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不是清朝的豬,蘿蔔也不是老佛爺吃過的蘿蔔?滿漢全席還做不做?——也談厲家菜回應被網民吐槽一事
導語:與其拘泥於宮廷菜而自怨自艾講故事,倒不如反求諸己、與時俱進地維護消費者權益!
國慶中秋兩節長假已然過半,今天本號也趁著悠長的假期,談點輕鬆愉快的事兒希望您能在大快朵頤的同時,也能對傳統宮廷風味、老北京菜留點念想兒。本號就談一談「厲家菜回應」菜餚不值得吃這一事件。
微博大v「俠客島」稱:繼王府井狗不理包子翻車之後,又一家「老字號招牌」被送上熱搜!這家號稱「宮廷風味菜」的厲家菜,要求不許點菜,主人做什麼你就吃什麼。可一群粉絲百萬的大V去吃過後表示極其不滿,網友也瘋狂吐槽:這麼貴就吃這些?
這群百萬粉絲大V中,比較突出的是「閒人王昱珩」於2020年9月24日發微博稱:「今天吃到了傳說中的厲家菜……怎麼說呢,雖然我比不了美食大V,可也是吃過一些米其林餐廳的,這是一次非常糟糕的體驗,無論環境還是菜的色香味,如果這個也能評上一星,那學校的食堂應該都是二星起步了,希望大家不要誤解了北京的美食,雖然北京的美食比起南方的一些城市少了不少,但是這樣又貴又一般的飯館真的不能代表北京的美食……後面上的菜也不好看就沒拍了,要了碗粥,又問了服務員幾句,確認學校的廚師不在這裡……」
1.十年不漲價!9月24日「閒人王昱珩」這次實地探訪位於北京後海邊羊坊胡同11號的厲家菜時,該百萬大V質疑3千一桌不值,而店家在視頻中回應十年沒漲價了,那他要覺得不值我們也沒辦法? 【插圖2】
本號認為:此霸氣回應頗有點「不做大哥很多年」的味道,言外之意,八十年代什麼物價、現在什麼生活水平?然鵝,這似乎也推論出,在想當初這家店已經完成原始積累。而且在視頻中,這家店聲稱最低298一位,不點菜,只做套餐。這番表述似乎進一步印證了網民所指其硬剛消費者的傳言
而針對視頻中厲家菜的回應,微博百萬大V「閒人王昱珩」於9月28日再次發微博稱:本來不想回應,看到店家的回,那我也說兩句吧,口味可能人人不同,但是圖五的麻豆腐擺盤讓人頭皮都發麻,圖七你說是肘子明明是五花肉裡的大肥肉,圖九我不說是牛肉誰看的出來,圖十是烤鴨……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這種北京烤鴨,還有炸茄盒是小麵餅,這些都不涉及口味,只從色香來說,你們有好好在做菜嗎?
2.怨天怨地賴豬賴蘿蔔
近日,在之前的回應效果不佳後,厲家菜傳人再回應「質疑者妄下定論」。事實上,厲家菜到今年也只有35年的歷史。在厲家人看來,老味道是厲家菜得以立身的根本,尤其是這些傳統菜餚的做法又和歷史故事聯繫在一起。據其官網和網上轉載:據說,厲家菜創始人厲善麟的祖父厲子嘉晚清時曾任內務府大臣,主管宮內膳食。辭官後,厲子嘉根據自己的記憶留下了一份當時宮裡的菜譜。後來,這份菜譜不知去向,其中的內容卻被喜愛烹飪的厲善麟記在了腦子裡。但是,厲家菜第一代傳人歷善麟指出,厲家菜不是宮廷菜,「就是仿照當時慈禧太后吃的菜做的」,但是只是宮廷風味,沒有一道是慈禧吃過的,因為現代食材已經和清朝食材不一樣了。本號覺得這到底是嚴謹?還是較真?抑或是巧言辭辯、耍花活?
