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橋驛先生1991年為何未入選院士?葛劍雄談陳橋驛的胸懷與追求

2020-12-18 錢江晚報

文/葛劍雄(復旦大學資深教授)

編者按:今年是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陳橋驛先生逝世5周年,12月10日是陳橋驛先生誕辰97周年紀念日。由浙江省政協、紹興市政協、浙江大學等單位主辦的「一個人與一座城——《陳橋驛學術論文選編》首發式暨緬懷陳橋驛學術高風座談會」今天上午將在紹興舉行。

陳橋驛先生出生於1923年,紹興人,是我國史地學大家、酈學泰鬥,為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學科建構和學術研究實踐,做出了卓越貢獻,也培養了該學科眾多優秀的人才。

本文為葛劍雄先生為《陳橋驛學術論文選編》所作的序言。

為紀念陳橋驛先生逝世五周年,顏越虎研究員和範今朝副教授主持編輯了《陳橋驛學術論文選編》,命我作序。我不勝惶恐,因我雖一直自認為陳先生私淑,卻從未登堂入室,豈有此資格?但二君堅持,以為我較先生其他弟子年長,受教於先生時間最長,且曾面聆歷史地理學界老輩對陳先生學術成就的讚譽。我不敢推卻,只能勉為其難。好在《陳橋驛學術論文選編》中將刊載越虎兄2006年所作《陳橋驛教授訪談錄》,陳先生對其學術與人生自述甚詳,我只要利用此機會將我的親歷與私見公諸於世即可。

第一次見到陳先生的名字是在讀研究生時,我在教師閱覽室找參考書,發現一本小冊子署著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我從小就看過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的故事,但見到這是一本書的作者還是第一次。再一找,發現他的書很多,覆蓋面很廣,留下深刻印象。不久在謁見季龍(譚其驤)先師時,就問起陳先生。先師告訴我陳先生是杭州大學地理系的副教授(不久就晉升為教授),「他能幹得很,下次開會你就可以見到他了」。先師又說:「陳先生真是自學成才的,你得好好向他學。」入學不久,先師給我們上課。在介紹學術動態和學術成果時,他特意以陳先生對寧紹平原的研究為例,證明歷史文獻與實地考察相結合就能填補空白,取得重要成果。以後我還聽到過譚師對這項成果多次讚揚。

1981年5月,我第一次以助手身份隨侍先師去北京開會,中國科學院學部大會結束後轉至香山別墅參加中國民族史研討會。26日下午,陳先生在開幕式結束後趕到會場,此後至30日這幾天裡,先師與陳先生,還有王鍾翰先生、程應鏐先生等每天都會在晚餐後散步,或來住室內敘談。我隨侍聆聽,學術人生、嘉言逸聞,每多聞所未聞,應接不暇。那些年先師外出開會、講學、主持或參加答辯會、召集科研項目會議、調查考察等活動很多,最多的一年有13次,我都陪同隨侍,而其中差不多有一半是陳先生也參加的,加上他每年還會來上海或復旦大學多次,我受教的機會就更多了。

20世紀80年代初百廢待興,也青黃不接,歷史地理學界還靠先師(1911年出生)、侯仁之先生(1911年出生)、史念海先生(1912年出生)三位元老掌舵,而出生於1935年前後的一代都還是講師,副教授也是鳳毛麟角,介於兩代之間且年富力強的陳先生(1923年出生)經常起著獨特的作用。無論是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恢復活動,《歷史自然地理》的編撰,《歷史地理》的創刊,還是第一次國際會議的召開,陳先生不僅大多參與,除作學術指導外,還起著聯絡、協調、應急的作用。經常聽到先師與中國地理學會秘書長瞿寧淑在商議中說:「把橋驛找來。」「這件事得找橋驛辦。」

1982年,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託復旦大學舉辦第一次中國歷史地理國際研討會,我受命協助先師聯繫邀請和接待國外學者。那時我從來沒有與國外學者有過直接聯繫,基本不了解國際學術界的情況,更沒有出過國,對歐美學者的聯繫主要根據侯仁之先生提供的信息,而對日本學者的聯繫就靠陳先生的幫助。陳先生得風氣之先,已經與國外學者有了頻繁交往,不僅情況熟悉,而且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在陳先生的幫助下,邀請的三位日本學者海野一隆、斯波義信、秋山元秀都是日本歷史地理和地理學界老中青三代一時之選,全部順利到會。要不,這次國際會議就名不副實了。

