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宮廷宴席是什麼樣子?別被徐克電影《滿漢全席》騙了

2020-12-18 吃貨歷史觀

1995年由徐克執導的電影《滿漢全席》(又名《金玉滿堂》)是一部十分經典的影片,除了張國榮與袁詠儀等人的精彩演繹,其中豐富的中國飲食文化也是一大亮點。

這部電影的名字,便是源自劇中提到的關於清朝滿漢全席的典故,話說清朝皇帝為了彌合滿漢矛盾,於是便下令在宮廷中舉辦兼有滿漢兩個民族飲食特點的宴會,因菜品豐富,規格較高,所以俗稱滿漢全席。

乍一看這是一個很美好的故事,民族文化大融合,一派欣欣向榮的和諧景色,只可惜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這個典故其實是導演和編劇杜撰的。縱觀所有有關清朝的正史以及官方記錄,都沒有關於滿漢全席的記載,唯有「滿席」和「漢席」,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我們就順帶了解一下清朝的宮廷宴席。

清朝的宮廷宴席(家宴篇)

清代宮廷指的便是北京的紫禁城了,皇帝在這裡除了會用國宴宴請各國使節,以及達官顯貴,還會利用家宴與妃嬪、阿哥(格格)們享受天倫之樂。

別看皇帝一家人都住在紫禁城,但在平時都是各吃各的,互不打擾。按照規矩這些吃食一般都是宮裡的御膳房(見注釋1)負責,但這口大鍋飯即使再好吃,吃的時間長了也難免生厭,於是一些比較受寵的妃嬪,往往會從自己的私房錢中拿出來一部分用來開小灶。

這樣做不僅是為了自己和孩子,主要還是想通過有特色的美味吸引住皇帝,現在不是常說「管住男人,要先管住男人的胃」,其實這點自古以來便是如此,就連高高在上的帝王也難逃口腹之慾。根據清宮檔案關於皇帝家宴的記載,公元1737年,也就是乾隆二年,剛剛即位不久的乾隆皇帝在乾清宮宴請自己的眾妃嬪。

從下午四點開始,負責宴會的太監宮女開始擺放冷盤和裝飾,五點左右開始擺放一些熱點心,此時妃嬪基本都到齊了,上首居中坐北朝南的自然是皇帝的金龍大宴桌,左首第一位是皇后,右首為貴妃,此後一次按照地位高低左右排開。等到皇帝駕到坐上龍椅,家宴正式開始。和電視劇中妃嬪與皇帝交談敬酒不同,真實的皇帝家宴要更加古板許多,期間總管太監及其下屬扮演了服務員和司儀的角色,需要從頭忙到尾。

正餐前皇帝和妃嬪要先吃一小份湯飯,之後由總管太監向皇帝敬獻奶茶,然後是地位由高到低的妃嬪,此時正菜基本上齊,總管太監再跪著向皇帝敬酒,然後同樣再是眾嬪妃。宴會尾聲上的是果盤,這點倒是和現在差不多。

說是皇帝的家宴,但實際上包括皇帝在內的所有人完全要按照禮制進行用餐,任何一個環節都要注意順序,總結下來就是符合儒家那一套長幼尊卑的順序,一頓飯下來想一想都感覺很累,所以生在帝王家並沒有普通百姓想像的那樣可以任意妄為,相反倒是處處受規矩限制。

這就像現如今的上流社會的貴族禮儀,為的是通過這種繁文縟節樹立起一道普通人難以逾越的門檻。言歸正傳,前文提到的家宴是在乾隆皇帝剛登基不久舉辦的,此時皇子尚且年幼,所以皇帝家宴主要是和妃嬪們在一起。

等到皇帝上了紀大,皇子與後進的妃嬪的年齡差距越來越小,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皇帝的家宴便會分為兩場舉行。

早上,皇帝會先與妃嬪們享受家宴,到了晚上才會與阿哥們共同吃飯。所以我們在影視作品中會發現,清朝皇帝和阿哥們的家庭聚餐往往是在晚上,而且是沒有除皇后外的普通妃嬪的。但也有些編劇為了劇情需要,硬是要讓一些妃嬪也一同出席,這就是明顯的不尊重歷史了。

