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古鑑今】從《以弗所》到《迦克墩》

2021-02-18 生命的呼召

      羅馬皇帝提爾多修二世,於主後431年的五旬節,在以弗所召開《第三次大公會議》,目的是要解決「聶斯多留派之爭」。由於康士坦丁堡主教聶氏對於主基督神人二性的看法,幾乎到了「神人兩位格」的地步,招致亞歷山大主教屈利羅的嚴厲反對。屈氏獲得羅馬主教克力斯丁的支持,然而聶氏有安提阿主教約翰的撐腰。皇帝看到東方教會陷於分裂之際,盼望藉著「以弗所會議」能平息爭端。
以弗所會議
    在會議召開之前,聶氏在康堡與小亞細亞已經失去民心,以弗所當地的主教麥美農(Memnon)支持屈利羅,反對聶斯多留。聶氏由皇帝派兵護送赴會;然而,安提阿主教約翰與敘利亞主教們,因路途遙遠,未能如期趕到。屈氏不願等候他們,也不顧皇帝代表的抗議,於6月22日召開會議,共有160位主教出席。聶氏經三次傳喚,仍然拒絕開會,理由是要等到全部與會主教到齊。屈氏由麥氏協助,在聶氏缺席情況下,定罪開除聶氏。聶氏於次日得知結果,不服判決,上書皇帝。四天之後,約翰與敘利亞主教們(共42位)來到會場,在皇帝代表與衛隊保護下,立刻召集對抗的會議,開革屈氏與麥氏,定罪同意屈氏立場之人。接下來,兩邊人士互相定罪咒詛,使得「以弗所會議」成為混亂失控的局面。最後,羅馬主教的代表團於7月10日抵達,他們視自己為裁判,不參與辯論。屈氏再度召開會議,正式定罪聶斯多留派與伯拉糾派為異端。由於兩批主教對立,雙方都上書皇帝陳情。皇帝原先支持聶氏,後來發現大多數主教與民心反對聶氏,面臨兩難。最後,皇帝下詔,依照兩邊會議的表決,將聶氏、屈氏、麥氏三人監禁。皇帝派遣其行政官,赴以弗所宣判其諭令,並調停兩邊促成和好。他召喚雙方各派代表八人,到皇帝行宮迦克墩面談。屈氏與麥氏繼續被扣留在以弗所獄中,而聶氏自願退隱,歸回安提阿的修道院中。皇帝同意聶氏退隱,康堡主教空缺,由雙方都能接受的麥克西免(Maximian)繼任。皇帝看到經過多次努力,雙方仍然無法和好,就於10月宣布「以弗所會議」結束,屈氏與麥氏得到釋放,主教們各自打道回府。
復和協議
     「以弗所會議」之後,東方教會繼續處於分裂狀態,直到433年雙方籤署《復和協議》(Formula of Reunion)。安提阿主教約翰,提出雙方皆可以接受的《信仰告白》,作為恢復交通的根據。此信仰告白是安提阿派的提爾多瑞(Theodoret of Cyrrhus,賽若斯的主教)所起草的,他熟悉雙方的爭執要點。信仰告白的綱要,主要是持守∶主基督的神人兩性的區分(針對屈氏),與馬利亞可被尊稱為theotokos生上帝者(針對聶氏)。此雙方各讓一步的協議,已經報備皇帝。屈氏認為此協議並未妥協真理,可以接受,但是聶氏必須被定罪與革職。安提阿派的主教們,認為只要屈氏承認主基督的神人二性的區分,就可以復和;至於聶氏的言詞是有偏激之處,成為教會合一的難處,就同意定罪革除聶氏。於是在433年雙方正式復和,籤署《復和協議》,帶來暫時與表面的合一。聶氏在安提阿的修道院中,享受了四年的平靜生活之後,被放逐到亞拉伯曠野,後來又轉到埃及沙漠。他終於嘗到自己當初如何對待異端放逐人士的刑罰,他仍然堅持己見,忍受放逐之苦難;他寫下自己的生平悲劇,其殘篇流傳後世。
「一性派」的抗爭
       當屈氏同意籤署《復和協議》時,其門生中有些人認為屈氏妥協了立場,他們堅持「基督在道成肉身之後,只有一性」的看法,所以被稱為是「一性派」(Monophysites)。「一性派」認為《復和協議》是雙方妥協的結果,並未真正解決問題。當依巴斯(Ibas)於435年出任艾得撒(Edessa)主教後,爭端在亞美尼亞省復起,因為他喜愛傳講馬普蘇提的提阿多(Theodore of Mopsuestia,聶氏的老師)論點,提阿多的著作成為爭論的焦點。所幸的是,康堡主教樸若克樂(Proclus)寫作長篇書信,解釋《復和協議》的內容,暫時平息爭論。後來亞歷山大的屈氏,安提阿的約翰,以及康堡的樸氏相繼離世。到了446年,新一代的領袖崛起,情勢改觀。狄奧司科(Dioscorus)繼任亞歷山大主教,是極端的「一性派」;他的神學造詣與才智遠不如屈氏,但是野心與政治手腕超過屈氏。傅來文(Flavian)繼任康堡主教,個性溫和但無口才;繼任安提阿主教的竇默諾(Domnus),也是平庸,需要提爾多瑞主教的輔佐。此二人皆非狄氏的對手。此時皇帝宮廷發生變化,太監克瑞撒非(Chrysaphius)掌權。康堡主教傅氏得罪了他。克氏的教父是猶提克(Eutyches),猶氏是出名的修道院長,是有心機之人,與亞歷山大主教狄氏的立場一樣。他們三人聯手,處心積慮想要推翻433年的《復和協議》。他們想重振亞歷山大派的聲威,打壓安提阿派,制勝康堡主教長。安提阿派的提爾多瑞主教,立刻看出此「一性派」的陰謀。於是寫作長篇論文,名為《以破布縫衣的乞丐》(Eranistes)447年出版,說明「一性派」是以舊日異端的破布,來縫製新衣。結果招致亞歷山大的狄氏,投書向安提阿的竇氏質詢;並且激起皇帝宮廷,來反對敘利亞的教會。皇帝於448年春下令,禁止提爾多瑞出外開會,不準離開賽若斯教區。
猶提克與「強盜會議」

