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漢全席憶京華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2021-02-23 央廣網

飲食對於中國人而言,從來都不是為了簡單地果腹。從食材的獲取到烹飪的過程再到菜品的名稱、就餐的儀式,幾乎每一味食物都蘊含著我們民族的習慣、性格甚至思想和哲學。然而,民俗的流變、健康的理念、環境的影響、傳承的斷檔卻讓曾經的一些美食如今在餐桌上越來越難覓蹤跡了。從滿漢全席到徽州糕餅,從水席到盆菜,當美食的記憶漸行漸遠,遺憾的絕不僅僅是口腹之慾。尋找美食,傳承文化,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這一季聚焦中華美食。今天推出第二篇:《滿漢全席憶京華》。

在大多數中國人的認知裡,雖然從來沒有親眼見過滿漢全席,但總覺得大抵與徐克電影《滿漢全席》裡介紹的並無二致。總歸是,山珍海味,珍饈美餚,皇家氣象,是為中華飲食之巔峰。

羅漢大蝦——蝦頭油燜、蝦尾油炸。

於鵬:羅漢蝦其中一吃是炸,包裹著蝦泥子,把蝦仁打成蓉,加上蛋清,抹在下尾巴上。另外,蝦的頭部要燜。……

於鵬,北京老字號慶雲樓的行政主廚,曾在著名的仿膳飯莊學廚。

資料圖:慶雲樓。

於鵬:燜要十分鐘左右,把比較稀的汁收得比較濃稠了。這個菜我們平時不做,只有滿漢席宴會才做。

蝦頭油燜, 色澤紅亮,甜鹹適口;蝦尾油炸,金黃澄亮,外酥裡嫩。9隻蝦,兩種吃法,中間由雕刻的鳳凰盤飾分隔。上紅下黃,外形凸起似袒腹大肚羅漢,取十八羅漢之意。這是傳說中的「滿漢全席」中的一道菜品,但是於鵬並沒見過真正的滿漢全席。

楊冬冬算是第四代仿膳宮廷菜傳人,37年前開始學廚,比於鵬高兩個輩分。他曾參與過兩次復刻所謂「滿漢全席」。但楊師傅說,其實滿漢全席真正什麼樣,他的師傅也沒見過。

「什麼叫滿漢全席,知不知道?滿漢全席的菜單一共是108道菜,它分三天三夜6道筵席……」

資料圖:電視劇《金玉滿堂》劇照

在大多數中國人的認知裡,雖然從來沒有親眼見過滿漢全席,但總覺得大抵與徐克電影《滿漢全席》裡介紹的並無二致。總歸是,山珍海味,珍饈美餚,皇家氣象,是為中華飲食之巔峰。

然而,故宮方面曾明確,「滿漢全席」在清朝宮廷並不真實存在。在記錄清朝法規的大清會典中,歷史學家們從未找到過「滿漢全席」一詞。

有一種說法是,清乾隆年間,李鬥所著《揚州畫舫錄》中,記錄了一份菜單,稱其「所謂滿漢席也」。據文化學者韋明鏵考據,在揚州滿漢席曾是官場菜。

韋明鏵:它主要是說乾隆皇帝南巡的時候,揚州鹽商和官方會準備這樣一份豐盛的宴席,來招待皇上。皇帝走了以後,也會舉辦這樣的宴席。通常作為一種厚禮贈送給路過揚州的一些達官貴人。

楊師傅說,滿漢全席的菜單其實更多地是通過師承、文獻發掘而形成的。

楊師傅:回不去了,只是靠記載,只能是這麼一個叫法「滿漢全席」。

上世紀80年代,位於後海的仿膳飯莊應外賓的要求就曾經復刻過滿漢全席。那時候,楊師傅還是小學徒,只能幫著準備食材。

楊師傅:那陣廚房應該是三四十人吧,準備了在一個月左右。我當時包個鹿皮、分割肉啊,長見識。壓力非常大,老得問師傅,問煩了算,「是不是從這下刀啊」……

說起最終呈上的那桌佳餚,楊師傅至今仍感嘆不已……

楊師傅:這個金碧輝煌的,非常耀眼。每個盤子底下要帶金託兒。再加上黃臺布一襯,非常豪華。金光耀眼,要那效果麼。

於鵬:而且,菜品的功也特別精細。比如,蛤蟆鮑魚做出來就像一個小蛤蟆。做工精細,再加上盤飾,宮廷菜的氣派就一下體現出來了。

不過,這樣的復刻也只有過有限的幾次,大多是出於研究和外賓的要求。如今,想要在餐桌上體味這樣的宮廷氣象,已沒有可能。原因之一就是食材。

於鵬:像抓炒駝峰,那東西就很難吃啊,就是塊油嘛,而且特別得羶。確實是好東西,但是吃上非常費勁。那炒的過程當中「嘣」啊,炸塊大油那是什麼勁頭兒啊,乒了乓啷。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兒、燒子鵝、滷煮鹹鴨、醬雞、臘肉、松花、小肚兒、晾肉、香腸……

