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問馬斯洛:「通過工作自我實現」這套話語的陰暗面在哪裡?

2020-12-23 界面新聞

圖為1966年的建築師辦公室 圖片來源:H Armstrong Roberts/Getty Images

我們為什麼工作?許多人可能會以「交易」為理由,給出一個簡單的答案:我們工作是為了賺錢。對於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及受其「動機理論」啟發的管理界學者來說,人們的工作動機無法僅僅以工資單來衡量。相反,馬斯洛和他的追隨者在管理類文獻和培訓研討會上辯稱,人們還為了滿足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而工作。人們工作是為了完成自我實現並追尋意義——如果在世俗現實的職業生活中確實存在著「意義」的話。

「需求層次理論」(hierarchy of needs)最早由馬斯洛於1943年提出,它是關於人類動機的一個重要理論,將所有動機以階梯式排列:從基本的生理需求(如:食物和庇護所)到安全、歸屬感、尊嚴,以及最頂端的出於自我實現的動機。這個階梯最高層的自我實現動機在當時是具有前瞻性的,它驅使人類在世界中尋求意義和成就感。

馬斯洛的著作在1950年代和60年代時期開始影響管理領域,當時商貿界輿論和管理理論學家選擇了人本主義心理學以適應新時代的管理動機理論。對於馬斯洛來說,企業既為他提供了一種觀察人類心理的實驗場所(他曾擔任加利福尼亞一些公司的顧問),也為人類提供了通過自我實現的工作去實現其更高層次需求的場所。

為什麼美國的公司會對需求層次理論感興趣?他們之所以喜歡它,是因為該理論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提供了一種重大的人類心理學闡釋,並為人員管理提供了一種實用指南。正是因為需求層次理論中兩種特質之間的張力(其簡單的圖表和豐富的社會理論),它才獲得了如此巨大的影響力。

1960年代各種社會實驗風靡,各家企業也正在嘗試新的工作結構和方式。在反對現行社會規範、社會運動和消費者社會興起的背景下,管理類作家和社會理論家都認為,價值觀念正在很大的範圍內發生轉變——這種轉變要求有新的方法來進行人員管理和向消費者營銷。

管理界學者使用馬斯洛的理論來開發新的「參與式管理」(participatory management)理論,該理論認為應在工作中賦予工人更多的自主權和職權。在回應對「官僚主義繁文縟節和高高在上」的批評時,管理專家運用了需求層次理論來論證:心理成就感並不反對公司資本主義,二者實際上是相容的。我們可以努力工作、賺到錢,並享受快樂。雙贏吧?

在需求層次理論的管理相關討論中,有待解決的一個緊迫問題是:所有工作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為自我實現提供空間?需求層次理論確實承認,不同的個體和組織之間存在一系列的差異,這表明,對於某些人而言,工作就只為了賺取工資。一些重新設定工作(內容)的實驗,確實試圖考慮到公司內金字塔中各個層級的需求,從門崗工作到決策層,但卻常常以華麗的言辭代替了真正的變革。管理學學者、美國心理學家弗雷德裡克·赫茲伯格(Frederick Herzberg)使用需求層次理論在《工作動機》(The Motivation to Work)一書中辯稱,公司不必為員工提供更好的福利,因為更好的福利只是讓員工享受,並不能提高生產力。這是動機的陰暗面。

在一個按照「層級」組織結構管理的公司中,一種被稱作需求「層次 /層級(hierarchy)」的動機理論被採納,當然並非偶然。需求層次理論很容易映射到工作層級結構上,其中最頂層的工作為自我實現提供更多的空間(同時還付給更高的薪水)。工作和工人都面臨著自我實現的分配不均,在被貶值的工作中,我們不預期能帶來成就感,而另一方面,有的工作價值被高估,好像工作成了生活中唯一重要的事情。

作為一種內在動機理論,需求層次理論強調內在動機,而不是外部獎賞。根據該理論,你的老闆不需要懲罰或獎勵你,因為你將擁有自己的內在動機,為實現某種意義和成就感而工作。這種職業道德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尤其是在當今的職業群體中,這種職業道德解釋了為什麼公司裡一些員工有時甘願少休假(自願加班)。

馬斯洛並沒有發明「自我實現」的工作思想,實踐這些思想的20世紀管理顧問也沒有。我們可以追溯至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的類似論調,它將工作視作一種精神上(而不僅是經濟上)的職業——這種韋伯在1905年提出的職業倫理曾經是西方資本主義的核心。的確,這種職業道德是一種既非常嚴格、又非常靈活的意識形態:儘管其本質性主張(即奉獻於工作,將之視為生活的重心)始終不變,但其承諾的回報方式因特定的歷史階段而有所不同,比如承諾「社會/階層流動性」,或承諾「自我實現」。