清朝的宮廷宴席(國宴篇)

清朝的國宴一般在太和殿前舉行,和普通人想像的滿漢全席不同,紫禁城中的國宴定然是滿席,這是滿清統治者對自己祖先和民族歷史尊重,如果在此時此地用了漢席,那麼說不好聽點就是忘本了,甚至這種象徵意義還可能動搖自己的統治根基。

有意思的是太和殿前的國宴,除了皇帝自己那一份是御膳房負責,其餘席位的用餐消費均由參與的各位王公大臣均攤,爵位和品級越高的負責的越多,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告訴這些權貴,滿清的天下並非皇帝一人的天下,而是所以利益集團的江山。

國宴中的滿席分為六等,上面提到的太和殿前舉辦的國宴屬於第四等,但已經是權貴們能享用的最高級別了,因為死者為大,滿席中的前三個等級分別是為死去的帝後、皇貴妃、貴妃和其他妃嬪準備的。

歷史中關於滿漢全席的記載少之又少,為數不多的記載包括清代戲曲作家是李鬥在1764年(乾隆甲申)所著的《揚州畫舫錄》,在書中他詳細記載了一份滿漢全席食單,這是關於滿漢全席的最早記載。

當時的揚州可是全國數一數二的繁華之地,這裡既有滿族的權貴,也有不少漢族官僚,同時還有富甲一方的地方士紳,這些人共同參與的宴席自然要滿漢兼顧。所以我們熟悉的滿漢全席,並非宮廷宴席,而是源自民間的產物。

之所以後世流傳出關於滿漢全席的段子,主要是清末民初時一些文學作品中提到的,對於當時沉浸在「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熱情中的的人們來說,滿漢全席更多是一種貶義詞。直到二十世紀末,伴隨改革開放餐飲文化再次復興以後,滿漢全席才再次披上華麗的外衣,來到眾人面前。

2020.12.13(晚)

