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譜| 宮廷菜傳人王希富,親身揭密真正的滿漢全席

2021-02-22 紅餐網

說起王希富,烹飪界幾乎無人不知。

他出身於御廚世家,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深有研究,尤其對宮廷菜和滿漢全席知之甚多。近十幾年來,他向弟子講授了九百多道宮廷菜,並復原了「滿漢全席」,被奉為宮廷菜傳人。

讓他來為我們撥開歷史的迷霧,講一講宮廷菜和滿漢全席。

宮廷菜傳人

清代御廚後人

王希富是御廚後人,外祖父陳光壽一族世代在宮裡做御廚。此外,王希富的父親王殿臣是清末民初會賢堂、致美樓當家名廚,而兩位哥哥和幾位舅舅也都是當時八大堂八大樓的「掌勺」。

王希富於1966年(左)

大哥希榮1949年在公安學校學習時(中)

二哥希華(右)

生長於如此顯赫的廚師世家,耳濡目染之下,王希富對晚清及民國的飲食文化,可謂是了如指掌,不僅如此,他在廚藝上也頗有自己的一套。

雖然王希富並未走上從廚的道路,而是在大學當校長,研究古建築,培養古建築工程技術人員,乃至於匠師,但是行內不少人都知道,這位老爺子就是宮廷菜、莊館菜的活化石。

後來,王希富之所以出山做宮廷菜,和自己的一位好友有很大關係。

1997年,王希富受老友所託,設計一套四合院,後又受託將該院子擴建成為國際酒店。酒店按照三十年代的大飯莊建築來建造,有戲樓和大飯廳,能開滿漢全席。

然而,酒店建起來了,會做宮廷菜、滿漢全席的人卻找不到。與此同時,作為御廚世家後人的王希富,也深感傳承優秀傳統烹飪飲食文化責任之重大,自覺應為此盡一份力。於是,王希富便決定以該酒店為基地,培訓廚師做宮廷菜、滿漢全席。

民國時期,王希富父親王殿臣曾欲改革勤行師徒相傳的教學方式,以學校科班形式培訓廚師,成立了榮華富貴班。然世事多艱,壯志未能。2002年,已從大學退休的王希富正式開班培訓宮廷菜廚師,並承繼父輩遺志,將培訓班命名為榮華富貴班。

王希富出山教授宮廷菜的消息一出,便吸引了京內眾多大廚前去拜師學藝,他後來收入門下的大弟子甄建軍,便是其中之一。當時,對王老先生仰慕已久的甄建軍,立馬辭去了五星級酒店行政總廚的工作,前去拜師學藝。

由於京內廚師積極響應,很快,王希富便搭建好廚師班子,開始培訓了。

王希富與大徒弟甄建軍合影

「魯菜是宮廷菜的根,所以我們培訓宮廷菜是從魯菜開始的。我們從魯菜開始,一直講到宮廷菜、滿漢全席菜的整個形成及演變過程,全部我們都培訓了。」王希富告訴紅廚網記者,在這個過程中,他向學員們講授了九百多道菜品,囊括了宮廷菜、莊館菜、滿漢全席等各類菜品,歷經了15年時間。

在復原傳統菜餚的工作中,王希富精益求精,極力要求每一道菜都要做到完美還原。一些難度極大、年久失傳的老菜,如灌湯黃魚、攢絲鍋燒雞、芙蓉飛龍等,王希富還專門請其大哥王希榮、二哥王希華等民國時期的老師傅把關指點,從原料,到刀工、火候、汁水、盤飾,都力求做到完美復原。

復原的過程是漫長而複雜的,也是十分艱辛的,據悉,僅是一道相對簡單的「幹炸丸子」,就用了7個月去復原。

「皇天不負苦心人」,很多名人慕名而來,一品王希富團隊烹製的宮廷菜、開設的滿漢全席或一角席。著名作家華而實先生(潘復之子)品嘗之後,拍案叫絕:「嗬,這才是真正的宮廷菜!」

榮華富貴班宮魯京廚藝培訓全體同仁庚寅年留念

宮廷菜,也即是指「皇帝吃的菜」。宮廷菜有明顯的時間屬性,每個朝代有每個朝代的宮廷菜;現在大家常講的宮廷菜,一般都是指清朝的宮廷菜,這也是本文所談的宮廷菜。

提到宮廷菜,人們大多條件反射般想到滿桌山珍海味,真是這樣的嗎?