從1982年起,陳先生就一直在努力促成先師出訪日本,並通過斯波義信教授等積極爭取,終於申請到日本學術振興會的資助,大阪大學邀請先師於1985年9月至11月作兩個月的學術交流。先師在東京、大阪所作學術報告盛況空前,在日本史學界引起巨大反響。當時歷史地理學界的幾個協作項目,如《中國自然地理 · 歷史自然地理》的編纂,到了收尾階段,往往都會請陳先生出場。

歷史地理學的發展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新的分支、新的成果,往往得不到及時的評價和肯定。陳先生既有廣博的知識和卓越的見解,又有促進學科發展、獎掖後進的熱忱,總是及時大力支持。《中國歷史地圖集》公開出版後,主管部門希望組織撰寫高水平的評論,商定請蔡美彪先生與陳先生等人。儘管陳先生正忙於為他的《水經注》研究成果定稿,但他很快寫出洋洋萬言書評,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

我選定歷史人口地理的研究方向後,即向陳先生求教,儘管這並非他以往的專長,還是憑藉他紮實的功底和對國際學術動態的了解,指出應檢索的資料範圍和應關注的學術動態。陳先生是我的碩士論文、博士論文的評審人,並在1981年10月8日、1983年8月13日專程來復旦大學參加答辯會。拙著《中國移民史》《中國人口史》出版後,陳先生都曾做過鑑定和推薦。

陳先生著作等身,在歷史地理、人文地理、《水經注》研究、地名學、地方志、紹興歷史文化等領域都有重大影響,為什麼未能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呢?我因隨侍先師,了解1991年推薦評選的全過程。因有保密規定,我一直不能公開,29年後應該可以解密了。

199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在國家教委系統,陳先生獲杭州大學推薦。3月20日,教委在北京大學召開評選會,地理組由北大、南大、復旦7位院士組成,先師和侯仁之先生在內。3月22日下午投票,包括陳先生在內的18人獲得推薦。6月24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京西賓館召開評選會,地學部地理組也是7位院士,包括先師與侯仁之先生。在審議時就有院士提出,陳先生的論著很好,但應該到文科去評。先師作了說明,無人繼續提出異議,小組投票無否決票,陳先生進入下一輪。26日下午地理大組31位院士投票,得4票以上者進入下一輪地學部,陳先生獲2票落選。我知道其中1票是先師投的,但不知另一票是否侯先生所投。兩年後院士再次增選,先師已歸道山。1998年起,侯先生已成為資深院士,不再享有推薦權和投票權。

這不僅是陳先生的遺憾,其實也是歷史地理學科的憾事,至今更難走出窘境。儘管歷史地理學界已經取得共識,歷史地理學是地理學的分支;儘管中國地理學會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就籌備成立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1978年後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一直正常活動,成員不斷擴大;儘管先師與侯仁之先生的學術成就為地理學界所公認,特別是先師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獲得中國科學院的特別獎;但地理學界和地學部的院士們並沒有真正認可中國歷史地理學科的地理學屬性。如果說陳先生還因為一直在地理系工作,一直參加地理學會的活動,有一部分純地理學的成果,還能獲得院士提名推薦,並進入學部階段投票,史念海先生就因一直在歷史系工作,被視為歷史學家,就從未獲得過提名推薦。那位院士認為陳先生應該到文科去評,不幸的是文科至今沒有恢復院士制度。而在地理學內部,即使因側重點不同而不能入選科學院院士,還有其他途徑。1991年教委評選時,陳吉餘先生落選,理由之一是他的成果理論性稍遜,但他在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先生、史先生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學位制度設立後,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定,歷史地理在歷史學定為二級學科,但在地理學連三級學科都沒有列上,北大的歷史地理博士點只能列在地理學的人文地理分支下面。作為中國高校設置歷史地理學科的首倡者和奠基人、長期擔任北大地質地理學系主任和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的侯先生聞訊震怒,上書教育部抗議,結果毫無音訊。

