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是提高人們的人生境界的學問,哲學神學科學竟不可分割

2020-12-26 品道化

中國哲學是人生哲學,它提高我們生命情感的境界的學問,不是提高我們頭腦中知識的學問,頭腦不會有風暴,有許多知識,有許多觀念,心靈才會起風暴,所以千萬不要相信那些成功任何和你說的成功經驗,據說他有多少了不起的idea觀念來讓他取得成功,他們成功的根源,他並沒有想出來,他們的心靈曾經受到過挑戰,這才是根本。

在西方哲學史上,神學、哲學和科學一脈相承,也就是說神學當年的那個追問,認為世界的終極是神,最後哲學要追問,神這個終極如何操縱世界,構成這個終極追問叫哲學,因此早年的哲學只不過是神學的僕人,而科學只不是哲學思脈的延展,換句話說,在西方哲學史上,神學、哲學和科學一脈相承,這種對神學展開哲學追問的現象,僅僅出現在古希臘,在世界其他的地方以及後來,古希臘以後在近代西方繼續延展,其他地方的神學本身停留在追求世界終極,神把所有問題都解答了只要我信神,所有問題都不是問題。

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家,這個佛家是中國化的佛家,在宋明時期三家合流,共同形成中國文化之精神,這三家沒有一家是有實體觀念的,西方哲學是從宗教中出來,最早的宗教我們稱之為原始宗教,古希臘的神普學是哲學的前身,希臘他的原始宗教構造出來一個超現實的世界,這個世界在奧林匹克山上,最高的首領叫宙斯,還有諸神,諸神之間的關係有它本身的道德法治,道德秩序,那麼構造這個神的世界是為什麼呢?

