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拓片解秘漢畫像石藝術 嘉祥舉辦第一屆金石拓片展

2020-12-26 濟寧廣播電視臺

「天下漢碑半濟寧,濟寧漢畫甲天下」,10月16日至20日,嘉祥第一屆金石拓片展在文化館二樓舉辦,此次活動由中共嘉祥縣委宣傳部、嘉祥縣文化和旅遊局、嘉祥縣旅遊文物服務中心主辦,嘉祥縣文化館、嘉祥縣圖書館協辦,嘉祥漢畫學會承辦。

百餘幅漢畫碑刻拓片 展示金石文化魅力

此次展覽歷經兩個月緊張籌備,將嘉祥漢畫學會以及金石愛好者收藏的系列金石拓片集中展示出來,囊括了百餘幅嘉祥漢畫拓片和碑刻拓片,其中以「歷史故事類」和「現實生活類」為主體,展示嘉祥民間、武氏祠和宋山的漢畫拓片約100幅,以碑文為主的拓片,展示嘉祥出土漢碑、晁補之家族碑文等拓片約30幅。

「這批藏品中,有些鮮少對外公布,例如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家族碑文,還有宋山漢畫像石、武榮碑、範式碑、許安國祠堂畫像石題記等。其中宋山漢畫像石的藝術風格和武氏祠漢畫像石風格一樣,都屬於東漢中晚期,這批漢代畫像石現分別存於山東石刻藝術館和山東省博物館新館。」嘉祥漢畫學會會長、非遺項目嘉祥漢畫傳拓技藝傳承人曹鵬向記者介紹道,「《武榮碑》是嘉祥武氏墓群的碑刻之一,由於黃河改道,墓群石刻大部分被埋於地下,清乾隆五十一年,錢塘人黃易任職濟寧運河同知時,尋得原石,寫下《修武氏祠堂記略》,此碑現存於市博物館。」

在現場展櫃,除漢代陶壺、陶灶等實物以及金石拓片文創產品外,還開闢了傳拓體驗專區,提供漢畫像石傳拓實物,由嘉祥漢畫學會傳拓師指導觀展群眾現場體驗傳拓技藝,通過體驗增加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潛移默化地傳承漢畫傳拓技藝。

嘉祥武氏漢畫石刻 反映漢代社會生活

金石學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各類金石器物成為文字、書法的重要載體,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書法藝術價值,金石拓片是研究區域人文歷史發展變化的重要實證資料,是地方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通過匯聚不同時代的重要金石拓片,不僅傳承發揚了優秀傳統文化,對於金石學及書法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

拓片是如何製作的?漢畫傳拓技藝傳承人曹鵬表示,先把要拓的花紋或文字儘可能剔刷清楚,用大小合適的宣紙蓋上,把紙輕輕潤溼,然後在溼紙上蒙一層軟性吸水的紙保護紙面,用毛刷輕輕敲捶,使溼紙貼附在該物表面,隨著它的花紋、文字而起伏凹凸。再除去蒙上的那層紙,等溼紙稍幹後,用撲子蘸適量的墨,敷勻在撲子面上,向紙上輕輕扑打,就會形成黑白分明的拓片。

武氏祠漢畫像石是我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漢碑、漢畫像石群。據了解,武氏祠為漢代祠堂和墓地,位於濟寧市嘉祥縣紙坊鎮武翟村北,始建於東漢桓、靈時期,全石結構,石刻畫像,雕刻精巧,取材廣泛,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東漢時期的社會狀況、風土人情、典章制度等。武氏祠最早見於《集古錄》和《金石錄》,南宋洪适又將其部分榜題字與圖像,集於《隸釋》、《隸續》中,並開始以「武梁祠畫像」命名。清乾隆時,黃易等人進行了發掘整理,認為祠有四座,即「武梁祠」「前十室」「後石室」「左石室」,除將其中「孔子見老子」一石移置濟寧學宮外,皆就地建屋將畫像石砌於壁間,為「武氏祠堂」。這批石刻藝術重新問世,以鮮有的「畫像古樸,八分精妙」引起世人矚目。

嘉祥武氏漢畫石刻題材內容廣泛、思想內涵深邃、雕刻技法精美,當是漢畫像石的巔峰之作,魯迅曾稱讚:「惟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在現存拓片中,有的雕刻精緻細膩,線條流暢纖細;有的構圖豪放粗獷,展現漢朝風貌;有的善於誇張想像,大膽浪漫;有的極富運動美感,靜中有動……豐富生動的畫面,斑駁古樸的韻味,以武氏祠為代表的嘉祥漢畫像石藝術,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反映漢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網所轉載稿件、圖片、視頻等內容僅出於向公眾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公司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jnxww@163.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焦點

