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觀看了新上映的電影《金剛川》,片中以張譯、吳京為代表飾演我志願軍高射炮兵的英勇犧牲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兩個高射炮陣地為了安全掩護橋梁之安全,全軍覆沒,無一生還,壯哉!為了讓觀眾能夠更加清晰的理解這部電影,今天就來介紹下電影中張譯和吳京操作的高射炮到底是哪一種型號,以及相應的防空戰術。
蘇制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又稱61K型高射炮)
電影《金剛川》中部署於江邊的兩門高射炮是蘇制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定型量產於1939年,是一種單管半自動高射炮,全重2100千克,最大射程8500米,最大射高6700米,有效射高3000米。該型火炮採用5發彈夾供彈,炮彈初速880米/秒,理論射速160-180發/分,戰鬥射速60-80發/分,一般一門高射炮的炮彈攜帶量是200發。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服役於整個蘇聯衛國戰爭中,是蘇軍最重要的低空防禦武器之一,專門用於為野戰部隊提供低空掩護,對付德軍的戰鬥機和俯衝轟炸機的低空攻擊,尤其是德軍「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事實上,在抗美援朝戰爭中,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同樣是我志願軍最主要的野戰防空武器。當時志願軍的防空體系主要是由蘇制85毫米高射炮、37毫米高射炮和12.7毫米高射機槍組成的高、中、低三個層次的防空體系。由於我軍的機械化程度較低,而且沒有制空權,像85毫米高射炮這樣的重型武器裝備很難及時地運往前線以及伴隨野戰部隊機動,因此絕大多數情況下用於要地的固定防空。因此,在前線中,最常見的就是37毫米高射炮和12.7毫米高射機槍。而由於37毫米高射炮的射程高、威力大,可以對付中、低空的敵機,於是便成為我志願軍野戰防空的主力,向在金剛川這種進攻性戰役,也只有37毫米高射炮能夠及時的部署到前線。
為何放棄最有效的「交叉」射擊戰術
眾所周知,高射炮在遂行防空作戰時,最好是由多門炮組成一個防空體系,從而在多個方向上對敵機進行集中打擊,這樣最有效果。而且,多門高射炮的齊射將嚴重幹擾敵機飛行員的判斷,使其不敢對我高射炮陣地進行攻擊,只能是被動的躲避。單門高射炮在和敵戰鬥機和戰鬥轟炸機對抗時,其實是相當威脅的,很容易被敵機摧毀。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大家在看電影的時候就已經知曉了,誰都知道交叉防空火力的好處,可是沒有辦法,我們高射炮彈嚴重不足,根本無法保證這種強度火力的持續性。劇中張譯和吳京的兩門高射炮各自只有不到50發高射炮彈,而正常一門火炮的標準配彈量是200發,這還是只是一次防空作戰的儲備。也就是說,兩門高射炮的彈藥量只有正常標準的25%不到,連一次防空作戰都不夠用。
正是在這樣的困難下,張譯和吳京才被迫選擇「一明一暗,梯次防空」的防空戰術,每次防空作戰中都只準許一門火炮開炮,以儘可能地節省彈藥,延長作戰時間,這完全是建立在犧牲高射炮陣地的基礎之上。當吳京所在高炮陣地面臨敵機的再次俯衝時,已經沒有一發炮彈,最終用手槍打出了最後一發信號彈,為張譯炮組指明目標。如果在這次戰役中,我軍高射炮兵擁有充足之炮彈補給,那麼擊敗美軍野戰戰鬥機還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也不會導致整個高射炮單位全軍覆沒,可見後勤補給的重要性有多大!
結語
看完了《金剛川》這部電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面為志願軍的英勇犧牲而感動,從野戰步兵連,到工兵連,再到高射炮兵連,這些單位都為了一個目標而不顧傷亡,勇於獻身,那就是讓大部隊在預定時間趕到前線,保證我軍進攻戰役之順利進行。另一面又為我軍當時落後的武器裝備水平而感到痛心,如果當時我們能有強大的空軍、現代化的架橋裝備、有強大的防空武器、有強力的後勤保障能力,我們的步兵、工兵和高射炮兵也不用付出如此巨大的犧牲。正所謂,富國才能強軍,我們既要繼承先輩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也要努力搞發展,讓我們的軍隊不再吃武器裝備落後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