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輪胎是直接接觸地面的部件,對於騎手們來說它影響著騎行時的感受,同時也是整車性能好壞的決定要素之一。

常見的自行車輪胎品牌有自行車常見輪胎品牌有:米其林,正新,建大,普利司通,瑪吉斯,朝陽品牌等。
拋開追求高要求的專業玩家的選擇不提,國人選擇正新和建大輪胎的比較多,這兩家性價比高,部分單車用到米其林或普林斯通。車友反饋正新輪胎的口碑較好,相較於高價的米其林輪胎,正新的瑪吉斯輪胎性價比算是很好了,途銳達的自行車也普遍用了正新。

山地騎行比較講究安全性和抓地性。不同的路面對於外胎胎紋、寬度、硬度有著不同的要求。
從綜合上來講,一條深胎紋的輪胎基本上可以滿足緊急剎車、碎石跳躍的騎行需求。
從胎齒來說,路面越軟,胎齒越大越突出可以更好地咬合地面,但若是在硬路上行駛,胎齒大的不容易抓地,反而還會導致更大的阻力,這樣騎行感受就不會太好。另外胎齒的間隔大,對於經常騎行在泥濘路段的玩家來說有很好的排泥作用。
合適的胎齒間隔,不但可以提供很好的抓地力,而且可以防止輪胎很快被泥糊滿而變成沉重的「光頭胎」。不過對於普通騎行需求來講,不需要過多關注胎齒的間隔。山地車胎寬從1.5到2.3 不等。騎行阻力也是隨著胎寬度加大而遞增的。應根據具體的路況,選擇合適的胎型。
而有些騎手為了追求速度,也會選擇光頭胎,此類胎的阻力小,可以迅速提速。如果你追求速度且大部分騎行路面為城市柏油路,光頭胎是你的最佳選擇。當然,光頭胎幾乎沒有抓地能力的,比較容易發生摔車。
至於硬度,各廠家生產的同種規格的輪胎胎壓都會存在差異。自行車上的胎壓單位常用PSI來表示,每種輪胎的最大胎壓值都會在輪胎外側明顯標註。一條輪胎如果超過了最大能承受的胎壓,它不會像氣球那樣膨脹爆炸,而是會使輪圈受到損害。但如果胎壓過低,騎行時輪胎滾動會很慢,會大大增加蛇咬、穿刺、爆胎的機率,甚至還會使輪胎剝離輪圈,這也是非常危險的。
那麼「打多少胎壓才合適」?一般把最大胎壓值減去10-20psi的胎壓值就基本可以滿足日常騎行需求。不過不同情況,合適的胎壓值也不同。這需要考量到車手的體重、面對的路況、車胎結構、容量等等諸多因素。
比如騎行山地,要想達到最大抓地力效果就需要想盡辦法將輪胎與地面有更多地接觸。調整胎壓則是增加輪胎觸地面積最簡單方便的辦法。那麼胎壓可以適當調低,但不是越低越好,不然會導致轉彎時支撐力不足,造成轉向失控等風險。對於體重較大的車手,要達到更大的牽引力則需要適當增加胎壓。打氣增壓,可以有效保護車圈、防止蛇咬爆胎的發生,尤其是在亂石路徑、大落差等崎嶇路段。不過高胎壓帶來的抓地力比較低,過硬的車胎在吸收過濾震動時,車胎可能會發生偏向,從而導致輪胎過於彈跳以及發生側滑。
儘管對於輪胎壓力有諸多嚴肅的討論,就普通騎友來說目的是將胎壓平衡在適中的水平,滿足普通生活騎行需求的胎壓還是比較容易可控的。騎行時當然還要注意選擇合理的路況,避開玻璃渣、井蓋、坑等容易造成危險的路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