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到迪爾長堤上一邊提防著覬覦在旁的海鳥們一邊將熱騰騰的炸魚放進口裡這時候,炸魚薯條是一種儀式
布羅德斯泰德的「植物灣」,白崖包裹下的海灘,引人入勝。
在英吉利海峽邊,三明治發源地
文/圖 張璐詩
發於2020.11.30總第974期《中國新聞周刊》
英格蘭從秋季開始疫情日趨嚴重。趁著換房子的空隙,我搬到英格蘭東南部沿海小鎮拉姆斯蓋特住了幾個星期。房子面朝英吉利海峽,就在海邊的白崖上。入住的第二天正好是中秋,前夜雨疏風驟,也並未妨礙翌日推開門就見「海上生明月」的美妙。
這天散步,偶然發現離住處不遠的一幢小樓上面掛著牌匾,說明是法國畫家梵谷23歲時的居所。翻了一下資料,原來當年梵谷曾在住處對面樓裡的學堂裡教書。這可真想不到,畢竟在今天,無論是對英國人還是國外遊客,拉姆斯蓋特都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但其實在19世紀期間,這個小鎮曾經是英格蘭人夏季度假的熱門之地。
無意中發掘的金斯蓋特海灣,恍如仙境。
連綿的白崖海灘當然是重要原因,催化劑則是這兒沾上的「皇氣」。英格蘭國王喬治四世自從1821年到訪拉姆斯蓋特後,就對當地百姓的熱情好客印象深刻,於是下令將1749年始建的拉姆斯蓋特海港命名為「皇家海港」。這裡是英國迄今獨一無二的帶有皇家封印的海港。
1835年,少女時期的維多利亞女王因病搬到拉姆斯蓋特鎮療養了半年,小鎮愈加成為英國人心目中的香餑餑。維多利亞當時住過的阿爾比恩宅,今日是面朝海灣的酒店,但格局依然是18世紀初建時的樣子,裡面還保留著一個「小維多利亞房」。
今日海港旁開滿了餐飲店鋪,海港上大小船隻在夕陽下沉睡,但畢竟這是一個離法蘭西只有35英裡距離的小鎮,在拿破崙戰爭與「二戰」尾聲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期間,拉姆斯蓋特都擔當過關鍵的軍事角色。拉姆斯蓋特海灣旁的白崖下有一條隧道,今日是一座戰爭隧道博物館,隧道口每天都有穿著士兵制服的老人在售票。我沒想到的是,「二戰」之前這裡曾經通行火車,沿著海岸線穿越白崖的體驗曾引來不少遊客。可是英國政府很快意識到,一旦開戰,裹挾在英吉利海峽與北海一角的拉姆斯蓋特,肯定會成為德軍空襲英國的一塊危地。於是從1939年開始,火車隧道改造成能容納6萬人的防空洞,邱吉爾在開戰後也曾來巡視,所幸最終空襲並未發生。
事實上,肯特郡沿海有好幾個風格迥異的鎮子,從古羅馬侵略不列顛到維京人登陸稱帝肯特,再到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都在歷史上各自擔當過幾段重要角色。剛好鎮子之間離得都不遠,驅車時間平均在10分鐘左右,我也樂得逐個鎮子去做探索。
從拉姆斯蓋特沿海濱往東北走2公裡,就是小鎮布羅德斯泰德。夏天時英國第一次解封後,我曾到過這裡的「植物灣」,沿著被高聳的白色崖壁包裹的兩百米海灘散步,當時就驚豔於那裡的冷峻與狂野。這次有時間慢慢逛,從布羅德斯泰德的鎮中心開始,一路逛到維京灣。到達海灘之前,先在步道上路過了一幢喬治亞風格的小樓。仔細看,門牌上寫有「查爾斯·狄更斯」的名字。原來,作家曾在這裡住過,小說《遠大前程》《大衛·科波菲爾》就是在這裡寫成的。後來這幢小樓被取名為「荒涼山莊」,名字沿用至今,據說也是為了紀念狄更斯。「荒涼山莊」現在已成了度假旅館,而坊間以狄更斯之名做生意的不止一家。最惹眼的是正對著維京灣的一幢綠色小樓,碩大的招牌寫著「查爾斯·狄更斯酒館」,二樓的餐館則乾脆命名為「科波菲爾」。
拉姆斯蓋特的「皇家海港」邊上,老字號的炸魚薯條店旁總有海鳥斡旋。
