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宮廷根本沒有滿漢全席,全是百姓想像的,結果還真做出來了

2021-01-08 月上歷史

「滿漢全席」四個字居然從未在《清史稿》、《清實錄》等皇家檔案中出現過,而最早記錄「滿漢全席」的是民間筆記讀物《揚州畫舫錄》,連皇家正規的文稿都沒有出現,那是不是可以懷疑,宮廷壓根就沒有「滿漢全席」這回事,只是民間老百姓自己臆想出來的呢?

乾隆年間,詩人、散文家、美食家袁枚親自實踐各地美食40年,畢其一生寫出的中國飲食名著《隨園食單》,這是一本研究中國傳統菜和烹飪方法的權威史籍,其中就有關於「滿漢席」的描述:「今官場之菜名號有十六碟八簋四點心之稱有滿漢席之稱。」這裡出現了「滿漢席」三個字,於是後人結合中國滿漢菜色的多樣性就理解成了「滿漢全席」,其實這三個字加上標點符號應該這麼理解:「滿、漢席」,指的是滿漢席合併。

清朝建立後,滿人一方面要維持自身民族性,一方面又需要漢人的文明幫助改革、鞏固皇權,因此清朝官員中,滿人漢人都有重要的地位,於是在官員聚餐時就很難平衡吃食的安排,由此就誕生了「滿漢席」,由一開始的「滿漢分食」演變成了「滿漢同席」。同一桌吃飯,餐桌上滿席漢席都有,官員們想吃哪個吃哪個,兩族人在一張餐桌上沒了猜忌、沒了攀比,偶爾還能換換口味,這樣聚在一起就其樂融融了。

當時的滿漢席並沒有傳說中的一百零八道菜,但規格肯定是有規定的。

《大清會典》中有記載,滿席分為六等,前三等規格最高,但都是「死人飯」,一等用於皇帝皇后死後的隨筵,每桌單價八兩銀子,相當於當時老百姓人均一年的開支,二等用於皇貴妃,三等用於貴妃、妃和嬪。四等用於大節日和大型盛宴,五、六等用於不同程度的外交。

「滿漢席」一般屬於四等,單價每桌四兩四錢四分,而傳說中的滿漢全席有一百零八道菜,雞鴨、魚、豬肉、羊肉、兔肉都是基礎的,燕窩、鮑魚、海參、魚翅、乾貝、魚唇、魚子等等高級材料全都有,蒸、炒、燒、燉、烤、煮也是變著花樣的來,就這點錢,食材都備不齊,何況還有人工費呢!

在第四等級的大宴中,其實規定了只有46道菜,就算加上餐前餐後兩次品茗,也只能算48道,其中有四乾果、四蜜餞、四調味(醬菜)、四冷點、六前菜、一湯、十五熱菜、四熱點、一燒烤(烤全豬、烤羊排之類的,康熙六十大壽時候吃的是烤鹿腿)、二餑餑、一甜菜。宮廷的宴席都有嚴格規定,從來沒有一百零八道菜這麼誇張。

「滿漢全席」其實源於揚州,就是從那本《揚州畫舫錄》開始的,「滿漢全席」聚集滿席和漢席的精華,用於大型豪華盛宴,後來菜點又不斷增加完善,用於體現宴席的盛大和東家的財力,於是慢慢的就形成了現在的「滿漢全席」。

對於吃貨而言,滿漢全席源於哪裡不重要,重要的是菜譜(可以參考《隨園食單》),有菜譜還擔心吃不到滿漢全席嗎?想一想,如果每天吃一個滿漢全席裡的菜,半年以後我就是吃過滿漢全席的人了!哈哈,大家來說一說你們都吃過哪些滿漢全席的菜吧!我吃過滷鴨、醬雞、慄子肉、燻肘子、拔絲肉、棗泥糕……

