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超
如今「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為深入人心的國家戰略。作為絲路起點的西安,其經濟與文化都進一步受到世界的矚目。今年是西部大開發20年,據「西部城事」報導,從2001年到2018年,西安的GDP擴大了10倍以上。而再看近期通過的《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值得關注的是,意見中提出會更加注重抓好大開放,發揮共建「一帶一路」的引領帶動作用。
「今天的『一帶一路』不是要重建一條一模一樣的絲綢之路。而是全面開放,是與國外的友好合作。所以現代絲綢之路是前無古人的創新,並非重複歷史」。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以《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華夏精神文明於長安》為主題,在「慧客長安」的首場演講上,和現場的觀眾分享了他對於古代絲綢之路和「一帶一路」倡議的見解。
西安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十三朝古都」的美譽和「古絲綢之路」起點。但哪些可以挖掘,哪些可以推廣,很多人對歷史文化的細節並不清楚。3月18日,由澎湃新聞與西安廣播電視臺攜手打造的,以文化傳承為主題的大型系列文化IP項目「慧客長安」,首期活動在西安西鹹新區詩經裡小鎮舉行。
歷史文化基於一個離我們很遠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將其發揚與傳承,或許只有翻譯成當代的語境,才更容易被我們於以用之。如何讓歷史文化不再冰冷,溝通要比文化傳播可能更來的直接。「慧客長安」便是以文化、歷史為外延,解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作為絲路起點的西安進一步受到世界矚目的真正文化內因。
從唯物論看華夏文明的起源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告訴我們,研究任何問題離不開它的物質條件。」在講古代絲綢之路歷史前,葛劍雄先以哲學的角度,從三方面解釋了華夏文明為何起源長安。
從《詩經》的描述可以看出,富饒的中原是先民衣、食、住、行的物質基礎,八百裡秦川的地理條件,能夠發展出大片的農業地區,為人們的文化、政治、制度等活動,創建了優異的條件。葛劍雄強調,這個時間遠比絲綢之路要早得多。
其次,長安長期作為中國的古都,當時優秀的文化、人才都集中於此,這使得長安不僅在物質上,在精神文明上也達到了當時的巔峰。它匯聚了全國,甚至周邊一些國家的文化、藝術精華,形成了華夏文明在當時的最高水準。就如《全唐詩》裡保留下的詩歌,從作者背景看,有的是日本人,有的是高麗、新羅、百濟、安南等人,而這些詩歌正是他們在長安留學或交流期間所創作出的。
華夏文明源於長安的最後的一個原因,葛劍雄認為可以從長安的發展得出。長安城在發展中,幾經破壞卻又浴火重生,又形成新的輝煌,都城在曲折中不斷發展。葛劍雄解釋道,楚漢相爭時,儘管我們現在沒有辦法肯定阿房宮是不是真的被燒毀,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鹹陽已經被徹底破壞了。而後漢高祖劉邦決定西遷關中,建立新都——長安鄉。當我們現在回看,很明顯的一點是,西漢的長安已經超過了秦朝的鹹陽。
長安文明在唐朝時達到頂峰,可為何後來皇帝沒有繼續在長安建都?葛劍雄提出,這是唐朝的「開而不放」導致的。這個觀點在他的文章《唯有人文做千秋》中也有提到。葛劍雄說,我們都知道唐朝對外打開了大門,並主動把異國、異族的人遷移過來。但這個開放是相對的,它並不容許自己臣民走出去。就如玄奘東渡取經,也是到了甘肅的瓜州,因為不能再遠走,被邊防警抓住。由於邊防的長官自己信佛,才偷偷放了他,所以他到了今天的高昌、吐魯番等地不敢回長安。隨後叫人向唐太宗上書,請求寬恕,說明原因才敢回去。而直到今天在確切記載中,也幾乎找不出一個主動到國外的唐朝人。唐詩「西出陽關無故人」、「春風不渡玉門關」等,也恰恰也說明了這一點。
中國古代並不重視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出現到現在,2000多年來中國人自己沒意識到有這條路,更沒意識到其重要性。」古代絲綢之路是以絲綢為動力,是因外國人需要中國的絲綢等物質才向中國開拓,而並非中國內生的。葛劍雄認為這是其被忽視的原因。