自從馬斯洛首次提出現今標誌性的「需求層次理論」,幾十年來,該理論已經擁有了它自己的生命力。到1980年代,它已牢固地根植於商業類教材和管理類教育之中。例如,一些營銷公司在他們的廣告工作和管理培訓中都採納了需求層次理論。以其標誌性的金字塔形式(金字塔形式並非由馬斯洛本人所創造)來呈現,需求層次理論在管理類教材和網絡中繼續傳播流行。甚至超出前述範疇之外。最重要的是,支撐需求層次理論的思想和意識形態現今仍在人們對工作、社會和自我的關注中繼續產生共鳴。

在撰寫本文期間,我發現自己也難以擺脫「需求層次理論」。在學術工作的氛圍中,撰寫有關職業道德的文章同樣難以擺脫需求層次理論。與創意產業和非營利領域的工作一樣,學術工作尤其容易受到言語吹捧的影響,即從業者的工作應該是以激情(而不是薪水)驅動的。如果你不熱愛學術(博士學位)或創意產業,又為什麼要從事它?

社會文化經常鼓勵人們「從事你熱愛的工作」——沒有什麼比這更好地例證了「自我實現」類工作的希望與冒險。「從事你熱愛的工作」之提法向來廣受褒貶,其中指出了該提法的階級歧視本質,並主張不要將工作與生活混為一談,也提醒了我們,倦怠可能只是「自我實現」類工作的另一面。

並不是所有人都認為應將工作當成一種理想,或者我們應當全身心地奉獻於工作。要求縮短工作時間、由國家和各機構提供更完善的服務,或增加父/母親育嬰假——這都是在要求我們作為一個社會,應在工作之外,給個人生活、休閒和照料(責任)留出一定的空間。

我的觀點不是說工作不應該有意義,或工作中就沒有快樂。我的觀點是,在接受「通過工作實現自我」的管理類觀點之前,我們應當慎重思考,因為這類觀點有可能損害支配著工作的經濟和社會結構。工作就是工作。不管現代工作場所配備有多少冷飲冰箱或冥想課程,也不管有多少出發點善意的培訓導師在向你展示(需求層次的)金字塔幻燈片。

本文作者Kira Lussier是科學、技術和管理方面的歷史學家。她是多倫多大學管理與創新研究所、多倫多羅特曼性別與經濟研究所(Rotman’s Institute for Gender and the Economy)的博士後研究員,同時是多倫多大學技術科學研究室的合作研究員。

(翻譯:西楠)