並非如此。王希富糾正稱,宮廷菜在選料、製作方面確實十分講究,但並非全然奢華大菜,它也有很多很通俗、很家常的菜,如煮餑餑(即是指餃子)、大雜燴、麵疙瘩等。

從構成來看,宮廷菜主要由魯菜、滿菜、南菜三大部分構成。其中,魯菜是基礎和主要組成部分,大部分宮廷菜都是魯菜,它的做法和當時的八大堂八大樓的做法基本一致,只不過在用料上更為講究。

而宮廷菜中的滿菜,指的是滿族人的菜,燒菜(即是指燒烤)和餑餑點心是其兩大特色。宴席要體現滿族特徵,一般都會上燒菜和擺餑餑桌子。

南菜,則是指清朝執政期間,從南方傳入宮廷裡的菜,主要是以淮揚菜為主。這部分菜品在宮廷菜中所佔比例較少,但都是其原本菜系中較為優秀的菜品,如蘇造肉,香爛可口,諸香不露頭。

從發展看,宮廷菜越往後,越奢華。王希富談到,在順治、多爾袞剛入關時,皇上一頓飯就吃兩道菜;到了康熙、乾隆的時候,有三十多道菜;到了清朝末期慈禧時期,則發展到一兩百品。

王希富傳授的滿漢全席一角

晚清之時,清宮御膳奢華無度,每日菜品繁多,皇上只食用小部分菜品,大部分菜品,則賞賜給下面辦事的太監和御膳房。其後,這些太監和御膳房後又把這些「聖菜」抬出宮外,賣給當時的八大堂以換得銀兩。

在晚清覆滅後,八大堂八大樓便照著單子,也做起這些宮廷菜,並且出於商業目的,把這些宮廷菜與自家所做的莊館菜融會貫通,推出了一種高等宴席——滿漢全席。

王希富介紹稱,宮廷菜流入民間,與莊館菜結合,形成了滿漢全席,這便是滿漢全席的起源。滿漢全席是指清末民初開始於京城八大堂之類大型莊館,為豪門大戶或官宦、名人舉辦的一種豪華宴席,而社會上所流傳的「滿漢全席成於清,是宮廷御膳宴席、《揚州畫舫錄》所載宴席等」皆為訛傳

以流傳最廣的「《揚州畫舫錄》所載宴席」為例,王希富分析稱,揚州為皇上設有專門的御膳房,乾隆下江南時,他只在御膳房用膳,乾隆的上千名隨行人員的飲食場所,則安置在揚州買賣街上的寺廟裡。《揚州畫舫錄》記載的是,當時揚州當地官員在寺廟設宴接待隨行的文武百官的宴席菜品,既非宮廷菜,也不是「滿漢全席」。

他認為,世人把《揚州畫舫錄》所載的108道「滿漢菜」食單當做滿漢全席,實際上是望文生義。

在王希富看來,滿漢全席與宮廷菜、《揚州畫舫錄》所載的滿漢席均有一定的歷史淵源,如大部分菜品菜式源自於宮廷菜,菜單設置在一定程度上參考了「滿、漢席」等,但將宮廷御膳、滿漢席等冠以滿漢全席卻是不妥,滿漢全席真實版本應是民國時期八大堂八大樓為「攬客」所推出的一種高等宴席。

