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順始做壽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習俗季

2021-02-12 央廣網

「柳暗千株,蓂(míng)翻三莢(jiá),當年神嶽生申。畫堂慶會,今日賀生辰。」中國民間有一種說法,認為過生日的本義就是要「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勞」,希望通過做壽來體會父母哺育的艱辛,表達對父母感恩之心。在現代生活中,圍繞做壽的一些禮儀消失了,禮儀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淡忘了。做壽變得簡單,甚至異化成做樣子、交份子。這一流傳千年的習俗還會保有曾經閃亮的文化印記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習俗季,今天請看《耳順始做壽》。「牡丹競放笑春風,喜滿華堂壽燭紅。白首齊眉慶偕老,五女爭來拜壽翁……」

2015年12月27日,丁丹丹早早回到父母家,這一天是父親丁力中66歲生日,按照寧波當地習俗,她要親手給父親做一碗66小塊的紅燒肉。


丁丹丹認真地把肉切成66小塊

丁丹丹:要切66小塊,因為現在民俗類的東西被忽略的越來越多了,有這樣一個風俗,我們也傳承一下。一個是給小輩看看,比較有意思的習俗,一個是藉此機會,讓老爸老媽也開心一下。1、2、3……還差4塊。

這個習俗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為什麼要做一道紅燒肉?

丁力中:說是一個坎兒。不死也掉塊肉,女兒孝順的話,她自己來做,她來補這塊肉,就這個意思。

丁丹丹有一雙兒女,兒子11歲,女兒6歲,她希望這個習俗能繼續傳給他們。

丁力中跟外孫外孫女一起品嘗剛出鍋的紅燒肉

記者:你媽媽為什麼做66塊紅繞肉?

孩子:因為外公66歲。

記者:這是寧波一個老傳統你知道嗎?

孩子:剛剛知道。

記者:以後等媽媽老了,過66歲生日,會給媽媽做嗎?

北京民俗博物館所在的東嶽廟中的壽槐

這裡是北京民俗博物館所在的東嶽廟,地處繁華的朝陽門,往北是時尚的三裡屯商圈,往南是熱鬧的世貿天階。踏進廟門,街市喧囂便被隔開,這裡像是被遺落在時光之外,陪伴著民俗文物的只有葉子落盡的古樹。

民俗博物館副館長李彩萍,在這個鬧中取靜的院落工作了13年,對中國的傳統習俗很熟悉。

北京民俗博物館副館長李彩萍接受記者採訪

李彩萍:「過去是很講究的。布置壽堂,中間男的女的擺的是不同的,有擺一個大壽字的,也可能是擺神仙的。之後兩邊壽瓶,壽簾和橫幅這塊。」

李彩萍:「條案上要有福祿壽三星,有瓷製的,有木製的,還有撣瓶、茶葉罐,包括旁邊的壽蠟燭,這些東西都有寓意。」

北京民俗博物館展出的部分壽堂擺件

壽幛、壽聯、福祿壽擺件還有八仙桌,曾經鮮活的壽禮用品,從民間收集來,靜靜地留在博物館。

中國人過生日,起於魏晉,興於唐宋。六十歲以下過生日叫「過生」,六十歲以上過生日,才能叫「做壽」。 六十是耳順之年,所以就有了「耳順始做壽」的習俗。

老人做壽,全家要吃長壽麵,麵條要越長越好,這是天南海北的中國人生活中最溫情的畫面。一碗熱氣騰騰的壽麵,寄託著兒女們的心願,也溫暖著老人的心。李彩萍說,這個習俗雖然保留了,但一些細節被遺忘了。

李彩萍:「子孫要把自己的面添幾根給老人,要添面添福,叫填福填壽。現在沒有了。」

山西商人老高今年68歲,老家在永濟市蒲州鎮南文學村,這裡是唐代文豪柳宗元的故鄉。老高的母親90歲做壽,高家兄弟姐妹按當地習俗,請了蒲劇班子來唱戲。

老高:唱戲就是高臺勸化了,(而且)是有針對性的,比如媳婦不賢就唱《殺狗》,勸他媳婦了。兒子不孝,就唱《三娘教子》。

記者:您能為我們唱上兩句嗎?

