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州:校園推行作揖禮,家長點讚:傳統禮儀,有利於防控

2020-12-15 騰訊網

作揖禮是漢族傳統的相見禮節,又叫拱手禮。不過,這拱手禮,手可不能瞎拱,拱錯了容易鬧笑話。行禮時,雙手互握合於胸前。一般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因為古人以左為敬,也有說攻擊人的時候通常是用右手,所以拱手的時候吧右手藏在裡面,左手在外,便是真誠和尊敬。如果右手在外,左手在內,那是用在喪事的拱手禮,所以,這手可不能拱錯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拱手禮慢慢地被握手禮取代,人們見面不拱手,改為握手,兩人之間有了親密接觸,似乎更能表現出禮貌和熱情。但是今年,由於防控的需要,見面握手顯然不合適了,於是拱手禮便又時興起來。

近日,浙江衢州兩會上與會代表不握手,走上臺來先拱手,見面問候也是拱手示意的圖片在網上傳開,網友紛紛點讚,一來是防控的需要,而來也是弘揚傳統文化,不少網友留言:這才是泱泱大國的禮儀,端莊有風度。

不僅是政務活動的時候行拱手禮,浙江衢州的校園也開始推行拱手禮, 據報導,浙江衢州衢江區的117所學校就把作揖禮納入教學內容,要求上下課期間,師生見面、學生打招呼等都要行作揖禮,目的是讓師生保持一定安全距離。

學校推行作揖禮也算得上是一種文化的傳承,畢竟拱手禮是漢族傳統的見面禮節,學生們相見一揖,頗有古風;更為重要的是,作揖禮需要兩人隔開一定的距離,因為要把手伸直,這也符合當下的防控要求,孩子們見面作揖,自然就隔開了距離,衢州也算是用心良苦。

衢州作為孔氏南宗家廟所在地,早在2018年就以「南孔聖地、衢州有禮」為口號推介過作揖禮,這一次的推廣即是延續以前的做法,也是因勢利導,配合防控。衢州的做法得到很多網友的稱讚,不少網友認為衢州的做法,是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生活,走進日常,特別是走進校園,,讓校園的孩子們通過這樣的舉手之勞就可以了解、熟悉以至喜愛中華傳統的優秀文化。拱手作揖,這是一種見面的儀式感,讓人與人之間的相見種滿尊重,理解的氣氛。

當然,對於衢州的作揖禮,網上也不乏一些反對的聲音,首先一些網友提出孩子們分不清「吉拜」和「兇拜」,畫虎不成反類犬,甚至有的網友覺得孩子們的拱手禮有點像江湖中的抱拳禮。

還要一些網友認為這是作秀,形式主義,現在人與人見面習慣了要麼點頭微笑,要麼握手,再要麼擁抱,突然之間一下子變成拱手作揖,反而不習慣,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熟人一下子變得陌生起來。推廣作揖,還不如原來的鞠躬來得方便。

有質疑很正常,因為傳統一直被延續是一回事,如果已經因各種原因被中斷而要再度恢復,則是另一回事,人們就必然會多問一句「為什麼」。比如現在大家就會問,為什麼要把已經習慣的握手再切換回作揖呢?就因為作揖看起來更「傳統」?

我認為,在當前防控形勢下,握手擁抱顯然是不合適的,作揖禮倒是不失為一種見面打招呼的方式,只不過這是需要約定俗成的,如果我揖你不揖,那豈不尷尬?比如衢州,在學校大家作揖,回到社會,家庭,還作不作揖?如果不作揖,那麼在學校的作揖就只不過是形式了。

