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衍生了無數燦爛的文化,然而滄海桑田,生態的巨變,又讓曾經鮮明的文化印記逐漸消隱。從敦煌到草原,從泉城到洛陽,從洞庭到渤海,每一個地方,都有著深厚的文化之根,也有著隱隱的文化之痛。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這一季聚焦「生態」,今天請看《遙望洞庭山水色》。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公元1046年,北宋慶曆六年,範仲淹受好友滕子京之約為重修嶽陽樓作記,望著隨信寄來的一幅《洞庭晚秋圖》,範仲淹揮毫寫下全文三百六十八字的傳世名篇《嶽陽樓記》。
滕子京修建的嶽陽樓早已不復存在,如今這座清代復建的嶽陽樓依然每天遊人如織,但長期從事嶽陽地方志研究的楊一九常常嘆息,歷代文人墨客遠眺八百裡洞庭的心境已很難體會。
楊一九:八百裡洞庭講的是周長,現在周長恐怕算起來可能還不少,但裡面很多實際上已經不是湖面了。現在像我們去君山,從君山去建新,那以前都是在湖中。
洞庭湖中心地帶由於長期無雨變成了「草原」。 新華社發
作為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臨的最大窘境是缺水,主湖泊面積從清末的五千多平方公裡萎縮到2014年的兩千多平方公裡。大旱,越來越頻繁地光顧洞庭,2011年旱情最嚴重時,乾涸的河底長滿蒿草,以至於現場報導的電視記者恍如置身草原。
電視記者:大家可能以為我是在內蒙古的某處草原,其實我是在東洞庭湖的湖底。去年(2010年)的這個時候,洞庭湖水應該在我頭頂上方3.5米到4.5米處。根據衛星遙感數據,原來洞庭湖汛期的水面面積大概有2800到3900平方公裡,而今年(2011年)它只有390平方公裡左右。湖廣熟,天下足。魚米之鄉衍生了繁盛的文化,更聚集了稠密的人口。人們依水而居,也向湖水無盡索取。上世紀60年代以來,洞庭湖經歷了長期大規模的「圍湖造田」;十多年前,為了盲目追逐經濟效益,人們又在湖中溼地盲目種植被稱作「抽水機」的速生楊樹。從事溼地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彭平波教授說,速生楊還影響到了洞庭湖鳥類的生存。
彭平波:像天鵝,它起飛和降落都需要很開闊的場面,需要一個滑翔的過程。如果這個地方全部破壞,全是楊樹林,它不可能落在林子裡,它是水鳥。加上非法採砂,以及上遊來水急劇下降,泥沙淤積,洞庭湖水面消失過半。更令人痛心的是,網箱養殖、農用化肥、生活汙水、企業汙水都在不斷惡化著洞庭湖的水質。雖然,洞庭湖治理工程從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啟動,30年間出臺過各種方案,可從2003年到2013年的十年中,洞庭湖劣五類水質佔比達到5%,四五類水質分別為49%和46%,二三類水質斷面已經消失。
最後一隻白暨豚淇淇生前的照片
這是被稱做「長江精靈」的白暨豚的叫聲。南宋詩人陸遊曾在《入蜀記》中記錄下它們成群出沒的景象。「巨魚十數,色蒼白,大如黃犢,出沒水中;每出,水輒激起,沸成白浪。真壯觀也。」
長江江豚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李竟成攝於武漢白暨豚保護館
然而,2007年8月,白暨豚被宣布功能性滅絕,江豚數量也只剩下不到1200隻。2012年春天,在短短46天內,洞庭湖區甚至出現12頭江豚密集死亡,震驚全國。
已過古稀之年的李水生從小在洞庭湖邊長大,退休之後,他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了百米長卷《洞庭百魚圖》。他告訴我們,洞庭湖曾經有超過一百二十多種魚類,而現在常見的已不到二十種,很多魚種都只能在畫裡才得一見了。
李水生:這是胭脂魚,它最小的時候,是這種偏藍的顏色。長大了一點,或者是黃色,或者是紫紅色。再長大一點,到了十來公斤,就變成紅色的了。記者:現在這種魚還多嗎?
儘管魚類資源已經枯竭到如此地步,儘管政府部門不斷「嚴加治理」,可在洞庭湖,仍能見到細密得連一支籤字筆都無法穿過的「絕戶網」。
細密的「絕戶網」(中國之聲記者徐菁攝)
《八百裡洞庭全圖》局部
《八百裡洞庭全圖》局部
北宋詩人梅堯臣曾經寫道:「風帆滿目八百裡,人在嶽陽樓上看。」如今,連通長江和三湘四水的洞庭湖航道依然繁忙,但滿目風帆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各種用鋼鐵鑄造的現代化船舶。李水生也只能用手中的畫筆,去復刻時光裡的風帆點點。
李水生:這個船是「寶古子」船,我們嶽陽的「鏟子船」,四川的長船,還有好幾種船。船的型式與太湖的就不一樣。有的船還能走「八面風」,風從這面吹過來的時候,船帆可以對著風逆行。這個就是風網船,船尾是用來曬魚的。穿梭於洞庭湖上的鋼鐵巨輪不僅改變了洞庭的山水之色,更攪動著整個水系的生態系統,研究白暨豚與江豚的專家、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王丁說,白暨豚、江豚的滅絕、減少,就是向人類不斷發出的生存警告。
王丁:如果長江流域不能支撐白暨豚和江豚的生存,那意味著,也是警告我們,有一天它可能無法支撐我們人類自身的生存。
在《嶽陽樓記》中,範仲淹這樣寫到: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但願,這八百裡洞庭好風光不僅僅只是一篇千古文章。
請君只看洛陽城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生態季
遠涉流沙望敦煌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生態季
「致病可能性低,常規免疫不能少」 世衛組織建議這5種疫苗免費為中國公眾提供!
策劃編審:高巖、王磊
記者:徐菁、堯遙
播講:蘇揚
製作:王敏
本期編輯:石玲雯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鳴謝:嶽陽市江豚保護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