

肩關節關節囊鬆弛;

肌肉發育不平衡;

首次脫位後固定時間不足且過早活動;

肩關節盂唇損傷;

關節囊和盂肱韌帶撕裂;

合併肩胛盂和肱骨頭骨缺損;

肩關節多向不穩定;

癲癇。

本病多見於橄欖球、籃球、排球、摔跤及體操等項目的運動員,首次脫位後的復發率在19%到88%之間,男性和年輕患者發生再次脫位的風險顯著增加,尤其是在20歲以下。20歲以下的前向不穩患者的復發率大於80%,30歲 以上接受保守治療後前向不穩定的復發率可能小於50%。習慣性肩關節脫位一般都伴有前下方關節前下方盂唇撕裂(Bankart損傷),嚴重者甚至出現肱骨頭後上方的骨缺損(Hill-Sachs損傷)!!!

肩關節脫位後X光片有助於明確肩關節是否脫位以及脫位的類型、是否合併骨性異常。磁共振成像(MRI)可以很好地顯示前方盂唇撕裂,尤其有利於確定是否存在伴隨損傷,如上方盂唇撕裂、肱二頭肌損傷、後方盂唇撕裂以及肩袖損傷時,極具診斷參考意義。CT平掃和三維重建有助於評估肩胛盂和肱骨頭的骨缺損程度。我們建議對於首次肩關節脫位患者常規行肩關節MRI平掃,以明確是否均在盂唇撕裂或骨損傷,便於臨床大夫採取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圖-4  肩關節前脫位常可見Bankart損傷或者Hill-Sachs 損傷

圖-5  多次肩關節前脫位可導致肩胛盂與肱骨頭巨大缺骨損

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埃及金字塔的壁畫,就生動描述了古埃及人手法行肩關節脫位復位的情形。當時的著名思想家和醫學家希波克拉底也記錄了肩關節脫位對體操運動員的傷害。我們的祖先,試著用梯子、椅子和腳蹬等方法進行肩關節脫位手法復位。雖然肩關節已復位,但盂唇關節囊韌帶複合體已損傷,關節囊及周圍損傷的軟組織的癒合尚需4~6周時間,因此需用前臂吊帶固定3~4周。同時鼓勵病人做手腕和手指活動,但切記嚴禁上臂外旋。3~4周後去除外固定,此時便可進行主動功能鍛鍊,鍛鍊一定要循序漸進,不能冒進。復位1個月後可開始做不過頭的輕體力勞動,2~3個月後才可恢復原來的活動強度,否則肩關節很容易再次發生脫位。這裡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非骨科專業人士千萬不要輕易嘗試肩關節脫位手法復位,以免造成骨折甚至神經損傷。建議立即去正規醫院骨科就診,以便及時妥善處理

對於反覆脫位的肩關節,一般治療只能起到近期消腫止痛的作用,而不能恢復肩關節內撕裂韌帶盂唇結構的穩定性,因此在之後的運動中依舊可能會出現肩關節的再次脫位。通過手術治療復發性肩關節脫位是最有效的方法。手術治療大致可分為切開手術和關節鏡下微創手術治療。關節鏡下穩定術已經成為最主要的肩關節前向不穩治療方法,某大型國家資料庫的資料顯示84%的前方穩定手術病例在關節鏡下進行。

關節鏡下治療肩關節前向不穩定的適應症主要:包括有一次以上外傷性脫位伴;輕微關節盂骨缺損的患者;以及進行了物理治療但仍有不穩定症狀的患者。對於首次脫位的競技運動員、對抗性運動員或30歲以下愛好運動的患者,也可考慮關節鏡下前方穩定術。

什麼是肩關節鏡手術呢?關節鏡是一種觀察關節內部結構的直徑4~6mm的棒狀光學器械,用於診治關節疾患的內窺鏡。肩關節鏡手術具有切口小,痛苦小恢復快而且基本不影響關節周圍肌肉結構,術後早期即可輕度活動和使用患側肢體的優點。目前,肩關節鏡下盂唇修復縫合手術等技術水平發展迅速,並已得到廣泛的應用。但具體手術方式還是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來決定,因肩關節反覆脫位會造成關節周圍骨骼的損傷,如果骨性損傷過於嚴重,則可能需要進行骨性加強手術治療。 