  • 金石拓片丨楮墨留真——讓金石拓片帶您一窺歷史文化之美
    在近日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中的「拓古傳今-懷星堂藏金石拓片展」中亦有東漢「熹平殘碑」拓片的「驚豔亮相」。、絢麗璀璨的青銅器文化、雅意雋永的賞石文化、清雅高古的金石寫意文化……  青銅重器——以器載道,以拓傳藝「拓古傳今-懷星堂藏金石拓片展」目前在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火熱展出,展覽吸引了眾多書法和篆刻愛好者前來參觀,他們通過這些金石拓片,在紙墨之間感受歷史與藝術的完美融合,感受傳拓與書法的內在關聯,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 重磅| 5.18 趙熊《風過耳堂金石拓片題跋展》開幕倒計時
    金石題跋是在拓片的基礎上,將歷史、藝術與書法相結合,通過藝術家豐富的表現手法和高深的藝術修為所創作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本次題跋展的拓片多選用具有歷史特色的秦磚漢瓦和西周銅銘,及其北魏、北齊造像和若干古代墓誌。展覽匯集了著名書法篆刻家趙熊先生的六十餘幅優秀題跋作品,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藝術價值。
  • 「金石拓片 活化文物」交流活動在武威文廟舉辦
    12月14日,武威市西夏博物館和武威市涼州會盟紀念館館際交流活動暨「金石拓片 活化文物」專題交流展在武威文廟舉辦,展覽吸引了眾多的遊客。武威歷史悠久,文脈深厚。從一個側面展示了武威豐富多彩的書法文化藝術寶藏。展出作品多寄情於山水風物、人情世故,以詩、以書、以畫,反映了武威不同時期的文化特徵和社會風貌。交流展是博物館文化傳承與宣傳的良好途徑,更體現了博物館的發展活力,不但「讓文物活起來」,而且進一步弘揚了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推動了館際深度交流。
  • 70餘件名碑名帖拓片驚豔亮相東莞三月坊
    自去年10月以來,三月坊先後策劃舉辦了「心跡雙清——熊曦、劉洪鎮書畫作品聯展」「原點——楊春、喻永紅、廖斌華書法作品展」「暫寄——王客書法精品展」「春華秋實——三月坊年慶(第一屆)書畫藏品匯展」等多個書畫展覽,廣受社會各界好評。
  • 拓片
    漢朝是中國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期,矯健靈動、威猛揚厲的虎形象迎合了漢代樸拙大氣、雄渾沉厚的藝術精神,漢代虎造型中所表現出的人對虎從畏懼、崇敬到徵 服、駕馭的心理變化過程,是漢代朝氣蓬勃的英雄主義的精神反映。 從此拓片虎的造型看漢代藝術思想的變遷,為我們研究漢代審美觀念在美術史中的價值提供了依據。
  • 彌足珍貴的南北朝時期石刻拓片
    ■  自古鴻儒偏好拓片收藏,宋代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一生收藏拓本上千餘卷,並編寫了《集古錄》;詩人李清照一生酷嗜金石拓片,後輯成《金石錄》
  • 「畫為心聲——山東漢代畫像石拓片展」在南越王宮博物館展出
    這些拓片呈現了漢文化石上史詩金羊網訊 記者黃宙輝、通訊員梁豔萍攝影報導:1月10日至4月8日,南越王宮博物館新展「畫為心聲——山東漢代畫像石拓片展」在該館曲流石渠遺址主樓二樓臨展廳展出。該展共展出山東漢代著名畫像石拓片精品合計26件,輔以圖片70幅,系統介紹山東漢代畫像石的精髓。
  • 創意石膏版畫 弘揚漢畫像石
    粗獷奔放,洋溢生命活力的漢畫像石,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鼎盛時期那種強大的民族自信心。新興版畫之父魯迅先生盛讚「唯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魯迅早在北京時,就已經搜集漢碑圖案的拓本數百種,這些看似古老殘缺的拓片,依然散發著藝術氣息與光芒,表現了中華傳統文化昂揚飽滿的精神風貌。為了使我校學生了解漢畫像石,傳承漢畫文化,我校把版畫校本課程其一的石膏版畫進行了大膽創新,教學生模仿漢畫像石的粗獷手法,把繁雜的生活場景、精微的細節統一到大膽的幾何圖形與強烈的節奏感中。
  • 彌足珍貴的佛教石刻拓片
    自古鴻儒偏好拓片收藏,宋代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一生收藏拓本上千餘卷,並編寫了《集古錄》;詩人李清照一生酷嗜金石拓片,後輯成《金石錄》傳世;後有明代的關中奇士趙崡、書法家王鐸等都曾為拓片瘋狂。北魏 《帝後禮佛圖之孝文帝皇帝禮佛圖》縱232釐米 橫180釐米《帝後禮佛圖》原石現存河南鞏義石窟寺第一、第三和第四窟中。此篇孝文帝皇帝禮佛圖位於位於第一窟南壁窟門東側。
  • 風物誌丨漢畫天趣 渾然如拙——漢畫藝術博物館
    這樣的漢風古韻就藏在洛陽師範學院的漢畫藝術博物館中,不算寬敞的館內擺滿了漢畫像石、漢畫像磚與細細裝裱的拓片。 館長名叫史宗義,年少成名,靠畫筆勾勒山水人生,後因緣遇見漢畫像石,沉湎其美而無可自拔,用三十多年的時間致力收集這「繡像的漢代史」。