北京老話兒「節骨眼兒」(套路)是這麼樣的:厲家菜第二代傳人厲曉麟對媒體記者舉例說,有人在微博上質疑,肘子怎麼是一塊五花肉、還這麼肥?他向記者解釋:「這個菜原名是『虎皮肘子』。因為清宮以前是用50斤的豬,用後臀尖的肉烹飪,薄厚是合適的。但現在的食材都是上百斤的豬,肘子那個地方就是很厚很柴的,所以改為用五花肉,正好也跟原來肘子肉的口感味道肥瘦都合適。」這是因為,慈禧太后吃的原料現在能有嗎?舉個例子,現在吃的胡蘿蔔是橘黃色的,當年慈禧太后吃的是『鞭杆紅』,和現在就不一樣」。
本號認為:現代食材有現代食材的優點,比如現在很多飯店、超市都有自己的生態養殖基地,完全是綠色有機,對人的健康大有裨益,厲家菜完全可以「因材施教」,改良製作工藝,實現復古的口味。其實本號,並不認為食材必須與過去一樣,口味必須與老佛爺吃的一樣。首先,老佛爺也不是美食博主,不能以此為準;其次,食材和口味如果泥古不化,那麼是否對現代人的健康有利,有所謂「子孫自由子孫福」,相信現代食材要比古代更好;最後,從唯物歷史觀看,慈禧當年不惜動用軍費滿足個人奢欲——本號完全不認同一些已經翻車的公知所謂「翻案風」——事實就是慈谿當年揮霍軍費,導致國家積貧積弱,北洋水師的加購的堅船利炮變成為老佛爺慶生的昆明湖中的石舫,最終使得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遭遇滅頂之災,舊中國恥辱地籤下了《馬關條約》,導致國家積貧積弱,本號包括本號的長輩們對清宮菜、對慈禧吃過的菜的風味本就無任何興趣,也建議厲家菜不必拘泥於老女人裹腳布而自怨自艾。而且從經濟價值規律而言,清朝權貴當年是「舉國體制」、掏空國庫也要給老佛爺做一道菜,這還包括中間環節剋扣的銀子——這一段可以參見雍正因為吃雞蛋認為和珅是個富甲天下的人——現在的食客哪個能這麼花錢,即便花了也是冤枉錢,是不是也要留出被中間環節「剋扣的錢」?
即便是想恢復老佛爺吃過的菜,也完全可以像有些餐廳那樣,自產自銷、前店後廠,走綠色養殖的路子,不能固守陳規,以厲家菜這種經濟體量,自己養個50斤的小豬、種點有機胡蘿蔔似乎也不成問題。
其實,拿慈禧等歷史人物的典故說事,當噱頭的,炒作一下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不是長久之計,總還是要回歸做菜的本質——好吃、便宜,最好還加個健康。如果一味的站在宮廷菜、宮廷風味的高地上,怨天怨地、賴豬賴蘿蔔——來個自怨自艾、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不是有點太孤傲,您不能又演孔乙己賣弄清高、又演鹹亨酒店賺錢,讓食客站聽您講故事、喝西北風吧?畢竟這都是食客買單的市場經濟時代,他們只需要你能用心做好一道菜,經濟實惠、健康好吃,當然您要是能整點宮廷鞭子風,也是好事成雙、錦上添花。但是您首先要記住的事,您自己也說沒伺候過老佛爺,自己的菜老佛爺也一道沒吃過;現在的食客更不是那個只要家不要國、只要窮奢極欲不計成本而無論他人死活的老佛爺。當然您也不是任何人的奴才,完全可以拋離市場規律、餐飲行業運營特點,在風中獨舞!正如厲家菜自己所說,總會有對清宮原汁原味感興趣的人,但本號覺得多乎哉不多也,到底什麼才是老佛爺好的那口,真的那麼重要麼?
總之,您要非說豬不是當年的豬,胡蘿蔔不是當年的胡蘿蔔,所以做出來的菜也不是宮廷菜,是不是有點矯情?再說宮廷菜也不見得符合味蕾特點。
3.語焉不詳的宮廷風味?
厲家菜第二代傳人言之鑿鑿:「我們家是老北京、滿族人。家裡的老輩人在宮裡,和餐飲有點關係。」其實,厲家菜真正成名是在1984年;那一年,在中央電視臺和《中國食品》雜誌社聯合舉辦的烹飪大賽中,厲家人榮獲冠軍;1985年,厲善麟才正式在北京開辦了專營宮廷風味和北京風味的厲家菜。前文還說了,厲家菜創始人厲善麟的祖父厲子嘉晚清時曾任內務府大臣,主管宮內膳食。辭官後,厲子嘉根據自己的記憶留下了一份當時宮裡的菜譜。後來,這份菜譜不知去向,其中的內容卻被喜愛烹飪的厲善麟記在了腦子裡。但是,厲家菜第一代傳人歷善麟指出,厲家菜不是宮廷菜,
雖然站在宮廷菜高地上,但是一細聽,也是語焉不詳,什麼「根據自己的記憶」「這份菜譜不知去向」「厲家菜不是宮廷菜」「在宮裡…有點關係」云云——不知道是什麼關係?這倒是有點改革開放初期某些倒爺的畫風。那個時候擼起袖子搞建設,但是國家剛剛從計劃經濟向中國特色市場經濟過度,物資出現短時供不應求,不少人號稱跟某上峰有點關係云云;說實話,這種畫風總是讓人有開始被忽悠的錯覺,但願是錯覺:)當然這也只是調侃!
