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季:耳順始做壽

2021-02-08 經濟之聲


春節期間,聆聽經典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全系列  

經濟之聲、 央廣網全面呈現

敬請收聽、點播


古人云:「習俗移人,賢智者不免。」一衣一帽、一器一物、一字一語,凡此種種,群起而隨之,謂之「時尚」,漸成習俗。中國幾千年文明流淌,傳衍出繁花似錦的習俗禮儀,在一定的社會文化區域內,很多習俗變成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和規範,甚至是道德與法律的基礎。然而,隨著自然環境、社會觀念的變遷,一些流傳於民間的習俗正漸漸消逝,其間承載的文化意味和民族精神,也在消散,令人扼腕!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習俗季

今天經典重現

探尋古老習俗的悠悠餘韻和時代心聲



 「牡丹競放笑春風,喜滿華堂壽燭紅。白首齊眉慶偕老,五女爭來拜壽翁······」(越劇《五女拜壽》唱段)


2015年 12月27日,丁丹丹早早回到父母家,這一天是父親丁力中66歲生日,按照寧波當地習俗,她要親手給父親做一碗66小塊的紅燒肉。





丁丹丹:要切66小塊,因為現在民俗類的東西被忽略的越來越多了,有這樣一個風俗,我們也傳承一下。一個是給小輩看看,比較有意思的習俗,一個是藉此機會,讓老爸老媽也開心一下。1、2、3······還差四塊。


這個習俗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為什麼要做一道紅燒肉?


丁力中:說是一個坎兒。不死也掉塊肉,女兒孝順的話,她自己來做,她來補這塊肉,就這個意思。


丁丹丹有一雙兒女,兒子11歲,女兒6歲,她希望這個習俗能繼續傳給他們。




 記者:哈哈,剛剛知道。以後等媽媽老了,過66歲生日,會給媽媽做嗎?





這裡是北京民俗博物館所在的東嶽廟,地處繁華的朝陽門,往北是時尚的三裡屯商圈,往南是熱鬧的世貿天階。踏進廟門,街市喧囂便被隔開,這裡像是被遺落在時光之外,陪伴著民俗文物的只有葉子落盡的古樹。


民俗博物館副館長李彩萍,在這個鬧中取靜的院落工作了13年,對中國的傳統習俗很熟悉。




 李彩萍:過去是很講究的。布置壽堂,中間男的女的擺的是不同的,有擺一個大壽字的,也可能是擺神仙的。之後兩邊壽瓶、壽簾和橫幅這塊,過去都是金玉滿堂。


 李彩萍:條案上要有福祿壽三星,有瓷製的,有木製的,還有撣瓶、茶葉罐,包括旁邊的壽蠟燭,這些東西都有寓意。




壽幛、壽聯、福祿壽擺件還有八仙桌,曾經鮮活的壽禮用品,從民間收集來,靜靜地留在博物館。


中國人過生日,起於魏晉,興於唐宋。六十歲以下過生日叫「過生」,六十歲以上過生日,才能叫「做壽」。 六十是耳順之年,所以就有了「耳順始做壽」的習俗。


老人做壽,全家要吃長壽麵,麵條要越長越好,這是天南海北的中國人生活中最溫情的畫面。一碗熱氣騰騰的壽麵,寄託著兒女們的心願,也溫暖著老人的心。李彩萍說,這個習俗雖然保留了,但一些細節被遺忘了。


 李彩萍:子孫要把自己的面添幾根給老人,要添面添福,添福添壽,現在沒有了。


 「正月裡······」(山西蒲劇《表花》經典唱段)


山西商人老高今年68歲,老家在永濟市蒲州鎮南文學村,這裡是唐代文豪柳宗元的故鄉。老高的母親90歲做壽,高家兄弟姐妹按當地習俗,請了蒲劇班子來唱戲。


老高:唱戲就是高臺勸化了,(而且)是有針對性的,比如媳婦不賢就唱《殺狗》,勸他媳婦了。兒子不孝,就唱《三娘教子》。

 記者:您能為我們唱上兩句嗎?