從規格上講,滿漢全席也並非是有明確的規格,所謂的108道說法不實。一般來說,滿漢全席一席是80~100品的規格,但具體的規格是根據客戶需求來調整的,可多做幾道,也可少做幾道。雖然沒有明確的規格,但行裡卻也有著一些「約定成俗」的慣例,如宴席的菜品限於滿菜和漢菜,所用原料和烹飪技法要「全」等。

王希富回憶稱,民國期間,八大堂滿漢全席買賣很是興旺,父親、幾位舅舅、兩位哥哥等多人在滿漢全席中輾轉多年,做過知名的宴席多而無算,如民國時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為雙親舉辦的壽宴,便是其一。

王希富跟學生的合影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國家陷入長期動蕩,滿漢全席由此銷聲匿跡。改革開放後,滿漢全席才又屢被重提,熱潮不斷。但在王老先生看來,滿漢全席本身已不值得推崇,值得推崇的是滿漢全席背後所蘊含的優秀烹飪技藝。

「我們中國烹飪技術,發展到清末,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然而滿清一完,便是幾十年的動亂,北洋軍閥混戰,七七事變八年抗戰,抗戰之後又是解放戰爭。解放之後,又是經濟困難、三年饑荒、十年動亂……這些年經歷過來,這做菜的人也沒了,技術也丟了,一丟就是幾十年。」

在採訪的最後,王希富扼腕嘆息:「我們遺失的不是滿漢全席,而是我們優秀的烹飪技術。」

「所以我們要把這些宮廷菜、滿漢全席重新恢復起來,把中國爐火純青的烹飪技術繼承下來,為我們的新社會、新時代服務。」

這,就是王老先生耗盡心力去研究、復原宮廷菜和滿漢全席的原因,也是其初心。在他看來,把中國幾千年的優秀烹飪技藝傳承下來,我們廚藝界人士責無旁貸,但在傳承的過程中,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把不適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部分惡習去掉,把菜品中蘊含的優秀烹飪技藝、傳統宴席裡的規矩儀式等優秀飲食文化傳承下來,並發揚光大。

酥油茄子龍

海紅扒魚翅

該道菜口味鮮香軟糯,用料考究。選用淨翅針為主料;河北勝芳產螃蟹、紫色胡蘿蔔、雞蛋、澱粉、油菜葉為輔料;鹽、料酒、花生油、大油、清雞湯作調料,蔥米、姜米、蔥姜水做佐料。

烹調上,該道菜要注意色的呈現。首先,將魚翅用雞湯煲煨至軟爛鮮香;接著,加蟹黃煸炒紫胡蘿蔔細絲,再加清湯、料酒調味煨㸆入味;最後,將調拌入味的熟蟹肉釀入螃蟹蓋,封口蒸熟,並炸至金紅色,貼上蛋皮刻好的壽字圍在四周,再用炸菜松點綴。

一掌江山(扒駝掌)

該道菜口味鮮香軟爛,以駝掌為主料,冬菇、冬筍、老雞、肘子、芋頭、南瓜為輔料;鹽、料酒、澱粉、花生油、大油、白糖、醬油、清湯為調料;蔥、姜為佐料。

烹調上,該道菜烹調方法相對簡單,但形象獨特,意義遠大。首先,駝掌加老雞、肘子煲至軟爛脫骨入味,用模子壓成熊掌模樣,扣入盤,澆入原汁;接著,將用清雞湯調味的冬菇、冬筍碼成海水江涯狀,再用雞湯調味勾芡淋汁;最後,用芋頭、南瓜等刻成江山狀,點綴其間即可。

灌湯黃魚

該道菜口味鮮美醇厚,造型獨特,用料講究。選用野生黃魚為主料,燕窩、魚翅、鮑魚、遼參、乾貝、蝦幹、裙邊、魚唇、冬菇、冬筍、火腿、雞湯、豬肉皮凍為輔料;鹽、料酒、大油、花生油、魚泥、雞蛋、澱粉、南瓜作調料;蔥、姜、花椒油做佐料。

