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 Plant|中科院遺發所儲成才團隊揭示硝酸鹽誘導的磷響應機制

2020-12-17 BioArt生物藝術

責編 | 奕梵

12月11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儲成才研究組在Molecular Plant發表了題為Modulation of nitrate-induced phosphate response by RLI1/HINGE1 in nucleu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硝酸鹽誘導的磷響應新機制。

氮和磷是植物需求量最大的兩種礦質營養元素,其在土壤中的含量和分布一直處於動態變化。因此,植物在進化過程中產生了複雜的信號調控網絡來整合不同營養元素信號,協調其吸收和利用。長期以來,人們對氮磷信號通路解析大多分開進行,導致對氮磷互作機制的理解非常有限。

儲成才研究組長期致力於水稻營養高效吸收利用的分子基礎解析及作物的分子設計育種研究,鑑定到硝酸鹽轉運蛋白NRT1.1B的自然變異是導致水稻秈粳亞群間氮利用效率差異的重要原因 (Hu et al., 2015)。該研究組進一步研究發現,NRT1.1B在硝酸鹽存在情況下,通過招募泛素連接酶NBIP1,介導細胞質抑制蛋白SPX4的降解,從而釋放調控磷信號的核心轉錄因子PHR2,促進磷吸收;此外,SPX4還可與硝酸鹽信號核心轉錄因子NLP3互作,SPX4的降解同時促進了NLP3從細胞質向細胞核中的穿梭,進而激活硝酸鹽應答反應。

因此,這一系列工作不僅揭示了NRT1.1B-SPX4-NLP3組成的硝酸鹽信號從細胞膜感知至細胞核響應的主信號通路,還揭示了硝酸鹽信號通過NRT1.1B-SPX4實現對硝酸鹽應答基因和磷應答基因的協同調控,實現氮磷營養平衡的分子機制 (Hu et al., 2019)(點擊查看:專家點評 Nature Plants | 遺傳所儲成才組揭示氮磷協同利用實現植物營養平衡的分子機制)。

儲成才研究組張志華博士等通過對硝酸鹽誘導的水稻進行RNA-seq分析,篩選鑑定到6個受硝酸鹽顯著誘導上調的轉錄因子HINGE1-HINGE6 (Highly Induced by Nitrate Gene),其中HINGE1編碼一個GARP家族轉錄因子,之前已報導參與磷調控的葉夾角響應 (RLI1, Ruan et al. 2018),與磷飢餓信號核心轉錄因子PHR2具有較高的序列相似性。HINGE1/RLI1可以激活包括磷酸鹽轉運蛋白基因在內的許多磷飢餓誘導基因的表達,參與了NRT1.1B-SPX4-PHR2介導的硝酸鹽誘導的磷響應 (Nitrate Induced Phosphate Response, NIPR)信號通路,且位於PHR2下遊。

有意思的是,對於典型的NIPR基因 (如PT6和IPS1),HINGE1/RLI1本身的轉錄激活活性顯著低於PHR2,然而水稻中過量表達HINGE1/RLI1可造成嚴重的磷毒害表型(與PHR2過表達類似),暗示HINGE1/RLI1還存在其他的作用機制。進一步研究發現,HINGE1/RLI1可在細胞核中與PHR2競爭SPX蛋白 (包括SPX2和SPX4),進而釋放PHR2對下遊磷飢餓應答基因的激活。因此,在外界高氮條件下,PHR2從細胞質穿梭進入細胞核內,激活HINGE1/RLI1表達,而大量表達的HINGE1/RLI1一方面可直接激活磷飢餓誘導基因,另一方面通過與細胞核內SPX蛋白互作,阻止SPX蛋白對PHR2的抑制作用,進一步增強對下遊磷飢餓基因的激活,促進磷吸收利用。該研究進一步完善了水稻氮磷互作信號網絡在細胞核內的調控機制,對於植物營養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HINGE1/RLI1工作模式圖

儲成才研究組已畢業博士生張志華和吉林大學師資博士後李釗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儲成才研究員和胡斌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的經費支持。