 老高:唱上一段?你們不要笑話噢。


當老高給母親即興清唱上一段的時候,九十歲老母親渾濁的眼神一下子清亮了。



戲班子裡吹奏樂器的四位老人平均年齡63歲,酸棗枝做的鼓槌、蘆葦做的嗩吶哨,都是自己做的。桌上一人一杯白開水,老人們坐在板凳上,賣力地吹上一天一宿,才掙到180塊錢。


 記者:這個鼓槌,都是自己做的嗎?

 老樂手:是的,山上的棗樹枝做的。


 記者:像您這代人後面還有沒有更年輕的樂手?

 老樂手:沒有了,我們都六七十歲了,像我們這代人不在了,後邊就絕了。


看著四個老漢飽經風霜的面龐,老高心裡酸酸的。如今,村裡人做壽或是辦紅白事,都愛弄個流行歌舞,請戲班子的少了。沒人聽了,自然就要沒人唱了,子孫後代再想按傳統習俗做個壽,到哪裡去找戲班子呢?


禮儀是一種文化認同,一些傳統儀式有著深厚的文化意味,儀式本身,就是在傳承。李彩萍說,做壽不光是在感恩父母養育,也是在強調延年益壽的生命意識,提醒人們敬老崇德。老高回憶,他小時候,村裡做壽的儀式很多,更講究。


 老高:我記得我們小時候,兒女們提前做壽桃,夏天做壽麵,條件好點的,再給老人做上一件衣服、一雙鞋子。流水席講究的是四個碟子、八個碗,叫八大碗。一般排座位都有講究,做壽的時候,作為晚輩的長子、長女坐主席;老太太、老父親坐正中間,朝南。





老高90歲的老母親耳聰目明,聽老高說這些,忍不住插話。


 老高母親:男的女的都按大小排呢……

 老高:現在弄的啥也沒規矩了。

 老高母親:不講究。


老高說,現在風氣變了,做壽就是聚一聚,然後各說各的,年輕人玩手機,規矩儀式都沒有了,也不懂了。


 老高:現在至多呢,就是來了給幾個錢,屁股一扭就走了。唱戲的也沒了,熱鬧的也沒了。唉!