烹調上,該道菜注重造型,首先將鮮黃魚整魚脫骨後,炸制定型;接著,將魚翅和改刀成丁的鮑魚、遼參、裙邊、火腿等以高級清湯煨㸆入味,再加入適量皮凍,勾芡後,釀入黃魚腹中,以魚泥封口,蒸熟;最後,以冬菇、冬筍片繞黃魚圍成海水江涯狀,再將以清湯煨制入味的燕窩覆蓋魚身,配以南瓜雕刻的「福祿壽喜」四個金字和九條金龍。

攢絲鍋燒雞

該道菜口味以鮮鹹為主,口感軟爛和酥脆並舉,口感口味豐富多彩。主料選用當年子雞(兩隻);輔料有魚翅、遼參、鮑魚、裙邊、鹿筋、乾貝、冬菇、冬筍、彩椒、鮮荷葉等;所用調料有鹽、料酒、澱粉、花生油、雞湯;佐料則為蔥、姜、花椒、砂仁、豆蔻、茴香。

烹調上,該道菜方法多變,涉及到滷、燻、炸、煨等烹飪方法。首先是主料雞的處理,先用湯料滷熟,再用柏木刷沫燻制,最後取一隻雞的雞胸肉,撕成細絲後拍澱粉,油炸至酥脆呈金黃色,做雞窩,另外一隻雞則炸制外焦裡嫩呈金黃色後,做雞窩上的「燒雞」;其次是魚翅、遼參、鮑魚、裙邊、鹿筋、乾貝、冬菇、冬筍等輔料的處理,先煨熟後,勾芡調味,再用鮮荷葉包好,做雞內臟;最後,再將輔料彩椒改刀,五種顏色的彩椒拌成五種味道,均勻圍在燒雞周圍,五色五味,象徵了人生五味的「麻辣苦甜鹹」。

鹿筋狍子肉

該道菜口味鮮鹹,口感軟爛。選用狍子後腿肉做主料;鹽、醬油、白糖、料酒、大油、花生油、黃醬、冬菇、冬筍做調料;再以蔥、姜、蒜、花椒、大料、桂皮做佐料。

烹調上,該道菜要注重突出野味原料的味道。首先,將鹿筋用清湯煨至鮮香軟爛;接著,將狍子肉醃製入味,過油炸至外焦,再燒㸆燜燉至軟爛鮮香,改刀稱12個方塊碼盤;最後,將煨好鹿筋碼在狍肉上,澆上原汁,再將以雞湯煨制的冬菇、冬筍片圍成海水江涯狀即可。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相關焦點