當老高給母親即興清唱上一段的時候,九十歲老母親渾濁的眼神一下子清亮了。

蒲劇班子裡的四位老人和他們的樂器

戲班子裡吹奏樂器的四位老人平均年齡63歲,酸棗枝做的鼓槌、蘆葦做的嗩吶哨,都是自己做的。桌上一人一杯白開水,老人們坐在板凳上,賣力地吹上一天一宿,才掙到180塊錢。

記者:這個鼓槌,都是自己做的嗎?

老樂手:是的,山上的棗樹枝做的。

記者:像您這代人後面還有沒有更年輕的樂手?

老樂手:沒有了,我們是六七十歲的,將來以後年輕人就沒人愛好這個,絕了。

看著四個老漢飽經風霜的面龐,老高心裡酸酸的。如今,村裡人做壽或是辦紅白事,都愛弄個流行歌舞,請戲班子的少了。沒人聽了,自然就要沒人唱了,子孫後代再想按傳統習俗做個壽,到哪裡去找戲班子呢?

禮儀是一種文化認同,一些傳統儀式有著深厚的文化意味,儀式本身,就是在傳承。李彩萍說,做壽不光是在感恩父母養育,也是在強調延年益壽的生命意識,提醒人們敬老崇德。老高回憶,他小時候,村裡做壽的儀式很多,更講究。

老高:我記得我們小時候,兒女們提前做壽桃、夏天做壽麵,條件好點的再給老人做上一身衣服一雙鞋子。流水席講究的是四個碟子八個碗,叫八大碗。一般排座位都有講究,做壽的時候,晚輩長子長女在主席,老太太老父親坐正中間朝南。

老高與老母親

老高90歲的老母親耳聰目明,聽老高說這些,忍不住插話。

老高母親:男的女的都按大小排呢……

老高:現在弄的啥也沒規矩了。

老高母親:不講究。

老高說,現在風氣變了,做壽就是聚一聚,然後各說各的,年輕人玩手機,規矩儀式都沒有了,也不懂了。

老高:現在至多呢就是來了給幾個錢屁股一扭就走了。唱戲的也沒了,熱鬧的也沒了。唉!