總策劃:閻曉明

編審:蔡萬麟、韓志峰
記者:朱宏鈞、劉思強、高莉、杜金明、曹美麗
播講:蘇揚
製作:權勝

攝影:杜金明、高莉、王京源

圖文編輯:王京源、姚美先

封面圖:戲曲《五女拜壽》劇照

部分圖片由北京民俗博物館提供

相關焦點

  • 耳順始做壽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習俗季
    在現代生活中,圍繞做壽的一些禮儀消失了,禮儀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淡忘了。做壽變得簡單,甚至異化成做樣子、交份子。這一流傳千年的習俗還會保有曾經閃亮的文化印記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習俗季,今天請看《耳順始做壽》。「牡丹競放笑春風,喜滿華堂壽燭紅。
  • 耳順始做壽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習俗季
    在現代生活中,圍繞做壽的一些禮儀消逝了,禮儀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被淡忘了。做壽變得簡單,甚至異化成做樣子、交份子。這一流傳千年的習俗還會保有曾經閃亮的文化印記嗎? 「牡丹競放笑春風,喜滿華堂壽燭紅。白首齊眉慶偕老,五女爭來拜壽翁······」(越劇《五女拜壽》唱段)
  • 老人做壽講究忌諱多,多少歲該做壽?作小輩的別太隨意
    但是做大壽是有講究的,民間有「做九不做十」的說法,也就是說逢十的整壽必須提前一年做壽,也稱「做九頭」。六十歲的壽辰要五十九歲生日的時候做,以此類推,為什麼這麼規定呢?這又和諧音有關係了,古人認為十與「死」發音相近,這是很不吉利的;而九呢則和「久」同音,這就比較吉利了。
  • 發現深圳(音頻)|深圳人做壽的「冷知識」
    【本期內容】 賀壽辰筵,深圳人稱為「做壽」,是人的一生中一項重要的風俗禮儀。深圳本地人的做壽習俗是怎麼樣的呢?讓我們來聽聽民俗學者廖虹雷的文章。 壽辰男做齊頭女出一 ◎廖虹雷 賀壽辰筵,深圳人稱為「做壽」,是人的一生中一項重要的風俗禮儀。 壽者,高齡也。深圳當地人對「做壽」,舊時的習俗比較重視,現代人較為淡薄。
  • 家譜傳家風致我們終將消逝的文化印記習俗季
    如今,也許只有在一些鄉村,還保留了這一文化習俗,修譜人也大多是老人,他們走了,誰再來接續呢?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習俗季,今天播出第五篇:《家譜傳家風》。辛存壽:就是這個碑。這個碑應該是臉朝天,結果現在脊背朝天,所以我們就看不見上面的字了。我爺爺做這個工作,當時找到碑以後,因為時間長了碑上面有土,字就看不清了。他就帶一壺水,把這個碑衝了,洗出來,所有的字不一定都認得,所以他把這個字就照原樣描下來。根蘭她爺爺是國子監大學生,字描好以後,就拿回去讓他再識別。
  • 按照傳統多少歲該做壽,都有什麼講究?家有老人不妨一看
    過壽,是從60歲開始,一個甲子等於60年,有了一甲子的人才能過壽,也叫做壽。那麼我們到底在家裡面給老人做壽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首先,按照傳統逢十的整壽,這個要重視,而且逢十的壽辰我們也叫做大壽。
  • 【傳統文化】過生、做壽的老規矩,人到中年後必須要懂
    對於年輕人來說,叫做「過生」;對於年長者來說,則叫「做壽」。過生或做壽時,外國人過陽曆,中國人過陰曆。按陽曆過的、是周歲,按陰曆過的、是虛歲。中國對於年齡的計算,和外國不一樣。外國人以出生為起點來算,而中國人則以懷孕為起點。外國人一般都是按照周歲計算年齡。比如,一個2019年2月4日(除夕)出生的「一O後」,到了2020年的2月4日,才會被認為剛滿一周歲。
  • 老祖宗說過壽「忌九,逢九說十」,很多人不懂,壽文化不能忘
    雖然過去農民想拜託家鄉,過上好生活,但過去農村也有著千百年傳承下來獨有的文化習俗,讓很多農民終生難忘。而現在雖然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但是過去的一些文化習俗也逐漸在農村發展的進程中消失了,很多農民對現在生活的欣喜之餘,更多的是對過去的文化習俗的感嘆。
  • 古代人過生日有些什麼樣的習俗
    把生日搞成慶賀活動的習俗起源於南方地區,以儒學為根基的中原地區對這種習俗是相當排斥的。此外,據史書上記載,唐太宗堅持不搞生日慶賀,他提倡「感傷」反思,這說明即使是在隋唐大一統的歷史條件下,雖然生日祝賀的習俗禮儀已從江南傳遍全國,但依然有許多人維護傳統,不搞生日慶典。而唐太宗的後人們則不這麼認為。
  • 過生日的習俗起源於何時?
