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大家所熟知的馬斯洛需求理論一般是五個層次的,而實際上,還有一層——靈性需求,這是馬斯洛自己晚年發現的。
馬斯洛早期的需求層次理論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1954年,馬斯洛出版了影響深遠的巨著《動機與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書中提出了需求五層次論: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受尊重、自我實現。
馬斯洛將需要分為缺失性的和成長性的,前四層是缺失性的,需要來源於實際的或感知到的環境或自我的缺乏。
個體會努力從環境中尋求能使其需要得以滿足的東西,無論是物質上的、人際關係的還是社會地位的。這些需要的滿足,完全依賴於外界。
而第五層自我實現則是成長性的。成長性動機就是被自我實現的趨向所激發的動機。
管理學家麥格雷戈根據馬斯洛早期的需要五層次理論,將管理理論區分為X理論和Y理論。
X理論是專制主義的管理理論,這種理論假設人們工作是受生理和安全需要的驅使,工作只是滿足低層次需要的手段,人在本性上是厭惡工作的,因此管理者對工人必須採取指導、控制、逼迫,甚至懲罰的方式。
麥格雷戈反對這種理論,提出了他的Y理論,作為Y理論基礎的是馬斯洛需要層次中的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些屬於高層次發展需求。
超越自我的Z理論
1959年以後,隨著馬斯洛對自我實現的人的精神生活與行為方式的深入研究,他發現人類天性中還有一種固有的精神維度,那就是作為最高需要層次的精神的自我實現或超越的自我實現。
馬斯洛感到五層需求的層次架構不夠完整。自我實現,並不能成為人的終極目標。
他愈來愈意識到,一味強調自我實現的層次,會導向不健康的個人主義,甚至於自我中心的傾向。
15年後,馬斯洛在他去世前發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Z理論》(Theory Z),他在文中增加了第六個需求層次,進而歸納為三個次理論,即「X理論」「Y理論」及「Z理論」,構成了下面的體系:
馬斯洛說「超個人心理學是以宇宙為中心,而不只注意人性需求或興趣而已,它超越人性、自我及自我實現等觀念……這一新的發展趨勢很可能為日漸消沉的人們,尤其是年輕的一代『受挫的理想主義者』提供一具體有用又有效的答覆……
缺乏超越的及超個人的層面,我們會生病、會變得殘暴、空虛,或無望,或冷漠。我們需要「比我們更大的」東西,激發出敬畏之情,重新以一種自然主義的,經驗性的、與教會無關的奉獻自己。」
對於這個最高需求,馬斯洛用了很多不同的字眼來描述,例如:超個人、超越、靈性、超人性、超越自我、神秘的、有道的、超人本(不再以人類為中心,而以宇宙為中心)、天人合一等等……馬斯洛將「高峰經驗」及「高原經驗」放在這一層次上。
不幸的是,我們目前教科書所呈現出來的,始終限於馬斯洛早期的需求層次論,根本不提後期的修正。
第六需求層次的意義
其實,馬斯洛一開始很讚賞麥格雷戈的理論,但隨著超越自我實現的思想的形成,他感到這種理論的不足,從而提出了Z理論。
Z理論是在X理論和Y理論的基礎上,強調超越性需要。
基於這種需要的管理就要考慮到超個人的價值、存在價值或宇宙價值的激勵作用,假設人具有為比自我更大的目標而獻身的需要和自我犧牲的精神。
在工商管理中,X理論水平上的管理是權力取向的,僱員為工資而做被分派的工作。
Y理論水平上的管理則是相互尊重的,僱員有權儘可能充分地參與組織的管理。
Z理論層面上的管理假設所有僱員都熱心於服務,業務的目的是儘可能地服務客戶或消費者。
為什麼說第六層如此重要呢,因為研究人類的整個進化會發現,人這種動物是向一種更高的智能(或稱智慧)發展,特別隨著人工智慧的出現,智能的發展速度更加超乎想像。而人類要作為一種智慧生命存在,如果不被人工智慧所取代,目前來看,只有朝著靈性的方向。
凱文凱利在《科技想要什麼》裡面有一個核心理念,就是科技其實有其自身發展目的。科技類似於智慧,它是有自身不可阻擋的發展規律的,人類只是階段中的一個載體而已,當人類不再適合作為這個載體的時候,很有可能就被替代。而靈性這個領域反而是人類發展的一個優勢方向。
我們看看人類進化的歷史,最早是狩獵時代,我們通過打獵和採摘植物生存。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有了農具,也發現了水稻這樣的植物,學會了蓄養,人類進入了農業時代,並開始聚居,城市也隨之興起。接下來進入工業時代,隨著電氣化的發展,各種機械極大提升了人類的生產力,我們的物質極大發展。這三個時代其實都是圍繞以物為中心。之後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人類開始進入知識時代,知識創造價值從來沒有哪個年代能比得過這個時代。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很嚴重,物質極大發展,人類的知識也比以往有了很大超越,但人類的心智卻出現了很多問題。現代人普遍感受到的壓力比以往大,抑鬱、焦慮情緒嚴重,在生活無憂、沒有病痛的情況下,竟然有越來越多人選擇自殺,這說明我們在內心出了問題,是靈性缺失的某種體現。
從需求層次的角度分析,其實我們僅僅滿足低層次的需求是不夠的,人們越來越需要被尊重、被愛,甚至需要達到一種靈性的覺醒、天人合一,這些都是需求層次上升的結果,而很多這樣的需求是物質沒法滿足的。
如何提升自己的靈性
西方心理學特別強調積極的要素,包括投注於認識自我的探究和能量。可惜的是,西方世界缺乏對互補要素(專注和寧靜)的認識。
沒有培養專注和寧靜,心靈的力量就會受到局限,認識的廣度也僅止於較小的範疇。
相反地,東方傳統過於強調專注和寧靜,也常常造成難處,這些要素可以產生很棒的狂喜經驗、心靈的平靜,和出神恍惚的禪定狀態,可是少了探究和積極觀察事物真相的平衡力,以至於無法產生更深入的自我認識和開悟的自由。
馬斯洛認為,刻意去尋找高峰體驗是徒勞無益的。自我超越者的精神生活不是由無止境的一系列強烈的、高度興奮的高峰體驗所構成。
儘管自我超越的生活包含高峰體驗,但它更多地是由日常生活中的神聖感所構成。
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的神聖的平和與寧靜,馬斯洛稱為「高原體驗」 ,以區別於高峰體驗,高原體驗在自我實現者的生活中也佔有重要地位。
作為佛教徒的首富李嘉誠說他的墓志銘是:「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這句話,其實就暗含了靈性成長的兩個並行任務,一個是發現無我,另一個是發展健康的自我感,探索真我的意義。表面上這兩者相互矛盾,但兩者都必須實現,我們才有機會覺醒。
最後用李嘉誠的金句結尾:「建立自我,能讓個人夢想成真;追求無我,能讓更大的理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