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看到一個家長在吐槽,說臨近期末考試,孩子在學校天天刷試卷。責備老師不好好歸納總結,每天就是沒完沒了的寫試卷。
底下有很多家長回復,表示對老師做法的理解,更有家長說「外行指揮內行」,難道老師不知道要怎麼教學生嗎?
也有很多老師無奈地說:感覺不管老師怎麼做,家長都不滿意。
其實我能理解這位家長的想法:心疼孩子,覺得一直做試卷就是做無用功,並且還嚴重影響睡眠。
我作為一個學生家長的同時,也是一名輔導班的老師。學校新課早就上完了,最近這段時間都是在複習,我採取的複習策略也是:寫試卷、默寫生字/古詩。
我也試過給他們歸納知識點,然後重點講解,但是對於自制力不行的低年級小朋友來說,「講」的效果真的沒有「做」的效果大。因為你在講的時候,他們的心也許早已飛到十萬八千裡遠的地方,而做試卷既可以讓他們被迫集中注意力,也可以多接觸題型,所謂熟能生巧。
關於這一點的分歧,其實我們還可以通過科學的大腦結構和特徵來分析,看看「題海戰術」到底是不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式。
接下來我們進入到神奇的大腦世界吧——《到裡面來!探索大腦的內部世界》,這本書是由葡萄牙多位神經科學家、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共同參與審訂的一本適合各個年齡段看的大腦科普書。
因為這本書編訂時的定位是少兒科普,所以裡面的內容和配圖都非常有趣,且通俗易懂,完全不會像你們刻板印象中認為的那樣「科普書都是枯燥無味,且文字眾多」。雖說是少兒科普,但它真的非常適合「外行人」的成年人讀,閒來無事時,了解了解我們的行為、思想、情感、記憶、決策等等,是怎麼在大腦內部發生的,難道不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嗎?
接下來,言歸正傳,我們來看看「題海戰術」到底是不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式,作者在書中又是怎麼表達「重複做題」這件事的觀點的呢?
很多人會認為孩子成績的好與壞,是「基因遺傳」的原因,所以經常會有這種話出現:這孩子不是讀書的料。
每次看到這種話,我都想衝上去惡狠狠地和那人說「你什麼都不懂,就不要隨便亂說,更不要隨便定義一個孩子聰明與否」
確實有研究證明,在一個孩子有多聰明這件事上,58%要歸功於基因,42%歸功於環境。但一個人是否成功和基因無關,那些看似命中注定的言論,也是可以被推翻的。
首先,我們要來了解大腦裡到底有什麼。
大腦作為宇宙間最複雜、最神秘的構造之一,裡面有大約860億個神經元。如果把所有的神經元連成一條直線,那這條線將長達860千米,而這些神經元都裝在你的腦袋裡,不管你覺得自己聰明還是笨。
並且一直到人死去,這些神經元都會一直存在大腦裡。區別只在於神經元之間連接的多與少。
其次,我們來看看這些神經元是怎麼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學習的
根據科學的觀察已經得知,大腦內的前額葉皮質要在我們24歲左右才能完全發育成熟,而這段充分的時間裡,我們可以讓大腦進行學習,讓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可以增強。
在新生兒的大腦裡,神經元會以瘋狂的速度向彼此發送信息,進而進行神經元和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嬰兒從出生到2歲這段時間內,幼兒每秒鐘可以產生約200萬個新突觸,在這期間,他們的大腦中有高達上千億個神經連接,數量是成年人的兩倍。
這個時候的嬰兒就像海綿一樣,不停地在吸收周圍世界。
但是到了10歲時,2歲時大腦中存在的約50%突觸將被清除。因為大腦要為成為一個「專家型」大腦而做準備。
那麼什麼樣的突觸會被清除呢?就是大腦檢測出的你不常用的突觸,比如你不愛好音樂,那麼你的音樂突觸就逐漸被清除,你愛好數學,那你數學方面所需的邏輯、空間等能力的突觸就飛速連接。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說「這孩子有某某天賦的原因」,因為他的家庭環境或是父母教養等原因,讓他長久接觸那類特長,所以他的「某某天賦」便越來越強。
最後,你現在發現答案了嗎?為什麼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讓本沒有那麼優秀的基因也可以得到好成績呢?