相關焦點

  • 防控疫情 「衢州有禮」倡導見面作揖
    作揖禮在中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是中華傳統的一種禮節,《論語》中就有「子路拱而立」的記載,是古代賓主相見時常用的禮節。兩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彎,表示向人敬禮。疫情發生以來,衢州全市上下擰成一股繩,形成責任鏈條工作鏈條、建立操作流程操作規程,開展全面摸排徹底摸排、加強宣傳引導輿論引導、普及疫情防控知識,有效地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不失時機地提出打造一座「使用公筷」的城市、一座「不隨地吐痰」的城市、一座「行作揖禮」的城市,將防控疫情的危機,轉化為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質的一個良好契機。
  • 教育部:「聚餐用公筷」「見面作揖禮」進校園等建議切合時宜
    12月2日,教育部官網公布的《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6591號建議的答覆》 ,稱「關於全面推行『聚餐用公筷』『見面作揖禮』『不隨地吐痰』的建議」收悉,「你們關於『將三項舉措納為校園文化教育、家庭禮儀教育、思想品德教育、黨校教育的重要內容』等建議,切合時宜,對中小學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具有借鑑意義
  • 傳統「作揖禮」中的文明新風尚
    將「作揖禮教學視頻」「日常作揖禮教學指南」等視頻、微信內容發送給師生、家長。衢州市五個地市(區)全體教師籤署承諾書,率先垂範、自覺踐行,號召全體師生及家長做「行作揖禮、使用公筷、痰吐文明」的推動者、先行者、踐行者、樂行者。
  • 文明有禮新風尚!浙江衢州兩會與會人員間隔一米相,互行作揖禮
    疫情防控特殊時期見面如何行禮打招呼?浙江衢州正推廣見面改行作揖禮。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衢州當地官方媒體掌上衢州客戶端4月21日消息:不握手只作揖,這樣的兩會你見過嗎?4月20日,衢州各縣(市、區)兩會開幕,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召開的兩會,與會人員見面不握手,改行作揖禮,成為今年縣(市、區)兩會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消息介紹:見面先行作揖禮,文明有禮新風尚!與往年不同的是,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召開的兩會,與會人員一改見面握手的習慣,間隔一米相互行起了作揖禮,將「衢州有禮」充分體現在行動上。
  • 全市推廣「作揖禮」,你怎麼看?
    從禮儀的本質上講,握手也好,作揖也罷,包括前段時間提倡的擊肘,都是特殊時期人際溝通的一種方式而已,只要這個方式與周圍的環境是匹配的,是不妨礙各自利益與尊嚴的,那麼推行這種禮儀也未嘗不可。  3.從國學文化的角度看,作揖禮在特殊時期不僅可以起到自我防護的作用,還有傳承文化的作用。
  • 代表開會作揖竟被嘲諷,華夏禮儀離眾遠矣,恢復古禮迫在眉睫
    4月20日,衢州各縣(市、區)兩會開幕,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召開的兩會,與會人員見面不握手,改行作揖禮,成為今年縣(市、區)兩會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兩會」不只是在地方兩會上推行作揖禮,衢州還在複課復學的學校全面推廣作揖禮。
  • 《禮儀新說》疫情期間問候新姿勢,中華傳統禮儀作揖禮你真的會嗎
    梅長蘇行作揖禮近日,浙江衢州兩會期間,為倡導保持健康的社交、工作方式,兩會代表紛紛用作揖禮來替代握手禮儀,一方面衛生健康,另一方也可以保持人與人的健康距離,一時間成為人們談論的熱點話題而今天王新老師,就從文化和實際操作的角度為大家帶來作揖禮的分享。作揖禮看似簡單,其實背後卻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很多的細節,我們在學習作揖禮的時候一定從整體上進行學習,避免一知半解造成不必要的尷尬和笑話。
  • 徐文光:讓衢州有禮行動成為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衢州以習近平總書記主政浙江期間對我們提出的「讓南孔文化重重落地」重要囑託為指引,以打造「一座最有禮的城市」為依託,深入挖掘南孔文化精神內涵,打響「南孔聖地·衢州有禮」城市品牌,倡導「使用公筷公勺」「行作揖禮」「不隨地吐痰」,推出「有禮指數」,開展衢州有禮系列行動,不斷提升城市文明,讓「有禮」成為了衢州最鮮明標誌,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選項、新業態、新引擎。
  • 以作揖禮代替握手,非常時期的好辦法
