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宮廷最高標準的「滿漢全席」,到底是什麼樣的宴席?

2020-12-14 騰訊網

飲食文化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的象徵,提到各國特色,除了風景以外,人們立刻想起的是米其林星級餐廳、法餐、日料、以及各類酒水。

中國也是如此,無論是到哪裡旅遊,吃住行遊購娛,吃排在第一位,地方美食、各類小吃、網紅餐廳成了人們打卡集散地。然而,大餐不是你想吃想吃就能吃,列如最高檔的滿漢全席,就是多少人可望不可及的。

滿漢全席是正宗的宮廷菜,然而它的來歷卻並不那麼簡單,即使是宮廷中,即使是皇帝,也不是日日都能享用的。

一、入關前滿人飲食多粗放

滿漢全席源自清朝,相關的影視化作品有曾經李保田飾演的《宰相劉羅鍋》中的千叟宴和和香港張國榮、袁詠儀、鍾鎮濤等明星合作的同名電影,這讓我們對滿漢全席的奢侈和精緻有了一個直觀的印象。那麼,滿漢全席是清廷貴族們的日常用餐嗎?他們的飲食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清廷貴族們入關前生活在長白山黑龍江一帶,被認為是白山黑水的子孫。在長期的生活中養成了獨特的飲食習慣。之後雖然發展壯大定都瀋陽,逐漸受到漢人飲食的影響,但仍然保持了相當程度的本色,被他們認為這是不忘本的體現。

滿人習慣肉食,其中最主要的是豬肉,因為東北一帶的牛羊不易過冬,因地制宜,除了鹿肉,就是豬肉比較普遍。每逢過年節和各類生老病死的喜慶或紀念的時候,他們都要宰豬,然後和親朋好友一起吃肉,並且用豬肉獻祭祖先,豬肉被看做是福氣和富有的象徵。

因此入關前滿人即使宴席的形制也非常簡單,主要都是以各類家禽和豬肉為食材,而且烹調的方法也很單一。豬肉直接用清水煮熟,然後分為白肉、頭部和血腸、心、肝、肺等各類下水,用盤、碗甚至盆缽等器物裝盤,沒有其他配菜,直接蘸上作料使用。

根據如今保存的《滿文老檔》等記載,那時的貝勒貝子們通常連桌椅都不用,經常就在野外幕天席地,直接用佩刀或匕首割肉而食,據說,瀋陽有名的滿族八大碗就是這麼來的。

而主食方面還沒有流行如今的大米飯,關外苦寒,多產各類粗糧,如小米、豆子、高粱、地瓜等,如今來看價格倒超過了普通大米。

如今北京的幾道宮廷小吃也是從滿人那裡學來的,如各類餑餑和三不沾——黏豆包,據說是清太宗皇太極非常愛吃黏的主食,這才給發揚光大起來。

蔬菜方面倒沒什麼創新,因為東北地區蔬菜品種既少,冬天太長又不耐儲存,所以出名的倒是各類醃菜和泡菜,即使皇宮中也會準備各類醃製食品,酸菜更是他們的最愛。

二、滿漢全席的產生和發展

其實滿人入關以來,對於奢侈之風非常排斥,認為這是中原漢人的弊端。而一直到清朝中後期,他們都在祭祀等一些特殊時期,刻意保持了簡單烹調的習俗,在我們今天看來,這種行為藝術叫做憶苦思甜,在他們看來,這叫不忘祖先創業之艱難。

雍正和乾隆一直以來在年終都有賞賜臣下胙肉的習慣,這就是一大塊煮熟的肥豬肉,不加任何調料,更可怕的是這塊肉不但大,而且根本是冰冷的,腸胃稍差吃了就要鬧肚子。

所以不但皇子們不願吃,連大臣們都吃不下,但是如果不吃,就被看作是不敬祖先,所以他們想出各種方法來躲避。

有的人用醬油泡草紙,然後再用草紙盛著胙肉,可以調調味,不至於太噁心。有的人想方設法偷偷把肉扔掉,結果被發現後還被皇帝懲罰了。

那麼,原本烹調粗放飲食簡單的清朝皇族,是如何發展出滿漢全席這種精緻又龐大的菜品的呢?這得從乾隆說起。

滿漢全席這個詞的來源據考證,是從乾隆時期李鬥所書《揚州畫舫錄》中所記錄的一份菜單,這是關於滿漢全席最早的記載。據此,有人推測這是基於當時官場中宴請的程序。

因為清廷官制與其他朝代有很大的不同,清朝皇帝是滿族人,但是統治的區域大部分卻是漢人的居住地。而清朝入關之前就已經吸收了很多漢人進入官員隊伍,因此入關後大臣們涇渭分明,很多職位都由滿、漢兩族佔據。