今年年初最火的一部國產電影叫《老炮兒》。電影看完,可能你聽到最多的一個詞是「規矩」,六爺講規矩,他同樣要求別人講規矩。看這部電影的前後腳兒,我正糾結在《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習俗季「做壽」這個主題的採訪與寫作中。當六爺橫著說出一句「這叫規矩,你懂嗎」的時候,我承認我的心一下子被敲打中了。「規矩」——六爺蠻橫的語氣和我們的採訪對象老高無奈的嘆息所表達的內容都是一樣的。規矩!這些正在消逝的、不被現代生活所待見的規矩。習俗季不好做,習俗似乎很實,江湖上也一直都有它們的傳說;但實際上,習俗很虛,因為現在還在流傳的習俗早就成了徒有其名的空殼。所謂的習俗,只是走走形式,真正有文化內涵的那些規矩已經沒人傳承、沒人演示、沒人在意了。採訪中,老高說到:「現在做壽,來個人放幾個錢,扭個屁股就走了。」過去呢?過去是要恭恭敬敬地到老壽星那裡磕個頭、鞠個躬,再展示一下自己做的壽桃、壽麵或者買的糕點禮物。錢不在多,但是當面呈上,這是恭敬,這是尊重,這是禮數,這是規矩。採訪中,民俗學者李彩萍說,福建有個地方有個習俗,正月初三,給村裡歲數最大的老人做壽,不管他生日是不是這一天。這個習俗的形式沿襲下來了,但是這個習俗的規矩卻在消逝:後輩們都來了,濟濟一堂,熱熱鬧鬧,但是大家都忙著看手機、發微信,忙著聊天、吃喝,真正的主角兒——最老的壽星卻是呆呆地坐著,無人陪伴。其實,說到規矩,哪一行沒有規矩?尤其是傳統的行業,哪一行不都面臨著規矩消逝的現狀?經濟之聲承擔了《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兩季的採制,一季是職業季,一季是習俗季,每一位參與的記者對此都有深深的體會。而我們的記者在採制過程中,對本身從事行業的重新認識更是深深地印證了「規矩」二字的精準。經濟之聲這次參與兩季十集採訪的記者,除了四名中層幹部之外,其餘六名都是年輕記者,來臺數年,從來沒有進過技術製作中心的錄音棚,沒有參與過錄音師運用音響合成廣播節目。這次經歷對他們是一次震憾:原來廣播可以這麼做!原來聲音可以這麼豐富地呈現與運用,原來自己採到的音響與撰寫的文字,可以以數倍的魅力呈現在聽覺世界裡。我聽到每一位參與採制的年輕記者都發出這樣的感慨,而每一個都無比的真誠,心悅誠服。而我自己,上個世紀90年代初來到中央臺,有幸接觸到廣播精品製作的尾聲,也跟著前輩們琢磨過音響製作精品。只是很快,廣播生存的壓力撲面而來,壓得廣播人喘不過氣,於是,廣播開始了突圍改革,各種嘗試,短平快新,專業化、細分化、個性化,都是有益的嘗試,都是向前走的方向,但是,走得快,有時候會忘記我們為什麼出發。廣播人靠什麼吃飯?聲音!可是我們多久沒有在意聲音的採制了?在新入職的記者編輯們眼裡,廣播不就是文字的聲音版嗎?音響、音樂、音效,合成在一起的聲音世界漸行漸遠。或許,對經濟之聲所有參與這組報導的記者來說,最大的收穫便是明白了廣播精品製作的規矩。這規矩是什麼?第一條規矩,就是採訪前一定要做大量的功課。只有多做功課,才能明白你要寫什麼?你要表達什麼?多看多想,才會觸類旁通,才會啟發靈感。於我,看《老炮兒》時的那句「這是規矩,你懂嗎」的共鳴,正是如此。第二條規矩,是文案大綱要有節奏、有故事;採訪脈絡要有主線、有副線;採訪對象要有人物、有細節。在前期做功課的基礎上,我發現了寧波的六十六塊肉的做壽習俗,也聽同事說起老家山西做壽請戲班子等等習俗,所以安排了兩路採訪。第三條規矩,很老套,稿子是改出來的,不要指望一遍ok,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每一次修改的過程,都是提升的過程。嗯,以上三條規矩,可以算作一個「廣播專題記者的自我修養」。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習俗季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 歸來兮魯班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 美麗繡娘

