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每天要寫這麼多試卷」,神經科學家:這是大腦需要的

2021-01-19 小勳和媽媽

早上看到一個家長在吐槽,說臨近期末考試,孩子在學校天天刷試卷。責備老師不好好歸納總結,每天就是沒完沒了的寫試卷。

底下有很多家長回復,表示對老師做法的理解,更有家長說「外行指揮內行」,難道老師不知道要怎麼教學生嗎?

也有很多老師無奈地說:感覺不管老師怎麼做,家長都不滿意。

其實我能理解這位家長的想法:心疼孩子,覺得一直做試卷就是做無用功,並且還嚴重影響睡眠。

我作為一個學生家長的同時,也是一名輔導班的老師。學校新課早就上完了,最近這段時間都是在複習,我採取的複習策略也是:寫試卷、默寫生字/古詩。

我也試過給他們歸納知識點,然後重點講解,但是對於自制力不行的低年級小朋友來說,「講」的效果真的沒有「做」的效果大。因為你在講的時候,他們的心也許早已飛到十萬八千裡遠的地方,而做試卷既可以讓他們被迫集中注意力,也可以多接觸題型,所謂熟能生巧。

關於這一點的分歧,其實我們還可以通過科學的大腦結構和特徵來分析,看看「題海戰術」到底是不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式。

接下來我們進入到神奇的大腦世界吧——《到裡面來!探索大腦的內部世界》,這本書是由葡萄牙多位神經科學家、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共同參與審訂的一本適合各個年齡段看的大腦科普書。

因為這本書編訂時的定位是少兒科普,所以裡面的內容和配圖都非常有趣,且通俗易懂,完全不會像你們刻板印象中認為的那樣「科普書都是枯燥無味,且文字眾多」。雖說是少兒科普,但它真的非常適合「外行人」的成年人讀,閒來無事時,了解了解我們的行為、思想、情感、記憶、決策等等,是怎麼在大腦內部發生的,難道不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嗎?

接下來,言歸正傳,我們來看看「題海戰術」到底是不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式,作者在書中又是怎麼表達「重複做題」這件事的觀點的呢?

很多人會認為孩子成績的好與壞,是「基因遺傳」的原因,所以經常會有這種話出現:這孩子不是讀書的料。

每次看到這種話,我都想衝上去惡狠狠地和那人說「你什麼都不懂,就不要隨便亂說,更不要隨便定義一個孩子聰明與否」

確實有研究證明,在一個孩子有多聰明這件事上,58%要歸功於基因,42%歸功於環境。但一個人是否成功和基因無關,那些看似命中注定的言論,也是可以被推翻的。

首先,我們要來了解大腦裡到底有什麼。

大腦作為宇宙間最複雜、最神秘的構造之一,裡面有大約860億個神經元。如果把所有的神經元連成一條直線,那這條線將長達860千米,而這些神經元都裝在你的腦袋裡,不管你覺得自己聰明還是笨。

並且一直到人死去,這些神經元都會一直存在大腦裡。區別只在於神經元之間連接的多與少。

其次,我們來看看這些神經元是怎麼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學習的

根據科學的觀察已經得知,大腦內的前額葉皮質要在我們24歲左右才能完全發育成熟,而這段充分的時間裡,我們可以讓大腦進行學習,讓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可以增強。

在新生兒的大腦裡,神經元會以瘋狂的速度向彼此發送信息,進而進行神經元和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嬰兒從出生到2歲這段時間內,幼兒每秒鐘可以產生約200萬個新突觸,在這期間,他們的大腦中有高達上千億個神經連接,數量是成年人的兩倍。

這個時候的嬰兒就像海綿一樣,不停地在吸收周圍世界。

但是到了10歲時,2歲時大腦中存在的約50%突觸將被清除。因為大腦要為成為一個「專家型」大腦而做準備。

那麼什麼樣的突觸會被清除呢?就是大腦檢測出的你不常用的突觸,比如你不愛好音樂,那麼你的音樂突觸就逐漸被清除,你愛好數學,那你數學方面所需的邏輯、空間等能力的突觸就飛速連接。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說「這孩子有某某天賦的原因」,因為他的家庭環境或是父母教養等原因,讓他長久接觸那類特長,所以他的「某某天賦」便越來越強。

最後,你現在發現答案了嗎?為什麼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讓本沒有那麼優秀的基因也可以得到好成績呢?

答案就是讓大腦內的神經元得到更多連接。

那怎樣可以讓大腦內神經元連接更多呢?

