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聆聽經典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全系列
經濟之聲、 央廣網全面呈現
敬請收聽、點播
古人云:「習俗移人,賢智者不免。」一衣一帽、一器一物、一字一語,凡此種種,群起而隨之,謂之「時尚」,漸成習俗。中國幾千年文明流淌,傳衍出繁花似錦的習俗禮儀,在一定的社會文化區域內,很多習俗變成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和規範,甚至是道德與法律的基礎。然而,隨著自然環境、社會觀念的變遷,一些流傳於民間的習俗正漸漸消逝,其間承載的文化意味和民族精神,也在消散,令人扼腕!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習俗季
今天經典重現
探尋古老習俗的悠悠餘韻和時代心聲
「牡丹競放笑春風,喜滿華堂壽燭紅。白首齊眉慶偕老,五女爭來拜壽翁······」(越劇《五女拜壽》唱段)
2015年 12月27日,丁丹丹早早回到父母家,這一天是父親丁力中66歲生日,按照寧波當地習俗,她要親手給父親做一碗66小塊的紅燒肉。
這個習俗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為什麼要做一道紅燒肉?
丁丹丹有一雙兒女,兒子11歲,女兒6歲,她希望這個習俗能繼續傳給他們。
記者:哈哈,剛剛知道。以後等媽媽老了,過66歲生日,會給媽媽做嗎?
這裡是北京民俗博物館所在的東嶽廟,地處繁華的朝陽門,往北是時尚的三裡屯商圈,往南是熱鬧的世貿天階。踏進廟門,街市喧囂便被隔開,這裡像是被遺落在時光之外,陪伴著民俗文物的只有葉子落盡的古樹。
民俗博物館副館長李彩萍,在這個鬧中取靜的院落工作了13年,對中國的傳統習俗很熟悉。
李彩萍:過去是很講究的。布置壽堂,中間男的女的擺的是不同的,有擺一個大壽字的,也可能是擺神仙的。之後兩邊壽瓶、壽簾和橫幅這塊,過去都是金玉滿堂。
李彩萍:條案上要有福祿壽三星,有瓷製的,有木製的,還有撣瓶、茶葉罐,包括旁邊的壽蠟燭,這些東西都有寓意。
壽幛、壽聯、福祿壽擺件還有八仙桌,曾經鮮活的壽禮用品,從民間收集來,靜靜地留在博物館。
中國人過生日,起於魏晉,興於唐宋。六十歲以下過生日叫「過生」,六十歲以上過生日,才能叫「做壽」。 六十是耳順之年,所以就有了「耳順始做壽」的習俗。
老人做壽,全家要吃長壽麵,麵條要越長越好,這是天南海北的中國人生活中最溫情的畫面。一碗熱氣騰騰的壽麵,寄託著兒女們的心願,也溫暖著老人的心。李彩萍說,這個習俗雖然保留了,但一些細節被遺忘了。
李彩萍:子孫要把自己的面添幾根給老人,要添面添福,添福添壽,現在沒有了。
「正月裡······」(山西蒲劇《表花》經典唱段)
山西商人老高今年68歲,老家在永濟市蒲州鎮南文學村,這裡是唐代文豪柳宗元的故鄉。老高的母親90歲做壽,高家兄弟姐妹按當地習俗,請了蒲劇班子來唱戲。
老高:唱戲就是高臺勸化了,(而且)是有針對性的,比如媳婦不賢就唱《殺狗》,勸他媳婦了。兒子不孝,就唱《三娘教子》。
記者:您能為我們唱上兩句嗎?
老高:唱上一段?你們不要笑話噢。
當老高給母親即興清唱上一段的時候,九十歲老母親渾濁的眼神一下子清亮了。
戲班子裡吹奏樂器的四位老人平均年齡63歲,酸棗枝做的鼓槌、蘆葦做的嗩吶哨,都是自己做的。桌上一人一杯白開水,老人們坐在板凳上,賣力地吹上一天一宿,才掙到180塊錢。
記者:這個鼓槌,都是自己做的嗎?
老樂手:是的,山上的棗樹枝做的。
記者:像您這代人後面還有沒有更年輕的樂手?
老樂手:沒有了,我們都六七十歲了,像我們這代人不在了,後邊就絕了。
看著四個老漢飽經風霜的面龐,老高心裡酸酸的。如今,村裡人做壽或是辦紅白事,都愛弄個流行歌舞,請戲班子的少了。沒人聽了,自然就要沒人唱了,子孫後代再想按傳統習俗做個壽,到哪裡去找戲班子呢?
禮儀是一種文化認同,一些傳統儀式有著深厚的文化意味,儀式本身,就是在傳承。李彩萍說,做壽不光是在感恩父母養育,也是在強調延年益壽的生命意識,提醒人們敬老崇德。老高回憶,他小時候,村裡做壽的儀式很多,更講究。
老高:我記得我們小時候,兒女們提前做壽桃,夏天做壽麵,條件好點的,再給老人做上一件衣服、一雙鞋子。流水席講究的是四個碟子、八個碗,叫八大碗。一般排座位都有講究,做壽的時候,作為晚輩的長子、長女坐主席;老太太、老父親坐正中間,朝南。
老高90歲的老母親耳聰目明,聽老高說這些,忍不住插話。
老高母親:男的女的都按大小排呢……
老高:現在弄的啥也沒規矩了。
老高母親:不講究。
老高說,現在風氣變了,做壽就是聚一聚,然後各說各的,年輕人玩手機,規矩儀式都沒有了,也不懂了。
老高:現在至多呢,就是來了給幾個錢,屁股一扭就走了。唱戲的也沒了,熱鬧的也沒了。唉!
總策劃:閻曉明
編審:蔡萬麟、韓志峰
記者:朱宏鈞、劉思強、高莉、杜金明、曹美麗
播講:蘇揚
製作:權勝
攝影:杜金明、高莉、王京源
圖文編輯:王京源、姚美先
封面圖:戲曲《五女拜壽》劇照
部分圖片由北京民俗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