近些年來,隨著一些了解尊重歷史地理研究成果的老一代院士的離去,多數院士已經連歷史地理論著也看不懂了,歷史地理更加被邊緣化。那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第一冊參評政府獎,評審會上竟有院士提出:地圖上憑什麼這樣畫,我們怎麼知道就是對的呢?儘管歷史地理界的評委作了說明,投票結果還是落選。

但在1991年後,陳先生一如既往獻身學術,服務社會,培育人才,獎掖後進,不遺餘力,《陳橋驛學術論文選編》所收好幾篇重要論文就是在1991年後發表的。讀了《陳橋驛教授訪談錄》,我才找到了答案。陳先生說:

就我和人類歷史及人類社會的關係來說,我是一個很大的「負債戶」。因為人類歷史和人類社會為我提供了一個偉大的知識海洋,讓我畢生沐浴在這個深深的海洋之中,取之不竭,用之不盡。而我留在這個知識海洋之中的,僅僅是一滴微不足道的水滴。人類歷史和人類社會哺育我的何其多,而我報答它們的卻何其少。對於我來說,我所從事的教育與科學研究工作,既是我的職業,也是我對人類歷史和人類社會應盡的義務,是我償還「債務」的唯一方法。所以,我的工作在我看來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種樂趣、一種寄託。

有這樣一種胸懷和追求,陳先生和他的著作必能不朽!