對於已經出現肩關節脫位的朋友們來說,您大可不必緊張,專業的事請放心交給專業的人。強烈建議您來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骨科四病區--運動醫療與足踝亞專科諮詢問診,這個優秀的團隊將給您最科學最合適的治療建議!!!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骨科四病區--運動醫療與足踝亞專科成立於2014年12月,是以運動損傷防治與關節鏡微創手術;足踝創傷與畸形矯正為科室特色,集臨床、教學、科研、康復為一體的亞專科單位。是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關節鏡學組委員單位、湖南省醫學會骨科學專業委員會關節鏡學組組長單位。目前運動醫療專科學科帶頭人為朱威宏副教授,足踝專科學科帶頭人為陶澄教授。我們一直秉承「公勇勤慎,誠愛謙廉,求真求確,必邃必專」的湘雅精神,打造「團結、友愛、拼搏、奉獻」的科室文化,堅持「所有臨床診療方法以患者獲益為先」的原則。每年手術量1500餘臺。在手術理念及手術技術方面與國際接軌,手術創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療效好;大力推廣「日間手術」模式,在廣大病友中享有良好口碑。

最後,溫馨提醒:生命在於運動,與您攜手齊肩!!!

相關焦點

  • 習慣性脫臼 經常脫臼或是你這地方沒做好
    愛運動的朋友都知道,如果運動前沒有做好充足的熱身工作很容易導致脫臼這種情況出現,如果脫臼沒有徹底治好,往往會造成習慣性脫臼這種症狀,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一看習慣性脫臼的原因,以及脫臼的治療方法。習慣性脫臼的原因脫臼是一種十分痛苦的情況,所以我們要知道脫臼原因,只有這樣才可以避免它。
  • 習慣性脫臼如何治療?醫生:復位方法主要有兩種,不可小看
    脫臼是指關節連接處的骨端發生錯位,離開了原來的正確位置。多數脫臼的發生是由於外力造成的,尤其是肩關節脫臼、下顎脫臼等最為常見。如果第一次發生脫臼時沒有及時妥善處理的話,以後的生活中很大程度上會發生習慣性脫臼,這會給生活帶來非常大的困擾和不便。那麼,該如何預防發生習慣性脫臼呢?如果經常性發生脫臼的話,有哪些治療方法較為有效、便捷呢?
  • 肩關節脫位後,警惕以下後遺症!
    肩關節脫位後,請警惕以下問題:  習慣性脫臼:千萬別忽視習慣性脫臼,習慣性脫臼也將增加關節炎、肩周炎的發生機會。一般來講,習慣性的肩關節脫臼一般要採用手術治療,但是術後仍然有復發的可能性.手術主要是增強關節囊或者修復盂唇和關節的穩定性,阻止或者限制肩關節的外展外旋活動,以組織發生再脫位.
  • 官微:李建濱手術根治習慣性脫臼,恢復期3個月
    據申花官微消息,李建濱在今晚接受了肩關節鏡下行關節囊及關節盂唇修補手術,手術非常成功,術後恢復期預計為3個月。申花官微寫道:「今晚,李建濱在同濟大學附屬普陀人民醫院骨科接受了肩關節鏡下行關節囊及關節盂唇修補手術,以徹底根治其左肩習慣性脫臼的問題。手術歷時近兩個小時。
  • 肩關節習慣性脫位是怎麼一回事?專家的建議仔細聽聽