         猶提克看到時機成熟,於當年11月在康堡,公開挑戰正統信仰,質疑「主基督在道成肉身之後,具有神人二性」。康堡主教傅氏在448年底召開區域的主教會議,猶提克因為否認「道成肉身後的神人二性」與「主基督有真實人性身體,與我們相同」,被定罪為異端,逐出教會。「正統信仰派」與「一性派」都向大眾表明立場,並訴請羅馬主教的支持。羅馬主教利歐一世(Leo I)明白真相之後,確認康堡會議定罪猶提克是對的,他寫了數封書信表明立場,其中以一封寫給主教傅氏稱為《大卷》(Tome)的長篇論述,最為著名。利歐在《大卷》中,深入淺出精彩論述「基督一位格兩屬性」的聖經真理,指明猶提克的「一位一性論」的錯謬。猶提克不服,以會議記錄不正確為由,上訴宮廷。同時,狄氏指控傅氏召開的康堡會議,無權要求猶提克服從《尼西亞信經》之外的信仰告白。皇帝宮廷與一群修士,支持猶提克;所以,狄氏促請皇帝召開大公會議,來審議裁決。皇帝於449年8月,在以弗所再度召開大會,共有135位主教參加。整個大會由狄氏把持,修士們與軍隊在場鎮壓,傅氏與正統信仰主教們噤若寒蟬,提爾多瑞全程被隔離在場外。若有人發言不利「一性派」者,立刻遭到聲浪壓蓋。羅馬主教代表團,無法宣讀利歐的《大卷》,只有暗自離開會場,以免被迫籤署大會的決議。此次會議議決猶提克為正統信仰,定罪「一位格兩屬性」為異端,開除提爾多瑞,傅氏,竇氏與利歐。被放逐的傅氏遭受暴怒修士們的毆打成傷,數日之後去世。狄氏的親信亞拿託利(Anatolius)繼任康堡主教長。這次「以弗所會議」是如此的獨裁暴力,難怪利歐稱之為「強盜會議」,在歷史上永留臭名。
迦克墩大會
          雖然狄氏所領導的「一性派」暫時得勢,但是優勢不能持久。原因有三∶(1) 羅馬主教利歐的極力抵制,呼籲重新召開大公會議;(2) 宮廷太監克氏,在皇帝面前失寵;(3) 康堡主教亞氏獨立自主,不再受狄氏指使,投向正統信仰陣營。後來,皇帝提爾多修於450年7月墜馬而死。皇帝無子,其姊普凱利雅(Pulcheria)接掌大權,立刻處死弄權的太監克氏。將軍麥吉安(Marcion)與普氏結婚而繼任皇位。新任的皇帝與皇后皆是擁護正統信仰者,麥吉安宣布於451年9月召開大公會議,地點是尼西亞,為要表明維護尼西亞正統信仰的決心。此次大會參加的主教人數為歷屆之冠,約有520至630位。大會一開始,雙方的激進人士對吼對叫;皇帝立刻下令將會議遷移至皇帝行宮所在地∶迦克墩(Chalcedon,位於康堡對面)。目的是讓皇帝宮廷與元老院的官員參加旁聽,維持秩序。羅馬主教的代表團,代表西方教會參加。大會的會期,由10月8日至11月1日。大會的首次會議中,許多埃及的主教,看到宮廷的立場,立刻倒戈認錯,有些辯說當初是受到狄氏的脅迫。