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漢全席:形成的原因及形制,一起了解清朝宴客的最高規格

2020-12-18 劉叔叔說歷史

【引言】說起美食的集大成者,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四個字:「滿漢全席。」2004年,徐崢與張庭主演了一部電視劇,講述神廚張東官如何在清朝的御膳房闖出一番天地,劇名就叫《滿漢全席》。人們口耳相傳,認為滿漢全席代表了清朝最高的待客規格。傳說滿漢全席融合了滿漢兩家的飲食精華,山珍海味,無所不全。

那麼歷史上真正滿漢全席到底是什麼樣的,它又是怎樣在清朝出現的,這一切要從清軍入關說起。

01一、形成滿漢全席的社會原因

在清軍入關之前,滿人對宴席的規格是沒有漢人那麼講究的。一般在狩獵之後舉行宴會,以獸皮為席,大家圍坐在一起,露天野地,席地而餐。《滿文檔案》中記載了滿族貴族們的宴會文化,很少使用桌椅。就連首領請客,也不過是擺十幾張桌子,用來放牛羊肉和削肉的刀。

一直到天命七年,為了促進滿漢融合,努爾哈赤下了一道諭旨,嚴禁滿人欺壓漢人,官府應當一視同仁。這道諭旨使得滿漢兩族的關係走向了一個好的開始,滿漢兩族之間的文化也開始相互滲透,其中就包括飲食文化。

1644年,清軍入關,清王朝仿製明王朝,在皇宮裡設置了一個專管膳食的機構,也就是御膳房。御膳房將滿族的飲食結合漢族的特色,做出了獨特的清宮菜。滿族的宴席文化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在當時舉行的宴會上,已經有了滿席和漢席的區別。

《欽定光祿寺則例》中記載,滿席分為六個等級,第一等花費最多,一席在八兩銀子,是清朝待客比較高的規格之一,一般用於統治者身故之後的宴會。第六等花費最少,一席在二兩二分銀子,主要用於普通的賜宴。漢席則分為五個等級。

02二、滿漢全席形成的直接原因

努爾哈赤「滿漢一家親」的理念為滿漢全席的出現提供了環境,乾隆直接推動了滿漢全席的產生。經過康熙和雍正兩代的統治,清王朝國泰民安,國力達到了鼎盛時期,乾隆認為這是努爾哈赤奉行的「滿漢一家」導致的成果,因此更加尊崇對漢族的綏靖政策,也更加注重實行「滿漢一家親」的理念。滿漢全席可以說是綏靖政策的產物。

乾隆在延續先輩「滿漢一家」的政策上進一步發展,他推行漢學,編撰《四庫全書》,大力推廣漢族文化,這其中就包括漢族飲食。另一方面,乾隆年間清朝正值鼎盛時期,乾隆在飲食上也格外的講究。御膳房的宮人們也多了起來,滿族的廚師、漢族的廚師,甚至蒙古族的廚師一批批進入皇宮。加上乾隆多番南巡,對南方菜格外喜歡,淮揚菜系因此進入北京。致使清宮菜中的漢族風味兒越來越濃,進一步促進了滿漢菜系的融合。

乾隆本人對吃有很深的研究,他執政時經常出巡,在各個省市都留下了出巡的足跡。而接待乾隆的地方官員要考慮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招待乾隆。既要展示出地方的特色,也得讓乾隆吃的慣,因此就選擇滿漢同席的形式。

上行下效,乾隆的餐桌上漢族菜式越來越多,官員和其他滿族貴族自然爭相效仿。且乾隆時期官宴盛行,大大小小的宴會數不勝數。滿族官員宴請漢族官員時,一般會為了遷就客人選擇漢族的宴席;而漢族官員宴請滿足官員時也是如此,以滿族菜為主。但時間一長,總會招來非議,認為滿漢均有「忘本」的意味。

官員們為了不得罪漢滿兩族,也為了堵住悠悠之口,就在宴會上將漢族菜與滿族菜結合起來。官員們都這樣做,下面的百姓自然會效仿他們的舉動,滿漢同席漸漸風靡一時。

03三、滿漢全席的形式

一般認為滿漢全席一共108道菜,但其實滿漢全席原本一共有三百多道菜。康熙皇帝過六十六歲的大壽時,曾宴請百官,為漢族與滿族特設三天一共六宴。宴席上滿漢同席,有三百多道美味佳餚,各種山珍海味匯於一席。這場宴席過後,滿漢全席名噪一時。