答案就是讓大腦內的神經元得到更多連接。
那怎樣可以讓大腦內神經元連接更多呢?
答案就是:重複練習。
有神經學家佐證過,證實「重複練習」可以使大腦迴路被激活的次數更多,神經元連接也更多。
因此,我們現在得到文章開頭討論的那個問題答案了,讓孩子反覆做試卷並不是無用功,而是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大腦的神經元得到更多連接,從而達到「專注、專業」的效果。
知道這個答案後,我們再來看兩個家長比較關注的話題,一個是孩子的創造力問題,另一個是要怎麼給孩子塑造一個健康的大腦的問題。
先來看創造力。
說到這個,可能很多家長會有很多話想說,因為在我們目前這種「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想要談孩子的創造力,簡直太難了。
確實,我們的學校可能更關注聚合思維,是重複的公式,而不是創造性思維。即使有的學校會有美術、音樂、詩歌、實驗等活動來培養孩子的創造力,但孩子們卻很難真正創造得起來。因為我們的大腦更喜歡「習慣」。
所以,如果我們不以新的方式思考,那我們的創造力就會枯萎,那部分的大腦神經元就會逐漸被修剪掉,就像不鍛鍊的肌肉一樣。
但好消息是,創造力並不是一種遺傳的能力,而是可以通過後天習得的。有神經科學家研究過具有創造力的人的大腦,發現他們的大腦在不關心其他想法時,工作效果最佳。也就是說,創造力來自我們思緒休息的片刻,經常在我們意想不到的時候悄然來襲。
不過,靈感來了還需要學會思考以及具有批判精神和勇氣。
比如牛頓那個著名的被蘋果砸到腦袋的故事,據說牛頓在蘋果落到他頭上時想到了引力,就是在那一刻,創造力之光從牛頓的腦袋裡迸發出來。很多人說,如果蘋果落到了園丁頭上呢?嗯……也許就是另一回事了。
但其實這個故事的真相是:牛頓已經花了很多年時間研究幾何和代數,並做了大量計算來測量行星的軌道,也就是說,在最後的靈感到來之前,他已經經歷了很多的汗水。
所以,光有一個創造力的大腦還遠遠不夠,勤奮和刻苦才是保障創造力迸發的基石。
再來看我們要怎麼讓孩子的大腦保持健康呢?
首先說吃,腦細胞更喜歡以下食物,因為可以讓它更好地生長,以及延緩衰老。
魚、水果、乾果和堅果、巧克力、綠葉蔬菜、雞蛋、穀物、豆類。
其次說情緒,大腦想要更健康,就要多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即遇到事情不焦慮,而是樂觀地看待。
再來說聽,可以放聲高歌,唱歌是一種令人釋放和輕鬆的活動,因為音樂能促進大腦釋放產生幸福的神經遞質。
最後就是鍛鍊身體啦,體育鍛鍊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並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質,並且愛鍛鍊的人大腦衰老得更慢。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科學家發現,冥想證明了意識是一種有力的工具,意識可以通過改變神經元之間的聯繫來塑造大腦的工作方式。
有一項研究發現,保持了25年冥想習慣的人的前額葉皮質(負責控制和做計劃的大腦區域)更厚。還有另一項研究發現,冥想的人比其他人更難集中注意力。
了解了這麼大腦的特點之後,相信你早已經沒有在想「孩子刷題」的事情了,因為答案早就出來了,「重複練習」確實可以促進大腦內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在這個不斷卷的時代裡,你不捲自然有別的家長卷。並且關於「內卷」這個詞的解釋,我很喜歡薛兆豐教授在奇葩說裡的那個觀點:
內卷以前也一直有,然而你看到現在人人都談內卷,代表了什麼意思?他可能代表了,機會來了。
薛兆豐教授還講過一個金句:讓你加班的不是你的老闆,而是其他願意加班的人。這句話放在學校教育上應該一樣適用。
所以,共勉吧。
如《到裡面來!探索大腦的內部世界》書中最後講得那樣,生活中所有的經歷都有助於塑造我們的大腦,希望這篇文章可以使你們的大腦更加富有好奇心、積極,以及思考到底該如何看待學校教育,自己又該如何進行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