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鑑今

2021-03-05 品琢玉典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

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段話出自唐太宗李世民與大臣魏徵的故事。

魏徵性格剛直,但才識超卓,並且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意見,經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見,唐太宗也因為能聽取正確意見,所以在他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唐朝出現了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局面。

魏徵病死後,唐太宗痛哭失聲,非常悲傷,下令為魏徵立碑,親自撰寫碑文並親筆書寫。

他死後,太宗時常對群臣說:「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而太宗所說的,無論是以銅為鑑、以人為鑑,還是以史為鑑,概其意思說的都是要向他人學習的道理,而魏徵便是他的一面鏡子。

而我們中華民族一直就是一個喜歡"自省"的民族,除了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外,還有鄒忌與齊國美男子徐公比美。

他反覆照鏡,最後確認自己不如徐公美,從而悟出受蒙蔽之深。難能可貴的他能把閨帷之中與自己君王分享,換來了齊國的「戰勝於朝庭」。

所謂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無論什麼人,都不是生下來就是無所不知,無人能及的。

懂得向他人學習,可取長補短,增長智慧,從而不愚鈍,可知世界之大,時間之浩瀚,從而避免自以為是。

現如今,「以銅為鏡」早已經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文學典故。我們也將其作為為人處事的一個原則。

而我們以此為創作理念,選取一塊上乘的新疆和田墨玉籽料,將這個故事雕刻其上。

該玉牌運用了浮雕的表現手法雕刻而成,賦予了玉牌一種古拙而富有氣勢的魅力,古色古香,內斂有韻味。

該牌在內容的處理上也頗具匠心,玉牌的上部設計了漢鏡的三遮面的形式,巧妙的將漢鏡的鈕作為玉牌的掛鈕,而兩個半圓的漢鏡遮面也自然形成了玉牌的牌頭。

並且在漢鏡紋飾上設計了兩條漢龍和兩隻漢鳳,組成了漢代饕餮的紋飾。而正面主體設計了天子出行的場景,一個片段、一輛馬車。看似簡單,卻古樸凝重,意境悠遠。

它的背面運用了漢印的規制雕一方《以古鑑今》的漢印,邊框用了漢龍的紋飾來表現,使得整個玉牌的沉穩大氣,彰顯了在那個時代的盛況。


心中立一面鏡子

多內省多反觀

歷史只有通過歷史的回聲才可以評判

自己只有通過自己的反觀才可以理解

只有自己可以照見自己

陽光才能把人性的幽深射穿

歡迎掃碼添加,諮詢交流

愛玉熱線: 137 6162 5378

官方網站: http//www.shpzyd.com

歡迎轉發、分享到朋友圈

您的認可,是對我們最好的鼓勵

相關焦點

  • ...借古鑑今思理政——開平市舉辦「學名賢·思理政」廉潔文化傳承...
    見賢思齊悟修身 借古鑑今思理政——開平市舉辦「學名賢·思理政」廉潔文化傳承教育活動 2020-10-13 18: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持敬養正 師古鑑今——張索談華師大的書法教育
    「持敬養正,師古鑑今」——張索在高等書法教育分會舉行的「新時期高等書法教育的現狀與未來」座談會上的發言 地點:高等教育出版社 事由:(全國)教育書畫協會高等書法教育分會成立暨新時期高等書法教育的現狀與未來座談會
  • 【知古鑑今】《春秋繁露》的治國之道
    奉天法古「奉天法古」是董子治國之道的總綱。董子在《楚莊王第一》中開篇點出:「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奉天,是遵從天道;法古,是效法古聖王之道。然而,董子的「奉天法古」並非頑固守舊之俗談。董子進一步指出,「聖者法天,賢者法聖,此其大數也。得大數而治,失大數而亂,此治亂之分也」。