相關焦點

  • 清朝宮廷最高標準的「滿漢全席」,到底是什麼樣的宴席?
    然而,大餐不是你想吃想吃就能吃,列如最高檔的滿漢全席,就是多少人可望不可及的。 滿漢全席是正宗的宮廷菜,然而它的來歷卻並不那麼簡單,即使是宮廷中,即使是皇帝,也不是日日都能享用的。
  • 如果能夠穿越,希望送我去清朝,嘗一嘗垂涎已久的滿漢全席!
    如果能穿越,我還是想去清朝看看,不是去做娘娘,不是去後宮搞什麼宮鬥,而是想去嘗嘗那流傳至今、聞名天下的「滿漢全席」,感受下清朝時期的民風民俗,以及那濃濃的煙火氣。曾經看過一些關於清朝時期的飲食書籍,深深地覺得,比起中國其他朝代來說,生活在清朝的百姓,在吃這件事情上,還是很幸福的。
  • 清朝宮廷最高規格的「滿漢全席」,到底是個怎樣的宴席
    現今,一旦說起豪華宴席這種話題,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傳說中的「滿漢全席」,在傳說中,這是一種清代宮廷最高等級的宴會,菜式融匯滿漢兩系的精華,有鹹有甜,有葷有素,山珍海味,無所不包
  • 菜譜| 宮廷菜傳人王希富,親身揭密真正的滿漢全席
    他出身於御廚世家,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深有研究,尤其對宮廷菜和滿漢全席知之甚多。近十幾年來,他向弟子講授了九百多道宮廷菜,並復原了「滿漢全席」,被奉為宮廷菜傳人。讓他來為我們撥開歷史的迷霧,講一講宮廷菜和滿漢全席。宮廷菜傳人清代御廚後人王希富是御廚後人,外祖父陳光壽一族世代在宮裡做御廚。
  • 清朝「滿漢全席」的政治寓意
    因為光緒後習謂「滿漢全席」,這從光緒年代的一些文籍中能窺出端倪,如被魯迅稱為「較近於寫實」的《海上花列傳》、見聞實錄《庚子西狩叢談》裡,都有「滿漢全席」的記謂。「滿漢席」何以由「大」變「全」?這又與慈禧的膳事行為密切相關。自乾隆朝開始,官場的宴舉已有攀附皇帝的風氣,並染化民間。這也與乾隆要彰顯「盛世」、提倡「官民同俗」有關。
  • 老盛京 | 從「火鍋」到「滿漢全席」?
    既然,清朝皇帝一天就兩頓飯,滿漢全席還是興起於清代,那是不是意味著——皇帝能經常吃滿漢全席呢?關東地區天寒地凍,生存環境較為艱難,所以清軍入關前,清朝的宮廷菜單裡,最常見的就是方便食用的——火鍋說了半天,清皇宮到底做沒做過滿漢全席啊?
  • 豬不是清朝的豬,蘿蔔也不是老佛爺吃過的蘿蔔?滿漢全席還做不做...
    豬不是清朝的豬,蘿蔔也不是老佛爺吃過的蘿蔔?滿漢全席還做不做?——也談厲家菜回應被網民吐槽一事 導語:與其拘泥於宮廷菜而自怨自艾講故事,倒不如反求諸己、與時俱進地維護消費者權益!
  • 「滿漢全席」裡面到底有什麼東西?
    文/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嶽忠豪毫無疑問,滿漢全席是清朝入關之後民族融合的結果
  • 解密︱清朝的「滿漢全席」是什麼樣的?
    編者按:賞美景、品美食逐漸成為當今人們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即便如此,「滿漢全席」在美食界的地位依舊是曠古爍今,令吃貨們垂涎三尺。
  • 解密:清朝的「滿漢全席」是什麼樣的? 歷史
    >「滿漢全席」,一直在美食界享有至尊地位,奢華至極,令吃貨們垂涎三尺。或許是受到了某些傳統藝術形式(如相聲《報菜名》)的影響,當談到「滿漢全席」時,多數人都知道共有108道菜。事實上,作為集滿族與漢族菜點之精華而形成的史上最著名的中華大宴,滿漢全席絕不僅是一桌豐盛的美食那麼簡單。
  • 「滿漢全席」真的是宮廷御膳嗎?
    《揚州畫舫錄》滿漢席解說當代商業炒作的「滿漢全席」多宗乾隆末年(1795年)李鬥《揚州畫舫錄》滿漢席單為祖本,不但強添「全」字,同時扯上御膳吊人胃口,不如此不能彰顯宴席豪奢尊貴。從滿漢席到滿漢全席「滿漢席」是伴隨清軍入關,官場、上流社會新生的一種宴式。在明以前是沒有這種宴式的。隨著清朝創立,滿洲官員布列要津。譬如六部,每一部設滿漢兩尚書,左右侍郎也是滿漢各二人,所有重要的職位都分滿缺、蒙古缺、漢軍缺,漢缺。滿漢官員同朝共事,公聚私交,宴會必不可少,然民族不同,各有飲食習慣。
  • 中國宴會的巔峰——只存在於傳說中的滿漢全席
