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暖暖媽愛分享授權轉載,原標題《解讀完教育部的一年級語文大綱,我總結了這些備戰幼小銜接的重點》作者:暖暖媽,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暖暖前段時間剛結束了一年級期末考試。
從去年9月1日她正式成為一年級小學生那天開始,我從未想過時間過的這麼快。我還記得當時第一次班級小測驗拿到成績後,暖暖回家激動得大叫:我全對啦!然後歡欣雀躍地把試卷拿給我看。作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級,數學語文英語,這些學科學習的基石慢慢堆砌起來,獲得成績的時候,沒有任何一種成就感可以替代那個時候的欣喜和狂歡。
雖然我反覆強調,一年級最開始的時候,興趣和學習習慣最重要,但小學一年級整個學年要學的,是整個學習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年,因為真正的學科教學,才剛剛開始。
我也寫過好幾篇有關幼小銜接的文章,其中提到了在幼小銜接的學習過程中,培養生活習慣和集體意識的紀律性非常重要,除此之外,也應該在一定程度上重視學科學習的啟蒙。
我是文科生,所以我們先著重來說說語文吧。
語文,或者說漢語言文學,作為我們的母語,在學科學習中,是要系統體現的,比如我們會從拼音來學習讀音,會從筆畫和偏旁來拆解漢字的結構,學會拼音和部首,就意味著可以用到漢語詞典,來認識更多的漢字和詞彙。
這一切都是緊密相連的。也是一年級結束之後的小學生必須要掌握的技能之一。
我特意找了一份人教版一年級的教學大綱。可以看到小學的第一年在語文學習中孩子需要掌握什麼內容。
這裡面大綱的要求,指的是小學一年級結束之後孩子要達到什麼程度,所以內容上看,雖然是有一定難度的,但卻不是單純幼小銜接的學習內容,媽媽們請放寬心。
通過這一部分,我們可以看出,在拼音的學習掌握上,是需要有完全的認知和拼讀能力的,雖然老師在入學開始會重新講解一遍拼音,但最好在開學前,家長幫助孩子掌握拼音的認知和拼讀能力。
比如聽到單獨的字或者詞語,可以用拼音默寫出來。包括音調,都要有基本的認知和書寫能力。
舉例說明:
家長可以念出「語文」的詞語,孩子聽到後可以在本子上寫下「yu wen「的拼音,並且知道第一個」yu「是整體拼讀音節。
這一部分非常重要。因為小學一年級教認字是早於拼音的教學的。
有關認字,其實可以分成兩個部分:
01、認字的啟蒙
這個工作,我們在家裡也可以提前給孩子進行啟蒙。我們的漢字屬於表意文字,分析偏旁和部首,其實都是在幫助孩子用具象的思維掌握漢字。3歲以下的孩子,其實不用刻意教識字,而是可以根據繪本的圖畫來激發想像力。
而到了4、5歲,孩子變得對漢字感興趣,是因為他們的認知程度到了可以識別不同含義的漢字的水平了。
其中,筆順和筆畫也非常重要,一年級有專門的漢字拆分講解。
02、認字的進階
掌握了基本的認字技巧,就可以試著指讀了。孩子的大腦容量就想海綿,記憶力的強大出乎想像。
最近我在給暖暖講《尼爾森騎鵝旅行記》大部頭的純文字版的小說,每天讀五頁,偶然的一天我發現,她居然能抱著這本書自己讀完整整兩頁,其中雖然也有不會的字,但一點都不耽誤理解故事情節。
所謂幼小銜接,絕不是拔苗助長,而是在孩子適合的時間,給予適合的知識灌輸,才能得到良好的收效。
有關寫字,也需要注意兩個方面。
拿筆姿勢,拿筆姿勢和書寫姿勢同樣重要。這兩者都是影響孩子身形發育以及保護視力的重要因素。
(拿筆和坐姿的示意圖)
何時開始學習書寫
書寫是孩子的大腦和雙手以及視力共同協作的一個動作。能鍛鍊孩子手部的精細活動,三個指頭一起發力,握住鉛筆,寫出流暢的線條和文字,其實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所以我們需要從孩子有意識握筆的時候就要訓練了。暖暖很小的時候,我給她選擇過日本的公文式教育的迷宮啟蒙書,第一部分就是要求孩子握筆去畫線條,逐漸掌握握筆的力道。
其實這一段要求的就是理解力和表達的規範性了,而這些能力,其實都基於平日的積累和表達規範裡。在聽到的一段話中,能提煉出對方想表達的中心思想,其實是有難度的。
我記得之前暖暖參加過一個小主持人訓練班,其中有一項練習就是有關聽故事和轉述的能力訓練。當時她五歲半,聽到的是《長髮公主》的故事。
故事很長,她聽完之後深深沉浸在故事情節裡,但在表達的時候,卻一句話說不出來。
回家之後我來一步一步引導她:
你聽到的是有關什麼人的故事?