從選材到製作再到登席,每一步都非常講究。滿漢全席分兩席,內席和外席。宮內舉行滿漢全席時只有皇室成員和有功之臣才能參加;即使是在宮外舉行滿漢全席,參加的也是一二品的大臣,參加宴會時的著裝也非常考究,大臣們需要按照官位品級入場,穿官服佩朝珠。

盛菜的器皿一般是黃銅製成的,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放菜,下層用酒燃著小火。盛湯的餐具則是錫制的,不分上下分內外。內層放湯,外層放沸水,保證菜餚在宴會中一直保持溫熱。

雖說是滿漢全席,代表著滿漢一家,但官員們有一個約定俗成的習慣,第一道菜一定是吃滿族菜餚,以此表達對清朝統治者的尊敬。進入宴會廳後,樂師們會先奏樂,賓客們坐下後先用點心,等到所有賓客到齊後才會上大菜。滿漢全席並不是一道一道上菜,而是一席一席上,整個宴會過程中一共要上四席桌面,俗稱「翻桌」。

建國之後滿漢全席就很少出現了,1977年日本一家電視臺花重金請香港一家酒樓重現滿漢全席,這場滿漢全席只有民國傳下來的108道菜了。籌備工作持續了三個月,一共調動了160多人才製作完成。由於有些菜譜失傳,有些食材已經成為了國家保護動物,這場滿漢全席與清朝時期的滿漢全席相差甚遠。

【結語】眾人追捧的滿漢全席幾乎是清王朝待客的最高規格,也是清宮菜的集大成者。它代表的不僅僅是菜,還是清王朝對滿漢一體的推崇,以及中國古代宴席文化的頂峰。翻開滿漢全席的菜譜,就能看到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