    中國人過生日的習俗,大約是從南北朝時開始的。 翻開史籍,魏晉南北朝之前,我們找不到過生日的記載,人們也沒有「生日」這種意識。專講禮儀的《儀禮》、《禮記》、《周禮》均無生日禮。 成人過生日則見於唐代的記載,當時以做生日煎餅為賀。唐玄宗以自己的生日為 「千秋節」,作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此後,歷朝皇帝紛紛效仿,相沿成習。上行下效,百姓過生日、做壽的習俗也逐漸興起。 到兩宋時期,有了做壽的習俗。當時,朝政腐敗,做官的過生日,僚屬都要獻壽禮。《水滸傳》一書中,就有一段「送生辰綱」的故事。
  • 中國漢字之【壽字】
    壽文化是中國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詩經》、《老子》等古典文獻中有極其精闢的論述。壽,久也。――《說文》壽命也。――《韓非子·顯學》觀其形骨,必不壽,不可與婚。――《世說新語·賢媛》死而不亡者壽。――《老子》則無遺壽耈。――《書·召誥》如南山之壽。――《詩·小雅·天保》長於上古,而不為壽。
  • 【拜城隍祈吉祥】城隍老爺的壽麵,你想要了解的都在這裡
    中國民間一直有過生日吃壽麵的習俗。
  • 你知道民間生日習俗,男過虛女過實,是怎麼來的嗎?
    我們老家還有一種過生日習俗,父母健在,兒女生日七老八十也不能大辦,說你始終還是孩子,不能稱壽星壽老。有點父母在,不遠行的孝順之說。有人說,這是習俗,那習俗又怎麼來的呢?一、習俗。我國民間(尤其西南地區)辦壽時,有做「九」不做「十」、做虛不做實的風俗習慣。因為民間認為「十」有到頭、滿當的意思,「十全為滿,滿則招損」,這當然是不吉利的。
  • 為啥都要過虛歲壽?
    俗語不僅有教我們做人的,還有教我們了解生活習俗的。「做壽忌稱九,逢九必稱十」就和我們的生活很貼切。「壽」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代表了我們民族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寄託和願望,在民間老人過壽,無論是富貴人家還是窮苦人家,都會邀上親朋好友,大家聚在一起觥籌交錯,歡聲笑語的。那麼何為過壽呢?
  • 您了解北方人做壽有哪些講究嗎?
    做壽就是給老人過生日,老人做壽的時候最開心的除了老人那就是家中的孩子們了。給老人拜壽能夠領到鼓鼓的紅包,還能夠在壽宴上品嘗到美味的飯菜。而對於做兒女的人來說,給老人做壽就不那麼輕鬆了。對老人而言做壽是件大事,要讓老人開心,要辦得體面。這其中有很多講究還是要了解的。
  • 暖冬必做的日式火鍋——壽喜燒
    一鍋暖暖的壽喜燒,就這樣在各式食材的交織中溫暖了冬天,難怪日本人過冬總是離不開它。著名日劇《世界奇妙物語》中提到了「理想中的壽喜燒」,其美味讓男主深深沉醉,被叫到名字也渾然不覺。廚友@Elephant-Cafe 參照劇中的講解寫出了這個方子,跟著步驟來,理想的壽喜燒你也可以輕鬆做出!
  • 天津百歲老人做壽,4個滿頭白髮兒子磕頭瞬間淚目,玄孫出場成亮點
    對於做壽,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在我國只要是超過60歲的老人,基本上都會每年做一次,每十年做一次大壽,此時無論兒孫離得多遠,都要全部為老人送上祝福!1月3日,在天津,一百歲老人的做壽引發了社會網友的熱議,百歲老人家院子裡站滿了兒子兒孫和鄰居,場面十分的熱鬧。
  • 為何每十年做一次壽?
    生日,說白了就是每個人出生的日子,從古至今都有過生日的習俗。現代人過生日的場面頗為隆重,氣球、彩帶、煙火、美食,可謂琳琅滿目、應有盡有。關於生日,還有一個敬稱「誕辰」,一般都是對長輩才會使用。宋代文學家、名臣範仲淹,在《紀送太傅相公歸闕》詩中云:「歸赴誕辰知兌說,輕安拜舞壽觴前」。這兩句詩文描繪出了古人,過生日時的場面和愉悅的心情。
  • 「壽」字書法集錦,祝您健康平安長壽!
    清•百壽圖   壽,百科釋義為:從後從灸從之,引伸為長久。商代最早用「疇」來作為壽字,期間經歷了象形、假借、形聲、轉注,最後出現了秦統一中國的壽字。《說文》云:「從老省,疇聲。」漢•禮器碑  壽,既體現了晚輩對長輩的尊重敬愛,又寓意美好祝願。作為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關於壽文化的話題歷久彌新。
  • 【奉新習俗】人這一生要經歷多少個壽誕?戳進來漲姿勢!
    經濟習俗飽含著人民的睿智,生活習俗蘊蓄著濃濃的鄉情,禮儀習俗彰顯著鄉土文化,社會習俗傳承著祖輩的希冀,節令習俗昭示著家族的文明,遊藝習俗洋溢著天真的童趣。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部分,也是民俗文化中閃耀著熠熠光芒的一顆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