    肩關節為什麼會脫位呢?肩關節的脫位是很常見的,發病率約佔全身關節脫位的一半。這與肩關節的生理結構有一定的關係,肱骨頭大,並且關節盂比較小而且很淺。關節囊鬆弛,而這一部位的活動範圍又很大,很容易遭受到外界的壓力。肩關節脫位多發於青少年,並且男性的發病率要比女性高一些。
  • 肩膀一次脫臼,次次脫臼?避免這 2 個動作
    在臨床上,肩膀脫臼的案例很多。肩膀脫臼又稱肩關節脫位,佔據關節脫位的一半左右,常常是患者忍痛拖著脫臼的肩膀就過來急診就醫。那麼肩膀到底為什麼容易脫臼呢?一個正常普通人,當你把手舉到最極限的角度,然後再用力往後拉,如果這個拉力足夠大的話,關節囊承受不住壓力,那麼就會使得關節囊裡面的骨頭脫出來,這就會造成我們所講的肩膀脫臼。亦或者,面朝前方斜站著,把手臂搭在對方肩膀上,然後對方用雙手下壓你的肩關節,力量足夠大,就會出現肩膀脫位。小彭醫師提醒廣大讀者,這些動作不要輕易模仿哦。那麼為什麼會變成習慣性脫臼呢?
  • 肩關節脫位莫大意反覆發作危害骨結構
    最為熟悉的「脫臼」之一。很多人有肩關節脫位的經歷,復位後絕大部分人都沒事了,但有極少數人以後又反覆出現脫位,輕者運動時發生,重者晚上睡覺抬手時也會脫出來,這種情況稱為習慣性脫位,骨科醫生稱之為肩關節不穩定。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關節外科楊梁主任提示,肩關節脫位如在初期治療不當,可發生習慣性脫位。反覆發作會帶來一系列骨損傷。
  • 孩子關節習慣性脫臼就是缺鈣嗎?脫臼的原因還是有很多的
    而一些突發情況,往往就在爸爸拉拽寶寶胳膊的環節發生――拉拽過猛,造成寶寶關節脫臼。有案例表明,如果寶寶關節脫臼次數多了,寶寶就會形成習慣性脫臼。隔壁的朵朵就是因為之前手臂脫臼過好多次,結果稍有不注意拉到朵朵的胳膊,朵朵就會有脫臼的可能,已經有習慣性脫臼的表現了。
  • 普京說他再也不想肩膀脫臼了
    老年人和小孩都很容易摔倒,但青壯年(尤其是普京那樣的猛男)摔到時手掌撐地更容易發生肩膀脫臼。 肩膀脫臼又稱肩關節脫位。滑冰,跳芭蕾,柔道等摔倒時,手掌撐地。打網球,扔東西,舉重等肩膀用力太大。打籃球,橄欖球等暴力對抗時肩膀撞擊。
  • 睡覺翻個身胳膊就脫臼了,反覆肩關節脫位應重視
    睡覺翻個身胳膊就脫臼了,反覆肩關節脫位應重視 2020-12-14 18:09:00
  • 這樣牽拉寶寶,小心關節脫臼!可很多家長都在做!
    雖然是虛驚一場,但當時真是心驚肉跳……」其實,很多寶寶在成長過程中,都有過脫臼的經歷。因此,袋鼠麻麻希望借這篇文章給家長們提個醒:寶寶的關節很容易脫臼,家長牽拉一定要當心關節脫臼是怎麼回事?關節脫臼的醫學術語是橈骨頭半脫位,多發於4歲以下兒童。
  • 肩關節脫位後可以自己復位嗎?
    其實,肩關節脫位(脫臼)比你想像中的複雜,雖然手法復位也能恢復肩關節功能,脫臼很可能伴有關節囊、軟骨損傷、輕微骨折等等。反覆脫位,很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最後甚至發展為嚴重的骨關節炎,落下殘疾。肩關節脫位後可以自己復位嗎?
  • 「習慣性脫臼」有點可怕!孫悅該聽聽專家怎麼講
