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我們推送的第833篇原創文章
We are the world,明天會更好!
文|子巖
▼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Theodore Levitt,曾經擔任Harvard Business Review(哈佛商業評論)主編,學術界和媒體普遍認為他在80年代創造了globalization(全球化)一詞。之後,全球化並沒有停留在學術和理論概念上,而是被付諸實踐,成為了近二三十年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流思想。2000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確定了全球化的四個基本方面:貿易和交易、資本和投資流動、移民和人口流動以及知識傳播。當然,全球化概念早已不局限在經濟範圍,它已深入到人類社會各個方面,絕大部分人的生活逐漸受其影響。西方社會學家Martin Albrow將全球化定義為人們融入單一世界社會的所有過程和世界範圍內社會關係的強化過程,這種社會關係將不同遙遠的地區聯繫起來,以至於某地發生的事情,遠隔千裡之外的其他地區和國家受其影響,反之亦然。
學者們對於全球化的定義在近期世界各地相繼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得到了驗證。全球化使地球變得越來越小,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任何局部地區的災難,都有可能波及其他地區、國家,個體越來越少,群體越來越多。換種角度看,關心他人等於關心自己,照顧他人等於照顧自己。
近期,美國歌手、作曲家、唱片製作人、演員,年過70的Lionel Richie建議歌手們再次錄製歌曲《We are the world》,呼籲人們在新冠肺炎病毒大流行期間,團結合作、相互支持、彼此關愛。1983年至1985年,非洲國家衣索比亞出現前所未有的大饑荒,造成120萬人死亡,40萬難民離開該國,250萬人在國內流離失所,將近20萬兒童成為孤兒,引發國際社會的關注和同情。美國搖滾巨星麥可·傑克遜和Lionel Richie為了幫助衣索比亞賑災籌款,創作了歌曲《We are the world》,召集歌壇各路巨星集體錄製,籌得6000多萬美元善款。這首歌曲在眾星捧月之下,成為了世界最暢銷的單曲之一。2010年1月12日,中南美洲國家海地發生特大地震,歌手們齊聚一堂,重新錄製了這首歌曲,籌款賑災。時隔20多年, 此曲再次暢銷。
1986年,臺灣歌手羅大佑、張艾嘉等人手受到邁克·傑克遜和Lionel Richie《We are the world》的啟發,創作了歌曲《明天會更好》,以此呼應世界和平年的主題。召集了臺灣、香港、新加坡以及馬來西亞等地共60位華人歌手共同演唱,盛況空前,代表了80年代華語樂壇永恆的記憶。同年,100名歌手在北京工人體育館同聲高唱《讓世界充滿愛》,那是中國流行歌曲史最難忘的一幕,當年詞曲創作人郭峰年僅22歲。80年代,四處流淌著為美好明天祈禱的歌聲……
無論你我可曾相識
無論在眼前在天邊
真心地為你祝願
祝願你幸福平安……
We are the world,
We are the children,
We are the ones who make a brighter day,
So let's start giving…
讓我們的笑容充滿著青春的驕傲
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
30年過去了,當年的歌手早已老去,真情流露的歌聲從未褪色,冥冥中提示著人們全球化不僅僅是經濟、政治、文化、科技和人文的交流,不僅僅是創造財富的商機,還包括在天災人禍降臨之際,不同地區、不同膚色的人們擁抱彼此、給予同情、伸出援手,用愛彌補災難帶來的痛苦,用溫情拉近彼此間的距離。新冠疫情蔓延爆發中溫暖和光亮,善良和自律的人們,走在一起。有誰會曾想到這三首歌曲的同齡人,80、 90的白衣天使們,成為2020抗擊新冠疫情最美逆行者的主力,They ar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