答案就是:重複練習。

有神經學家佐證過,證實「重複練習」可以使大腦迴路被激活的次數更多,神經元連接也更多。

因此,我們現在得到文章開頭討論的那個問題答案了,讓孩子反覆做試卷並不是無用功,而是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大腦的神經元得到更多連接,從而達到「專注、專業」的效果。

知道這個答案後,我們再來看兩個家長比較關注的話題,一個是孩子的創造力問題,另一個是要怎麼給孩子塑造一個健康的大腦的問題。

先來看創造力。

說到這個,可能很多家長會有很多話想說,因為在我們目前這種「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想要談孩子的創造力,簡直太難了。

確實,我們的學校可能更關注聚合思維,是重複的公式,而不是創造性思維。即使有的學校會有美術、音樂、詩歌、實驗等活動來培養孩子的創造力,但孩子們卻很難真正創造得起來。因為我們的大腦更喜歡「習慣」。

所以,如果我們不以新的方式思考,那我們的創造力就會枯萎,那部分的大腦神經元就會逐漸被修剪掉,就像不鍛鍊的肌肉一樣。

但好消息是,創造力並不是一種遺傳的能力,而是可以通過後天習得的。有神經科學家研究過具有創造力的人的大腦,發現他們的大腦在不關心其他想法時,工作效果最佳。也就是說,創造力來自我們思緒休息的片刻,經常在我們意想不到的時候悄然來襲。

不過,靈感來了還需要學會思考以及具有批判精神和勇氣。

比如牛頓那個著名的被蘋果砸到腦袋的故事,據說牛頓在蘋果落到他頭上時想到了引力,就是在那一刻,創造力之光從牛頓的腦袋裡迸發出來。很多人說,如果蘋果落到了園丁頭上呢?嗯……也許就是另一回事了。

但其實這個故事的真相是:牛頓已經花了很多年時間研究幾何和代數,並做了大量計算來測量行星的軌道,也就是說,在最後的靈感到來之前,他已經經歷了很多的汗水。

所以,光有一個創造力的大腦還遠遠不夠,勤奮和刻苦才是保障創造力迸發的基石。

再來看我們要怎麼讓孩子的大腦保持健康呢?

首先說吃,腦細胞更喜歡以下食物,因為可以讓它更好地生長,以及延緩衰老。

魚、水果、乾果和堅果、巧克力、綠葉蔬菜、雞蛋、穀物、豆類。

其次說情緒,大腦想要更健康,就要多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即遇到事情不焦慮,而是樂觀地看待。

再來說聽,可以放聲高歌,唱歌是一種令人釋放和輕鬆的活動,因為音樂能促進大腦釋放產生幸福的神經遞質。

最後就是鍛鍊身體啦,體育鍛鍊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並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質,並且愛鍛鍊的人大腦衰老得更慢。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科學家發現,冥想證明了意識是一種有力的工具,意識可以通過改變神經元之間的聯繫來塑造大腦的工作方式。

有一項研究發現,保持了25年冥想習慣的人的前額葉皮質(負責控制和做計劃的大腦區域)更厚。還有另一項研究發現,冥想的人比其他人更難集中注意力。

了解了這麼大腦的特點之後,相信你早已經沒有在想「孩子刷題」的事情了,因為答案早就出來了,「重複練習」確實可以促進大腦內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在這個不斷卷的時代裡,你不捲自然有別的家長卷。並且關於「內卷」這個詞的解釋,我很喜歡薛兆豐教授在奇葩說裡的那個觀點:

內卷以前也一直有,然而你看到現在人人都談內卷,代表了什麼意思?他可能代表了,機會來了。

薛兆豐教授還講過一個金句:讓你加班的不是你的老闆,而是其他願意加班的人。這句話放在學校教育上應該一樣適用。

所以,共勉吧。

如《到裡面來!探索大腦的內部世界》書中最後講得那樣,生活中所有的經歷都有助於塑造我們的大腦,希望這篇文章可以使你們的大腦更加富有好奇心、積極,以及思考到底該如何看待學校教育,自己又該如何進行家庭教育。