《欽定光祿寺則例》

《周禮》

《揚州畫舫錄》

相關焦點

  • 清朝的宮廷宴席是什麼樣子?別被徐克電影《滿漢全席》騙了
    1995年由徐克執導的電影《滿漢全席》(又名《金玉滿堂》)是一部十分經典的影片,除了張國榮與袁詠儀等人的精彩演繹,其中豐富的中國飲食文化也是一大亮點。這部電影的名字,便是源自劇中提到的關於清朝滿漢全席的典故,話說清朝皇帝為了彌合滿漢矛盾,於是便下令在宮廷中舉辦兼有滿漢兩個民族飲食特點的宴會,因菜品豐富,規格較高,所以俗稱滿漢全席。乍一看這是一個很美好的故事,民族文化大融合,一派欣欣向榮的和諧景色,只可惜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這個典故其實是導演和編劇杜撰的。
  • 《二毛的老菜譜》第1期:正宗的四川滿漢全席要吃三天三夜?
    (左)《四川滿漢全席》,1986年5月,四川烹飪專科學出品。(右)《成都滿漢全席》由孔道生和張松雲兩位老師傅口述,成都市東城區的商業局飲食中心店指派專人負責記錄整理。另一本《四川滿漢全席》是由四川烹飪專科學推出,時間在1986年5月。這本是在《成都滿漢全席》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有關滿漢全席的附加內容。實際上,這兩本主要都是介紹成都的滿漢全席。
  • 清朝宮廷最高規格的「滿漢全席」,到底是個怎樣的宴席
    現今,一旦說起豪華宴席這種話題,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傳說中的「滿漢全席」,在傳說中,這是一種清代宮廷最高等級的宴會,菜式融匯滿漢兩系的精華,有鹹有甜,有葷有素,山珍海味,無所不包
  • 如果能夠穿越,希望送我去清朝,嘗一嘗垂涎已久的滿漢全席!
    如果能穿越,我還是想去清朝看看,不是去做娘娘,不是去後宮搞什麼宮鬥,而是想去嘗嘗那流傳至今、聞名天下的「滿漢全席」,感受下清朝時期的民風民俗,以及那濃濃的煙火氣。曾經看過一些關於清朝時期的飲食書籍,深深地覺得,比起中國其他朝代來說,生活在清朝的百姓,在吃這件事情上,還是很幸福的。
  • 清朝宮廷最高標準的「滿漢全席」,到底是什麼樣的宴席?
    滿漢全席是正宗的宮廷菜,然而它的來歷卻並不那麼簡單,即使是宮廷中,即使是皇帝,也不是日日都能享用的。 每逢過年節和各類生老病死的喜慶或紀念的時候,他們都要宰豬,然後和親朋好友一起吃肉,並且用豬肉獻祭祖先,豬肉被看做是福氣和富有的象徵。 因此入關前滿人即使宴席的形制也非常簡單,主要都是以各類家禽和豬肉為食材,而且烹調的方法也很單一。
  • 清朝帝王提倡滿漢平等,那他們做到了嗎?從滿漢全席看滿漢的關係
    對於滿漢全席,很多人並不陌生。有人說它是清宮國宴,席品有108道菜,吃三天三夜才算完。然而無論是皇帝的日常御膳還是宮廷宴席,只有滿席和漢席,並沒有喚作「滿漢全席」的名目。清朝統治者雖然聲稱「不分滿漢,一體眷遇」,實際上卻是「首崇滿洲」。
  • 饕餮盛宴: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聚集滿漢菜系之精華,全席至少有一百零八種,分別是五十四道南菜和五十四道北菜,取材全面,用料精緻,也是滿漢文化碰撞交流之後的完美融合。滿人的宴席最開始是非常簡單,露天席地而坐,開始就餐,非常像現在的野餐形式。清軍入關之後,清朝菜的種類在融合關內菜系特點後開始多樣化,逐漸形成清朝宮廷菜系的獨有風格。
  • 滿漢全席:紛紜薈萃108道,並非起源於宮廷,而是始於揚州
    「我請您吃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這些菜,真的是滿漢全席的菜品名單麼?而滿漢全席,到底是民間傳說,還是歷史上真的就有這個宴席呢?滿漢全席到底有多少道菜?我們今天就來解密,清代最大場面的滿漢全席,究竟是什麼。滿漢全席,歷史上卻有此宴。興起於清代,是匯集滿族菜與漢族菜之精華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華經典美食大宴。
  • 清朝宮廷根本沒有滿漢全席,全是百姓想像的,結果還真做出來了
    清朝建立後,滿人一方面要維持自身民族性,一方面又需要漢人的文明幫助改革、鞏固皇權,因此清朝官員中,滿人漢人都有重要的地位,於是在官員聚餐時就很難平衡吃食的安排,由此就誕生了「滿漢席」,由一開始的「滿漢分食」演變成了「滿漢同席」。同一桌吃飯,餐桌上滿席漢席都有,官員們想吃哪個吃哪個,兩族人在一張餐桌上沒了猜忌、沒了攀比,偶爾還能換換口味,這樣聚在一起就其樂融融了。
  • 滿漢全席原來是這樣!
    滿漢全席原是清代宮廷中舉辦宴會時滿人和漢人合做的一種全席。滿漢全席上菜一般起碼一百零八種(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滿漢全席菜式有鹹有甜,有葷有素,取材廣泛,用料精細,山珍海味無所不包。滿漢全席,是清朝時期宮廷盛宴,既有宮廷菜餚之特色,又有地方風味之精華;突出滿與漢族菜點特殊風味,燒烤、火鍋、涮涮鍋幾乎不可缺少的菜點,同時又展示了漢族烹調的特色,扒、炸、炒、熘、燒等兼備,實乃中華菜系文化的瑰寶和最高境界。