資料圖:相聲《報菜名》

相聲《報菜名》的這段菜譜據說就來自滿漢全席。包括《揚州畫舫錄》記載在內的,流傳的滿漢席或宮廷菜的菜品中,不乏珍貴食材。熊掌、猩唇、駝峰、鹿尾……原本的食材,如今有些已經禁止捕獵或食用,菜品也就隨之消失了。

於鵬:發熊掌、拔熊毛,這些只能是在技藝裡了。像熊掌現在有替代品:有個模子,做的蛋皮,裡面包上什麼的,是個熊掌的形狀,它不是那麼回事兒。倒不如不恢復。

清代文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寫道,「豆腐得味,遠勝燕窩,海菜不佳,不如蔬筍」。

宮廷菜講究,但老師傅們說,這不是單靠食材名貴,更是靠蘊含在食物當中的那份文化。

於鵬:二三十年前一人500元,合一個人一個月工資了。這就要走席面,有滿漢的形式了。衝著「滿漢全席」的名氣,感受一下這文化。中國這文化就是一個吃的文化。

而如今,在於鵬看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像自己的老顧客宋老先生那樣會吃的,少了。

於鵬:誰吃飯還提前好幾天去預定?打一電話恨不得馬上就吃上。宋老先生來了以後不點菜,先找廚師長聊天問問傳承,對了才吃,不對,走。首先要好吃,再有傳承、文化。

會吃的少了,會做的也少了。跟於鵬學廚時間最長的徒弟學了7年多,現在也已經走了。而7年時間,師爺那輩兒的楊師傅,剛剛能上灶。

於鵬:將來不會再有一個徒弟跟在你身邊學十年、二十年的了,傳承就成問題。

楊師傅:一代代越傳越輕。

於鵬:都這麼繞世界跑,這給3000那給4500,走了。我覺得現在是一過程,老東西可能面臨被淘汰。

從慶雲樓窗口望去,什剎海的景色盡收眼底。先有什剎海,後有北京城。環繞四周的恭王府、醇親王府的飛簷鬥拱依然提醒著這裡曾經的富貴、繁華。只是,岸邊環繞的酒吧,各色風味的餐館,會讓「滿漢全席」成為越來越久遠、越來越模糊的傳說吧?

如果按照滿漢全席的傳說,這一吃,就要吃三天、六頓。我想,這樣馬拉松式的吃下來,邊際滿足感會無情地下降,想必,菜餚是真得好。

誰想,「宮裡頭」說了,清代在皇宮裡只有滿席,在宮外會有漢席。滿席和漢席在宮裡並沒能同框。而今,民間小吃入駐宮廷菜單,皇家吃食走進尋常人家。美食的香氣,是宮牆擋不住的。像是豌豆黃兒,一不小心,就吃到了「滿漢席」。

看著各種版本滿漢席菜單中的菜品。熊掌、猩唇、駝峰,一系列珍奇食材不管用什麼做法,基本都是菜單標配。不免好奇,這東西怎麼吃?

果然,採訪中,楊師傅說,有些菜,就是吃一個「奇」了。像抓炒駝峰,他評價是,「那東西就很難吃」,就是塊油,而且特別羶。烹調這塊油的過程,也是乒了乓啷,非常費勁。聽到這裡,自己心裡吃不上的怨念就消散了幾分。

一個肉沫燒餅就能讓慈禧動心,早點攤都看到了崛起的希望。

圓夢燒餅

相傳,慈禧有天晚上做了個夢,夢中吃到一種夾著肉沫的燒餅,很是美味。醒來後,她沒有對任何人說起。巧了,當天用膳時,竟就吃到了這種燒餅。慈禧吃美了,就問是誰做的。太監稟告說,出自一個叫趙永壽的御廚之手。慈禧一聽,更高興了,因為「永壽」代表著「永遠健康長壽」,就下令賞賜這位御廚。

流傳下來,就叫了「圓夢燒餅」,有祝願食客夢想成真之意。

抓炒裡脊

作為「宮廷四大抓炒」之首,這個菜的名字卻起的有點隨意。

這又是一個和慈禧有關的傳說。簡而言之,就是慈禧又意外地讚賞了一道菜。稟報菜名的人,不知道這菜叫什麼,就隨口念叨、回憶做菜場景,說「裡脊肉,抓抓炒炒……抓炒裡脊!」這次,做菜的廚師姓「王」。慈禧就賜封「抓炒王」。

糖醋、大甜酸、小甜酸,楊師傅、於師傅告訴這是不一樣的。他們的師傅也告訴他們這都有區別。到底這區別在哪兒?自己嘗、自己做、自己練、自己悟。

袁枚說,廚者偷安,吃者隨便,皆飲食之大弊。

千年水席今安在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感動 | 麵包和愛情,都會有的!