所以,大會廢除「強盜會議」的決議,殉道的主教傅氏獲平反;「強盜會議」的主將狄氏與其他五位主教,一概革職。這五位主教立刻悔改認錯之後,恢復原職繼續參加會議;狄氏拒不認錯,遭到放逐。大會重申聶斯多留派的「兩位格兩屬性」為異端,並定罪猶提克派的「一位格一屬性」為異端。大會宣讀《尼西亞信經》,屈氏的兩封書信,以及利歐的《大卷》。最後,大會制訂《迦克墩信經》∶其中清楚聲明「┅┅是同一基督,是聖子,是主,是獨生的;具有兩性,不相混亂,不相交換,不能分開,不能離散;兩性的區別不因聯合而消失,各自的特點反得以保存,會合於一位格一實體之內,而非離別成兩位格。」如此,終於解決了長期以來關於「基督位格與屬性」的爭論,帶來教會在真道上的合一。
結論
     主基督自從道成肉身以來,他的一切救贖大工,都是以「一位格兩屬性」的中保身分執行完成的,這真是大哉敬虔的奧秘!早期教會在聖靈的帶領之下,藉著大公會議,認出並持守這寶貴的救恩真理。教會領袖們有心無心的過失,甚至人的軟弱敗壞,都不能攔阻神的作為,引導教會藉著大公會議,從《尼西亞信經》至《迦克墩信經》,防堵異端,澄清真理。《迦克墩信經》的結論來自利歐的《大卷》,而利歐的《大卷》來自奧古斯丁的講章與教父的著作。這顯示正統信仰的傳承,不是單靠一人。當爭端四起時,神就興起他的僕人,根據聖經仔細講解真理,在聖愛中說真理,來引導教會。若是教會領袖隨私意憑喜好,結黨鬥爭或姑息養奸,就帶來禍害∶堅持己意,將人逼上梁山,或隨夥妥協,置真理於不顧。聶氏悲劇的結局∶當他在放逐之地,讀到利歐的《大卷》時,說「兩性的區分」真理已經證實,他可以安然離世。假若《大卷》在20年前就出現,假若屈氏在愛中說真理,假若聶氏虛心向學,就不需要發展異端思想來辯解。猶提克的見解是明顯的離經叛道,假若他不被狄氏利用鼓動,假若他沒有克氏撐腰,假若他謙卑和其他主教討論,就不需要公開挑戰正統信仰。皇帝麥吉安在「迦克墩會議」所扮演的角色,與「尼西亞會議」康士坦丁大帝,「康士坦丁堡會議」的提爾多修大帝相同,都是主所興起護衛正統信仰的僕人,帶來帝國的中興,影響深遠。鑑古觀今,今日教會需要維護正統信仰的領袖同工,固守真道的奧秘;更需要忠於聖經,按正意解經,在基督裡以愛心信心傳講真理的傳道人。《尼西亞信經》與《迦克墩信經》,是早期教會在血淚中學到的功課;更是今日教會的信仰生活的根基與框架。如果我們忽略或輕視這些正統信仰的信經,則必定在後現代「人本思想」洪流中,隨流失去!如果我們高舉堅守這些忠於聖經的信經,則必定能靠主恩典作中流砥柱,打那美好的仗,跑當跑之路,守住所信的道,直到主來!
(作者現在北加州灣區聖經歸正教會牧會,並在基督工人神學院兼課。)