參考文獻

1. Zhang Z^, Li Z^, Wang W, Jiang Z, Guo L, Wang X, Qiang Y, Huang X, Liu Y, Liu X, Qiu Y, Li A, Yan Y, Xie J, Cao S, Kopriva S, Li L, Kong F, Liu B, Wang Y, Hu B*, Chu C*. (2020) Modulation of nitrate-induced phosphate response by RLI1/HINGE1 in nucleus. Molecular Plant doi: 10.1016/j.molp.2020.12.005

2. Hu B^*, Jiang Z^, Wang W^, Qiu Y^, Zhang Z, Liu Y, Gao X, Liu L, Qian Y, Huang X, Yu F, Li A, Kang S, Wang Y, Xie J, Cao S, Zhang L, Wang Y, Xie Q, Kopriva S, and Chu C* (2019) Nitrate-NRT1.1B-SPX4 cascade integrates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ignaling networks in plants. Nature Plants 5(4): 401-413.

3. Yuan W, Guo M, Xu L, Wang X, Zhao H, Wang J, Yi K (2018) An SPX-RLI1 module regulates leaf inclination in response to phosphate availability in rice. Plant Cell30(4): 853-870.

4. Hu B, Wang W, Ou S, Tang J, Li H, Che R, Zhang Z, Chai X, Wang H, Wang Y, Liang C, Liu L, Piao Z, Deng Q, Deng K, Xu C, Liang Y, Zhang L, Li L, and Chu C* (2015) Variation in NRT1.1B contributes to nitrate-use divergence between rice subspecies. Nature Genetics 47(7): 834-838.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74205220304366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研究揭示一種全新植物激素信號轉導機制
    李家洋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6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李家洋院士團隊通過系統鑑定擬南芥中獨腳金內酯的早期響應基因,最新闡明獨腳金內酯調控分枝發育、葉片形狀以及花青素積累的分子機制,發現獨腳金內酯信號轉導中的雙功能抑制蛋白,從而揭示出一種全新的植物激素信號轉導機制。
  • 南海海洋所揭示海馬對近岸海洋環境變化響應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以海馬為研究對象,系統揭示了海洋近岸環境汙染物對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闡明了海洋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行為、生理與基因層面的綜合作用機理。
  • 中科院植物所等揭示北美巨杉極端乾旱響應機制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郭慶華率領的團隊同中山大學、美國加州大學默塞德分校的科研人員開展合作,揭示了巨杉對氣溫上升背景下極端乾旱事件的響應機制。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生物地球科學》上。
  • 微生物所孔照勝研究組揭示苜蓿感知環境氮素濃度變化精細調控共生...
    該團隊發現苜蓿根瘤維管組織傳遞細胞特異表達的硝酸鹽轉運體NPF7.6,通過感知環境中硝酸鹽濃度變化,介導其吸收與轉運,調控豆血紅蛋白基因表達來控制一氧化氮穩態及固氮酶活性,從而實現對根瘤發育與共生固氮的精細調控。
  • 動物所等揭示野生大熊貓滾馬糞行為分子機制---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團隊經過長期的野外觀察總結髮現,馬糞對秦嶺野生大熊貓具有較強吸引力。在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大熊貓會被其遇到的新鮮馬糞吸引,表現出嗅聞馬糞、在馬糞上打滾、用臉頰在馬糞上磨蹭、將糞便塗抹在全身等行為(圖1,視頻1)。
  • Protein & Cell|復旦大學團隊揭示脂肪棕色化的調控新機制
    發現特異的誘導脂肪細胞棕色化的活性小分子和作用靶標,不但可以推動「使用藥物治療通過提高能源動員而成功治療肥胖」的臨床藥物研發,而且利用小分子探針,通過化學生物學等學科手段鑑定相應的作用靶標,可以揭示新的調控脂肪棕色化的內在分子機制。
  • JACS|量子化學計算揭示D-A環加成酶PyrI4的催化機制
    研究發現,PyrI4的關鍵活化效應主要來自酸催化、構象誘導自適應機制,即由底物誘導PyrI4的N端「蓋狀」結構以穩定D-A反應的過渡態構象,產物的立體選擇性合成來源於PyrI4酶增強了底物內在的D-A立體選擇性。圖1.