圍觀 | 對不起,我準備辭職了

策劃編審:高巖、王磊

記者:劉飛、龐丹陽、錢成(見習記者) 

播講:蘇揚

音頻製作:王敏

攝像、剪輯:張海振

本期編輯:朱虹、熊瑋

註: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千年水席今安在?》攝像、剪輯:黃一博


相關焦點

  • 滿漢全席憶京華|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尋找美食,傳承文化,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這一季聚焦中華美食。央廣網製作,攝像、剪輯:張海振羅漢大蝦,蝦頭油燜、蝦尾油炸。這是傳說中的「滿漢全席」中的一道菜品,但是於鵬並沒見過真正的滿漢全席。楊冬冬算是第四代仿膳宮廷菜傳人,37年前開始學廚,比於鵬高一個輩分。他曾參與過兩次復刻所謂「滿漢全席」。但楊師傅說,其實滿漢全席真正什麼樣,他的師傅也沒見過。
  • 盆菜香裡敘親情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尋找美食,傳承文化,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這一季聚焦中華美食。黃燦華:盆菜啊、祭祖啊,一直有這樣的文化。如果一個地方,城市改造也好更新也好,如果沒有一個中心點,一個宗族就走散了。2002年元宵,結果很多宗親啊,東南亞啊、香港啊,很多我們的僑胞都說我們要去看看熱鬧。結果我們那年辦了5000多桌。
  • 草裡藏珠九門頭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從食材的獲取到烹飪的過程再到菜品的名稱、就餐的儀式,幾乎每一味食物都蘊含著我們民族的習慣、性格甚至思想和哲學。然而,民俗的流變、健康的理念、環境的影響、傳承的斷檔卻讓曾經的一些美食如今在餐桌上越來越難覓蹤跡了。從滿漢全席到徽州糕餅,從水席到盆菜,當美食的記憶漸行漸遠,遺憾的絕不僅僅是口腹之慾。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時光縫出的優雅
    11月30日起,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推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 耳順始做壽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習俗季
    在現代生活中,圍繞做壽的一些禮儀消失了,禮儀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淡忘了。做壽變得簡單,甚至異化成做樣子、交份子。這一流傳千年的習俗還會保有曾經閃亮的文化印記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習俗季,今天請看《耳順始做壽》。「牡丹競放笑春風,喜滿華堂壽燭紅。
  • 遙望洞庭山水色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生態季
    去年(2010年)的這個時候,洞庭湖水應該在我頭頂上方3.5米到4.5米處。根據衛星遙感數據,原來洞庭湖汛期的水面面積大概有2800到3900平方公裡,而今年(2011年)它只有390平方公裡左右。湖廣熟,天下足。魚米之鄉衍生了繁盛的文化,更聚集了稠密的人口。人們依水而居,也向湖水無盡索取。
  • 盆菜香裡敘親情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飲食對於中國人而言,從來都不是為了簡單地果腹。
  • 耳順始做壽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習俗季
    中國幾千年文明流淌,傳衍出繁花似錦的習俗禮儀,在一定的社會文化區域內,很多習俗變成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和規範,甚至是道德與法律的基礎。然而,隨著自然環境、社會觀念的變遷,一些流傳於民間的習俗正漸漸消逝,其間承載的文化意味和民族精神,也在消散,令人扼腕!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尋找美食,傳承文化,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這一季聚焦中華美食。4月的洛陽,牡丹盛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水席技藝傳承店中華老字號「真不同」張元純:原來洛陽深厚的文化由於經濟的凋敝,就沉澱到了民間。
