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東亞共榮圈「恩賜」緬甸獨立?

2021-02-23 胞波網

大東亞共榮圈「恩賜」緬甸獨立?

貌強 Maung Chan

    

來源:緬華網

緬甸被英國通過1824年、1852年、1885年三次侵略戰爭而亡國,1886年被劃入英屬印度一省——緬甸人民從此就展開反英鬥爭:1906年3月緬甸佛教青年會YMBA成立;1910年3月緬甸學生會成立;1920年9月緬甸人民團體總會成立;1920年12月仰光大學(英國教育制度)成立,緬甸佛教與傳統的國民教育運動也就跟著爆發;1921年英國在緬甸實行兩元制政治制度後,緬甸精英就進入體制內抗爭;1930年5月仰光印度籍碼頭工人罷工,12月緬甸薩耶山農民起義就緊跟著爆發,我緬人協會(德欽黨)隨及成立;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首次也是唯一的選舉中,巴莫博士當選為英屬緬甸政府的首相;1936年2月仰光大學學生罷課反對殖民奴化教育,導致1936年5月成立緬甸全國學生聯合會;1937年緬甸由英屬印度分出而成為英屬緬甸,「緬甸憲法」同意緬人參政;1938年7月仰光緬甸人與印度人發生衝突;1939年8月15日緬甸共產黨成立;1939年10月緬甸出路派組織成立;11月緬甸人民革命黨成立……

    

在民族運動風起雲湧、民族覺醒一浪高過一浪中,緬甸精英們1940年8月1日驚喜見到日本倡議「大東亞共榮圈」、亞細亞主義、東亞新秩序——主張在日本帶領下,解放歐美列強統治的中亞洲即東亞、東北亞、南亞、大洋洲等地,建立「相互尊重」、「彼此獨立」、「共存共榮」的新秩序、新政治聯合體。

於是,緬甸精英們後浪推前浪——人才輩出、各盡所能、各顯神通!

    

茲介紹當代三位影響深遠的緬甸叱吒風雲人物——他們無不深感靠自己力量爭取民族獨立毫無希望,遂妄想通過軍國主義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來實現緬甸獨立。

    

先介紹兩位惺惺相惜、主張「武力奪取政權」的佼佼者——吳素(U Saw)與昂山(Aung San)。

    

下圖左為吳素U Saw,右是昂山Aung San,年齡相差15歲——但同為緬甸民族主義者、愛國主義者、審時度勢爭取外援者,是傾向暴力反英親日的叱吒風雲人物。

   

 先說大哥級吳素(U Saw):

    

他1900年3月16日生於達雅瓦底(Tharyarwaddy)甌泊Okpo鎮Kainggyi村的地主家庭。在天主教學校讀完10年級畢業後,遠赴印度加爾各答深造英文專科,然後繼續進修三年法律科,1927年畢業而成專業律師。

    

吳素(U Saw)讚賞1930-1932年高舉軍旗克龍神鳥(Galon,梵文Galuda)暴力抗英的農民起義領袖薩耶山(Sa Yar San)。他在議會與法庭極力為克龍神鳥薩耶山(Galon Sa Yar San)辯護,同時猛烈抨擊英國當局殘酷鎮壓緬甸農民……因而被英國當局怒斥為「克龍吳素」(Galon U Saw)——表示是克龍一夥!

    

後來吳素索性就以克龍神鳥律師名義投入政界,1927年獲選為區政府顧問,1928年榮任緬甸殖民地立法議會議員。他1930-31年出書「緬甸實況」,痛述英國暴政下的緬甸慘狀——結果被英國當局以「中傷政府罪」批倒批臭、罷其官職!

    

一不做二不休的克龍吳素(Galon U Saw),就辦起報刊大搞輿論,並大張旗鼓創黨建軍!

    

他挾克龍神鳥律師之威名與民望,1934年被選入仰光市政廳當官,1935年買下太陽報(巴利文Thuriya = The Sun)大發反英言論,不久應朝日新聞社盛邀而訪日;回國後他寫了「我親眼見到的日本」,盛讚軍國主義日本高飛猛進、欣欣向榮、國強民富、是亞洲楷模——鼓吹向日本學習!跟日本合作!

