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漢碑半濟寧,濟寧漢畫甲天下」,10月16日至20日,嘉祥第一屆金石拓片展在文化館二樓舉辦,此次活動由中共嘉祥縣委宣傳部、嘉祥縣文化和旅遊局、嘉祥縣旅遊文物服務中心主辦,嘉祥縣文化館、嘉祥縣圖書館協辦,嘉祥漢畫學會承辦。
百餘幅漢畫碑刻拓片 展示金石文化魅力
此次展覽歷經兩個月緊張籌備,將嘉祥漢畫學會以及金石愛好者收藏的系列金石拓片集中展示出來,囊括了百餘幅嘉祥漢畫拓片和碑刻拓片,其中以「歷史故事類」和「現實生活類」為主體,展示嘉祥民間、武氏祠和宋山的漢畫拓片約100幅,以碑文為主的拓片,展示嘉祥出土漢碑、晁補之家族碑文等拓片約30幅。
「這批藏品中,有些鮮少對外公布,例如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家族碑文,還有宋山漢畫像石、武榮碑、範式碑、許安國祠堂畫像石題記等。其中宋山漢畫像石的藝術風格和武氏祠漢畫像石風格一樣,都屬於東漢中晚期,這批漢代畫像石現分別存於山東石刻藝術館和山東省博物館新館。」嘉祥漢畫學會會長、非遺項目嘉祥漢畫傳拓技藝傳承人曹鵬向記者介紹道,「《武榮碑》是嘉祥武氏墓群的碑刻之一,由於黃河改道,墓群石刻大部分被埋於地下,清乾隆五十一年,錢塘人黃易任職濟寧運河同知時,尋得原石,寫下《修武氏祠堂記略》,此碑現存於市博物館。」
在現場展櫃,除漢代陶壺、陶灶等實物以及金石拓片文創產品外,還開闢了傳拓體驗專區,提供漢畫像石傳拓實物,由嘉祥漢畫學會傳拓師指導觀展群眾現場體驗傳拓技藝,通過體驗增加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潛移默化地傳承漢畫傳拓技藝。
嘉祥武氏漢畫石刻 反映漢代社會生活
金石學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各類金石器物成為文字、書法的重要載體,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書法藝術價值,金石拓片是研究區域人文歷史發展變化的重要實證資料,是地方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通過匯聚不同時代的重要金石拓片,不僅傳承發揚了優秀傳統文化,對於金石學及書法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
拓片是如何製作的?漢畫傳拓技藝傳承人曹鵬表示,先把要拓的花紋或文字儘可能剔刷清楚,用大小合適的宣紙蓋上,把紙輕輕潤溼,然後在溼紙上蒙一層軟性吸水的紙保護紙面,用毛刷輕輕敲捶,使溼紙貼附在該物表面,隨著它的花紋、文字而起伏凹凸。再除去蒙上的那層紙,等溼紙稍幹後,用撲子蘸適量的墨,敷勻在撲子面上,向紙上輕輕扑打,就會形成黑白分明的拓片。
武氏祠漢畫像石是我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漢碑、漢畫像石群。據了解,武氏祠為漢代祠堂和墓地,位於濟寧市嘉祥縣紙坊鎮武翟村北,始建於東漢桓、靈時期,全石結構,石刻畫像,雕刻精巧,取材廣泛,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東漢時期的社會狀況、風土人情、典章制度等。武氏祠最早見於《集古錄》和《金石錄》,南宋洪适又將其部分榜題字與圖像,集於《隸釋》、《隸續》中,並開始以「武梁祠畫像」命名。清乾隆時,黃易等人進行了發掘整理,認為祠有四座,即「武梁祠」「前十室」「後石室」「左石室」,除將其中「孔子見老子」一石移置濟寧學宮外,皆就地建屋將畫像石砌於壁間,為「武氏祠堂」。這批石刻藝術重新問世,以鮮有的「畫像古樸,八分精妙」引起世人矚目。
嘉祥武氏漢畫石刻題材內容廣泛、思想內涵深邃、雕刻技法精美,當是漢畫像石的巔峰之作,魯迅曾稱讚:「惟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在現存拓片中,有的雕刻精緻細膩,線條流暢纖細;有的構圖豪放粗獷,展現漢朝風貌;有的善於誇張想像,大膽浪漫;有的極富運動美感,靜中有動……豐富生動的畫面,斑駁古樸的韻味,以武氏祠為代表的嘉祥漢畫像石藝術,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反映漢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網所轉載稿件、圖片、視頻等內容僅出於向公眾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公司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jnxww@163.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