策劃編審:蔡萬麟

記者:朱宏鈞、劉思強、高莉、杜金明

播講:蘇揚

製作:權勝

圖文編輯:姚美先

攝影:王京源、高莉、杜金明

部分圖片由北京民俗博物館提供

本期編輯:石玲雯

相關焦點

  • 耳順始做壽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習俗季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這一季眷念習俗我們將探尋古老習俗的悠悠餘韻和時代心聲正月初一至初五 7:30、 8:30 、17:30在現代生活中,圍繞做壽的一些禮儀消逝了,禮儀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被淡忘了。做壽變得簡單,甚至異化成做樣子、交份子。這一流傳千年的習俗還會保有曾經閃亮的文化印記嗎? 「牡丹競放笑春風,喜滿華堂壽燭紅。白首齊眉慶偕老,五女爭來拜壽翁······」(越劇《五女拜壽》唱段)
  • 習俗季:耳順始做壽
    春節期間,聆聽經典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 家譜傳家風致我們終將消逝的文化印記習俗季
    如今,也許只有在一些鄉村,還保留了這一文化習俗,修譜人也大多是老人,他們走了,誰再來接續呢?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習俗季,今天播出第五篇:《家譜傳家風》。山西原平上院村辛根蘭家辛存壽:我們的舊家譜是1941年修的,辛根蘭的爺爺辛在勤和我爺爺辛兆仁他們兩個人為主,修成了家譜。到了2002年,我們又開始修。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時光縫出的優雅
    11月30日起,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推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 盆菜香裡敘親情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飲食對於中國人而言,從來都不是為了簡單地果腹。
  • 草裡藏珠九門頭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從食材的獲取到烹飪的過程再到菜品的名稱、就餐的儀式,幾乎每一味食物都蘊含著我們民族的習慣、性格甚至思想和哲學。然而,民俗的流變、健康的理念、環境的影響、傳承的斷檔卻讓曾經的一些美食如今在餐桌上越來越難覓蹤跡了。從滿漢全席到徽州糕餅,從水席到盆菜,當美食的記憶漸行漸遠,遺憾的絕不僅僅是口腹之慾。
  • 盆菜香裡敘親情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尋找美食,傳承文化,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這一季聚焦中華美食。原來每家都會做,傳男不傳女的,現在很多都不會了。記者:為什麼不傳女?鄭發祖:會流傳給別人的嘛。現在都很少人會做了。相比於神仙鴨傳男不傳女的神秘,在距離屏山23公裡路程的深圳下沙村,盆菜的密碼則簡單親切許多——每個盆菜上不多不少18隻炸金蠔。
  • 遙望洞庭山水色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生態季
    從事溼地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彭平波教授說,速生楊還影響到了洞庭湖鳥類的生存。彭平波:像天鵝,它起飛和降落都需要很開闊的場面,需要一個滑翔的過程。如果這個地方全部破壞,全是楊樹林,它不可能落在林子裡,它是水鳥。加上非法採砂,以及上遊來水急劇下降,泥沙淤積,洞庭湖水面消失過半。更令人痛心的是,網箱養殖、農用化肥、生活汙水、企業汙水都在不斷惡化著洞庭湖的水質。
  • 滿漢全席憶京華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飲食對於中國人而言,從來都不是為了簡單地果腹。
  • 滿漢全席憶京華|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尋找美食,傳承文化,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這一季聚焦中華美食。央廣網製作,攝像、剪輯:張海振羅漢大蝦,蝦頭油燜、蝦尾油炸。羅漢大蝦蝦頭油燜, 色澤紅亮,甜鹹適口;蝦尾油炸,金黃澄亮,外酥裡嫩。9隻蝦,兩種吃法,中間由雕刻的鳳凰盤飾分隔。上紅下黃,外形凸起似袒腹大肚羅漢。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尋找美食,傳承文化,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這一季聚焦中華美食。4月的洛陽,牡丹盛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水席技藝傳承店中華老字號「真不同」張元純:原來洛陽深厚的文化由於經濟的凋敝,就沉澱到了民間。