相關焦點

  • 馬斯洛:自我實現的十四個特徵
    美國心理學大師馬斯洛(Maslow)在研究了許多歷史上偉人共同的人格特質之後,更詳細地描繪出「自我實現者」(成長者)的畫像。馬斯洛估計,自我實現者大約佔人口的百分之一或百分之二。馬斯洛認為,這些人運作的功能層次,與一般人或正常者的運作層次完全不同。自我實現者很容易滿足他們所有的需要,但他們特別關心較高層次的需要。
  • 馬斯洛:自我實現者的14個特質
    人類最優秀的自我實現者都會具備一些共性,他們的人性充分地發展。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具有馬斯洛所提到的特質,來看看你具有哪些特質吧。—— by 圈姐「自我實現」、「高峰體驗」、「需要層次理論」,都是自我發現的核心概念。他的心理學被稱為心理學史上的「第三思潮」。馬斯洛鮮明地指出,人類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下面列出的特質,就是人類最優秀的自我實現者的所具備的共性。
  • 馬斯洛:自我實現者的15個特徵
    訂閱「北大縱橫」,與千位諮詢師零距離==============================什麼是真正的成功?當然,對於可以改造或可以調整的不足與缺陷,他們會以積極的態度來對待,而對那些不可改變的不足與缺陷,他們能順其自然,不會自己跟自己、跟他人和自然過不去。 3.對人自發、坦率和真實。 在人際交往中,自我實現者具有流露自己真實感情的傾向,他們不會裝假或做作,他們的行為坦誠、自然。
  •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自我實現需求
    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與了解,而這種認識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中得來的,他人對自我的評價成為了自己的一面鏡子。個人通過這樣一面鏡子,觀察,把握自己,形成鏡中我也就是社會我。這就是庫裡的"鏡中我「理論。
  • 馬斯洛 自我實現者的十九種特徵
    自我實現者通常被認為在全體人群中的比例約1%,可以說可遇而不可求,而且他們一般都是上了年紀的人。馬斯洛的研究對象包括他認識的一些人和朋友,以及一些公眾人物和歷史人物。如:託馬斯・傑斐遜、林肯、杜魯門、艾森豪、埃莉諾・羅斯福、愛因斯坦、簡・亞當斯、斯賓諾莎、魯思・本尼迪克特等人。
  • 自我實現者的十四個特質
    馬斯洛估計,自我實現者大約佔人口的百分之一或百分之二。馬斯洛認為,這些人運作的功能層次,與一般人或正常者的運作層次完全不同。自我實現者很容易滿足他們所有的需要,但他們特別關心較高層次的需要。馬斯洛甚至很大膽地說,自我實現者的生活方式較不美國化。他並不是說,自我實現的人是偏激分子或極端分子,而是說自我實現者超越了任何特定文化的限制。
  •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於1943年在《人類動機理論》中提出人類需要五層次理論。1954年在《動機與人格》中補充了認知需要和審美需要,形成了由低到高不同層級排列的需要系統。1.需要層次理論基本內容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分為由低到高逐漸上升的7個層次,即生理、安全、歸屬與愛(社交)、尊重、認知、審美、自我實現的需要。
  • 「自我實現」——超越「夢想」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核心是人通過「自我實現」,滿足多層次的需要系統,達到「馬斯洛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馬斯洛認為,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夠影響他的行為。只有未滿足的需要能夠影響行為,滿足了的需要不能充當激勵工具。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層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從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複雜的(如自我實現)。
  • 馬斯洛需求五層次理論及理論的應用
    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需求理論」。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工作中的應用五、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指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對生活的期望,從而對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義
  • 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
    1935年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桑代克學習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紐約布魯克林學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為布蘭戴斯大學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離任,成為加利福尼亞勞格林慈善基金會第一任常駐評議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轉到布蘭戴斯大學任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開始對健康人格或自我實現者的心理特徵進行研究。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簡析
    2.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了人在每一個時期,都有一種需要佔主導地位,而其他需要處於從屬地位。這一點對於管理工作具有啟發意義。 3.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的基礎是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人的內在力量不同於動物的本能,人要求內在價值和內在潛能的實現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為是受意識支配的,人的行為是有目的性和創造性的。
  • 心理學:愛一個人是為了自我實現,還是在自我實現後才能去愛?
    本期《心理學簡報》將引述兩位心理學泰鬥弗洛伊德和馬斯洛的經典理論來討論我們為什麼會愛上一個人,到底是為了自我實現還是在自我實現後才能去愛?對愛情的心理、精神嚮往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的最頂端「自我實現的需求」,馬斯洛認為只有達到了自我實現後,才能真正去愛另一個人。也就是當一個人滿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嚴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後,才能有能力去愛一個人。所以,愛情是人生最高層次的需求。
  • 基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討論「需求」這件事
    我們沒法窮盡所有的偽需求,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定義真需求來辨別偽需求,關於「人有哪些需求」的一個很經典的解釋模型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021943年,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 馬斯洛理論:五種需求層次,其規律具有很強的現實性與啟示意義
    安全需求相對於生理需求來說,它對我們的更多影響集中體現在世界觀上,因為生理需求是可以通過外在物質條件而改變的,而安全需求當中如疾病等是不可逆。有很多人都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最後一天,你想要幹什麼?無疑,你不可能再和平常一樣去工作,一定是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 馬斯洛:「比我們更大的」第六需求層次
    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層次與性質的需求所組成的,而各種需求間有高低層次與順序之分,每個層次的需求與滿足的程度,將決定個體的人格發展境界。 他先是將需要區分為缺失性的和成長性的,前四種是缺失性的,缺失性需要起源於實際的或感知到的環境或自我的缺乏。個體會努力從環境中尋求能使其需要得以滿足的東西,無論是物質上的、人際關係的還是社會地位的。這些需要的滿足,完全依賴於外界。
  • 心理學:自我實現與放棄自我
    自我實現是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人類需求理論中的最高層的需求。指的是個體向上發展和充分運用自身才能、品質、能力的需求。在我們的經驗中,覺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區別於周圍其他的物及其他的人,這就是自我。自我實現其實就是不斷的放棄自我的過程。
  • 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者」,是一種什麼人?
    他們也較不以自我為中心,不會單顧自己的事。5.他們享受獨居的喜悅,也能享受群居的快樂。他們喜歡有獨處的時間來面對自己、充實自己。6.他們不依靠別人來滿足自己安全感的需要。他們像是個滿溢的福杯,喜樂有餘,常常願意與人分享自己,卻不太需要向別人收取什麼。
  • 對馬斯洛需求理論的感悟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價值。     第五層次自我實現: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決問題能力增強,自覺性提高,善於獨立處事,要求不受打擾地獨處,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 馬斯洛需求的第六層才是人類最高的需求
    馬斯洛早期的需求層次理論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1954年,馬斯洛出版了影響深遠的巨著《動機與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書中提出了需求五層次論: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受尊重、自我實現。
  • 馬斯洛需求
    本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介紹馬斯洛需求,第二部分是參考該模型做的三個練習,第三部分是我的思考和相關資源馬斯洛需求馬斯洛需求是馬斯洛提出的,人有五個等級的需要,即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要,社交需求(愛和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