  • 清朝「滿漢全席」的政治寓意
    因為光緒後習謂「滿漢全席」,這從光緒年代的一些文籍中能窺出端倪,如被魯迅稱為「較近於寫實」的《海上花列傳》、見聞實錄《庚子西狩叢談》裡,都有「滿漢全席」的記謂。「滿漢席」何以由「大」變「全」?這又與慈禧的膳事行為密切相關。自乾隆朝開始,官場的宴舉已有攀附皇帝的風氣,並染化民間。這也與乾隆要彰顯「盛世」、提倡「官民同俗」有關。
  • 「滿漢全席」裡面到底有什麼東西?
    (滿漢全席示意圖)清軍入關後為保持民族特性,順治、康熙年間,在宴賞滿漢官吏時,嚴格區分滿席、漢席,滿官用滿席,漢官用漢席,不得混淆,滿漢等級通過官方筵席的方式得以限定。但入關後的滿民族勢必要受到漢族文化的薰染,尤其在飲食文化上,漢文化更是頗具影響力,所以滿漢席逐漸走向合席。
  • 【中華餐飲文化】帶你了解「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簡介滿漢全席,菜點精美,禮儀講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獨特風格。滿漢全席,分為六宴,均以清宮著名大宴命名。匯集滿漢眾多名饌,擇取時鮮海味,搜尋山珍異獸。全席計有冷葷熱餚一百九十六品,點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計餚饌三百二十品。合用全套粉彩萬壽餐具,配以銀器,富貴華麗,用餐環境古雅莊重。席間專請名師奏古樂伴宴,沿典雅遺風,禮儀嚴謹莊重,承傳統美德,侍膳奉敬校宮廷之周,令客人流連忘返。全席食畢,可使您領略中華烹飪之博精,飲食文化之淵源,盡享萬物之靈之至尊。
  • 家譜傳家風致我們終將消逝的文化印記習俗季
    如今,也許只有在一些鄉村,還保留了這一文化習俗,修譜人也大多是老人,他們走了,誰再來接續呢?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習俗季,今天播出第五篇:《家譜傳家風》。山西原平上院村辛根蘭家辛存壽:我們的舊家譜是1941年修的,辛根蘭的爺爺辛在勤和我爺爺辛兆仁他們兩個人為主,修成了家譜。到了2002年,我們又開始修。
  • 大開眼界的經典滿漢全席
    據說,花家怡園請到做「滿漢全席」的這位王希富老先生,古稀之年的他出身名廚世家,外祖父陳光壽曾是清宮御膳房廚師,為滿清御廚中的「陳漢軍」;父親王殿臣曾是清末民初京城致美齋名廚;兄長、舅舅都是名廚、明堂,是御廚真正的傳人。
  • 美麗繡娘丨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還有多少人耐得住寂寞,願意傳承刺繡的文化血脈呢?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職業季,今天播出第三篇:《美麗繡娘》。我們這個年齡還是承上啟下。如果再過10年,我們也老了,就斷掉了。中國美術館,姚建萍的刺繡作品正在展出,那些世界名畫精細到了極致,難以想像是一針一線繡出來的。
  • 菜譜| 宮廷菜傳人王希富,親身揭密真正的滿漢全席
    他出身於御廚世家,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深有研究,尤其對宮廷菜和滿漢全席知之甚多。近十幾年來,他向弟子講授了九百多道宮廷菜,並復原了「滿漢全席」,被奉為宮廷菜傳人。讓他來為我們撥開歷史的迷霧,講一講宮廷菜和滿漢全席。宮廷菜傳人清代御廚後人王希富是御廚後人,外祖父陳光壽一族世代在宮裡做御廚。
  • 滿漢全席笑了!
    ‍ 滿漢全席,全名為「滿漢燕翅燒烤全席」,是流傳至今的最牛宴席。 滿漢全席起源於清乾隆年間,最初是清代皇帝的餐桌統戰工具。已經深度漢化的大美食家乾隆皇帝,非常喜愛漢族美食,但是又不可忘滿族飲食文化根本。
  • 【真正的滿漢全席!】
    說法一    「滿漢全席」這一名稱來源於一段相聲。滿漢全席」規模龐大,萊餚豐盛,製作程序複雜,工藝頗為考究。該席桌博採燒烤、燕菜、鮑魚、海參、魚翅等高級席之精華;襄括點心中油、燙、酥、仔、生、發等六種面性;施展立、飄、剖、片等二十餘種刀法;匯聚蒸、炒、燒、燉、烤、煮等烹技;輔助以冷碟中橋形、扇面、梭子背、一順風、一匹瓦、城牆垛等十數種鑲法;襯墊以規格齊全、形狀各異的碗、盞、盤、碟等餐具於一席,可謂集烹飪技藝之大成。
  • 老盛京 | 從「火鍋」到「滿漢全席」?
    說起:「滿漢全席」
  • 清宮御膳中真的有「滿漢全席」嗎
    作為中國最著名的古典宴席,「滿漢全席」以國儀講究、菜餚精美,技藝精湛而馳譽中外。傳說它最初在清代宮廷產生,當時是作為權力象徵出現的,要體現出皇家氣派,而後在追求皇家飲食文化的體驗和誇富心理的驅使下流行於民間。皇帝肚裡能盛飯「宰相肚裡可撐船」,這是人所共知的一句俗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