相關焦點

  • 孩子寫作業慢,總寫到很晚睡眠不夠?大腦意想不到的變化不容忽視
    每月的家庭聚會和表妹聊起了關於孩子上學的問題,表妹說她家孩子看著很勤奮,平常也沒有調皮搗蛋的跡象,但學習成績卻不理想。表妹還說,每天晚上孩子寫作業都會特別認真,尤其是書寫的字體,既工整又乾淨,只是寫的速度有點慢,作業雖然不多但要寫到很晚才能完成。
  • 開發孩子的大腦潛能,其實很簡單
    當孩子上學後,每天的課程大部分刺激的是孩子的左側大腦,所以我們不用擔心孩子左側大腦缺乏鍛鍊機會。我們要做的是儘可能的幫助孩子對於右側大腦的刺激和鍛鍊。那麼聽音樂和演奏音樂是最有效的方法。為什麼可以這麼說?
  • 大腦健身術:神經科學家提倡的 5 個技巧
    每天,隨著時間的變化,大腦的工作方式也會有所不同。有些時候,你可以遊刃有餘地表現出最好的狀態,而其他時候呢,你需要特別努力才能做到最好——即使最優秀的員工也會遇到這種情況。就像肌肉變強壯需要鍛鍊一樣,你的大腦要繼續成長以及維持認知功能,那它就需要刺激和鍛鍊。神經可塑性(即大腦在一生中進行改變的能力)等相關實驗已經證明,大腦可以通過改變其結構、增大和縮小其體積或改變其生物化學結構等方式進行自我修改。
  • 語文的學習需要軟硬兼吃,這緊扣試卷的3大模塊一定要告訴孩子
    語文學習分數老是提不上去的孩子家長,要注意啦!天天要求孩子讀書、寫作、背字詞,為什麼一到考試,這分數總是平平淡淡?實際上,語文的學習,它是一個軟硬兼吃的過程。什麼意思呢?從考試的試卷分析中,我們可以把語文學習的知識體系分為三個模塊:基礎模塊、閱讀模塊以及作文模塊。
  • 數學試卷寫出「印刷體」,不禁讓人感嘆佩服,孩子練字要從小抓起
    教育要從基礎開始,從小的習慣養成開始。學期末又到了緊張複習的階段,從孩子一張張試卷中,家長會看到諸多問題。第一眼給人的印象就是字跡,寫一筆好字會加分不少,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小學生加入練字的隊伍中。數字可以寫得如此工整實屬少見,老師也為之大加讚賞。這位小學生不僅字跡整潔,而且學習成績優秀。單憑將數字寫得這麼好,不難看出孩子性格也比較堅韌,對於學習的認真態度都體現在字面上了。
  • 為什麼要讓孩子多運動?李玫瑾教授:能減少孩子的心理問題
    我的朋友們在孩子3歲多的時候,就開始考慮孩子更適合打冰球,還是跆拳道,身體運動方面的興趣班必須要報一個。她們大多是盲目跟風,並不知道運動的重要性。實際上運動不足會導致孩子感統失調以及骨骼發育不夠、肥胖、身體虛弱、腸胃不適等情況。
  • 美國學生的語文試卷有多難?中國孩子不會寫,語文老師也很懵
    而看英語試卷那長篇大論的閱讀理解,只認識字母,翻譯成中文那是啥也不知道,覺得英語這門語言太難學了。中國孩子嫌棄英語難學,而那些說英語的國家,說到學中文,更是一副苦大海深的樣子。中文對於外國的學生來說到底有多難呢?網上一張美國學生的中文試卷火了,看了試卷中的題目,不僅中國的學生可能做不出來,連語文老師看了也是一臉懵,直搖頭不會做。
  • 神經科學家:3歲前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7歲後差距很明顯
    電視內容豐富有趣,直接將信息植入孩子大腦,不需要孩子用大腦思考,孩子處於被動吸收狀態,沒有主觀意識。有研究發現,人們在看電視時所發出的腦電波與睡眠時的腦電波十分接近,這就是孩子看電視不會動腦筋的原因。孩子一旦形成依賴,在需要動腦思考的時候,就會產生惰性,不會專注於問題,不會深入思考,導致學習走馬觀花,影響學習成績。著名神經科學家約翰·梅迪納說過:3歲以下兒童每天多看1小時電視,他們在7歲前出現注意力問題的可能性就會上升10%。
  • 孩子討厭寫作業,打罵沒效果,用這兩個方法,讓他們主動寫作業
    每天晚飯後,都能聽到她輔導兒子做作業的聲音:「你怎麼還是做錯了?這個問題都講過這麼多次了!」。在一次小聊中,李姐對著我訴苦:「你不知道,我現在每天能被我家那位氣死,教多少次都學不會,讓他回答也不說話,你生氣了,他還哭。」
  • 倒數第一的「學渣試卷」走紅,智力趕超同齡人,老師:值得被讚揚
    前段時間去朋友家做客,剛進門就看到朋友氣得直掐腰,站在門口面紅耳赤,一臉懵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就上前去問了大概,朋友說家裡的孩子學習成績老是倒數第一名,邊說邊拿出一個試卷,接過來一看才發現,有一道題是:「1到9這幾個數字倒著寫」,結果朋友的孩子直接把這幾個數字「大頭朝下」寫在了答題卡上。
  • 父母做好這四點,讓孩子突飛猛進