之後皇帝很多方面都非常注意平衡滿漢,比如,在記錄時用滿語和漢語各自歸檔,還有,在科舉時滿漢分別考試,做官時也分為滿族官員和漢族官員。

當然宴請時通常也是如此,例如千叟宴,始於康熙,盛於乾隆,分為滿漢分別入席。而官場宴請時加以改進,尤其是乾隆下江南期間,鹽商們為了巴結皇帝,無所不用其極,根本不計成本為他提供最精緻的菜品。

為了儘可能地滿足乾隆所有的要求,他們按照滿族菜和漢族菜分別上菜,通常是先上滿菜,後上漢菜,這樣無形中就形成了一種競爭機制,導致廚師為了PK技藝,開始全力以赴。

這種良性競爭的結果導致菜品的水準越來越高。之後人們將兩邊菜品中技藝精湛的部分拼成一桌,又逐漸被帶入宮廷中,形成了滿族菜和漢族菜的大融合,之後便有了滿漢全席的說法。

但是滿漢全席並不是日常所用的菜品,而是分別適用於不同情況和場合。滿席分為六等,漢席則分為五等。

其中的滿席一等用於皇帝皇后死後的宴席;二等適用於皇貴妃死後;三等用於貴妃、妃子和嬪死後;

四等用於元旦、萬壽節(即太后或皇帝生日)、冬至這三大節慶時期的喜宴,以及皇帝、公主、皇子等大婚時期。五等用於宴請外國貢使以及出席賜宴和親外藩的公主和蒙古貴族;六等用於皇帝賜宴講習經研以及東南亞一帶小國使者。

三、滿漢全席菜品和發展

所以說,很多考證認為滿漢全席雖然最終形成了宮廷菜,但是其來源則是江南的官場菜。根據李鬥《揚州畫舫錄》記錄,滿漢全席是揚州大廚房為到此巡查的六司百官置辦的。

其中的山珍海味到家常菜餚和各類零食甜品和酒水,幾乎無一不包。中國人後來認定的珍品菜餚幾乎全部源自於此。

例如:海味有燕窩、海參、鮑魚、淡菜、魚翅、魚肚等;山珍有熊掌、豹胎、駝峰、果子狸、鹿尾、野雞等;江鮮有鰣魚、西施乳(河豚精子)、甲魚等等;

肉品有羊肉、牛肉、豬肉、雞肉、鴨肉、鵝肉等等。其他還包括所謂的洋碟、熱吃勸酒(猜測為熱黃酒),各類小菜、鮮果、乾果等等。

之後發展的滿漢全席據說共有108道菜,其中又分為親藩、廷臣、萬壽、千叟、九白、節令等等不同類型的宴席,根據具體情況對菜品有詳細的調配和變動。據說曾經流行的相聲貫口報菜名就是滿漢全席中的菜餚。

其選料既精,烹調又細,加之融匯中國許多地方特色物產和菜品,可謂窮奢極欲了。

結語

民以食為天,古人誠不欺我。有人認為滿漢全席這類宮廷宴席代表了中華飲食文化,其實只是代表了宮廷和官場飲食的窮奢極欲。

唐魯孫是著名的美食家和評論人,他曾經在文集中提到一家日本電視臺拍攝中國烹飪影片,在香港國賓樓所定下的滿漢全席的盛況,一桌宴席吃了48個小時,花費約2萬美金,僅僅置辦各類珍稀食材就用了三個月的時間。

然而,這般吃法實在暴殄天物,也和如今的節儉環保衝突甚大。魚翅熊掌對人體來說,蘊含營養和普通肉食相差無多。宴飲固然開懷,卻不可貪杯;滿漢全席名頭雖大,卻並不實用。人們應該吃點好的,何必吃到受傷,須知如今長胖是工傷,長壽只需七分飽。

