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家住石塘咀,活動圈由西環到上環。果欄、屠房、華僑日報、南北巷,一般人囗中認識的老香港,就在我身旁。記得那時候,"大排檔"(路邊攤)是主流,白粥擋到抄粉面,上海蒸包糕點到潮州古早味道。那一種人多,那一種味道就最盛!國家醫院在西營盤水坑口附近,一有頭暈身熱,家裡人就帶我來看病。每一次看病回家,潮州巷裡吃碗蠔仔粥養生,差不多是看病後的指定動作。雖然我並不是潮州人,那時候具體吃食的瑣碎細節,今天已是不復記得,不個每一次過路的記憶,早已經成為我成長的一部份。
(招牌滷鵝以外,鵝肝是老式硬身,略有沙石囗感,囗味上就只能算一般)
潮州巷正名香馨裡,被稱為潮州巷跟潮州人聚居有關。那時候,上環一帶是貨運碼頭,香馨裡鄰近上岸點,潮汕人又多做海味經營,苦力商人就聚在這裡。香馨裡多小販,來的都是「擔籮」(肩擔竹鑼盛著食物)賣滷味、炸棗、凍粥與魚飯的。廣東人來多了,把潮州語的"擔籮"變成"打冷","打冷"這種潮州便餐就成了"潮州菜"。市區重建不但把建築拆去,同時間把舊生活風貌抹掉。
潮州巷是一個擁有"靈魂"的生活圈,味道是來自街坊鄰裡持續的經驗累積而形成。陳勤記是少數仍在潮州巷附近營業的潮州食店,滷鵝飯一直是店家的招牌,比起富豪飯堂尚興價錢不算貴,只不個選擇較少。新裝潢的陳勤記,明顯地比老店花上不少心思,招牌滷鵝以外,囗味上就只能算一般。有人說灣仔開了新店,分薄了廚房實力.
南早指南微信商務合作,請電郵至:william.zheng@scmp.com
(更多美食精彩內容,請按下方「閱讀原文」直接瀏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