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漢全席」四個字居然從未在《清史稿》、《清實錄》等皇家檔案中出現過,而最早記錄「滿漢全席」的是民間筆記讀物《揚州畫舫錄》,連皇家正規的文稿都沒有出現,那是不是可以懷疑,宮廷壓根就沒有「滿漢全席」這回事,只是民間老百姓自己臆想出來的呢?
乾隆年間,詩人、散文家、美食家袁枚親自實踐各地美食40年,畢其一生寫出的中國飲食名著《隨園食單》,這是一本研究中國傳統菜和烹飪方法的權威史籍,其中就有關於「滿漢席」的描述:「今官場之菜名號有十六碟八簋四點心之稱有滿漢席之稱。」這裡出現了「滿漢席」三個字,於是後人結合中國滿漢菜色的多樣性就理解成了「滿漢全席」,其實這三個字加上標點符號應該這麼理解:「滿、漢席」,指的是滿漢席合併。
清朝建立後,滿人一方面要維持自身民族性,一方面又需要漢人的文明幫助改革、鞏固皇權,因此清朝官員中,滿人漢人都有重要的地位,於是在官員聚餐時就很難平衡吃食的安排,由此就誕生了「滿漢席」,由一開始的「滿漢分食」演變成了「滿漢同席」。同一桌吃飯,餐桌上滿席漢席都有,官員們想吃哪個吃哪個,兩族人在一張餐桌上沒了猜忌、沒了攀比,偶爾還能換換口味,這樣聚在一起就其樂融融了。
當時的滿漢席並沒有傳說中的一百零八道菜,但規格肯定是有規定的。
《大清會典》中有記載,滿席分為六等,前三等規格最高,但都是「死人飯」,一等用於皇帝皇后死後的隨筵,每桌單價八兩銀子,相當於當時老百姓人均一年的開支,二等用於皇貴妃,三等用於貴妃、妃和嬪。四等用於大節日和大型盛宴,五、六等用於不同程度的外交。
「滿漢席」一般屬於四等,單價每桌四兩四錢四分,而傳說中的滿漢全席有一百零八道菜,雞鴨、魚、豬肉、羊肉、兔肉都是基礎的,燕窩、鮑魚、海參、魚翅、乾貝、魚唇、魚子等等高級材料全都有,蒸、炒、燒、燉、烤、煮也是變著花樣的來,就這點錢,食材都備不齊,何況還有人工費呢!
在第四等級的大宴中,其實規定了只有46道菜,就算加上餐前餐後兩次品茗,也只能算48道,其中有四乾果、四蜜餞、四調味(醬菜)、四冷點、六前菜、一湯、十五熱菜、四熱點、一燒烤(烤全豬、烤羊排之類的,康熙六十大壽時候吃的是烤鹿腿)、二餑餑、一甜菜。宮廷的宴席都有嚴格規定,從來沒有一百零八道菜這麼誇張。
「滿漢全席」其實源於揚州,就是從那本《揚州畫舫錄》開始的,「滿漢全席」聚集滿席和漢席的精華,用於大型豪華盛宴,後來菜點又不斷增加完善,用於體現宴席的盛大和東家的財力,於是慢慢的就形成了現在的「滿漢全席」。
對於吃貨而言,滿漢全席源於哪裡不重要,重要的是菜譜(可以參考《隨園食單》),有菜譜還擔心吃不到滿漢全席嗎?想一想,如果每天吃一個滿漢全席裡的菜,半年以後我就是吃過滿漢全席的人了!哈哈,大家來說一說你們都吃過哪些滿漢全席的菜吧!我吃過滷鴨、醬雞、慄子肉、燻肘子、拔絲肉、棗泥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