注釋1:御膳房隸屬於內務府,在清朝主要負責管理皇帝、后妃及宮中其他皇室成員等人員的飲食及典禮筵宴等事宜。

相關焦點

  • 清朝宮廷最高標準的「滿漢全席」,到底是什麼樣的宴席?
    滿漢全席是正宗的宮廷菜,然而它的來歷卻並不那麼簡單,即使是宮廷中,即使是皇帝,也不是日日都能享用的。 ,這讓我們對滿漢全席的奢侈和精緻有了一個直觀的印象。 滿漢全席這個詞的來源據考證,是從乾隆時期李鬥所書《揚州畫舫錄》中所記錄的一份菜單,這是關於滿漢全席最早的記載。據此,有人推測這是基於當時官場中宴請的程序。 因為清廷官制與其他朝代有很大的不同,清朝皇帝是滿族人,但是統治的區域大部分卻是漢人的居住地。
  • 滿漢全席:紛紜薈萃108道,並非起源於宮廷,而是始於揚州
    「我請您吃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這些菜,真的是滿漢全席的菜品名單麼?而滿漢全席,到底是民間傳說,還是歷史上真的就有這個宴席呢?滿漢全席到底有多少道菜?我們今天就來解密,清代最大場面的滿漢全席,究竟是什麼。滿漢全席,歷史上卻有此宴。興起於清代,是匯集滿族菜與漢族菜之精華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華經典美食大宴。
  • 清朝宮廷最高規格的「滿漢全席」,到底是個怎樣的宴席
    現今,一旦說起豪華宴席這種話題,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傳說中的「滿漢全席」,在傳說中,這是一種清代宮廷最高等級的宴會,菜式融匯滿漢兩系的精華,有鹹有甜,有葷有素,山珍海味,無所不包
  • 滿漢全席:形成的原因及形制,一起了解清朝宴客的最高規格
    【引言】說起美食的集大成者,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四個字:「滿漢全席。」2004年,徐崢與張庭主演了一部電視劇,講述神廚張東官如何在清朝的御膳房闖出一番天地,劇名就叫《滿漢全席》。人們口耳相傳,認為滿漢全席代表了清朝最高的待客規格。傳說滿漢全席融合了滿漢兩家的飲食精華,山珍海味,無所不全。
  • 清朝帝王提倡滿漢平等,那他們做到了嗎?從滿漢全席看滿漢的關係
    對於滿漢全席,很多人並不陌生。有人說它是清宮國宴,席品有108道菜,吃三天三夜才算完。然而無論是皇帝的日常御膳還是宮廷宴席,只有滿席和漢席,並沒有喚作「滿漢全席」的名目。清朝統治者雖然聲稱「不分滿漢,一體眷遇」,實際上卻是「首崇滿洲」。
  • 饕餮盛宴: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聚集滿漢菜系之精華,全席至少有一百零八種,分別是五十四道南菜和五十四道北菜,取材全面,用料精緻,也是滿漢文化碰撞交流之後的完美融合。滿人的宴席最開始是非常簡單,露天席地而坐,開始就餐,非常像現在的野餐形式。清軍入關之後,清朝菜的種類在融合關內菜系特點後開始多樣化,逐漸形成清朝宮廷菜系的獨有風格。
  • 清貴族的饕餮盛宴:滿漢全席,歷史由來已久
    滿漢全席聚集滿漢菜系之精華,全席至少有一百零八種,分別是五十四道南菜和五十四道北菜,取材全面,用料精緻,也是滿漢文化碰撞交流之後的完美融合。 滿人的宴席最開始是非常簡單,露天席地而坐,開始就餐,非常像現在的野餐形式。清軍入關之後,清朝菜的種類在融合關內菜系特點後開始多樣化,逐漸形成清朝宮廷菜系的獨有風格。
  • 滿漢全席原來是這樣!
    滿漢全席原是清代宮廷中舉辦宴會時滿人和漢人合做的一種全席。滿漢全席上菜一般起碼一百零八種(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滿漢全席菜式有鹹有甜,有葷有素,取材廣泛,用料精細,山珍海味無所不包。滿漢全席,是清朝時期宮廷盛宴,既有宮廷菜餚之特色,又有地方風味之精華;突出滿與漢族菜點特殊風味,燒烤、火鍋、涮涮鍋幾乎不可缺少的菜點,同時又展示了漢族烹調的特色,扒、炸、炒、熘、燒等兼備,實乃中華菜系文化的瑰寶和最高境界。
  • 清朝宮廷根本沒有滿漢全席,全是百姓想像的,結果還真做出來了
    「滿漢全席」四個字居然從未在《清史稿》、《清實錄》等皇家檔案中出現過,而最早記錄「滿漢全席」的是民間筆記讀物《揚州畫舫錄》,連皇家正規的文稿都沒有出現,那是不是可以懷疑,宮廷壓根就沒有「滿漢全席」這回事,只是民間老百姓自己臆想出來的呢?
  • 菜譜| 宮廷菜傳人王希富,親身揭密真正的滿漢全席