除此之外,厲家菜還有回應稱,我們做的菜只是「慈禧吃過的」「不是宮廷菜,是宮廷風味」,這又堪比以前廟會上所謂的「風味羊肉」的鴨子肉,儼然有一種在陽澄湖裡洗澡的大閘蟹都可以貼地理標誌的標籤,閃轉騰挪、兜兜轉轉,老饕們完全暈菜,就剩下抱怨的勁,南北食客因為沒有進過宮、沒有和老佛爺一起搓一頓的機會,甚至連口聖(剩)粥都沒喝過,只能紅著臉、咬著牙掏錢「享受」所謂3000大元一桌的入門級套餐「…..」
您還別說是找到了趙麗蓉老師「宮廷玉液酒」的感覺,連喝到「珍珠翡翠白玉湯」(回頭您也聽聽劉寶瑞的單口:)張不開嘴,只能手工點讚的感覺都找到了,也說不定吧?
4.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說了這麼多,回歸一下法律問題,畢竟本號是法律的垂直細分號。拋開厲家菜回應事件不說,時間撥回到2015年的國慶長假,當年「青島曝出「一隻蝦38元」宰客新聞」,雖然最後以青島市北區物價局罰款9萬元處而案結事了。但事實上,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章第32條與33條規定,工商部門應當保護消費者權益,且應「定期或者不定期對商品和服務進行抽查檢驗」;市場監管部門有義務加強對商家的日常監管,採取有力措施杜絕天價宰客行事件的出現,而以罰代管,更不能僅僅依託所謂先行賠付機製做個案處理。此外,對於暴力宰客的,還可能究相應的敲詐勒索、強制交易、搶劫等刑事責任。
5.宮廷菜怎麼就不是北京菜?連滿漢全席、仿膳在大方之家的眼中都是不值得嘗試的噱頭?
厲家菜針對大V的微博回應稱自己的宮廷風味並非是北京菜。這個本號也有不同見解。
本號也舉個慄子,回顧一下本號之前發布的視頻,兩位天橋撂地兒的老先生,1982年到訪第一屆地壇公園廟會,當時對老北京的吃食的介紹,而當時恰逢許多老北京吃食傳人都到現場亮了絕活。通這個視頻比厲家菜成立時間(1985年)還要早點,當時兩位老先生(其中一位是唐傑忠早年搭檔),對北京吃食的介紹就是,宮廷菜、民間小吃都是老北京小吃的源流和濫觴——比如本號曾經介紹過蘇造肉演化為滷煮小腸等等-厲家菜那種「宮廷菜不是老北京菜」的說法顯然站不住腳。
另外,即便因為傳統相聲貫口《報菜名》那句「我請您吃南北大菜、滿漢全席」和那部九十年代風靡一時電影《金玉滿堂》而火遍華人世界的「滿漢全席」,也絕非宮廷菜,也只能說是宮廷風味,但是也是清朝遺老遺少、文人雅士一同琢磨出來的。儘管說「君子遠庖廚」,有可能是怕君子親自殺生而有失風範——「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更是怕做的菜自己難以下咽——「聞其聲,不忍食其肉」。畢竟為我們不能像島國那樣有直接閉眼沾點辣根兒生吃刺身,還是要對食材有個再加工的過程。但是,遙想當年,為了能通過菜餚交流傳播文化,那時翩翩君子也是拼了:結合宮廷菜,不斷創製發展出既適合民間,又有宮廷精緻講究的「滿漢全席」。即便如此,大家者如梁實秋在談及滿漢全席和仿膳時也說「至於近日報紙喧騰的「滿漢全席」,那是低級趣味荒唐的噱頭。以我所認識的人而論,我不知道當年有誰見過這樣的世面。北平北海的仿膳,據說掌灶的是御膳房出身,能做一百道菜的全席,我很慚愧不曾躬逢其盛,只吃過稱羼有慄子面的小窩頭,看他所做普通菜餚的手藝,那滿漢全席不吃也罷」。
說了這麼多,終究還是想勸飲食從業者不能奉行擬古主義,頑固不化,也不能因為食材問題自怨自艾,道路千萬條,美食第一條,食材可以復古,菜餚口味更可以復古,在這個基礎上要對古代的菜譜的成因、菜餚特點做實質理解,仍然是以健康好吃、經濟實惠,為第一要務——如果因為光聽故事了,不忍下咽,於現在提倡的光碟行動也是大大的不利啊!
無訟天地
法律愛好者
擅長領域:行政/民事、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