    

他跟小他15歲的昂山(Aung San)一樣:支持學生運動、工農運動、堅持民族主義、聯日抗英、再聯英驅日,雙雙走武力奪取緬甸獨立的道路!1936年,克龍吳素當選為立法議會議員,他要團結緬甸精英,就以太陽報主編與克龍神鳥吳素名義, 探訪了仰光大學生罷課運動,為被開除學籍的昂山(Aung San)興風作浪、伸張正義——昂山當時是全緬甸學生會主席、仰光大學學生會理事以及反英會刊「孔雀之聲」主編。他聯合仰光大學學生會新主席吳努(U Nu,1948-1962年緬甸總理,見下圖)以及愛國學生群眾,泰山壓頂似的迫使校方撤銷了對昂山的嚴厲處分。

    1937年,他接受日本駐仰光軍事參贊的財源資助,並常坐其贈送的日本車到處訪貧問苦,時常在太陽報嚴厲評擊英屬印度(British India)在英屬緬甸(British Burma)進行經濟政治壓迫,號召本土地主、資本家、德欽黨、政治組織、學生團體等,跟英國與印度殖民統治者爭奪本土經濟權、政治權、話語權,同時鼓吹扶助工農群眾,歌頌以暴還暴運動!

    

1937年5月12日,他跟訪緬的印度領袖尼赫魯與英迪拉兩父女,交流英屬緬甸與英屬印度之反英獨立運動經驗;緊接著就在1938年3月創立愛國黨(Winthanu Party),組織克龍民兵隊,設計克龍軍服,編制克龍軍歌,重建戰無不勝的雍籍牙王的聖陵,大力宣揚第三緬族王朝(貢榜王朝)如何威震大清帝國與東南亞各國;並頒布緬甸傳統婚禮規範與舉辦耕田慶典等來喚醒民族意識他以官方合法地位鼓吹民族主義,以太陽報總編名義傳播政治信念,時時激發緬甸人民武裝爭取民族獨立——因而1939年他榮任農林部長!1940-1943年升任為內閣總理!

    

他痛恨援英抗日的中國遠徵軍,因而插手加以破壞滇緬公路,向美國援華戰略物質徵稅——以打擊中國抗日力量!

    

他見1941年英國內閣總理查理與美國總統羅斯福發表大西洋宣言,就遠赴倫敦與華盛頓覲見英國總理查禮與美國羅斯福總統,請求給予緬甸Dominion自治領,讓緬甸自己掌握自己命運——但都徒勞無功。回程時憤而拜訪了駐葡萄牙裡斯本日本使館的軍事參贊,獻言若日本進軍緬甸他願盡力幫忙——被英國軍情部獲悉而在巴勒斯坦扣留,整個二戰期間監禁於非洲烏幹達(Uganda)牢獄,因而他只得隔洋遠望大東亞共榮圈頻頻仰天長嘆!

    

再說足智多謀的昂山:

    

昂山(Aung San) 1915年出生於馬圭縣那茂鎮(MakwayNatmauk)律師家庭,1932年考入仰光大學,1936年被推舉為仰光大學學生會理事,並任會刊「孔雀之聲」主編,1937年榮任全緬學生聯合會主席,1938年參加德欽黨(我緬人主人翁組織)而榮任總書記,並改名為德欽昂山(所有德欽黨員名前都加「德欽」=緬甸主人翁),到處以緬甸主人翁形象揚眉吐氣、鼓動士氣。

    

德欽昂山當年接觸到馬克思列寧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目睹石油工人階級已在緬甸產生,認識到「工農商學兵統一陣線」與「槍桿子出政權」的重要性,因而1938年領導緬甸石油工人罷工運動;1939年跟德欽巴亨、德欽丹東、德欽梭等共建緬甸共產黨;同年10月,同非暴力革命者巴莫博士等共建「緬甸出路組織」;同年11月秘密創建「緬甸人民革命黨」積極準備武裝抗英——以實現槍桿子出政權!