    宮廷菜有明顯的時間屬性,每個朝代有每個朝代的宮廷菜;現在大家常講的宮廷菜,一般都是指清朝的宮廷菜,這也是本文所談的宮廷菜。提到宮廷菜,人們大多條件反射般想到滿桌山珍海味,真是這樣的嗎?並非如此。王希富糾正稱,宮廷菜在選料、製作方面確實十分講究,但並非全然奢華大菜,它也有很多很通俗、很家常的菜,如煮餑餑(即是指餃子)、大雜燴、麵疙瘩等。
  • 史上最貴的滿漢全席,價值6.8億,菜品卻讓人無從下口
    滿漢全席是清朝時期的宮廷盛宴。幾乎也是中國最高等級的宴席。當時清朝統治者為了彰顯天下一統,特意御廚組織有滿族與漢族等民族的特色菜餚組合而成的全席。這裡面都是天南海北的極品食材,用料精細,是宴席中的極品。主要以東北·、山東、北京、江浙菜為主,食材有犴鼻、魚骨、熊掌、哈什蟆、鰉魚子、猴頭蘑、鹿尾(筋、脯、鞭等)豹胎等珍奇原料等。不同場景主題的滿漢全席菜單不一樣,下面給大家看一下親藩宴席的菜單。上面講了那麼多,只是給大家做一個鋪墊,下面才是今天要隆重介紹的一桌滿漢全席。這桌滿漢全席現,現擺在新疆哈密博物館。
  • 解密︱清朝的「滿漢全席」是什麼樣的?
    其原因也許不難理解,那裡是女真族的老家,這樣或多或少能緩解他們的思鄉之情;另外,儘管強調滿漢一體,但作為統治階級,在如此高規格的宴席上,在天下人面前,還是要對地位有所明確。當然,後來閩粵等地的菜餚,也依次出現在巨型宴席之上。康熙帝66歲大壽時在皇宮內設大宴,並御書「滿漢全席」,成為中國飲食史上登峰造極之作。
  • 解密:清朝的「滿漢全席」是什麼樣的? 歷史
    其原因也許不難理解,那裡是女真族的老家,這樣或多或少能緩解他們的思鄉之情;另外,儘管強調滿漢一體,但作為統治階級,在如此高規格的宴席上,在天下人面前,還是要對地位有所明確。當然,後來閩粵等地的菜餚,也依次出現在巨型宴席之上。
  • 中華美食名宴菜名趣談-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清朝時期宮廷盛宴,是集滿族與漢族菜點之精華而形成的歷史上最著名的中華大宴。既有宮廷菜餚之特色,又有地方風味之精華;突出滿族與漢族菜的特殊風味,燒烤、火鍋、涮涮鍋幾乎不可缺少的菜點,同時又展示了漢族烹調的特色,扒、炸、炒、熘、燒等兼備。滿漢全席,分為六宴,均以清宮著名大宴命名。匯集滿漢眾多名饌,擇取時鮮海味,搜尋山珍異獸。
  • 【有關吃的成語小科普】中國頭等筵席——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是興起於清代的一種大型宴席,既有宮廷菜餚之特色,又有地方風味之精華;突出滿與漢族菜點特殊風味,燒烤、火鍋、涮涮鍋幾乎不可缺少的菜點,同時又展示了漢族烹調的特色,扒、炸、炒、熘、燒等兼備滿漢全席原是清代宮廷中舉辦宴會時滿人和漢人合做的一種全席。滿漢全席上菜一般起碼一百零八種(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滿漢全席菜式有鹹有甜,有葷有素,取材廣泛,用料精細,山珍海味無所不包。
  • 《二毛的老菜譜》第1期:正宗的四川滿漢全席要吃三天三夜?
    (左)《四川滿漢全席》,1986年5月,四川烹飪專科學出品。(右)《成都滿漢全席》由孔道生和張松雲兩位老師傅口述,成都市東城區的商業局飲食中心店指派專人負責記錄整理。另一本《四川滿漢全席》是由四川烹飪專科學推出,時間在1986年5月。這本是在《成都滿漢全席》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有關滿漢全席的附加內容。實際上,這兩本主要都是介紹成都的滿漢全席。
  • 徐克有部電影至今未拍,敲定張國榮主演,談劇本當天傳來死訊
    徐克早年籌備了一部電影,劇本是量身為張國榮打造的,男主人選也是張國榮,因為張國榮的去世,這部電影至今未開拍,徐克不願意拍,因為他覺得沒人能替代張國榮。2003年,張國榮的抑鬱症非常嚴重了,情緒常常會失控,身邊的朋友都非常擔心他。
  • 經典滿漢全席是什麼樣?今天總算開眼界了!
    前年,京城餐飲名店花家怡園經過2年的研發,將清代皇宮的「滿漢全席精品宴」重現餐桌!而製作者,就是——王希富老先生!滿漢全席對餐具器皿要求尤其精緻!行話叫「吃傢伙」,吃的不是飯!吃的是古董!一桌餐具超過30萬人民幣!景德鎮指定的名窯陶瓷,清宮後人收藏的瓷碗,拿起這些餐具,手可千萬不能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