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郡號」這一標家族身份的稱號產生,而作為同郡、同姓人群以標明某一家或一房的名號(堂號)也應運而生。所謂堂號,也就是祠堂號,是申明一個家族的出身來歷,區分族屬支派的標誌。
我譚氏有齊陽郡、齊郡和弘農郡三個郡望。據銅梁《譚氏族譜》序言所云:我姓出自譚國,西漢元鼎四(公元前113)年置郡。治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北)城陝州,昔名焦城。顓頊之後人,多以贏地各分派。秦始皇亦姓贏,被漢滅矣,其後分支一人為譚國大夫,因改贏姓譚。吾族即認為姓,後嗣未絕。而焦城之中,周王以神衣黃帝享祀於城內,地方黎民百姓不敢以神農稱言,故移諱曰:弘農城,即為弘衣郡,被天下譚姓視為正宗,往往書寫在廳堂、族譜封面、家神橫額上作為郡望堂號標記。
明末清初,"湖廣填川"之民大量移居「樂土」鄰水,至乾隆年間,人丁滋生,荒蕪漸墾,各地宗姓開始修建祠堂。氏族宗祠是一族的象徵,是傳播文化的紐帶樞紐,其作用為執行族規,以控制同姓宗族勢力,調和宗族內部矛盾、維護封建宗法統治的重要「助手」。而我譚氏祠堂早在康熙五十三(公元1625)年甲午歲創立。儒生公儀修訂(譚氏族譜》所載:
國之大本在民,人之大本在宗。苟於清明之會,若不奉祀以報其功德,何不酬其本木水源之深思?若是乎酬祭祀之禮,豈可乏乎哉?以故當追遠之期,有感於水源木本水源之恩,其間有廣積公乏嗣,所遺家物等件,未為分散。因而會集通族,齊聚公議,作為族產,立為蒸嘗,永為世守…...
時於皇清順治庚寅年清明之期,即將積廣公所遺續置老田衡田四畝,價銀二十四兩,今費不足,再議每丁出銀一錢湊足。其田批耕納租,輪年遞管,以為祭祀用度之資。但添丁者,每出一錢,上入公堂。無事則表借香花。剎雜有事,則給以濟於公,至若當管之侶。屆期備辦香花、燈燭、獵羊祭儀。統領齊集,祭墳桂掃,恭叩奠禮畢。歸祠堂,肆設席,以敦其篤宗族之誼也。
由此看來,我譚氏望族早設宗祠,下設居若干。祠堂構建宏偉,形若官府。如古墳壩是先祖公烈入川後最早修建之祖屋,俗稱「譚家祠堂」,坐北向南,兩重堂構成。前有一道八米高大的城,牆中聳立「八字"朝門、「莊重大門」,猶如一座宮殿式的宏大結構建築。堂房正中神龕由神櫃神位組成,木刻「天地君親師位」六個大位, 龕臺上置有香爐、燭臺、磬,供族人敬香祭祀之用,下方是土地神位。兩旁各擺一條巨型長木靠凳,時作清明會的議事之用,年節作同族祭祖聚會。
宏偉壯麗古墳壩祖宅,候家以譚族在古墳壩私設「公堂」告上重帝,不應開「八字朝門」。待我入川祖將「族譜」遞上皇帝審閱。皇上欣然下旨: 「凌星公幾代已赫赫有功,祖宅可修成皇宮一樣的建築。」
於是古墳壩祖屋依然無恙,完美保存到今,各宗祠均供奉列祖宗牌位,壁上張貼族規。宗祠由權勢較高的長輩掌管,一年一次清明會,備辦香花、燈燭、豬羊祭儀,統領齊集,祭墳掛掃,恭叩奠現禮畢,歸祠肆席,以聯宗族之誼。族長講族史、族規、族事。有勤事成業者,科甲連登者論功加賞,罪無為美;有違規不法者,小則苔,大則杖,甚至革出公堂。乃賢者勵,愚者勉,自能上光前代,下裕後昆,出則盡忠,入則昌孝,豈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