一個公主,頭髮長長的。
她住在哪裡?發生了什麼事?
她住在一個高高的塔上,她的媽媽是一個巫婆,每天要出門,用長髮公主的頭髮當梯子。
有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發生?
有一天,一個王子受傷了迷路了,叫喊的時候長髮公主以為媽媽回來了,放下頭髮,結果王子爬上來了。
……
一點一點將孩子的記憶碎片拼湊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思路也會變得清晰了。
家長一定不要心急,覺得孩子說不出是不會,其實主要還是沒有掌握正確的表達規律。
按照「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步驟,一點一點體會會更有效。
有關閱讀,想說的太多了。這裡只講一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我愛讀書,也愛跟暖暖一起讀書,教學大綱要求學生要大聲朗讀出來,其實訓練的不單單是閱讀能力,還有發音,語言,表達的能力。
拼音和文字映射到學生的眼睛裡,在大腦中形成意義鏈,然後通過情緒和語氣的結合輸出之後,對對方造成一定的情感灌輸和衝擊,就是成功的。
不管是抒情的散文還是敘事的記敘文,還是觀點犀利的議論文,都需要我們努力去感同身受當時作者寫作的情感。
一年級的作文,基本就是造句和看圖說話。
造句,通過單獨的詞和連詞貫穿,組成一個完整的主謂賓的句子,這是小學一年級的主要目的。
而看圖說話,又要求孩子需要敏銳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這些其實在我們日常跟孩子讀繪本的時候就可以有意識地進行訓練。
比如我們看《牙齒大街的新鮮事》這本書,看到迪克哈克一起把牙齒鑽了一個大黑洞,我們就可以讓孩子根據書本上的圖,來說出自己的看法。
比如:你看,迪克哈克他們在拿著鏟子幹嘛?(表面現象)
在挖洞。
在哪裡挖洞呢?
在牙齒裡。
那這個小朋友該多疼啊?(感同身受)
這個洞裡還藏了很多事物的殘渣(觀察力)。
那我們該怎麼辦?
好好刷牙,或者去看牙醫。(結論)
分析完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大綱,是不是大家對幼小銜接需要做什麼有了一個更明確的規劃?
其實,孩子的學習能力都是很強大的,我們需要找準方向引導,才能換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之前認識的一個朋友,孩子還沒到三歲的時候,家裡貼滿了寫著各種名字的漢字便利貼,孩子完全不懂漢字的結構和意義,單憑眼睛去記住這個形狀,然後再聯想到實際的物體上,短時間內,發現孩子能認識好幾百到漢字,但一旦把便利貼撕下來,一張一張認讀,才發現好多漢字根本沒有掌握。
語言的學習,最科學的進度,永遠是「聽、說、讀、寫」。我們在媽媽身邊聽了一年的語言灌輸,才學會說話,會說話之後,有了詞彙和句子的基礎,才會去閱讀,從而進行書寫。
小學一年級語文,正是把我們的聽說讀寫結合在一起的最基礎的一年。
當然,以上三點,只是我基於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大綱,分析出來我們應該提前跟孩子一起準備的幾個方面。但還是要相信一年級的老師都會認真教會孩子各種知識點。也別強行拔苗助長,破壞孩子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
孩子們即將是一年級的學生,家長其實也一樣,也即將變成一年級的家長,學習的道路漫漫其修遠,我們需要一起升級打怪,幫孩子打好基礎,一起成長,共勉!
今天的文章來自暖暖媽,北大碩士畢業,中科院兒童教育心理學博士班在讀。教育類暢銷書《高效能養育》作者,噹噹「影響力作家榜」上榜作家,2017年兒童教育行業風雲人物,全國著名親子閱讀推廣人。創立公眾號「暖暖媽愛分享」(ID:nnmafx),為0~12歲孩子的媽媽們傳遞靠譜、有溫度的育兒知識和品質生活的概念,聚集了超過200W的家庭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