「絲綢之路」的概念是1877年由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正式提出的。太平天國運動平息之後,李希霍芬來到中國,他用了3年多時間研究,發現公元2世紀左右,就存在一條從中國古都洛陽到中東撒馬爾罕的路線,他認為這條路線貿易主要是絲綢,所以他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
公元前2世紀,《史記》記載張騫出使西域,這是關於這條路線最早記載。但張騫出使西域並非為了貿易絲綢,而是出於政治目的,幫助漢武帝聯繫外遷的月氏、烏孫兩個民族,希望他們遷回到祁連山一帶,和漢朝夾擊匈奴。
張騫首次出使西域並未達成目的,還被匈奴扣留,歷經13年才返回。但他在西域呆了十幾年之久,對西域各國有所了解,回來匯報給漢武帝,中原才知道西域不是蠻荒一片,而是物產豐富、國家眾多,開始對西域產生興趣。
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除了繼續想要招回烏孫,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溝通西域,吸引西域小國來服從。所以這次出使張騫帶了150餘人的使團,每人兩匹馬,運了大量物產,其中絲綢佔很大部分。這是張騫的建議,因為西域沒有絲綢,且絲綢價值高、分量輕、不易腐壞。
這次出使也未能招回烏孫,但通過外交,張騫吸引了一批使者跟隨他回到漢朝朝貢。漢武帝很高興,從此每年派出使者,大的使團幾十人,小的十幾人,源源不斷把絲綢運到西域。
但這條交通路線的出現可能還要更早。葛劍雄曾在演講中也提到過,他認為這一推測有考古證據可以證實。商朝婦好墓中出土了和田玉,說明當時已經有通往新疆的交通路線。小麥、黃牛、青銅等,都是從西亞、中亞傳入,說明3000多年前甚至4000年,中亞通向黃河流域的路已經存在。新疆阿斯塔納古墓中發現白種人屍體,說明當時他們已經到了新疆,很可能也會繼續向東。
「一帶一路」是對絲綢之路的創新
很多人認為,現在的「一帶一路」就是對古代絲綢之路的延續、重建和再造。而葛劍雄強調,嚴格講這兩者並沒有直接的聯繫。「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其實「一帶一路」是對古代絲綢之路的創新。
既然借用歷史符合,絲路起點的西安,如何將歷史文化底蘊變成真正的城市財富。葛劍雄認為,西安不像北京,從清朝到民國到現在,有些文化還是連續的。比如,現在很多清朝民國時期構建的大學還在。而西安最大的問題是從唐朝後,文化就中斷了。如果要傳承,如何讓人接受是首要考慮的問題。就如美國的好萊塢大片,日本的動漫遊戲,西安的歷史文化要想走出去,吸引更多的人,則需要依託文化產品,潛移默化地去傳達文化的價值觀念。
此外,葛劍雄還對西安在現代「一帶一路」中的發展給出建議。他認為,在經濟方面,西安在「一帶一路」中佔有重要地位,西安擁有華夏文明及「一帶一路」建設上的重要資源,但這並不等於說可以高枕無憂。這仍需要創新,而創新的背後是對人才的考驗。當回看歷史輝煌的時候,還要腳踏實地地看現在,從而才能信心飽滿地迎接未來。
在本次演講結束後,葛劍雄還與現場觀眾就怎樣做西安本土文化產品、怎樣去找尋長安的華夏文明、發揚傳統文化等問題,做了進一步交流。他認為對於文創產品的開發,一定要明確賣給誰,賣到哪裡,然後增加產品的文化元素,每一處細節都要透出文化含義。他還指出,放眼國內,現在故宮的文創營銷是比較成功的。
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葛劍雄則是將兩字分開來解釋。他認為「傳」則是要儘可能完整的保持和記錄下來,而「承」則是要有選擇的。符合時代文化背景的,應該創新的轉化下來。而說到如何發揚傳統文化,他個人認為,傳統文化永遠不是大眾文化,所以它不可能被普及。
對於這樣一場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的文化溝通,不少觀眾表示,這讓他們受益匪淺。如果不是這樣的一場講座,或許對歷史文化還只停留在表面。西安近兩年的變化,也給現場的很多新西安人帶來了很大感觸。在他們口中,通過這麼一場與中國頂級學者的交流,不僅能現能感受到歷史古都文化的魅力,同時也能感受到作為新西安人的一種自豪感,對於建設新西安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