    為了紀念這次其樂融融的聚會,皇帝特意賜名「滿漢全席」,這從此成為宮廷宴席的最高標準,只有有重大立功表現的文臣武將或者寵臣親信才有機會享受。正是因為普通百姓吃不到也沒見過,滿漢全席顯得十分神秘,光是菜餚的總數就有多個版本。最多的是320種,最少也有64品。
  • 連皇上都沒吃過的滿漢全席,108道菜都長啥樣?
    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滿漢全席」,傳說最初在清朝宮廷產生,代表著中國烹飪的最高水平,然而在事無巨細記錄清宮飲食的膳底檔中,根本找不到「滿漢全席」四個字。翻閱史料,人們可能會失望地發現,清朝的皇家宴席約等於火鍋。清朝在入關以前,生活在東北寒冷地帶,吃飯以吃飽、暖和為主要訴求,所以滿人都愛吃火鍋,一般的宴會就是露天涮火鍋。
  • 清朝皇帝吃飯有多講究?有名的滿漢全席,並非給皇帝準備的
    隨著滿漢的融合,清朝皇室逐漸接受了漢族的飲食方式,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也在飲食口味上博採了各個地區的長處,宮廷的菜式和烹飪手段也逐步豐富起來,並且借鑑了全國各個菜系的特色,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宮廷菜」。清代皇帝們的口味比較偏「北方」,所以日常的膳食,口味上還是以北方的菜係為主打,清廷的菜品主要是通過對滿族菜、山東菜和蘇杭菜進行提煉和融合。
  • 唐:我想吃滿漢全席,清:再等1300年,我國美食的艱難發展歷程
    我國美食的艱難發展歷程,唐:我想吃滿漢全席,清:再等1300年我們在影視劇中總是能看到一些,宮廷盛宴,玉盤珍饈,滿漢全席,但是古時候真的有這麼多美食嗎?實際上,在古代,可以說是:要調料,沒調料,要工具,沒工具,就連食材也很單一。
  • 滿漢全席憶京華|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這是傳說中的「滿漢全席」中的一道菜品,但是於鵬並沒見過真正的滿漢全席。楊冬冬算是第四代仿膳宮廷菜傳人,37年前開始學廚,比於鵬高一個輩分。他曾參與過兩次復刻所謂「滿漢全席」。但楊師傅說,其實滿漢全席真正什麼樣,他的師傅也沒見過。
  • 滿漢全席憶京華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尋找美食,傳承文化,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這一季聚焦中華美食。今天推出第二篇:《滿漢全席憶京華》。在大多數中國人的認知裡,雖然從來沒有親眼見過滿漢全席,但總覺得大抵與徐克電影《滿漢全席》裡介紹的並無二致。總歸是,山珍海味,珍饈美餚,皇家氣象,是為中華飲食之巔峰。羅漢大蝦——蝦頭油燜、蝦尾油炸。
  • 瀋陽展出滿漢全席,拒食野味後用雞肉豬肉代替熊掌
    2020年10月8日,遼寧瀋陽,在遼菜博物館裡舉辦了滿漢全席展,國家特級烹飪大師劉敬賢介紹稱,滿漢全席來源於清朝時,菜品從108道至198道不等。相信很多人都曾聽說過「滿漢全席」,因為它經常出現在各種影視作品中。
  • 傳說中的滿漢全席?精挑細選的108道菜!
    滿漢全席興起於中國三大盛世之一的康乾盛世,不僅因其豪華隆重、講究禮儀、用料廣泛、做工精美、菜點繁多、口味豐富而馳名,更因它藉匙箸為玉帛,劃溝壑做坦途,成為中國的第一大宴。 「滿漢全席」,有說源於揚州,有說源於朝廷某種大筵席,有說是朝廷菜與民間菜逐漸結合,有說是官場菜。但它是從乾隆南巡之後,開始在各地流行的。
  • 清朝的宮廷宴席是什麼樣子?別被徐克電影《滿漢全席》騙了
    這部電影的名字,便是源自劇中提到的關於清朝滿漢全席的典故,話說清朝皇帝為了彌合滿漢矛盾,於是便下令在宮廷中舉辦兼有滿漢兩個民族飲食特點的宴會,因菜品豐富,規格較高,所以俗稱滿漢全席。乍一看這是一個很美好的故事,民族文化大融合,一派欣欣向榮的和諧景色,只可惜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這個典故其實是導演和編劇杜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