    「當時醫生就建議我手術,但是他說恢復期要六個月,恢復期太長了,那年回去還有備戰亞錦賽的任務,所以就沒做,隨後每次復發,都導致越來越嚴重。」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孫悅說。  從那時開始,孫悅的肩膀就有了習慣性脫臼的毛病,在國家隊的訓練和比賽中,孫悅肩膀脫臼的場景也經常出現,隊友們都已經見怪不怪。「應該已經脫臼不下四五十次了。」孫悅說。
  • 小夥肩膀6年脫臼十多次 因拉傷肩關節未及時治癒
    麗雅/漫畫東快訊(記者黃淑平通訊員吳志羅金財)6年前打了一場籃球,莆田小夥子陳勇耀(化名)拉傷肩膀致肩膀脫臼,奇怪的是,之後連續6年,小陳的胳膊反覆「掉」了十多次。半個月前,小陳整個左手臂從肩膀上「掉」下來,被送往醫院檢查後,醫生發現多次肩膀脫臼是他的左肩關節前盂唇損傷在作怪。小陳今年24歲,從2008年起,他的左肩已經脫臼了十多次。說起脫臼的緣由,小陳懷疑是因為6年前打籃球後肩膀脫臼的意外。當時,醫生為他進行了簡單復位,之後,只要左肩做大幅度的動作或上舉,甚至拎一點重物都會脫臼。
  • 孩子意外脫臼緊急處理辦法
    脫臼常發生在關節活動度大、關節囊比較鬆弛的部位,比如肘關節和肩關節就很容易脫臼,加上小孩的骨關節還沒發育好,一點點拖拽就可能引起關節脫臼。肘關節的橈骨小頭半脫位是1-4歲小孩肘關節脫臼中最常見的,又被稱為「牽拉肘」。
  • 習慣性脫臼與關節鏡手術的慘痛經歷
    肩膀習慣性脫臼是汪峰(化名)心中永遠的傷。上高三的一個元旦節放假,汪峰和幾位同學沒有回家,假日他們三個到少年宮溜冰場玩,在次之前汪峰從來沒有接觸過溜冰這項運動。憑著一股熱情和勇氣,汪峰不怕摔不怕疼,就這樣我和兩位同學完全靠自己摸索上了場,摔了很多次不斷的總結經驗,半天下來慢慢的會了一點。
  • 寶寶關節脫臼不可不知的幾件事
    寶寶關節脫臼不可不知的幾件事 很多媽媽會在寶寶學走路時緊緊牽住寶寶的小手,以便在必要的時候拉住寶寶,可是,媽媽們可知道,這樣突然的拖拽,很容易導致寶寶的關節脫臼。寶寶身上哪些部位的關節最容易脫臼?最常見的脫臼原因是什麼?脫臼的時候寶寶會有哪些反應?在這篇文章裡我們會得到確切的答案!
  • 孩子肩膀脫臼,別不當回事!
    孩子肩膀脫臼,別不當回事! 年幼的寶寶身體比較脆弱,由於骨頭還沒發育好容易出現脫臼的情況,特別是家長拖拽孩子時,很可能發生肩膀脫臼。這個時候,大家應該怎麼辦呢?下面給大家具體說說。
  • 安全貼士|球場上肩膀脫臼怎麼辦?這些方法要get起來了
    然後施救者兩手用穩定持續的力量牽引,牽引中足跟向外推擠傷者的肱骨頭,同時旋轉,內收傷者的上臂即可復位,復位時可聽到響聲。科氏法是復位肩關節比較常用的方法。首先施救者一手握住傷者的腕部,屈肘到90度,使肱二頭肌鬆弛,同時另一手握住他的肘部,持續牽引,輕度外展,逐漸將上臂外旋。
  • 寶寶脫臼了,正確的處理方法學起來
    脫臼。首先,得分辨出啥情況下,寶脫臼了吧?判斷依據是:觀察寶的關節結構和形態是否正常。寶的關節處是否劇烈疼痛。關節部位是否腫脹。出現了哎,寶關節脫臼或骨折的概率,灰常大。呃,我家的寶還小,上述方法好像不明顯,怎麼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