  • 清朝宮廷根本沒有滿漢全席,全是百姓想像的,結果還真做出來了
    「滿漢全席」四個字居然從未在《清史稿》、《清實錄》等皇家檔案中出現過,而最早記錄「滿漢全席」的是民間筆記讀物《揚州畫舫錄》,連皇家正規的文稿都沒有出現,那是不是可以懷疑,宮廷壓根就沒有「滿漢全席」這回事,只是民間老百姓自己臆想出來的呢?
  • 清朝宮廷最高規格的「滿漢全席」,到底是個怎樣的宴席
    現今,一旦說起豪華宴席這種話題,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傳說中的「滿漢全席」,在傳說中,這是一種清代宮廷最高等級的宴會,菜式融匯滿漢兩系的精華,有鹹有甜,有葷有素,山珍海味,無所不包
  • 「滿漢全席」真的是宮廷御膳嗎?
    《揚州畫舫錄》滿漢席解說當代商業炒作的「滿漢全席」多宗乾隆末年(1795年)李鬥《揚州畫舫錄》滿漢席單為祖本,不但強添「全」字,同時扯上御膳吊人胃口,不如此不能彰顯宴席豪奢尊貴。平心而論,包裝、炒作不是憑空捏造,把《揚州畫舫錄》「滿漢席」作為「滿漢全席」的歷史依據,真的是移花接木,照貓畫虎,大大提升了可信度。在綿延不斷的炒作浪潮中,席單竟然變成了固定成型的御膳。
  • 滿漢全席中的【幹炸丸子】
    對大多數人來,滿漢全席都是聽說過,沒見過,更別提品嘗。如何能復原傳統,聽聽御廚的後人王希富老先生來跟大家聊聊。滿漢全席滿漢全席,顧名思義包括滿菜和漢菜,滿菜以餑餑和滿式燒烤為代表,漢菜在這裡主要指魯菜,後來又加入了部分南方菜品。
  • 滿漢全席憶京華|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這是傳說中的「滿漢全席」中的一道菜品,但是於鵬並沒見過真正的滿漢全席。楊冬冬算是第四代仿膳宮廷菜傳人,37年前開始學廚,比於鵬高一個輩分。他曾參與過兩次復刻所謂「滿漢全席」。但楊師傅說,其實滿漢全席真正什麼樣,他的師傅也沒見過。
  • 清朝宮廷最高標準的「滿漢全席」,到底是什麼樣的宴席?
    然而,大餐不是你想吃想吃就能吃,列如最高檔的滿漢全席,就是多少人可望不可及的。 滿漢全席是正宗的宮廷菜,然而它的來歷卻並不那麼簡單,即使是宮廷中,即使是皇帝,也不是日日都能享用的。
  • 「滿漢全席」有多少道菜?它的由來,好多人還不知道!
    各位看官好,我是安子,歡迎閱讀今天的食科普,今天給大家科普科普什麼是滿漢全席?因為很多朋友都不知道什麼是滿漢全席,而我們也沒有真正見過滿漢全席,所以以前安子認為,滿漢全席是集天下最美味、最昂貴的食物,只有皇帝才能享有的美食,不過事實真是如此嗎?
  • 【真正的滿漢全席!】
    說法一    「滿漢全席」這一名稱來源於一段相聲。滿漢全席」規模龐大,萊餚豐盛,製作程序複雜,工藝頗為考究。該席桌博採燒烤、燕菜、鮑魚、海參、魚翅等高級席之精華;襄括點心中油、燙、酥、仔、生、發等六種面性;施展立、飄、剖、片等二十餘種刀法;匯聚蒸、炒、燒、燉、烤、煮等烹技;輔助以冷碟中橋形、扇面、梭子背、一順風、一匹瓦、城牆垛等十數種鑲法;襯墊以規格齊全、形狀各異的碗、盞、盤、碟等餐具於一席,可謂集烹飪技藝之大成。
  • 滿漢全席憶京華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在大多數中國人的認知裡,雖然從來沒有親眼見過滿漢全席,但總覺得大抵與徐克電影《滿漢全席》裡介紹的並無二致。總歸是,山珍海味,珍饈美餚,皇家氣象,是為中華飲食之巔峰。羅漢大蝦——蝦頭油燜、蝦尾油炸。於鵬:羅漢蝦其中一吃是炸,包裹著蝦泥子,把蝦仁打成蓉,加上蛋清,抹在下尾巴上。另外,蝦的頭部要燜。……於鵬,北京老字號慶雲樓的行政主廚,曾在著名的仿膳飯莊學廚。
  • 解密︱清朝的「滿漢全席」是什麼樣的?
    編者按:賞美景、品美食逐漸成為當今人們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即便如此,「滿漢全席」在美食界的地位依舊是曠古爍今,令吃貨們垂涎三尺。
  • 滿漢全席笑了!
    ‍ 滿漢全席,全名為「滿漢燕翅燒烤全席」,是流傳至今的最牛宴席。 滿漢全席起源於清乾隆年間,最初是清代皇帝的餐桌統戰工具。已經深度漢化的大美食家乾隆皇帝,非常喜愛漢族美食,但是又不可忘滿族飲食文化根本。
