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請點擊音頻收聽)
音頻編輯:丁焰 圖文編輯:大娟子
到1683年為止,奧斯曼土耳其已經向歐洲擴張數百年了,滅亡了一個又一個基督教文明的國家,佔領了從伊比利亞半島到巴爾幹半島的大片土地。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也曾受到奧斯曼軍隊攻擊。
這一年的7月14日,奧斯曼軍隊再次進攻維也納城,這次土耳其動員了17萬5千人的部隊,其中有禁衛軍,也有地方武裝。一路上還不斷有僕從國的軍隊加入進來,包括戰鬥力強大的馬穆魯克騎兵,最後當匈牙利新教徒軍隊加入時,這支遠徵軍規模已經達到了25萬人之多,各類大小火炮多達150門,而維也納守城部隊只有不到1萬3千人。在經過貝爾格勒時,奧斯曼蘇丹停下來進行休息和狩獵,將最高統帥權交給 大維齊爾(宰相)卡拉·穆斯塔法·巴沙 負責。大軍迅速挺進到維也納城下,但由於此前維也納已經將城市按要塞的要求進行了改建,堡壘壕溝的防禦體系讓奧斯曼軍隊在初戰中無功而返。攻城戰變成了圍城戰。
在歐洲的基督教國家裡,當時很少有常備軍,採取的是募兵制,而在緊急情況下向農民徵召軍隊士兵是需要時間的。因此,在神聖羅馬帝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的援軍組建完成,並開赴維也納之前,維也納必須守住城池,否則,作為中歐和西歐門戶的維也納一旦失守,歐洲將門戶大開,整個基督教文明就將被奧斯曼帝國衝擊得體無完膚。
奧斯曼軍隊發炮、挖地道、埋地雷,為了攻城想出了種種辦法,而維也納守軍則挖掘反攻城地道,對付奧斯曼軍隊的地道戰和地雷戰。城裡的一位麵包師,通過自己麵包爐發出奇怪的聲音,發覺了奧斯曼人的一條地道,並幫助守軍及時將其破壞。為了紀念這件事,人們發明了一種貌似土耳其新月形狀的麵包,後來被叫做羊角麵包。
奧斯曼軍隊的圍城持續了一個多月,雖未攻下維也納,但斷絕了維也納與外界的聯繫,城中的食品和飲用水都出現了困難。與此同時,圍城軍隊調來了重炮,接連爆破城牆。9月4日,維也納守軍已經因傷亡、缺糧和流行病爆發而精疲力盡。奧斯曼軍隊再次炸出一道缺口,維也納眼看就將不保,就在基督教文明生死存亡的關頭,德意志諸侯的援軍到了,4萬7千名來自洛林、巴伐利亞和薩克森的德意志軍隊被召集起來。而波蘭國王索別斯基也率領2萬7千大軍南下,其中就有當時歐洲最精銳的波蘭翼騎兵,他們將以不足8萬的數量,挑戰奧斯曼的幾十萬大軍。
1683年9月12日早晨,索別斯基指揮聯軍攻擊圍城的奧斯曼軍隊,他將聯軍布成弧形陣線,由奧地利皇家陸軍中將 洛林公爵和薩克森選帝侯 揚·喬治,率領各自軍隊組成左翼,巴伐利亞等德意志諸侯軍隊組成中軍,索別斯基親率波蘭軍隊組成右翼,成為全軍的總預備隊。
聯軍的左翼和奧斯曼軍隊的右翼發生接觸,爆發了激烈的戰鬥,洛林公爵的帝國胸甲騎兵裝備優於奧斯曼的西帕希騎兵,取得戰場優勢。後來成為歐陸名將的歐根親王也參加了這場戰鬥,年僅19歲的他,率領自己的騎兵中隊,一舉擊潰面對的奧斯曼騎兵。
戰鬥持續膠著,下午4點,已經建立穩固陣地的波蘭人發起決定性的攻擊,數千名最精銳的翼騎兵從聯軍右翼衝出,直接攻擊正在同本部中軍步兵激戰的奧斯曼近衛軍側翼。中世紀戰場上的騎兵側翼衝鋒是致命的,奧斯曼的進攻隊形完全被衝亂,聯軍步兵隨即也發起衝鋒,圍攻奧斯曼軍隊最精銳的近衛軍。兩個小時後,聯軍稍稍後撤進行重新排隊,再次發起騎兵衝鋒,3千名波蘭翼騎兵打頭陣,大量東歐輕騎兵緊隨其後,數千名德意志騎兵殿後,總計1萬8千名騎兵,浩浩蕩蕩的衝向土耳其人最後的陣地。這是幾十年以來歐洲戰場上最大規模的騎兵衝鋒了,奧斯曼軍隊本來還可以抵抗一陣的,但主將穆斯塔法在下午的潰敗後,已決心撤退,他帶著少數隨從和大量財產,溜之大吉。撤退中的奧斯曼軍隊,在遭遇空前規模的騎兵衝鋒後,全線崩潰。三小時後,聯軍的龍騎兵部隊進入了維也納,指揮官路德維希難掩激動之情,說出了古羅馬名將凱撒的名言:「我來,我看,上帝徵服一切!」