來自《舉目》第三十九期: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

             

基督生命堂


親愛的弟兄姊妹,請轉發分享我們的文章,一同參與傳福音的事工!願上帝賜福給你!!公眾號:jidufuyin  微信:318714896

相關焦點

  • 以古鑑今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段話出自唐太宗李世民與大臣魏徵的故事。他死後,太宗時常對群臣說:「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而太宗所說的,無論是以銅為鑑、以人為鑑,還是以史為鑑,概其意思說的都是要向他人學習的道理,而魏徵便是他的一面鏡子。而我們中華民族一直就是一個喜歡"自省"的民族,除了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外,還有鄒忌與齊國美男子徐公比美。
  • 【知古鑑今】「真宰相」劉沆
    他們攻城略地,開官倉,劫民舍,所向披靡,到了慶曆三年(1043年),已嚴重威脅到京城開封的安全。朝廷派出大批官兵鎮壓,久久不能遏制起義軍的凌厲攻勢,戰火迅速蔓延。  劉沆去見宰相,極言圍剿之役的利害得失,闡述自己的意見。宰相怫然變色,揶揄道:「等哪一天你做了宰相,再把你這套理論付諸實踐吧!」
  • ...借古鑑今思理政——開平市舉辦「學名賢·思理政」廉潔文化傳承...
    見賢思齊悟修身 借古鑑今思理政——開平市舉辦「學名賢·思理政」廉潔文化傳承教育活動 2020-10-13 18: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知古鑑今】《春秋繁露》的治國之道
    奉天法古「奉天法古」是董子治國之道的總綱。董子在《楚莊王第一》中開篇點出:「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奉天,是遵從天道;法古,是效法古聖王之道。然而,董子的「奉天法古」並非頑固守舊之俗談。董子進一步指出,「聖者法天,賢者法聖,此其大數也。得大數而治,失大數而亂,此治亂之分也」。
  • 【知古鑑今】直臣孫嘉淦與大清第一名疏
    於是,允禮來了個實地調研,先是突擊檢查帳目,所查結果與傳言完全兩樣。接著來到庫房,看到孫嘉淦和其他差役一樣,各種雜活都幹,又是記帳,又是搬運,拿著秤桿仔細稱量每份銀子,將自己所收銀兩集中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來取時,不厭其煩地再稱一遍,兩相核對,沒有絲毫差錯。允禮將調研的結果報告給了皇帝,孫嘉淦愈加受到器重,雍正十二年,授命他署理河東鹽政。
  • 知古鑑今 | 孝文帝以吏治助改革
    拓跋氏屬鮮卑族,原來居住在今黑龍江、嫩江流域的大興安嶺附近,過著遊牧生活。漢朝時北匈奴被打敗西遷,一部分鮮卑部落也向西遷移,來到漠北地區。從東漢末年到西晉,這部分鮮卑人不斷南下,與魏晉兩朝聯繫越來越密切,與匈奴部落也越來越融合。還在曹魏統治時期,鮮卑首領拓跋力微徵服了周邊部落,確定了大酋長的地位。
  • 【知古鑑今】優孟諫楚莊王:人比馬重要
    左右近臣為此爭論不休,認為不能這樣做。楚莊王下令說:「有誰再敢以葬馬的事來進諫,就處以死刑。」聽到此事,優孟走進殿門,仰天大哭。楚莊王吃驚地問他為什麼哭。優孟說:「馬是大王所喜愛的,憑楚國這麼強大的國家,有什麼事情辦不到的,卻用大夫的禮儀來埋葬它,太薄待它了,應該用國君的禮儀來埋葬它呀。」楚莊王問:「那怎麼辦?」
  • 【知古鑑今】漢光武帝的用人之道
    會用人,先要人願為所用;要人願為所用,領導人就須先為表率。  劉秀去河北時既無兵又無地,身邊卻很快聚集了一個優秀的人才集團,雲臺二十八將就都是這一時期投奔劉秀的。劉秀有什麼樣的人格魅力,讓四方優秀人才競相投附?
  • 持敬養正 師古鑑今——張索談華師大的書法教育
    「持敬養正,師古鑑今」——張索在高等書法教育分會舉行的「新時期高等書法教育的現狀與未來」座談會上的發言 地點:高等教育出版社 事由:(全國)教育書畫協會高等書法教育分會成立暨新時期高等書法教育的現狀與未來座談會
  • 知古鑑今 | 古代的官箴與官戒
    漢末到魏晉南北朝, 繼續保持了官箴文化不斷發展的勢頭。這一時期著名的官箴有潘勖的《符節箴》、王濟的《國子箴》、溫嶠的《侍臣箴》、潘尼的《乘輿箴》、王褒的《皇太子箴》以及梁武帝蕭衍的《凡百箴》等。到了唐朝,官箴繼續發展, 出現了韓愈的《五箴》、柳宗元的《誡懼箴》《憂箴》、李翱的《行己箴》、元結的《自箴》等。唐代官箴的高峰是《臣軌》的出現,它是官箴的集大成者, 由武則天命人所撰,分為10篇, 分別是同體、至忠、守道、公正、匡諫、誠信、慎密、廉潔、良將、利人等,除強調愛民、愛國、忠君這些傳統的為官之道, 還用更多篇幅強調了官員的道德操守問題, 是官箴文化的新發展。