  • 金石不朽——書寫、複製與文化衍生展在浙大開幕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院長、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館長白謙慎致辭  白謙慎表示,圖書館這些年積極收藏金石拓片,非常有利於浙大師生的教學科研。本次展覽共分「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金石文獻」四個單元,第一單元「商周秦漢」集中展示了商周青銅器與漢代刻石的銘文拓片。椎拓是一種複製的手段,最早的實物見於唐代,據考證,早期的拓片製作以獲得可能多而清晰的文字為目標,圖像並非這些拓片的重點。而在晚期的椎拓活動中,畫像以及青銅器的紋樣、器型也成為複製的對象之一。
  • 碑帖拓片收藏基礎知識
    碑帖(石刻)藝術自出現以來,歷經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遼宋、元、明、清及民國,直至新中國誕生,可以說代有佳刻,至今不衰。其文種除漢文以外,還有滿文、蒙文、維文、回文、吐蕃文、西夏文、女真文以及外文等。碑帖(石刻)的文體有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隸書、魏書、楷書、草書、行書及民間一些創意字等。
  • 金石翰墨 名士風雅
    庚子仲夏,鑄公先生在江漢關博物館舉辦書法展覽,取「漢關至雅」為題。「漢關」,即大漢口地標「江漢關」,這是一座見證武漢百年歷史的老房子,建築本身就是地域文化的縮影,走進大樓,恍如穿越時空,陳設布置一如上世紀初,宏偉的古鐘樓、民國洋場、海關風物,這裡的一切都充滿了藝術格調。
  • 活動預告|石上風華—新見漢代畫像石拓片展即將開幕
    展 覽 介 紹漢畫像石是漢代人雕刻在墓室、棺槨、祠堂上的以石為地、以刀代筆的石刻藝術品。畫面內容包括神話傳說、典章制度、風土人情等各個方面。藝術形式上上承戰國繪畫古樸之風,下開魏晉風度藝術之先河,奠定了中國畫的基本法規和規範。
  • 聖地石華▪濟寧漢魏石刻書法大展亮相濟寧市美術館
    聖地石華▪濟寧漢魏石刻書法大展亮相濟寧市美術館 2020年12月19日21:04  來源:濟寧新聞客戶端  作者:馮斌 李統帥 屈勇
  • 走進漢畫像的世界 「新見漢代畫像石拓片展」昨在華師大開幕
    圖說:策展人朱滸在向嘉賓介紹展品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昨天下午,由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主辦,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上海蘇寧藝術館協辦的展覽《石上風華——新見漢代畫像石拓片展》在華東師範大學中北校區圖書館開幕。整個展覽開放至12月11日。
  • 揭開濟寧石刻書法的千古面紗 「聖地石華·濟寧漢魏石刻書法大展...
    :59   來源:中國山東網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18日訊 (記者 胡高彤) 12月18日上午,第五屆孔孟之鄉漢碑行
  • 漢畫像石
    不僅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美術學家、畫家、雕刻家,而且多種行業的專家都對漢畫像石有著濃厚的興趣。在漢畫石雕刻技法上,線刻明快,浮雕渾厚,形象生動,異彩紛呈。魯迅先生在對中外美術史的長期研究後認為:「惟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漢畫像石就是雄邁豪放的漢代民風的縮影,魯迅對漢畫的關注與倡導正是要追溯我們民族的源頭,從那蓬勃的生命力中汲取養分,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 考古界:王瓘藏高句驪故城刻石拓片考略
    金石學形成於北宋時期,金石拓片作為中國古代文人研習古物、陶冶情趣的一個特殊載體,在傳承古代文明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收藏金石拓片也成為古代文人的一種風雅,相互觀摩、饋贈各自收藏的金石拓片、題跋稽考成為這一活動的重要環節。王瓘藏高句驪故城刻石拓片上的兩則題記,一為王瓘自己觀摩時題寫的關於拓片流傳過程、得到機緣和時間的題跋,二是同好魏戫、方若等觀摩時題寫的觀款。
  • 「西泠八家」之一黃易的藝術人生
    民國時期武氏祠舊照此一時期的文人對於拓片的追逐,說明金石已不再是少數古物鑑賞家的專利,文人間普遍流行賞玩拓片,並將之視為文化身份的某種象徵。畫像石與畫像磚是漢代人本著「推生事死,推人事鬼」的理念為死去之人在建築中製作的裝飾。因與死有關,所以後世人們少作為藝術鑑賞,直到1787年,清代黃易對武氏祠做了系統整理研究後,才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至20世紀中葉,終於成為一門顯學。這一獨特的藝術樣式決定了它獨有的一些藝術特點。首先,它不能像繪畫作品那樣大量留白,求豐滿就成為了畫像石一個重要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