葛劍雄,2020年4月

(葛劍雄先生系復旦大學資深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水滸傳》中宋江在陳橋驛斬殺梁山兄弟,背後有何隱喻?
    陳橋驛在歷史上是一個供過往官員歇腳的驛站,公元960年大年初三,這裡發生了一場兵變,後周殿前都檢點兼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被部下「黃袍加身」,成為大宋王朝的開國皇帝,從此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又一個經濟文化繁榮的時代。趙匡胤兵不血刃,奪取了後周江山,這種平和的改朝換代,在中國歷史上都極為罕見。而在《水滸傳》中,宋江在招安後,在陳橋驛斬殺了一個梁山兄弟。
  • 《水滸傳》解讀:何成大義血灑陳橋驛
    就這樣宋江帶著梁山隊伍浩浩蕩蕩的進京面聖,朝中高俅蔡京等人,本就不同意宋江招安,如今旨意以下,他們更是繼續從中作梗,皇上本來有意給梁山兄弟封官獎賞,可蔡京高俅等小人卻不這麼想,兩個老狐狸一個勁的想勸皇上,讓梁山隊伍直接去出徵殺伐,皇上對於這個提議也是猶豫不決,最後商討之下,只好下旨,讓梁山隊伍不進城,先在陳橋驛安營紮寨,只讓宋江和盧俊義進宮面聖。
  • 陳橋驛之變,宋太祖用三步走的策略,平穩地接管了開封城
    後周顯德七年(960年),也是北宋建隆元年,宋太祖在率兵北上抵禦契丹和北漢聯軍之時,兵至陳橋驛後發生了大家熟知的黃袍加身事件,強盛的後周瞬間崩塌,趙匡胤登上了帝位,建立北宋。
  • 華羅庚誕辰110周年 院士專家聚其家鄉談「傳承」
    華羅庚誕辰110周年 院士專家聚其家鄉談「傳承」 2020-11-12 22:56:11 當日,「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暨紀念華羅庚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華羅庚的家鄉——常州金壇舉辦。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多位院士專家來到華羅庚的家鄉緬懷華羅庚先生。  110年前的11月12日,華羅庚出生在金壇縣城。
  • 西安交通大學陶文銓院士的戰「疫」成長課!
    在8年的艱苦辦學中,學校培養出了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5位共和國科學技術最高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元勳,以及172位兩院院士。于敏等老一輩科學家,幾十年隱姓埋名「消失」在科技界的視線裡,只為讓一個又一個「中國夢」變成現實。  02  談深沉的愛國情懷  西安交通大學120餘年的辦學歷史中,湧現出了一批報效祖國的科學家。
  • 西安交大陶文銓院士:逆境中如何培養奮鬥精神和家國情懷
    陶文銓: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一、談堅韌不拔的意志在中國的發展道路上,曾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困難與阻礙,而中國人民努力奮鬥,克服困難,將一個又一個的「中國夢」變成了現實。1967年7月,中國成功地進行了氫彈試驗,這之間,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于敏等老一輩科學家,幾十年隱姓埋名「消失」在科技界的視線裡,只為讓一個又一個「中國夢」變成現實。 二、談深沉的愛國情懷在交通大學120餘年的辦學歷史中,湧現出了一批報效祖國的科學家。
  • 西安交大陶文銓院士:逆境中如何培養奮鬥精神和家國情懷 | 戰「疫...
    在8年的艱苦辦學中,學校培養出了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5位共和國科學技術最高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元勳,以及172位兩院院士。 03 談交大的西遷精神 「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是西安交通大學寶貴的精神財富。
  • 中科院院士林鴻宣入選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中科院院士林鴻宣入選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2020-09-08 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林鴻宣入選,並將作為上海地區候選人參加2020年(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的遴選。
  • 金庸留洋學史與葛劍雄史地學派的步履瞞珊
    金庸留洋學史與葛劍雄史地學派的步履瞞珊倪寄如(退休工人)中華武俠小說泰鬥金庸2004年以81歲高齡留洋學史孜孜不倦,金庸留學「不為學位、只為學問」修讀世界史、中國唐代史、考古學使人感嘆,面對而今有許多幾歲的中國娃娃就已經走上了出國留學的道路
  • 《中國地名大會》康震、葛劍雄帶你探索人類追夢史
    而在沒有影像的年代,地名成為了人類追夢史的見證者,簡單而又濃縮地記錄著這個地方的人們對於夢想的追求和不滅的信仰。即將於12月14日周六19:00檔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的《中國地名大會》第五期節目,便以「追夢」為主題,帶領觀眾沿著地名的軌跡,開啟一段夢想的旅程。
  • 平民、士大夫、朝廷,宋朝佔卜文化為何如此流行,「上下通吃」?
    宋佔卜文化如此盛行,原因為何?一、宋佔卜文化為何盛行?如《五行精紀》的作者廖中,即是因科場失意而投身於數術研究之中,所謂「清江鄉貢進士廖中伯禮,連舉未第,乃刻意於此。薈萃數十家之說,章句分析,考驗得失,校量深淺,成精紀三卷。」
  • 曾慶存院士回家鄉了!陽江迎來「院士天團」!
    與此同時,小編還打聽到 「院士天團」在現場談了這個小話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大可: 頂尖的科學家、卓越的領導者、為人厚德友善……在未與曾慶存先生交往前,這三個「關鍵詞
  • 960年: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讓士兵擁戴其為皇帝,宋朝建立.
    後唐明宗天成年間(927年3月21日)生於後唐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東關)。後漢時,趙匡胤於後漢隱帝在位期間投奔郭威,之後郭威篡漢建立後周,是為周太祖;而趙匡胤則得任東西班行首,始入宦途。959年,後周世宗於北徵回京後不久駕崩,逝世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執掌殿前司諸軍。隔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漢及契丹聯兵犯邊,趙匡胤受命防禦。
  • 葛劍雄:「一帶一路」是借用歷史文化而非重複歷史
    今年是西部大開發20年,據「西部城事」報導,從2001年到2018年,西安的GDP擴大了10倍以上。而再看近期通過的《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值得關注的是,意見中提出會更加注重抓好大開放,發揮共建「一帶一路」的引領帶動作用。「今天的『一帶一路』不是要重建一條一模一樣的絲綢之路。而是全面開放,是與國外的友好合作。
  • 南大陳軍院士入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內容提要:從南開大學獲悉,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日前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了新增選院士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副校長陳軍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是化學科學領域唯一入選的中國科學家。天津北方網訊:從南開大學獲悉,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日前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了新增選院士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副校長陳軍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是化學科學領域唯一入選的中國科學家。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稱,陳軍院士發展了「氧化還原—轉晶」新方法可控合成三維金屬氧(硫)化物電極材料,用於製備高性能電池。
  • 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李吉均院士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我國著名地理學家、地貌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吉均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7月21日2時07分在蘭州逝世,享年8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