  • 鏡裡千秋 從監到鑑
    鏡裡千秋 從監到鑑 2020-12-07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紀檢 以史為鑑】鏡裡千秋 從監到鑑
    青銅器發明以後,人們用銅盆盛水,鑑形照影。春秋時期,人們在「監」字上加「金」旁成為「鑑」,專指映照的工具——盛水的大盆。 「鏡」字出現在戰國,與「鑑」屬於同源字,從音韻學上可以通轉。徐灝《說文解字校箋》中說:「鑑古只作監,從皿以盛水也。因其可以照形,監察之意生焉。其後範銅為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謂之鑑,聲轉為鏡。」
  • 以銅為鑑 可正衣冠,以人為鑑 可知得失,以史為鑑 可知興替
    原文: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出自《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一零·列傳第二十二魏徵》。這句話出自李世民:"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段話來自於唐太宗李世民與大臣魏徵的故事。唐初,其大臣魏徵,能很直率向唐太宗提意見,經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見,唐太宗也因為能聽取正確意見,所以在他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唐朝出現了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局面。
  • 四川廣安|借古鑑今
    據銅梁《譚氏族譜》序言所云:我姓出自譚國,西漢元鼎四(公元前113)年置郡。治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北)城陝州,昔名焦城。顓頊之後人,多以贏地各分派。秦始皇亦姓贏,被漢滅矣,其後分支一人為譚國大夫,因改贏姓譚。吾族即認為姓,後嗣未絕。
  • 以弗所---土耳其境內的基督教聖地​
    以弗所由愛奧尼亞人始建於公元前十一世紀前後,發展到公元三世紀前後已成愛琴海沿岸第一大城,東羅馬帝國時期的小亞西亞省首府,據估計其時人口可能多達25萬之眾。不過不知何故,公元六世紀以後以弗所逐步衰退,竟至被廢棄,甚至被遺忘。
  • 以弗所古城
    在使徒保羅的事奉中,以弗所有不可忽略的地位。       以弗所是愛琴海東岸上的一個重要海港,又是羅馬帝國亞西亞省的首邑,並且是那一帶地方的宗教中心。  約在公元52年夏,保羅和百基拉,亞居拉夫婦,到了以弗所,把他們留在那裡,他自己往敘利亞的安提阿去。
  • 【借古鑑今】 唐太宗問天變
    唐代貞觀八年(六三四),隴右一帶發生山崩,大蛇時常出沒;而在崤山以東(今山東地區)及江淮地區,也經常發生洪災,因此太宗問「天變」。太宗聽後斂容反省,認為此話有理,於是派使者到災區賑濟災民,採以寬大為懷的政策,重新審理官司,平反了很多冤假錯案。這段史事記載於吳兢的《貞觀政要.卷十.論災祥》。       「隴右」一詞,脫胎於「隴西」,指隴山(六槃山)以西的廣大地域,包括今天的水市、平涼市、定西市、蘭州市等。
  • 每天學點國學: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知己知彼,將心比心。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運去金成鐵,時來鐵似金,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陰。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流水下灘非有意,白雲出岫本無心。
  • 鳥瞰古文明:奧林匹亞,德爾斐,戴克里先,希拉波利斯,以弗所
    這座宮殿從公元300年前後便坐落於此,是羅馬帝國戴克里先皇帝退隱之後養老所用的宅邸,由於戴克里先皇帝所處時代戰亂頻仍,所以這座建築物比起一般宮殿,更像是一座堡壘。這是由於蘊含石灰的水匯流到天然的水池裡,故而看起來潔白明亮,令人稱奇。
  • 網上診療室:以案為鑑知風險
    原標題:網上診療室:以案為鑑知風險最近,國家稅務總局大連市稅務局第二稽查局在稅務微信公眾平臺上推出了《稅務風險診療室》欄目,用真實案例說法,提醒納稅人注意涉稅風險。截至目前,《稅務風險診療室》已在平臺發布六期,受到了納稅人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