    網上有好事者,甚至發明了所謂的踢腳禮,你一腳我一腳代替手來問候。這樣的問候方式,傳染病毒大概是不大可能了,可未免也太搞笑了吧?如果兩個妙齡女子在街頭碰面,用肘擊或互踢腳後跟來問候,可能會高跟鞋崴腳,也可能會難堪地哭著回家。相比之下,衢州在學生中推廣的作揖禮更可取。  作揖禮作為中華傳統禮節,在中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兩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彎,表示向人敬禮。
  • 行作揖禮正確的姿勢,快來get√
    作揖禮,中國傳統的見面行禮方式,躬身一揖,體現著中國人自謙而敬人的品格特質。在衢州,作揖禮傳承著綿延千年的南孔文化,被賦予「南孔聖地 衢州有禮」城市品牌的具象標識,更是代表著當前最健康、最衛生、最安全的社交禮儀。「見面不握手,作揖更有禮」正在掀起一場新時代「新國潮」,引領著健康文明新風尚。衢州,將全力打造一座「行作揖禮」的城市。
  • 「作揖禮」入「兩會」 明德書院順勢主流文化新風尚
    4月下旬開始,浙江、山西、四川、青海等省份的多個地市陸續重啟兩會。與往年不同的是,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召開的兩會,與會人員一改見面握手的習慣,間隔一米相互行起了作揖禮。作揖禮作為中國傳統禮節,在疫情期間既避免了身體接觸,起到自我防護的作用又彰顯了禮儀,比握手禮更加符合防疫需要,拉開了大家的物理距離,降低了傳播可能性,也繼承了老祖宗的智慧,顯得格外和諧美好。
  • 作揖、拱手、叉手、等中華傳統禮儀介紹
    更多的是拱手禮、作揖禮等禮的一部分。近代鞠躬禮興起與民國二年,由孫總統令發布,取消了作揖拱手等禮節;民國24年蔣先生在中國發起新生活運動中學習日本,在三化的藝術化中為「全體民眾生活之準繩」,力行「持躬待人」,廢止了拱手作揖禮!因為傳統的文化禮儀丟失,到清末演變為奴性的卑躬屈膝哈腰低頭禮了,不足以代表中國人禮儀之邦的形象!
  • 「作揖」禮是否值得推廣?
    「左手抱右手」的作揖方式稱為「吉拜」,《論語·微子》中就有「子路拱而立」的記載。反之則為「兇拜」。 作揖的使用場合很多,宴會上主賓之間的落座、敬酒;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常行作揖禮;身份低者向身份高者行較重的禮,身份高者還禮也行作揖禮。
  • 作揖禮先行,人人用公筷
    在衢州江山市,一家餐飲店的服務員正在殷勤地引導消費者使用公筷公勺。在疫情之下,南孔故裡衢州深入推進「有禮」新風尚,江山市全面開展全民提升「有禮指數」實踐活動,作揖問好、文明用筷成為老百姓(603883,股吧)的新風尚。為倡導見面不握手,崇尚傳統禮儀的衢州百姓改行作揖禮,江山市市場監管局特邀請專業老師為幹部們現場教學「共立」「肅立」「迎立」等三種日常作揖禮。
  • 作揖有禮,健康有你!衢州城市形象大使黃雅瓊帶你行作揖禮
    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個人防護很重要。今天,衢籍羽毛球世界冠軍、衢州城市形象大使黃雅瓊,特地錄製了視頻,發起倡議:「防疫情、少接觸;見面不握手,改行作揖禮。
  • 用公筷、行作揖、請醫護人員免費遊,衢州踐行「城市之禮」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葉晨為了幫助當地橘農賣貨、助農增收,2月19日晚間,衢州與央視新聞及國內電商合作展開了一場線上售賣,衢州市長湯飛帆也通過網絡直播間,為本地出產的椪柑「吆喝」帶貨。而在進入直播間時,湯飛帆用上了最近衢州流行的「招呼方式」——作揖禮。
  • 疫情之下,浙江117所學校推廣作揖禮引熱議
    近日,浙江衢州衢江區117所學校推廣作揖禮引發熱議。4月21日,衢江區教育局教育科科長吳明楊回應,作揖禮一方面是為避免疫情期間師生近距離接觸,另一方面是助推傳統文化和「衢州有禮」品牌打造。香港中文大學國學中心主任鄧立光則表示「必須堅持下去」。  「作揖」是古代社會交際中較為常見的禮節行為,已有數千年歷史。
  • 作揖、拱手、叉手、萬福等中華傳統禮儀介紹
    更多的是拱手禮、作揖禮等禮的一部分。近代鞠躬禮興起與民國二年,由孫總統令發布,取消了作揖拱手等禮節;民國24年蔣先生在中國發起新生活運動中學習日本,在三化的藝術化中為「全體民眾生活之準繩」,力行「持躬待人」,廢止了拱手作揖禮!因為傳統的文化禮儀丟失,到清末演變為奴性的卑躬屈膝哈腰低頭禮了,不足以代表中國人禮儀之邦的形象!
  • 「禮控」疫情 衢化街道倡導文明禮儀新風尚
    2020-03-05 17:28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衢州人,行作揖禮正確的姿勢,3分鐘視頻來了,快get√
    作揖禮,中國傳統的見面行禮方式,躬身一揖,體現著中國人自謙而敬人的品格特質。 在衢州,作揖禮傳承著綿延千年的南孔文化,被賦予「南孔聖地 衢州有禮」城市品牌的具象標識,更是代表著當前最健康、最衛生、最安全的社交禮儀。 「見面不握手,作揖更有禮」正在掀起一場新時代「新國潮」,引領著健康文明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