    因此,父母可以通過適當的語言訓練來改變男孩大腦連接。01、父母要有意識地對男孩進行口語訓練。如在他會說一個字的時候,要教他組詞,當他會組詞的時候,要教他造句。比如孩子說「寶寶汽車」,父母這時應該這樣回應:寶寶想要一輛汽車嗎?或"這是寶寶的汽車。」
  • 0~3歲是孩子大腦發育黃金期,聰明的家長都這麼做
    0~3歲寶寶大腦發育很關鍵,開發智力時別破壞大腦潛能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研究表明:0~3歲時孩子的大腦處於飛速發展期,也是大腦智力開發的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大腦雖然需要適當的刺激來促進智力發展,但卻要更加警惕刺激剝奪造成的腦損傷。
  • 為什麼老師改完試卷寫分數時,總要畫個兩條線?今天可算明白了
    為什麼老師改完試卷寫分數時,總要畫個兩條線?今天可算明白了一提到試卷分數,小編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學生時代,感受到了被考試支配的恐懼。要說做學生最頭疼的是什麼?除了作業,那肯定就非考試莫屬了。回想當年每次發試卷的時候,用顫抖的手接過試卷,目光聚焦在鮮紅的數字上面,要是8和9開頭就能開心一天,要是6、7開頭也還算過得去,如果5開頭那簡直就是天雷滾滾。唉,往事不堪回首。不過做學生這麼多年,考過那麼多次試,有一個問題卻一直讓我很好奇,那就是每次的試卷分數下,為什麼會有兩條橫槓呢?
  • 孩子記憶力、專注力差?多半是家長忽略了這件事
    例如,總是有那麼多別人家的孩子,雖然沒有很努力學習,但很容易就能取得好成績。但是,有些孩子顯然在很努力學習,但合上書,閉上雙眼,就又忘記了,學習新知識非常慢。事實上,這些孩子的智商水平差異並不大。現在的孩子從小吃營養,各種早教開發大腦,大部分都很聰明。
  • 孩子試卷字寫太大被老師批註「噁心」,網友:我小時被罵得更慘
    據浙江寧波市的單女士介紹,自己兒子今年剛上一年級,在寧波的一所小學上學,最近自己給兒子檢查試卷的時候,發現兒子全部把題目做對了,可是老師卻給扣了十分,還在試卷上面批註了兩個字「噁心」,特地用拼音標註,這讓單女士心裡特別的不舒服,孩子還這麼小,字也沒認識幾個,不可能一下子把字寫得端正好看,這會對自己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陰影,孩子在看到老師批註兩個字後,抹著眼淚把原來的字拿橡皮擦掉
  • 小學生「倒數第一」試捲走紅,老師邊改邊笑:這孩子我教不了
    家長都希望孩子學習好,將來有出息,但有些孩子並未能朝著父母的意願發展,每次考試成績都不盡人意。 小學生"倒數第一"試捲走紅,老師邊改邊笑:這孩子我教不了。
  • 我們有可能理解人類大腦嗎?
    他剛寫了一本新書,名叫《由內而外看大腦》(The Brain From Inside Out)。他在書中寫道:「神經科學仍處於初期階段。」 我們需要更基礎的大腦理論 顯然,大腦仍然是很神秘的東西。
  • 想讓孩子更聰明,家長要先了解大腦的神奇,再談大腦的開發
    一、關於我們大腦的那些基本知識 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也就是「記憶曲線」理論,很好地揭示了為什麼人在有的時候會記憶深刻,而經常性的會在學習以後遺忘了部分的內容
  • 神經科學家測量球迷大腦對比賽的反應,試圖挖掘人類的深層天性
    那麼,球迷為什麼對體育比賽如此瘋狂?也許在你觀看任何一場比賽時,大腦都在以你可能沒有意識到的方式處理它們。 神經科學家了解這些變化很重要,因為它們有助於形成特別強烈的記憶。 「當在世界各地走動時,我們傾向於把事件分割成不同的『塊』。」該研究第一作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James Antony說,「我們後來把這些『塊』記憶為離散事件。
  • 作文高分為什麼這麼難?孩子必須了解這些寫作規律
    作文高分為什麼這麼難?如果不了解這些寫作規律,孩子一生都畏懼寫作。這和當下急功近利的應試教育分不開。我們種一棵果樹,從栽種到結果,可能需要三年時間。可是我們很多家長等不及,我們老師等不及。第二年就進行人工幹預,結果樹沒開花已夭折。寫作一樣,也有其規律。6、寫作的規律之一:閱讀量是前提,一到四年級的同學,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量作為基礎,大腦中沒有儲備一些素材,註定寫不出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