  • 美麗繡娘丨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還有多少人耐得住寂寞,願意傳承刺繡的文化血脈呢?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職業季,今天播出第三篇:《美麗繡娘》。姚建萍: 刺繡,我們這邊叫「做生活」,「媽媽,要不要去做生活啦」?我的理解,它是一份工作,一種職業,但已經完全融入到生活中去,跟生活劃等號的。從事刺繡的,有一個美麗的稱呼——「繡娘」,現在,「做生活」的說法還有,但「做生活」的繡娘卻越來越少了。
  • 發現深圳(音頻)|深圳人做壽的「冷知識」
    現在我們將《發現深圳周刊》的內容聲音化,每天5分鐘,給你講講關於深圳歷史、民俗、文化的小知識。 【本期內容】 賀壽辰筵,深圳人稱為「做壽」,是人的一生中一項重要的風俗禮儀。深圳本地人的做壽習俗是怎麼樣的呢?讓我們來聽聽民俗學者廖虹雷的文章。
  • 老祖宗說過壽「忌九,逢九說十」,很多人不懂,壽文化不能忘
    雖然過去農民想拜託家鄉,過上好生活,但過去農村也有著千百年傳承下來獨有的文化習俗,讓很多農民終生難忘。而現在雖然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但是過去的一些文化習俗也逐漸在農村發展的進程中消失了,很多農民對現在生活的欣喜之餘,更多的是對過去的文化習俗的感嘆。
  • 巴音布魯克蒙古族的印記文化節日「烙馬印」
    馬,成為蒙古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生產工具,因而給馬打「印記」也就成為蒙古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巴音布魯克草原,給馬列印記的習俗由來已久,早在氏族社會,為了便於區別自己宗族、氏族、部落以及個人家庭的牲畜,每年春天到來的時候,牧人們用燒紅的印子在牛、馬、駱駝等身上烙上印記。
  • 老人做壽講究忌諱多,多少歲該做壽?作小輩的別太隨意
    按照我們傳統的規定,到了60歲,過生日就不能說是過生日了,而是過壽。過壽是從六十歲開始,一甲子=60年,有了1甲子的人才能過壽,也叫做做壽。那麼在給家裡老人做壽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呢?但是做大壽是有講究的,民間有「做九不做十」的說法,也就是說逢十的整壽必須提前一年做壽,也稱「做九頭」。六十歲的壽辰要五十九歲生日的時候做,以此類推,為什麼這麼規定呢?這又和諧音有關係了,古人認為十與「死」發音相近,這是很不吉利的;而九呢則和「久」同音,這就比較吉利了。
  • 【傳統文化】過生、做壽的老規矩,人到中年後必須要懂
    對於年輕人來說,叫做「過生」;對於年長者來說,則叫「做壽」。過生或做壽時,外國人過陽曆,中國人過陰曆。按陽曆過的、是周歲,按陰曆過的、是虛歲。中國對於年齡的計算,和外國不一樣。外國人以出生為起點來算,而中國人則以懷孕為起點。外國人一般都是按照周歲計算年齡。比如,一個2019年2月4日(除夕)出生的「一O後」,到了2020年的2月4日,才會被認為剛滿一周歲。
  • 古代人過生日有些什麼樣的習俗
    我們現在過生日,一般都是吃蛋糕、吹蠟燭外加唱生日快樂歌,漸漸的成為了我們的習慣,而這些習慣,充滿了西方的習俗,而缺少了中國的文化傳承。關於過生日吃蛋糕,有這麼一段傳說。親表聚集,致宴享焉。其實,也就是我們現在俗稱的「抓周」。唐宋時,這種「試兒」風俗傳到北方。北宋初大將曹彬周歲時,父母把各種玩具、器物、幹戈、弓矢、紙筆等放到他面前,任他自己抓取。曹彬左手執幹戈,右手提一祭祀用的俎豆,一會兒,又拿了一枚做官的大印,其他連看都不看一眼,在場的人都大吃一驚。《顏氏家訓·風操》記載周歲試兒後,接著說:自茲以後。
  • 龜粿印,開啟閩南文化的鑰匙
    閩南地區對龜的崇拜習俗由來已久,紅龜粿作為典型的糕點,在閩南習俗中佔了很重要的位置,每遇大的「世事」,一般都會製作紅龜粿。做紅龜粿所用的印模——龜粿印也成為閩南人家家戶戶不可缺少的「必備工具」。最為傳統的閩南龜粿印一般四面雕刻:正面是龜,龜背上刻著「壽」字,龜的前腳爪五個趾,後腳爪四個趾,預示著這隻龜雖然爬得很慢,但是有雄心壯志,要「走遍五湖四海」,折射出愛拼敢贏的閩南精神;
  • 80、90後的青春印記,曾經那些學生時代的娛樂文化,正在悄然消失
    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文化在演變,時間能改變許多東西,亦能記住很多東西。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許多傳統的生活娛樂文化已經悄然消失在歲月的長河中。青春歲月,是一個人生命當中最珍貴的記憶,而每一個時代的青春,都有屬於他獨特的文化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