  • 陳江華團隊揭示植物複葉模式建成的分子機制
    這些不同複葉的形態是如何決定的,目前所知甚少。從發育的視角來看,複葉與單葉的不同之處在於,複葉的發育包括一個由複葉原基幹細胞介導的特殊形態建成過程——小葉的起始和排列。因此,複葉發育的核心問題是,複葉原基幹細胞是如何在時空上響應遺傳因子、激素及環境信號的協同作用、最終可塑性的調控複葉的形態建成的?
  • Plant Cell Environ:北京林業大學丨沙冬青蟲害/鹽害交互抗性機制研究(附NMT實驗體系)
    NMT是基因功能的活體檢測技術,已被103位諾貝爾獎得主所在單位,及北大、清華、中科院使用。
  • 生物物理所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國際植物研究雜誌THE PLANT CELL 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梅/常文瑞組的研究成果,題為Photosynthetic Phosphoribulokinase Structures: Enzymatic Mechanisms and the Redox Regulation of the Calvin-Benson-Bassham Cycle,揭示了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
  • 海馬對近岸海洋環境變化響應的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以海馬為研究對象,系統揭示了海洋近岸環境汙染物對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
  • Nature | 鈣離子通道OSCA1.3調控氣孔免疫的機制
    病原菌入侵或非生物脅迫通常會導致氣孔關閉,該過程與鈣離子 (Ca2+) 通道介導的Ca 2+ 內流密切相關 【1】 ,但是目前對氣孔關閉調節所對應的確切Ca2+通道尚不明確。質膜相關細胞質激酶BIK1被證明可以感知病原相關分子模式 (PAMP) 以及PAMP誘導的Ca2+內流和氣孔關閉。
  •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氮素和水分添加影響草地無機磷...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土壤化學組研究團隊以不同利用歷史的北方半乾旱草地為研究對象,將礦物結合態無機磷分為低活性無機磷組分(主要被鐵、鋁化合物吸附固定)和難溶性無機磷組分(鈣磷與閉蓄態磷),研究了氮素和水分添加如何通過驅動無機磷組分的活化,調控天然草地和棄耕草地土壤磷有效性和全磷含量
  • 遺傳所揭示水稻根中乙烯信號傳遞新途徑!
    但相關信號調控機制還不清楚。在前期研究中,已經鑑定了一系列mhz乙烯反應突變體並克隆了相應基因。揭示了水稻乙烯信號轉導途徑中與雙子葉模式植物擬南芥相比保守的基因和新基因,及與其它激素如ABA、JA和生長素互作調控根生長的新機制。
  • 研究揭示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的催化及調控機制
    5月8日,國際植物研究雜誌THE PLANT CELL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梅/常文瑞組的研究成果,題為Photosynthetic Phosphoribulokinase Structures: Enzymatic Mechanisms and the Redox Regulation of the Calvin-Benson-Bassham Cycle,揭示了光合作用卡爾文循環
  • eLife:中科院神經所孫衍剛組揭示阿片類物質鎮痛的新機制
    本文來源:中科院神經所官微2020年6月10日,《eLife》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外源性與內源性阿片物質作用於不同神經元群體介導炎症性疼痛的鎮痛作用》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
  • 中科院科學家發現TRAF6促進癌症發展機制
    近日,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營養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在一項研究中,揭示了TRAF6在癌症發生發展中新的功能和機制。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美國《癌症研究》雜誌。 腫瘤壞死因子受體相關因子6(TRAF6),是腫瘤壞死因子受體相關因子家族的成員之一,最初被發現於白細胞介素1(IL-1)及CD40信號傳導途徑。
  • ...王福俤/閔軍霞/謝黎煒團隊合作揭示轉鐵蛋白受體調控脂肪細胞產...
    遺傳性低鐵模型Tmprss6敲除小鼠脂肪組織鐵含量減少,白色脂肪脂解增加,從而抵抗高脂膳食誘導的肥胖。然而鐵穩態代謝對棕色脂肪細胞分化產熱以及白色脂肪米色化的調控作用及其分子機制尚待深入研究。隨後,研究人員對米色脂肪形成過程中Tfr1表達上調的分子機制進行了研究,發現缺氧誘導因子HIF1α蛋白表達和入核活化明顯增加,棕色脂肪特異性敲除Hif1α (Hif1aUcp1/Ucp1)小鼠表現出冷誘導的米色脂肪生成被抑制,而棕色脂肪卻未見明顯改變。通過Chip-qPCR實驗發現冷刺激可以誘導米色脂肪HIF1α與Tfr1啟動子結合促進其轉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