    

當英國雷厲風行鎮壓反英運動時,他就以緬共總書記身份,1940年8月乘船秘密遠赴廈門,一心想求助於中共紅軍與蘇聯駐延安代表;豈料被日本軍情局一路跟蹤、阻攔、力勸他到日本尋求大東亞共榮圈恩賜緬甸獨立。在大東亞共榮圈「光輝照耀與無限關懷」下,他取日本名「緬田門義」,1941年初組織30志士(見下圖),齊齊遠赴日本佔領區臺灣與海南島接受日本軍事訓練與政治教育。

    

30志士歃血為盟,發誓同生共死發動群眾武裝鬥爭反英(下圖是當年歃血盟杯)。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在日本顧問的幫助下,他們30志士在泰國曼谷創建了緬甸獨立軍BIA;1942年初,帶領日軍進入緬甸抗英驅英並圍攻援英抗日的中國遠徵軍(見下圖),幾個月內就讓日軍順利佔領了緬甸全境。

    

日軍從獄中釋放了巴莫博士、德欽努、德欽妙、德欽丹吞、吳登貌等政治犯,把緬甸獨立軍改編為緬甸國防軍,讓德欽昂山任總司令;1943年8月1日成立緬甸獨立政府,讓巴莫博士任國家元首兼政府總理,德欽昂山任國防部長,德欽努任外交部長,德欽丹吞任農業部長,吳登貌任司法部長。

    

但身為「緬甸獨立政府」的元首與各重要部長,卻事事要請示日本顧問團,並須嚴遵其指示辦事——因而個個心生不滿!日積月累的結果——反法西斯思想油然而生!

    

現在輪到巴莫博士 Dr. Bamaw亮相了!

    

巴莫Ba Maw出生於下緬甸毛籲彬(Ma U Bin),先後畢業於仰光學院與印度加爾各答大學,1921-1924年留學英國劍橋大學獲法學士學位,後獲法國波爾多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30年英國殖民當局審判農民起義領袖薩耶山(Sayasan)時,巴莫博士(Dr.Bamaw)是薩耶山的辯護律師——巴莫博士替天行道的鏘鏘辯護言論,使民族覺醒中的工農大眾發聾振聵、心明眼亮、鬥志昂揚。1932年緬甸選民推送他到殖民地議會議員當官,1934年再推選他為教育與衛生部長。

    

巴莫博士不負眾望,鼓吹為緬甸廣大的窮人效力而創建了貧民黨(又名大刀黨),1937-1939年更上一層樓——被推舉為英屬緬甸總理。巴莫博士乘風破浪、採取「非暴力反英」政策,與英殖民政府「非暴力不合作」地進行對抗周旋;1939年10月,緬甸反英帝統一戰線「緬甸出路組織(Myanmar Htwet Yat Lan Gain)」推舉巴莫博士為主席、「武裝反英派」德欽昂山為總書記、「佛教中間路線」德欽努以及德欽妙、德欽拉波等為重要領導成員。

    緬甸反英帝統一戰線主席巴莫博士鏘鏘要求英國:

    *儘快承認緬甸獨立自主!

    *堅持緬甸有權經公民投票成立緬甸議會!

    *呼籲英國總督交出政權給緬甸議會!

    *到處奔走呼號、教育民眾:「英國人的困難就是我們緬甸人的機會」。

    

英國撤離緬甸前夕,緬甸反英帝統一戰線「緬甸出路組織」領導們都被捕入獄。日軍佔領緬甸後才全釋放出獄,並全被「禮聘為緬甸獨立政府的元首與部長」。

    

1943年3月11日,應日本官方邀請,巴莫總理與昂山國防部長等訪問日本。1943年3月22日,國防部長昂山親自到日本東京接受天皇頒發的三級日升勳章,1944年9月4日,再次在仰光接受日本天皇一級崇高瑰寶勳章。

    

在1943年11月的大東亞會議上,巴莫博士表示:「在我們長期的徬徨之中,把我們從荒野中拯救出來的國家,是東洋的領導者日本」。

    

緬甸獨立政府總理巴莫、國防部長兼緬軍總司令德欽昂山以及其他部長們隨後發現:掌握實權的其實是各部門的日本顧問,他們僅是傀儡而已。因而個個心生不滿!日積月累的結果——反法西斯思想油然而生!