  • 【知古鑑今】「真宰相」劉沆
    不久,劉沆調任太常丞、值集賢院,出任衡州(今湖南衡陽)知州。據南宋桂萬榮撰《棠陰比事原編》,其時,衡州有一姓尹的富戶,欲強買鄰人田宅,遭到拒絕,便軟硬兼施,屢次製造麻煩,企圖逼鄰人就範。鄰人孤老子幼,相依為命,無端遭尹家欺侮,憤憤不平,一口氣憋在胸口,遽然撒手人寰。於是,尹氏便偽造地契,驅逐幼子,霸佔田產。鄰人孤子訴於州縣官府,歷經20年,案子一直久拖不決。
  • 四川廣安|借古鑑今
    治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北)城陝州,昔名焦城。顓頊之後人,多以贏地各分派。秦始皇亦姓贏,被漢滅矣,其後分支一人為譚國大夫,因改贏姓譚。吾族即認為姓,後嗣未絕。而焦城之中,周王以神衣黃帝享祀於城內,地方黎民百姓不敢以神農稱言,故移諱曰:弘農城,即為弘衣郡,被天下譚姓視為正宗,往往書寫在廳堂、族譜封面、家神橫額上作為郡望堂號標記。
  • 以史為鏡擦拭初心,以史鑑今砥礪前行
    以史為鏡擦拭初心,以史鑑今砥礪前行 2020-07-01 1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知古鑑今】直臣孫嘉淦與大清第一名疏
    百年國學,滄海桑田;沉浮升降,幾盛幾衰。為推動各級領導幹部學國學,特建此公共平臺,旨在增強各級領導幹部對國學的溫情、敬意、尊重和認同,知古鑑今,溫故知新,彰往察來,見微知著,為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盡綿薄之力。
  • 【借古鑑今】 唐太宗問天變
    唐代貞觀八年(六三四),隴右一帶發生山崩,大蛇時常出沒;而在崤山以東(今山東地區)及江淮地區,也經常發生洪災,因此太宗問「天變」。
  • 古有和氏璧 今有寸家玉
    古有和氏璧,今有寸家玉。   在中國,「古有和氏璧,今有寸家玉」的說法流傳已久。   「古有和氏璧,今有寸家玉」的說法是怎麼來的呢?   自明朝開始,雲南騰衝人尋玉、識玉、琢玉、售玉,前赴後繼,逐步形成了一套獨特、完整的翡翠文化。騰衝翡翠因深厚的文化積澱有了靈魂,湧現出寸尊福等多位「翡翠大王」,寸家玉也作為美玉名玉名傳四海,「福盛隆」等主要經營翡翠的外貿商號記載著騰衝翡翠歷來的輝煌。   著名翡翠大王寸尊福對翡翠有過人眼力。
  • 以銅為鑑 可正衣冠,以人為鑑 可知得失,以史為鑑 可知興替
    原文: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出自《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一零·列傳第二十二魏徵》。這句話出自李世民:"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段話來自於唐太宗李世民與大臣魏徵的故事。唐初,其大臣魏徵,能很直率向唐太宗提意見,經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見,唐太宗也因為能聽取正確意見,所以在他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唐朝出現了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局面。
  • 王林強畫猴︱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60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但是筆墨系統的法則與規範,決不是要畫家墨守成規,而是容許和鼓勵他們有所探求和創新,須能「借古以開今」(石濤語)。縱觀畫史,自開新面而成大家者,必能窮究前賢血戰古人,又能參合時代精神在藝術上自我演進。借古開今的出發點則是「開今」而「借古」,意是站在當下,在不斷開拓、實驗的同時,把歷史作為參照、對話、挑戰和超越的對象,構成延伸與超越的關係。