維也納之戰,在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交戰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此後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和歐洲國家的復興,成為大勢所趨。歷史在這裡發生了轉折。兩百多年來,奧斯曼在歐洲大陸上少有敗績。但隨著這場戰役的失敗,他們對歐洲腹地發起大規模進攻的能力,戛然而止。
至於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帝國,則在維也納的艱苦戰役中,浴火重生。他們開始更大力度的反擊,並且直接參與到威尼斯人與土耳其人的戰爭。二十年內,奧斯曼的佔領的匈牙利邊區與前進基地貝爾格勒,都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戰利品。這些勝利反過來也幫助哈布斯堡家族,在歐洲外交舞臺上,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再反觀波蘭立陶宛王國,索別斯基指揮歐洲聯軍,把維也納從奧斯曼入侵的噩夢中拯救出來,使波蘭國力達到鼎盛,然後,盛極而衰。如果索別斯基知道短短幾十年後,將要面臨俄、普、奧三國的三次瓜分,以及波蘭王國會從歐洲地圖上被抹去123年之久,不知道他會作何感想?會不會後悔參加這次的解圍支援戰?會不會連棺材板都快壓不住了?可是歷史就是這樣,無法預知,更無法重來,只能被時間的車輪不斷的推進。
維也納之戰總結:
雙方參戰兵力:
歐洲聯軍8萬,奧斯曼軍25萬
雙方戰術:
歐洲聯軍:步兵接戰時騎兵衝擊敵人側翼;密集排隊進行大規模騎兵衝鋒
奧斯曼軍:近衛軍精銳在前,步兵在後,正面接戰敵軍
戰鬥結果:
歐洲聯軍傷亡3500餘人
奧斯曼軍隊陣亡15000餘人,被俘5000餘人
歐洲聯軍勝。
再來說說,羊角麵包。當時,奧斯曼土耳其軍隊圍城以後,決定在夜間挖地道偷襲維也納。城裡的麵包房師傅們早早的起來工作,發現麵包爐裡面發出奇怪的聲響,從而發現了地道,並及時拉響警報,連同守軍將地道破壞,阻止了偷襲行動。為了紀念這次勝利,麵包師傅們把麵包做成了號角的形狀,也近似乎土耳其新月旗幟的標誌,後來這種麵包被叫做羊角麵包。1770年,奧地利公主 瑪麗·安託瓦內特(瑪利亞·特蕾莎女皇的小女兒,法王路易十六的皇后)把羊角麵包正式帶入法國。但是也有一種說法是,早在1549年就有歷史記錄說,巴黎皇室就有了羊角麵包。
總之,不管哪種說法,羊角麵包如今已經成為法國和很多歐洲國家早餐桌上,不能缺少的主角了。怎麼樣,明天早晨來一份羊角麵包吧~!
(以上文章只代表個人觀點,圖片來源於網絡)
(完整版請點擊音頻收聽)
往期內容
王朝解讀系列
解讀哈布斯堡王朝(1)
解讀哈布斯堡王朝(2)
解讀哈布斯堡王朝(3)
解讀哈布斯堡王朝(4)
解讀哈布斯堡王朝(5)
歷史人物
五賢帝 —— 圖拉真時代(上篇)
五賢帝 —— 圖拉真時代(下篇)
五賢帝 —— 哈德良時代(上篇)
五賢帝 —— 哈德良時代(下篇)
五賢帝 —— 安東尼與奧勒留時代
古希臘三賢(1)—— 蘇格拉底
古希臘三賢(2)—— 柏拉圖
古希臘三賢(3)—— 亞里斯多德
希臘神話故事
希臘神話故事 —— 伊娥
希臘神話故事 —— 達娜厄
宗教故事
莎樂美
撒旦傳說
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 —— 猶太教
雜談
撲克牌的由來
基督教 東正教 天主教 新教的區別和聯繫
名畫背後的故事
安吉裡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