    

據BBC最近透露:

    

日軍1944年打算罷免緬甸元首兼政府總理巴莫博士,冊立緬甸末代錫袍王(King Thipaw)之孫 Taw Payargyi(下圖:鐸帕亞基與其妻兒)為傀儡緬甸王,就好像中國滿洲末代兒皇帝溥儀——在大東亞共榮圈臺前演傀儡戲,幕後日軍乃操縱高手。

    下圖是大東亞共榮圈滿洲國兒皇帝溥儀

    

話說「大東亞共榮圈」

    

明治維新讓日本崢嶸崛起,一躍而成東方第一強國。甲午戰爭打敗中國以後,東方第一強國日本就開始鼓吹「亞細亞共同體」。

    

日本先以「同文同種」口號在20世紀初吞併了朝鮮;20世紀30年代再以「促進同文同種中國實現近代化」口號,吞併滿洲、佔領華北、華南、華東;再用三光(燒光殺光搶光)政策繼續滅華、同化全中國。

豈料中國人民用血肉築起長城進行長年拼死頑抗,1938年在西南大後方開闢滇緬公路,力撐中國抗日戰場,護衛大後方的華僑支援與美英軍事經濟供應——千方百計苟延殘喘。

    

於是,1940年日本成立「滇緬路封鎖委員會」,以「拯救淪為西歐殖民地的其他地區亞洲人」為口號,提出了「泛亞細亞主義」(呼應德國法西斯在西方的「歐洲新秩序」)。1940年6月,日本樞密院議長近衛文磨在軍部支持下,在東方高唱「大東亞新秩序」(配合西方德國法西斯的「歐洲新秩序」)。

    

1940年7月26日,日本第二屆近衛內閣會議確定「基本國策綱要」,決心接收英國法國荷蘭在亞洲澳洲的殖民地;接著切斷滇越鐵路與滇緬公路——決心扼死中國所有抗日生命線,逼中國乖乖投降做亡國奴。1940年8月1日,日本外相松岡洋右首次公開提出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緊接著在1941年12月,日本就發動太平洋戰爭,迅速侵佔東南亞各國以及印度以東、澳大利亞與紐西蘭以北地區,從東南西北團團圍剿中國——關門打狗!

    

這邊廂日本切斷越滇鐵路與滇緬公路——扼殺中國抗日力量!

    

那邊廂中國聯合美英再開闢史迪威中印公路與駝峰空運航線——想方設法浴火重生。

    

綜觀「大東亞共榮圈」:

    

第一,日本的殖民地經濟政策,不是以相互合作與發展為目的,而完全為日本軍事侵略與統治服務。日軍和海軍司令部關注的是如何維持殖民統治與軍隊戰鬥力,以及如何替日本國內成功提供各殖民地物資。他們掠奪殖民地糧食和基本物資資源,強要殖民地人民價廉物美地專賣給日本,還僅僅以自己白紙一手印製的空殼銀行券來支付。

    

第二,法西斯日軍比西方殖民主義者更殘酷。大東亞共榮圈的日本殖民政府,以「南京大屠殺」慘劇與日軍「刺刀見紅」,來脅迫當地人民修路建橋、修機場跑道、鋪設鐵路與軍事基地,超10萬名緬甸、馬來亞、印尼勞工與戰俘,餓死病死慘死於緬甸泰國「死亡鐵路」的建設,數百萬的中國人和朝鮮人忍飢挨餓被強拉去煤窯礦山工廠農場軍事基地日夜奴役勞動——慘不忍睹!

    

第三,緬甸、印尼、馬來亞、菲律賓、滿洲國、南京等所設立的大東亞共榮圈日本傀儡政權——在「獨立」或「建國」以後,其政治經濟金融體系完全由日本「顧問官」一手控制。

    

請聽!

    

1943年曾任緬甸獨立政府外交部長兼宣傳部長、1948-1962連任緬甸聯邦總理、1954年和周恩來、印度尼赫魯、印尼蘇加諾、柬埔寨西哈努克等共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吳努(德欽努)——說得多好:

    *沒有一個國家希望亞洲在白人的支配下自由!

    *也沒有任何國家的國民像日本人一樣,一直誤解是日本在幫助解放亞洲!