  • 人生最美是軍旅:熱血潑灑疆場,忠魂可鑑日月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王翰(687—約726),字子羽,并州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邊塞詩人,曾任秘書正字等職。注釋:1.涼州詞:樂府詩題;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這正是:熱血潑灑疆場,忠魂可鑑日月。
  • 知古鑑今 | 孝文帝以吏治助改革
    拓跋氏屬鮮卑族,原來居住在今黑龍江、嫩江流域的大興安嶺附近,過著遊牧生活。漢朝時北匈奴被打敗西遷,一部分鮮卑部落也向西遷移,來到漠北地區。從東漢末年到西晉,這部分鮮卑人不斷南下,與魏晉兩朝聯繫越來越密切,與匈奴部落也越來越融合。還在曹魏統治時期,鮮卑首領拓跋力微徵服了周邊部落,確定了大酋長的地位。
  • 【知古鑑今】優孟諫楚莊王:人比馬重要
    學國學,可明得失、鑑是非、知興替、辨善惡,提高人文修養和德性素養。為推動各級領導幹部學國學,特建此公共平臺,旨在增強各級領導幹部對國學的溫情、敬意、尊重和認同,知古鑑今,溫故知新,彰往察來,見微知著,為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盡綿薄之力。
  • 【知古鑑今】漢光武帝的用人之道
    鮪今若降,官爵可保,況誅罰乎?河水在此,吾不食言。」朱鮪投降後,劉秀封其為扶溝侯、平狄將軍,統一天下後任少府。  朱鮪和劉秀故事成為歷代招降最常用的典故。但這不僅是一個用高爵厚祿招降仇敵的典故,還體現了劉秀的「親賢為急」和「推誠不疑」。
  • 【 知古鑑今】從《以弗所》到《迦克墩》
    皇帝麥吉安在「迦克墩會議」所扮演的角色,與「尼西亞會議」康士坦丁大帝,「康士坦丁堡會議」的提爾多修大帝相同,都是主所興起護衛正統信仰的僕人,帶來帝國的中興,影響深遠。鑑古觀今,今日教會需要維護正統信仰的領袖同工,固守真道的奧秘;更需要忠於聖經,按正意解經,在基督裡以愛心信心傳講真理的傳道人。《尼西亞信經》與《迦克墩信經》,是早期教會在血淚中學到的功課;更是今日教會的信仰生活的根基與框架。
  • 【鑑書賞畫】王驍勇同志上任甘肅省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並主持工作
    …  鑑古賞今   聚焦藝術  …》報編輯部編輯:李金鑫  鑑古賞今,聚焦藝術。邀請鑑書賞畫老朋友、新朋友,共慶鑑書賞畫10周歲生日。十年陪伴.《鑑書賞畫》報十周年慶典全國書畫邀請展徵稿啟事  在《鑑書賞畫》報十周年來臨之際,現面向與《鑑書賞畫》報有過業務聯繫的,其中做過版面的,做過微信公眾號的,做過宣傳專輯、畫冊的,你是《鑑書賞畫》報的忠實粉絲、讀者,你是《鑑書賞畫》報的未來潛在客戶……,時機來了,《鑑書賞畫》報十周年慶典是你展示自己實力的絕佳機會。
  • 貴古賤今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貴古賤今,只看重古代的事,而看不起當代的事。出自:南朝·宋·范曄《獄中與諸甥侄書以自序》:「自古體大而思精,未有此也,恐世人不能盡之,多貴古賤今,所以稱情狂言耳。」近義詞有:今非古是,貴古賤今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指對待古今的態度。
  • 鏡裡千秋 從監到鑑
    「鑄銅為鑑,整飾容顏。修爾法服,正爾衣冠。」近日,「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 青銅器發明以後,人們用銅盆盛水,鑑形照影。春秋時期,人們在「監」字上加「金」旁成為「鑑」,專指映照的工具——盛水的大盆。 「鏡」字出現在戰國,與「鑑」屬於同源字,從音韻學上可以通轉。徐灝《說文解字校箋》中說:「鑑古只作監,從皿以盛水也。因其可以照形,監察之意生焉。其後範銅為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謂之鑑,聲轉為鏡。」
  • 《對韻歌》《古對今》,一年級小學生學對對子,該怎麼對?
    一年級語文上冊《對韻歌》一年級下冊《古對今》我以《對韻歌》《古對今》為例子,來說說一年級的小學生,該怎麼對對子?比如:「古對今」「圓對方」是一個字對一個字,「嚴寒對酷暑」「春暖對秋涼」是兩個字對兩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