  • 「滿漢全席」裡面到底有什麼東西?
    (滿漢全席示意圖)清軍入關後為保持民族特性,順治、康熙年間,在宴賞滿漢官吏時,嚴格區分滿席、漢席,滿官用滿席,漢官用漢席,不得混淆,滿漢等級通過官方筵席的方式得以限定。但入關後的滿民族勢必要受到漢族文化的薰染,尤其在飲食文化上,漢文化更是頗具影響力,所以滿漢席逐漸走向合席。
  • 滿漢全席菜譜大全
    目錄1簡介2起源簡介▪ 起源▪ 六種宴席3全席菜譜▪ 滿漢全席共有108道菜式▪ 報菜名裡面的滿漢全席4菜餚做法5其他說法▪ 說法一▪ 說法二6菜名由來1簡介滿漢全席,菜點精美,禮儀講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獨特風格
  • 滿漢全席108道菜式的介紹
    滿漢全席起興於清代,是集滿族與漢族菜點之精華而形成的歷史上最著名的中華大宴。乾隆甲申年間李鬥所著《揚州書舫錄》中記有一份滿漢全席食單,是關於滿漢全席的最早記載。       清入關以前,宮廷宴席非常簡單。一般宴會,露天鋪上獸皮,大家圍攏一起,席地而餐。《滿文老檔》記: 「貝勒們設宴時,尚不設桌案,都席地而坐。」
  • 解密:清朝的「滿漢全席」是什麼樣的? 歷史
    >「滿漢全席」,一直在美食界享有至尊地位,奢華至極,令吃貨們垂涎三尺。或許是受到了某些傳統藝術形式(如相聲《報菜名》)的影響,當談到「滿漢全席」時,多數人都知道共有108道菜。事實上,作為集滿族與漢族菜點之精華而形成的史上最著名的中華大宴,滿漢全席絕不僅是一桌豐盛的美食那麼簡單。
  • 滿漢全席菜譜
    滿漢全席,菜點精美,禮儀講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獨特風格。入席前,先上二對香,茶水和手碟;檯面上有四鮮果、四乾果、四看果和四蜜餞;入席後先上冷盤然後熱炒菜、大菜,甜菜依次上桌。滿漢全席,分為六宴,均以清宮著名大宴命名。匯集滿漢眾多名饌,擇取時鮮海味,搜尋山珍異獸。全席計有冷葷熱餚一百九十六品,點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計餚饌三百二十品。
  • 大開眼界的經典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起興於清代,是集滿族與漢族菜點之精華而形成的歷史上最著名的中華大宴。
  • 中國宴會的巔峰——只存在於傳說中的滿漢全席
    為了紀念這次其樂融融的聚會,皇帝特意賜名「滿漢全席」,這從此成為宮廷宴席的最高標準,只有有重大立功表現的文臣武將或者寵臣親信才有機會享受。正是因為普通百姓吃不到也沒見過,滿漢全席顯得十分神秘,光是菜餚的總數就有多個版本。最多的是320種,最少也有64品。
  • 【中華餐飲文化】帶你了解「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簡介滿漢全席,菜點精美,禮儀講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獨特風格。滿漢全席,分為六宴,均以清宮著名大宴命名。匯集滿漢眾多名饌,擇取時鮮海味,搜尋山珍異獸。全席計有冷葷熱餚一百九十六品,點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計餚饌三百二十品。合用全套粉彩萬壽餐具,配以銀器,富貴華麗,用餐環境古雅莊重。席間專請名師奏古樂伴宴,沿典雅遺風,禮儀嚴謹莊重,承傳統美德,侍膳奉敬校宮廷之周,令客人流連忘返。全席食畢,可使您領略中華烹飪之博精,飲食文化之淵源,盡享萬物之靈之至尊。
  • 清朝「滿漢全席」的政治寓意
    本文摘自《書屋》2011年第9期,作者:吳正格,原題:《清王朝從勃興到寙敗的斑跡》由「滿漢席」演變成「滿漢全席」是在清末,先是謂為「滿漢大席」。任過光緒朝內閣中書的徐柯說:清末京師宴會,有「燒烤席,俗謂滿漢大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