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歡迎您」助力文旅品牌煥發新彩
□ 吳志才 黃詩卉
日前,廣州推出「廣州歡迎您」文旅復甦助力百業復興系列活動,一系列惠民舉措彰顯了廣州做好抓「六穩」、促「六保」工作的決心與信心,也反映了供需共振之下對於擴大內需、提振居民消費釋放出積極信號。此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政府文旅治理方向,改變了市場產品開發的邏輯思路,改變了民眾文旅消費的需求和觀念。未來,廣州應以創意文旅驅動城市活力、以多業態融合提升城市品質、以全域文旅彰顯城市精神,推動廣州文旅品牌高質量出新出彩,打造老城市煥發新活力的範例。
以創意文旅驅動城市活力。
激發政府潛力,促進文旅綜合環境創新。一是做好文旅金融平臺支撐。依託「一會一庫一體系,多園多金多聯盟」模式,做好文旅金融服務,緩解小微文旅企業融資難問題。二是做好創新文旅人才平臺支撐。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文旅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評價機制,建立健全符合文旅人才成長發展規律的體制機制。
激發市場動力,促進文旅產品服務提升。一是做精「廣式服務」品牌。挖掘花園酒店、白天鵝賓館等一批優秀的本土文旅服務企業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特色,將「廣式服務」打造成深度旅遊體驗產品。二是做專本土文旅企業品牌。中小微文旅企業需要立足本地市場,專注「小而美」「精而特」的本土文旅產品服務開發,以滿足遊客對於高品質產品的追求。
激發民眾內生動力,促進文旅人文環境營造。一是以廣州迎春花市為標杆,將「廣州國際購物節」「廣州時尚周」「國際美食節」等辦成全民參與的標誌性節慶,打造一批廣州特色節事品牌。二是打造「社區+景區+非遺」的發展模式,如邀請廣東醒獅、廣繡、廣彩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入駐舊城改造項目,使非遺走出博物館,走進社區、走進生活,在保護和活化中重新煥發生機。
以多業態融合提升城市品質。
做好「夜遊經濟」品牌。廣州雖是夜經濟最早的推動者,但整體而言,以本地消費為主,消費項目分散,夜間文旅與市政美化、居民消費的融合還不夠,「夜間經濟」地標未形成。因此,需要逐步由以景觀亮化為主的「夜光經濟」向以旅遊消費場景打造為主的「夜遊經濟」轉變。比如,以琶醍、北京路、天河路商圈等為重點,打造「YOUNG城YEAH市」(羊城夜市),構建「廣州夜購」品牌等。
做好「鄉村+」品牌。隨著旅遊消費觀念的轉變以及國內整體宏觀經濟形勢變化,消費者逐漸傾向於追求精緻、高品質的旅遊消費,城市周邊近車程、短距離、高頻次的「微度假」成為遊客出遊首選,為廣州鄉村旅遊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可從「鄉村+節事」「鄉村+民宿」「鄉村+網際網路+土特產」等方面下功夫,打造廣州特色。
做好「數字文旅」品牌。一是大力培育發展數字文化創意產業,積極建設廣州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二是打造一批5G智慧旅遊產品示範。比如引導建設「5G+北京路文化旅遊示範街區」等。三是加快文旅治理數位化建設,探索智慧文旅數字平臺,提高城市運營管理能力,通過數字治理促進管理科學化、服務高效化、體驗品質化,推動全域旅遊智慧化發展。
以全域文旅彰顯城市精神。
一個城市文旅品牌的打造最終歸宿是城市傳統記憶的傳承和新城市精神的培育。廣州人本身「愛玩」「會玩」為城市文旅品牌發展打下了紮實的群眾基礎。以全域化的理念和思路構建主客共享的文旅品牌,將彰顯廣州開放、包容的城市內涵,讓兩千年豐厚的文化資源煥發出新的光彩,振奮出蓬勃的城市精神。
將文旅元素引入城市公共空間。依託雲山珠水城市文化景觀視廊,充分利用亞運文化遺產,盤活市民廣場、大劇院、商業購物中心等城市公共生活空間,打造廣州藝術廣場暨城市文化客廳,重構沉浸式的文化體驗空間,創造嶄新而獨特的城市空間記憶。
將主客需求融入公共服務設施。在加快建設「博物館之城」和「圖書館之城」,推動廣東美術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文學館「三館合一」項目以及廣州「五館一院」等市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設過程中,注重文化和旅遊功能的融合、主客社群多樣需求的整合,將城市公共空間打造成為促進民眾文化交流、承載城市精神的空間,讓城市文化交流更具活力。
將生活化場景打造成文旅空間。「市井」和「煙火氣」是廣州獨特的城市氣息,而生活化場景是城市精神的重要載體,也是一個文旅目的地品牌最打動人心、難以複製的地方。通過歷史建築保護、人居環境提升、文化藝術植入、社區共享共治等城市「微更新」方式,打造永慶坊、舊南海縣、蘭蕙園、泮塘五約等一批社區型老城新景,注重日常生活的場景化、主題化,打造成為「步步皆風景,處處有人家」的文化生活空間,讓遊客參與到從「戲劇場」「遊樂場」到「菜市場」的城市美好生活場景。
(作者吳志才為華南理工大學廣東旅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黃詩卉為華南理工大學廣東旅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陳文杰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楊耀燁聯繫我們:gzrbllz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