參考資料:《滿文老檔》、《揚州畫舫錄》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清朝宮廷最高規格的「滿漢全席」,到底是個怎樣的宴席
    現今,一旦說起豪華宴席這種話題,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傳說中的「滿漢全席」,在傳說中,這是一種清代宮廷最高等級的宴會,菜式融匯滿漢兩系的精華,有鹹有甜,有葷有素,山珍海味,無所不包
  • 清朝的宮廷宴席是什麼樣子?別被徐克電影《滿漢全席》騙了
    這部電影的名字,便是源自劇中提到的關於清朝滿漢全席的典故,話說清朝皇帝為了彌合滿漢矛盾,於是便下令在宮廷中舉辦兼有滿漢兩個民族飲食特點的宴會,因菜品豐富,規格較高,所以俗稱滿漢全席。乍一看這是一個很美好的故事,民族文化大融合,一派欣欣向榮的和諧景色,只可惜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這個典故其實是導演和編劇杜撰的。
  • 清朝宮廷根本沒有滿漢全席,全是百姓想像的,結果還真做出來了
    「滿漢全席」四個字居然從未在《清史稿》、《清實錄》等皇家檔案中出現過,而最早記錄「滿漢全席」的是民間筆記讀物《揚州畫舫錄》,連皇家正規的文稿都沒有出現,那是不是可以懷疑,宮廷壓根就沒有「滿漢全席」這回事,只是民間老百姓自己臆想出來的呢?
  • 解密︱清朝的「滿漢全席」是什麼樣的?
    編者按:賞美景、品美食逐漸成為當今人們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即便如此,「滿漢全席」在美食界的地位依舊是曠古爍今,令吃貨們垂涎三尺。
  • 解密:清朝的「滿漢全席」是什麼樣的? 歷史
    >「滿漢全席」,一直在美食界享有至尊地位,奢華至極,令吃貨們垂涎三尺。或許是受到了某些傳統藝術形式(如相聲《報菜名》)的影響,當談到「滿漢全席」時,多數人都知道共有108道菜。事實上,作為集滿族與漢族菜點之精華而形成的史上最著名的中華大宴,滿漢全席絕不僅是一桌豐盛的美食那麼簡單。
  • 菜譜| 宮廷菜傳人王希富,親身揭密真正的滿漢全席
    他出身於御廚世家,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深有研究,尤其對宮廷菜和滿漢全席知之甚多。近十幾年來,他向弟子講授了九百多道宮廷菜,並復原了「滿漢全席」,被奉為宮廷菜傳人。讓他來為我們撥開歷史的迷霧,講一講宮廷菜和滿漢全席。宮廷菜傳人清代御廚後人王希富是御廚後人,外祖父陳光壽一族世代在宮裡做御廚。
  • 連皇上都沒吃過的滿漢全席,108道菜都長啥樣?
    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滿漢全席」,傳說最初在清朝宮廷產生,代表著中國烹飪的最高水平,然而在事無巨細記錄清宮飲食的膳底檔中,根本找不到「滿漢全席」四個字。翻閱史料,人們可能會失望地發現,清朝的皇家宴席約等於火鍋。清朝在入關以前,生活在東北寒冷地帶,吃飯以吃飽、暖和為主要訴求,所以滿人都愛吃火鍋,一般的宴會就是露天涮火鍋。
  • 中國宴會的巔峰——只存在於傳說中的滿漢全席
    然而,不論是花費心思的私宴,還是上星級的餐廳,真正提到頂級宴席,第一時間會想到的還是「滿漢全席」。它仿佛代表了中國宴席的巔峰標準,但是卻誰都說不清它是什麼,到底有什麼規範,真相極其撲朔迷離。為了紀念這次其樂融融的聚會,皇帝特意賜名「滿漢全席」,這從此成為宮廷宴席的最高標準,只有有重大立功表現的文臣武將或者寵臣親信才有機會享受。正是因為普通百姓吃不到也沒見過,滿漢全席顯得十分神秘,光是菜餚的總數就有多個版本。最多的是320種,最少也有64品。
  • 清朝皇帝吃飯有多講究?有名的滿漢全席,並非給皇帝準備的