那天風雨交加,沙灘上人很少,但不遠處看到有人居然踩著滑浪板往海浪深處扎。高聳懸崖與洶湧波濤很令人對「維京灣」背後的故事加以狂想。有心的話,走到拉姆斯蓋特南邊稍偏遠的佩格維爾灣,還真能找到註腳。
海灘邊上擺著一艘維京船,船的旁邊還豎著一塊石碑,上書「1949年由丹麥喬治王子揭幕,特此紀念英國歷史的開端之時,亨吉斯特與霍薩(維京兄弟)於公元449年在此鄰近的艾貝斯費特登陸不列顛。」最下面則銘刻著當時拉姆斯蓋特市長歐文·休斯的名字。故事背景是這樣的:1570年前的維京人亨吉斯特侵犯不列顛,並最終成為盎格魯·薩克遜人的領袖和肯特王國的第一位國王,後來肯特的歷代國王都是亨吉斯特的直系後裔。我眼前這艘維京船,船首的龍頭露著鋒利的長牙,據說是丹麥人根據公元5至8世紀的維京造船技術複製的。70年前53位丹麥人全程從丹麥划船抵達拉姆斯蓋特。也不知當時在場的英國人對這場「紀念儀式」心中作何感想呢?維京船旁邊有一張漫畫,直接以「維京人的侵略」提出問題:「船在海上能航行多久?」看上去是希望用生動的形式在向今天的小朋友普及歷史。
佩格維爾灣有一點野,潮退後,海灘上露出了幾個鋪滿青苔的輪胎。左顧右盼了一陣,才發現左邊有一段破了的人行棧道,我站著的平臺,原來在1967年到1987年之間,一度是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商用氣墊船入水港口。但不久燃料漲價,加上通航海峽兩岸的渡輪班次增多,最終「歐洲之星」的通車徹底終結了載客氣墊船的生意。海灣上廢鐵橫陳,野草叢生,日落時幾隻白鷺與野鴨逗留片刻,不遠處的山崖折射夕照,一派孤清。
與佩格維爾灣緊連著的是三明治灣。沒錯,此「三明治」正是食物「三明治」的發源地。Sandwich如何從「充滿沙子的地方」延伸到風靡全球的簡餐之名,還得歸功於18世紀三明治鎮沉迷於橋牌的蒙塔古伯爵。據說他常令僕人用兩片麵包夾著肉給他送到桌前,這樣他既不用離桌,直接拿著麵包而不是肉的手也不會被弄油,而影響了打牌。久而久之,「三明治伯爵」的名聲傳開了,「三明治」作為食物名也逐漸在英格蘭社交界流行起來。
拉姆斯蓋特的「皇家海港」,與法蘭西遙遙相望。
從三明治開往南邊,五英裡以外又是一個氣質截然不同的沿海小鎮迪爾。經過俯瞰像一朵玫瑰的迪爾城堡走近海灘,已聽得見海浪衝刷鵝卵石的迴響。這裡海邊的建築比起其他鎮子更端莊漂亮,拐入其中的街巷,偶然折進歷史保護文物街道「中街」,又發現了與這些房舍外牆一樣多彩的歷史。原來,17、18世紀時,迪爾是英格蘭其中一處走私活動猖獗的港口,通過英吉利海峽走私的貨物主要是糖菸酒、茶葉及絲綢,而買家大多是有錢人。為掩人耳目,買家們乾脆在迪爾海港邊造起了漂亮的房子。我眼前這些色彩各異的小樓,都是當年保存下來的,今天住著尋常人家。走在被雨打溼了的石板街上,清冷空氣裡飄來燒柴味,瞥見一個後園裡有位老大爺彎著腰在忙家務事。如此初秋的煙火氣,令人腳步輕快。
隔壁街上有一家以「走私販」為名的唱片店,同時也是一家酒館。旁邊一家「藍色美人魚」炸魚薯條店,是本地口碑極好的一家,往小店裡一瞅,卻先看到了鋪滿了整面牆壁的五線樂譜,還有牆邊的大提琴和鋼琴。在城裡時,我從來不會考慮光顧炸魚薯條店,然而置身風大微寒的海邊,新鮮海釣的鱈魚酥香出爐,捧在冰冷的雙手裡,就成了最地道的事。坐到迪爾長堤上,一邊提防著覬覦在旁的海鳥們,一邊將熱騰騰的炸魚放進口裡。雨點砸在玻璃頂上,浪花在長堤下咆哮。這時候你會發現,炸魚薯條是一種儀式。
有一天黃昏,一時興起要去探索新海灘,偶然找到了夾在拉姆斯蓋特和布羅德斯泰德之間的金斯蓋特海灣。遠遠就看到了白堊峭壁橫伸到海裡的石灰巖門洞,像一頭巨獸,壯觀而懾人。天邊有彩霞,然而下起了小雨,接著海上忽然出現了一道彩虹。這一刻的超現實無可比擬。
責任編輯:郭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