    *悲劇就在於日本佔領軍的殘無人道,使亞洲人民對日本無法信賴和感謝。

    

最後讓我們畫龍點睛,使「大東亞共榮圈」的真正目標亮晶晶:

    

(1)依靠武力讓資源短缺的日本,獨佔中國、朝鮮、東南亞、大洋洲各國,使之成為日本的政治、經濟新殖民體制。

    

(2)以南京大屠殺為樣板,燒殺搶掠、奴役壓榨中國與朝鮮人民,同時瘋狂掠奪東南亞各國的石油、橡膠、錫、鐵、鋁等資源。

    

(3)佔領中國周邊國家,圍剿、扼殺、威逼抱殘守缺、奄奄一息的中國屈膝投降,讓中國人民徹底家破國亡——永做亡國奴。

***廣而告之***



更多資訊由此進入網頁版:

    胞波網-中文:www.paukphaw.cn

        胞波網-緬文:www.paukphaw.com

地址:緬甸曼德勒市

     中國昆明市

E-mail: webaobo@foxmail.com

胞波網微信號:webaobo

掃一掃進入中文網頁

                       掃一掃進入緬文網頁


相關焦點

  • 二戰時期,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計劃是什麼?
    在抗日題材的影視劇和紀錄片中,到日本軍官這一幕時,總會有人提到「大東亞聖戰」,「大東亞共榮圈」!那麼,「大東亞共榮圈」究竟是什麼,小編簡要介紹一下!「大東亞共榮圈」計劃最早於1940年8月1日,日本外相(相當於外交部部長,但級別更高)松岡洋右正式提出。當時納粹德國剛剛「橫掃」法國,稱霸西歐,就連「日不落」的大英帝國也危在旦夕!
  • 日本大東亞共榮圈有多恐怖?一旦成功,世界真正天翻地覆
    日本的計劃名字叫大東亞共榮圈,其影響十分恐怖,如果成功後果不堪設想。而日本侵略我國,也是為實現大東亞共榮圈其中之一,只有成功侵略我國,才是施行之後的恐怖計劃,而這也觸犯了西方列強的利益,導致美國等國家幹預,蘇聯美國雙雙聯手,一起幫助中國抗擊日本的侵略。
  • 日本「大東亞共榮圈」到底有多恐怖?一旦實現,世界格局將要重建
    喜歡看抗日戰爭劇的小夥伴們或許對於這麼一句話並不陌生,那就是小日本鬼子口中的,他們之所以侵略中國,那是要完成他們的「大東亞共榮圈」計劃。那麼這個計劃到底是個什麼樣的計劃呢,日本人到底在計劃什麼呢,看完以下的述說之後,或許你懂明白了。他們的野心遠比我們所看到的要大得多了。
  • 二戰中日本通過所謂「大東亞戰爭」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
    日本通過發動大東亞戰爭所要想達到的目的就是建立日本統治秩序下的廣大亞洲地區,獲取本地區豐富的物產資源和重要的戰略資源以及豐厚的經濟利益,同時通過在當地建立或扶持親日派政府上臺,來實行它的政策。它的範圍很廣泛,包括了東亞、南洋的中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其目標是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大東亞共榮圈」,而與英國、美國等西方同盟國勢力爭奪在亞洲的殖民地。在日本的相關資料裡,這個名稱是在1941年12月12日這一天才確定的,它的意思解釋為「為大東亞新秩序建設而進行的戰爭」。
  • 豐臣秀吉的「大東亞共榮圈」計劃:以寧波為首都,稱霸亞歐大陸
    而明朝不但能打,而且好打,秀吉極度輕視明軍戰力,甚至還狂妄的認為「以我軍之戰力,對付明軍那是大水崩沙,利刀破竹」,所以大明雖大,軍卒雖多,但在秀吉眼裡就如同是脫光了衣服瑟瑟發抖的處女,撩撥得他慾火攻心,拿下了大明,還有天竺、
  • 戰爭事典|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竟開始於17世紀霸佔琉球?
    ▲那霸港圖當薩摩入侵琉球之後,江戶幕府試圖通過琉球稱臣和朝鮮來朝,在東亞地區構建一種與明王朝對抗的,以日本為中心的新國際秩序。日本這種模仿中華帝國創建的「華夷秩序」,表明其仍然試圖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新的東亞地區國際秩序,欲與明王朝在東亞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中分庭抗爭的態度。