    提起皇家的用餐標準,特別是清朝皇帝們的夥食,估計所有人的評價都是一個:奢侈!據清代史料記載,清皇室每年光用於飲食的支出就高達四萬金,聽起來真是有點讓人瞠目結舌。並且這還只是皇帝自己掏腰包採購的部分,要是算上各地進貢的山珍海味,恐怕皇宮裡用於飲食的開銷,會是一個算不清楚的天文數字了吧。那麼清代的皇帝吃個飯,得有多大的排場,一年才能花掉這麼多錢呢?
  • 「滿漢全席」裡面到底有什麼東西?
    文/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嶽忠豪毫無疑問,滿漢全席是清朝入關之後民族融合的結果
  • 滿漢全席憶京華|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這是傳說中的「滿漢全席」中的一道菜品,但是於鵬並沒見過真正的滿漢全席。楊冬冬算是第四代仿膳宮廷菜傳人,37年前開始學廚,比於鵬高一個輩分。他曾參與過兩次復刻所謂「滿漢全席」。但楊師傅說,其實滿漢全席真正什麼樣,他的師傅也沒見過。
  • 傳說中的滿漢全席?精挑細選的108道菜!
    「滿漢全席」,有說源於揚州,有說源於朝廷某種大筵席,有說是朝廷菜與民間菜逐漸結合,有說是官場菜。但它是從乾隆南巡之後,開始在各地流行的。這個以「漢菜」為主的「全席」卻是「滿」字當頭,為的是在飯桌上也要維繫著一個「大清」的統治地位。然而,「滿漢全席」發展到今天,使它聞名的不再是那清朝的威武尊嚴,而是它那「盡享萬物之靈之至尊」的富貴象徵。滿漢全席分為六宴,均以清宮著名大宴命名。
  • 滿漢全席憶京華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在大多數中國人的認知裡,雖然從來沒有親眼見過滿漢全席,但總覺得大抵與徐克電影《滿漢全席》裡介紹的並無二致。總歸是,山珍海味,珍饈美餚,皇家氣象,是為中華飲食之巔峰。羅漢大蝦——蝦頭油燜、蝦尾油炸。資料圖:慶雲樓。
  • 「滿漢全席」真的是宮廷御膳嗎?
    《揚州畫舫錄》滿漢席解說當代商業炒作的「滿漢全席」多宗乾隆末年(1795年)李鬥《揚州畫舫錄》滿漢席單為祖本,不但強添「全」字,同時扯上御膳吊人胃口,不如此不能彰顯宴席豪奢尊貴。平心而論,包裝、炒作不是憑空捏造,把《揚州畫舫錄》「滿漢席」作為「滿漢全席」的歷史依據,真的是移花接木,照貓畫虎,大大提升了可信度。在綿延不斷的炒作浪潮中,席單竟然變成了固定成型的御膳。
  • 清朝「滿漢全席」的政治寓意
    本文摘自《書屋》2011年第9期,作者:吳正格,原題:《清王朝從勃興到寙敗的斑跡》由「滿漢席」演變成「滿漢全席」是在清末,先是謂為「滿漢大席」。任過光緒朝內閣中書的徐柯說:清末京師宴會,有「燒烤席,俗謂滿漢大席」。
  • 滿漢全席(珍藏版)
    滿漢全席,清朝時期宮廷盛宴。
  • 滿漢全席笑了!
    ‍ 滿漢全席,全名為「滿漢燕翅燒烤全席」,是流傳至今的最牛宴席。 滿漢全席起源於清乾隆年間,最初是清代皇帝的餐桌統戰工具。已經深度漢化的大美食家乾隆皇帝,非常喜愛漢族美食,但是又不可忘滿族飲食文化根本。
  • 清宮御膳中真的有「滿漢全席」嗎
    郭曄旻丨文「滿漢全席」被許多人認為是薈萃了我國各路菜系的精華,代表了中國烹飪的最高水平
  • 清朝帝王提倡滿漢平等,那他們做到了嗎?從滿漢全席看滿漢的關係
    有人說它是清宮國宴,席品有108道菜,吃三天三夜才算完。然而無論是皇帝的日常御膳還是宮廷宴席,只有滿席和漢席,並沒有喚作「滿漢全席」的名目。清朝統治者雖然聲稱「不分滿漢,一體眷遇」,實際上卻是「首崇滿洲」。這種民族意識,使得宮廷膳食雖已融合了滿漢飲食特點,但直到清末,宮中依然沿用滿席,漢席分列的筵式。
  • 如果能夠穿越,希望送我去清朝,嘗一嘗垂涎已久的滿漢全席!
    如果能穿越,我還是想去清朝看看,不是去做娘娘,不是去後宮搞什麼宮鬥,而是想去嘗嘗那流傳至今、聞名天下的「滿漢全席」,感受下清朝時期的民風民俗,以及那濃濃的煙火氣。曾經看過一些關於清朝時期的飲食書籍,深深地覺得,比起中國其他朝代來說,生活在清朝的百姓,在吃這件事情上,還是很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