相關焦點

  • 哲學告訴你上帝為什麼不存在?神學和哲學哪個是迷信?
    還有就是神學和哲學相比哪個更深奧一些。今天我將從哲學層面上為大家解惑!其實就傳統而言:自然哲學,形上學,邏輯學,這三根柱子建立起了哲學的基礎。然後純粹理性的哲學作為基礎上,又增加了聖經,教義傳統,神秘經驗,三根新的支柱,成為神學。中世紀有一個名言: 哲學是神學的婢女。
  •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人生的四大境界
    馮友蘭認為哲學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人與其他動物不同的是人在做某事的時候他了解他在做什麼,並且自覺他在做,正是因為這種覺解使他的所作所為有了意義,各種事情各種意義,合成了一個整體,就構成了他的人生境界,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為分四個等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 羅素哲學|何為哲學
    01 神學與科學之間哲學是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科學處理的是一切確切的知識,訴諸於理性;神學處理的是超乎確切知識之外的教條,訴諸於權威;哲學處理的是這兩者之間同時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訴諸於思辨的心靈。
  • 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根本區別是什麼?用兩個詞可以概括
    人生也是如此。當我們不滿足於只是做一個俗人,而想要尋求人生的意義的時候,我們就碰觸到了哲學。哲學是貴族的學問。貴族意味著「有閒」,能有時間學習。School的原意,就是閒暇。貴族還意味著不被基本的物質生活問題所困,不受低級趣味幹擾,相對比較自由。自由就是Liberty,就是不受外因困擾。
  • 「哲學有什麼用?」這是一個很荒謬的問題
    黑格爾則說:哲學是一種特殊的思維運動,哲學是對絕對的追求。人生許多事情是充滿不確定性的,是未知的,而哲學需要追求的是確定性,是一種「絕對」,或者或是「萬古常在」,或者說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總之,哲學的對象,是絕對的化身。羅素說:哲學是介乎神學和科學之間的學問。
  • 哲學是什麼
    哲學是很多人感覺雲裡霧裡的一門學問,不知道有什麼用,還感覺很高大上。世界上爭議最多的學問莫過於哲學了。門外的人看熱鬧,門裡的人爭吵的不可開膠,而且哲學還與很多政治因素摻雜在一起,真真假假的太多了,因此大家對於哲學真正的內涵並不是很了解。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哲學到底是幹啥的。
  • 學哲學無用?錯了,從哲學的本源定義說說西方經典三大學問
    2、辯證唯物主義哲學。3、科學社會主義。其中的是人類社會發展史,最主要研究對象是歐洲。哲學是「大筐」,啥都往裡裝。那豈不是所有學問都是哲學?豈不是按所謂西方傳統理念,世間再無其他學問了?當然不是。所謂西方傳統理念,關於學問,有三大類,哲學,是其中囊括內容最多的一類。但它還不是囊括一切。另有兩個是在哲學之外的學問——神學,和,文學。
  • 人生只是為了掙錢嗎?民國哲學大師馮友蘭回答:人生有四重境界
    而這三千多年的思考成果,被近代哲學大師馮友蘭歸納總結,寫成了一本《中國哲學簡史》。在這其中,他給出了關於人生的一個「參考答案」。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這本傳世的著作中,提出了人生從低到高一共有四重境界:第一等境界被稱為「自然境界」。
  • 如何區分哲學、神話、宗教與科學
    模糊性和類比是中國哲學的精髓,同時,儒家和佛教的「神靈」是個體的人,而不是基督這樣的上帝化身,也不是為了教導我們真諦而化身為人的諸神。因此,倘若誰認為這些神是與人同形同性的,就顯然偏離了正題。儘管古代中國有自己的神話,其中有龍這樣五彩斑斕的生物,但是,哲學與神話的區分不能簡單地應用於儒家和佛教。佛陀的故事像耶穌的故事,象徵意義遠比歷史意義重要。
  • 中國哲學的精神
    對於不同的人,哲學、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義。人們談到哲學或宗教時,心中所想的與之相關的觀念,可能大不相同。至於我,我所說的哲學,就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每一個人,只要他沒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對於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並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統的人就更少。哲學家必須進行哲學化;這就是說,他必須對於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後有系統地表達他的思想。
  • 《中國哲學小史》:孔子的思想莊子的境界,傳統哲學都在說什麼?
    這樣的人生三連問是西方的哲學。中庸之道,白馬非馬,這是傳統的東方哲學。不過,鑑於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特點,古典哲學並沒有從中分叉抽枝自成一路,而是潤物細無聲地與大文化融為一體。以至於提到國內哲學史的發展就要提到馮友蘭,因為是他於包羅萬象中梳理出了一條脈絡。
  • 中國哲學之道
    然而由於不同時代、民族的哲學家對衝突危機理解的差分,化解的方案亦不同,其把握的概念、範疇也有差別,對哲學的界說也殊異。在西方哲學史上,或可認為哲學是愛智,即一即一切,「存在是不變的一」,人與萬物融合為一;或認為哲學是把存在當作獨立於人以外的概念來加以追求的學問;或主張哲學是講人與世界交融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義的學問。
  • 仰讀先賢 明己之智-《中國哲學簡史》讀書會
    此書以20萬字的文字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發展歷史,樹立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統文化思想的延綿、傳承和演變,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在有限的篇幅裡融入了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理解,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晶,是了解中國哲學的首選讀本。
  • 哲學筆記
    這兩種區分奠定了哲學的邏輯起點,即唯物與唯心主義的爭論。在希臘的民主制時期,希臘哲學發展到了頂峰。自然哲學以德謨克裡特的原子說為代表,他認為宇宙萬物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構成,原子具有一切物質形態的共同屬性。形上學以柏拉圖為頂點,他提出理念論,認為物質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分有,理念世界只能通過理性把握。
  • 西方哲學33:中世紀哲學
    晚期中世紀哲學 14~15世紀中,是中世紀哲學的末期。由於羅馬教會的衰微、自然科學的發展,亞里斯多德哲學中重經驗事實的本來面目逐步被認識,人們厭棄教會曲解了亞里斯多德,於是正統的經院哲學日趨沒落,哲學日益脫離神學。
  • 偉大的中國哲學精神之一:求道!
    求道是一種哲學精神,中國古代先哲在求道和問道的道路上,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的良好範本。具體如何呢?一起跟隨哲學詩畫快速進入。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1,中國哲學的核心——道道,是中國哲學中最核心的概念。「吾道一以貫之」,表明此時的孔子已經進入「聞道」的境界;「一以貫之」,是指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的各種具體之道,都是「天道」的具體貫通。正因為五十之後的孔子明白了天道,所以凡事皆能「一以貫之」,由「耳順」進入「隨心所欲而不逾矩」,達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即大自在境界。由於入世熱情所致,他與學生論道,多以修身、治國、平天下為話題,迸發出的多為與道德、政治密切相關的哲學智慧。
  •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新境界
    習近平強軍思想,蘊含著科學的立場觀點方法,充滿著政治智慧,閃耀著真理光芒,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新時代人民軍隊的強軍勝戰之道,開拓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新境界。中國特色強軍之路的哲學升華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軍事哲學是時代精神在軍事領域的集中體現。
  • ​殷海光|我對中國哲學的看法​
    一、中國哲學的特質為了說明清楚起見,首先必須提到對中國哲學的一個理所當然的觀點,即我們必須承認,中國哲學和印度哲學一樣,並不是一門在程度上與西方哲學不相同的學問,它根本上便是另一種的哲學。與其說中國哲學是純然智性上的產物,不如說它是對人類的生活、歷史以及中國哲學家作為一個文明人而生活於其中的社會的一種反省。
  • 無睡意哲學 | 小結:經院哲學 - EP19'
    而羅馬文化在哲學上也兼收並蓄了當時希臘的諸多思想流派,比如較為注重個人哲學修養,並且要求人們從外在世界解脫出來,譬如有隻在自己身上尋找幸福的斯多噶學派(Stoicism)、伊壁鳩魯學派(Epicureanism)等。由於羅馬與希臘文化的關係密切,所以這段時期在歷史上也被稱為「希臘化」哲學時代,而一種新的哲學思潮也隨之誕生——新柏拉圖主義。
  • 人生百年一場空,意義到底是什麼?這個答案只有東方哲學有
    娑婆世界是有缺陷的,不圓滿的,人生也好、萬物也好,沒有一個完全的東西,都是不完整的。生活、生存永遠是不圓滿,譬如有生就有死,有好的就有壞的。甚至我們一個人,前面什麼都看得見、聽得見,背後什麼都不知道。都是一半一半,在中國的文化《易經》裡說是「陰陽」,一個事物是兩面的,有正有反,換句話是不圓滿的,所以叫做「娑婆世界」,一切需要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