  • 清貴族的饕餮盛宴:滿漢全席,歷史由來已久
    滿漢全席聚集滿漢菜系之精華,全席至少有一百零八種,分別是五十四道南菜和五十四道北菜,取材全面,用料精緻,也是滿漢文化碰撞交流之後的完美融合。 滿人的宴席最開始是非常簡單,露天席地而坐,開始就餐,非常像現在的野餐形式。清軍入關之後,清朝菜的種類在融合關內菜系特點後開始多樣化,逐漸形成清朝宮廷菜系的獨有風格。
  • 清朝統治者用它來提醒不要忘記尚武精神,史上拍賣價格最高的扳指
    清朝的統治者是知道明朝被擊敗的原因的,所以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尚武之精神,他們除了經常在木蘭圍場舉行皇家狩獵活動之外,還通過一個小小的東西來提醒自己,這個小東西就是扳指。文扳指 嘉慶御用款白玉扳指 故宮藏一般人只知道扳指是一個佩戴在大拇指上的裝飾用的東西,其實,扳指本來是一種武器,它是射箭時用的一種器具。
  • 天下第一宴:滿漢全席
    而「翻臺」的結果,致使製作滿席和漢席的廚師間相互展開競賽,並汲取對方所長,以求席桌更為精美,嗣後,人們遂將兩席的饌餚去蕪存精拼一席,故有「滿漢全席」之名。 由於歷史原因,有正式記錄的滿漢全席菜單已經遺失。目前在坊間,關於滿漢全席, 有各種說法,不一而同。
  • 清朝八旗子弟的八旗是怎麼形成的?哪個旗等級最高?
    恰巧和珅是正紅旗,金大菸袋也是正紅旗,和珅立刻下跪給老主子請安,而這正紅旗就為清朝八旗之一,和珅怕金大大菸袋也說明在八旗裡等級很分明清朝八旗除了正紅旗還有哪幾旗?先說八旗的「旗」的由來,這要從清朝入關前說起,清朝前身後金建立者努爾哈赤是(滿族)女真人,本是遊獵民族。
  • 劉銘傳墓園參照清朝一品官規格
    劉銘傳墓園的總體布局,是遵照清朝官員墓葬制度——一品官員的墓葬規格修建,總佔地3.34公頃,垂直高差146米,設有壁照、三省橋、一道門、神道、牌樓、碑亭、華表、石像生、享堂、祭祀廣場等,墓室就坐落於祭祀廣場的中間。  因為墓室在安放劉銘傳遺骨後將被封閉,因此此前曾有設計者建議在墓室安放閉路攝像探頭,以便供後人憑弔時瞻仰。但是因為一些傳統因素的原因,這一方案最終被取消。
  • 滿漢全席現瀋陽 盤點美食的俘虜豪華菜單
    滿漢全席原為清朝時期宮廷盛宴。既有宮廷菜餚之特色,又有地方風味之精華;突出滿與漢族菜點特殊風味,燒烤、火鍋、涮涮鍋幾乎不可缺少的菜點,同時又展示了漢族烹調的特色,扒、炸、炒、熘、燒等兼備,實乃中華菜系文化的瑰寶和最高境界。滿漢全席共有108道菜,其中:參芪燉白鳳,千層蒸糕,龍井竹蓀更是菜單中的極品菜。
  • 解密︱清朝的「滿漢全席」是什麼樣的?
    其原因也許不難理解,那裡是女真族的老家,這樣或多或少能緩解他們的思鄉之情;另外,儘管強調滿漢一體,但作為統治階級,在如此高規格的宴席上,在天下人面前,還是要對地位有所明確。當然,後來閩粵等地的菜餚,也依次出現在巨型宴席之上。康熙帝66歲大壽時在皇宮內設大宴,並御書「滿漢全席」,成為中國飲食史上登峰造極之作。
  • 史上最貴的滿漢全席,價值6.8億,菜品卻讓人無從下口
    滿漢全席是清朝時期的宮廷盛宴。幾乎也是中國最高等級的宴席。當時清朝統治者為了彰顯天下一統,特意御廚組織有滿族與漢族等民族的特色菜餚組合而成的全席。這桌滿漢全席現,現擺在新疆哈密博物館。有天下第一宴之美稱。這桌滿漢全席一共有1088道菜,這桌菜的估價在6.8億人民幣。那麼其有何獨特之處,價值如此高昂,卻只能看不能吃。因為他們都是硬菜,像石頭一樣硬的菜。「天下第一宴」佔地222平方米,其桌子直徑16.8米大家知道新疆盛產各類奇石,哈密也是其實的主要產地之一,這裡有很多戈壁石,瑪瑙石。
  • 解密:清朝的「滿漢全席」是什麼樣的? 歷史
    世俗所謂「滿漢全席」的珍品,大部分是黑龍江地區特產(或出產),如魚骨、鰉魚子、猴頭蘑、熊掌、哈什蟆、鹿尾(筋、脯、鞭等)、豹胎以及其他珍奇原料等。其原因也許不難理解,那裡是女真族的老家,這樣或多或少能緩解他們的思鄉之情;另外,儘管強調滿漢一體,但作為統治階級,在如此高規格的宴席上,在天下人面前,還是要對地位有所明確。當然,後來閩粵等地的菜餚,也依次出現在巨型宴席之上。
  • 【熱點】和珅舊宅奢華如皇宮,其主體宮殿銀安殿的屋頂形制為何僅用「單簷綠頂」
    和珅舊宅奢華如皇宮,其主體宮殿銀安殿的屋頂形制為何僅用「單簷綠頂」?    因為在古代封建社會中,等級制度森嚴,傳統建築從形制、色彩、規模、結構、部件等各方面均需嚴格遵照傳統等級禮法,和珅縱然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利,更有富可敵國的錢財,在封建禮制下也是不能逾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