  • 緬甸獨立運動中緬、孟兩族關係演變研究
    緬甸獨立前,兩族關係較為和諧。在緬甸爭取獨立過程中,緬族民族主義者與孟族民族主義者共同反對殖民統治,爭取緬甸的民族權利。伴隨緬族民族主義運動的發展,孟族民族主義也開始興起,造成了緬族和孟族關係的分化。在追求緬甸政治獨立的共同目標下,民族訴求及爭取獨立方式的差異,使原本和諧的緬、孟兩族關係惡化。 緬甸孟族的先祖是來自中國西南地區的「濮」人。
  • 德國納粹有7大盟友,第一名是日本,最後一名也在東亞
    西班牙與蘇聯雖然合作,但是並不是幫手,故並不在此列),最後一個國家和日本一樣也在東亞地區,不過很多人現在已經淡忘了這段歷史。 這個國家就是泰國。 而這個理念與日本想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想法不謀而合,於是太過就搭上了日本的順風車,成為了納粹陣營的一份子。
  • 專題書單|東亞研究參考書目(一)
    、林慶元,楊齊福著:《「大東亞共榮圈」源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3、[韓]李承律著;金學泉譯:《走向大同:東北亞共同體建設新思維》,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4、[韓]羅鍾一著;樸鍵一,馬軍偉,崔一譯:《東北亞共同體的文化視角》,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
  • 【東南亞評論】姜帆:蒙巴頓為何支持緬甸獨立
    蒙巴頓對昂山的認可,極大提高了昂山的聲譽,使其開始籠罩「英雄」的光環。路易斯·蒙巴頓將軍是二戰中戰功赫赫的東南亞盟軍總司令,也是英國王室的重要成員。蒙巴頓的封號是「緬甸伯爵」,人們一般知道這是對他指揮緬甸戰役的嘉獎,殊不知蒙巴頓也是緬甸和平獨立的關鍵推動者。緬甸的獨立,可謂戰後英國非殖民化浪潮中的奇葩。1
  • 緬甸塘蝨魚
    緬甸華僑華人曾一度誤稱為鰍魚。    查其動物學名為Clarias Batrachus,,塘蝨魚科(Clariidae),現在中華文化圈統稱之為塘蝨。    原產地雖是緬甸、泰國、馬來半島、印尼群島等的東南亞母親河,但現已引進至美國、日本、歐洲。
  • 緬甸的大緬族主義政策
    緬甸的地理位置絕佳,中部有開闊的大平原,各種資源豐富。但緬甸又是東南亞地區最為混亂的國家,混亂的根源有很多方面:英國殖民的歷史原因(扶持少數民族勢力)、戰略地理位置因素、當政者的大緬族主義政策等等。緬甸境內民族結構本來就複雜,再加上各個大國在此的算盤打的叮噹響,使得緬甸局勢更為混亂。但最主要的還是緬甸第一大族——緬族的精英們實行單一的大緬族主義政策,不平等的對待其他少數民族,激發矛盾。以克欽邦和撣邦地區為主的少數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對抗政府軍,尋求獨立,至此戰亂不斷!緬甸人口有約5390萬(2015年),68%為緬族。
  • 東南亞的越南、寮國、緬甸與我國接壤,這三國與我國關係如何?
    二戰後法國先後在越南南部扶植了保大皇帝,對抗由胡志明領導的越南獨立運動。後法國在奠邊府戰役中慘敗,被迫退出越南,越南南部地區被美國接手。美國接手越南南部地區之後立即支持吳庭豔發動政變,廢除保大皇帝,建立越南共和國,史稱「南越」。緊接著南越和北越展開了長達20年的內戰,史稱「越戰」。
  • 73年前緬甸宣布獨立,但是時至今日內戰卻仍未停息
    【緬甸中文網訊】73年前的1月4日,緬甸正式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宣告獨立。每年的1月4日,緬甸全國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與此同時,這一天也是緬甸的全民運動日,全國各地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趣味運動會以及體育比賽。
  • 中港照相(01123-HK):獨立非執董黃子欣與東亞事件無關
    原標題:中港照相(01123-HK):獨立非執董黃子欣與東亞事件無關   中港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