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問祖,是中國的文化傳統。家譜,延續著家族血脈,更傳承著倫理規範、家風家訓。如今,也許只有在一些鄉村,還保留了這一文化習俗,修譜人也大多是老人,他們走了,誰再來接續呢?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習俗季,今天播出第五篇:《家譜傳家風》。
對面山滴那個圪梁梁上那是一個誰……山西原平上院村,推開沉重的木門,我們走進村民辛根蘭的家。
上院村,90%都姓辛,辛氏家譜70多年前修過,2002年,作為上一代修譜人的孫輩,辛存壽和辛根蘭開始集資,新修家譜。
山西原平上院村辛根蘭家
上院辛氏1941年修的舊族譜
正房廳堂的几案上,擺放著新修的《辛氏族譜》,藍色精裝封面,5卷合成一本,53萬字。辛存壽把手仔細擦乾淨,解開側面的黃絲帶,捧起家譜,細說往事。
2009年發行的辛氏新家譜
家譜起源於殷商,宋代進入民間,明清以後,修家譜漸漸成為風尚。如今,也許只有在一些鄉村,還保留了這一文化習俗。
辛存壽介紹2009年發行的新家譜
辛氏舊家譜歷經戰亂、文革,散失殆盡,時隔70多年重修,困難重重。辛存壽退休前是山西省中醫學院的老師,為修譜,工作之餘四處奔走。後期因為病重,調查時說不了話,只能寫在紙上,讓別人念。辛存壽說,8年能堅持下來,是因為心裡記著祖輩。當年,辛存壽的爺爺辛兆仁修家譜,就靠幾十塊墓碑,現在僅存下來一塊。
辛存壽:就是這個碑。這個碑應該是臉朝天,結果現在脊背朝天,所以我們就看不見上面的字了。我爺爺做這個工作,當時找到碑以後,因為時間長了碑上面有土,字就看不清了。他就帶一壺水,把這個碑衝了,洗出來,所有的字不一定都認得,所以他把這個字就照原樣描下來。根蘭她爺爺是國子監大學生,字描好以後,就拿回去讓他再識別。
上院村辛氏先人最後一塊墓碑
正值隆冬,寒風刺骨,水澆到碑上,也澆到手上。辛兆仁的手裂開一道道口子,整個冬天都無法癒合。辛存壽說,想起祖輩,心裡不平靜,家譜不傳下去,對不起爺爺。
上海地鐵站報站聲:「上海圖書館站到了,出站的乘客請手持車票,依次通過閘機驗票……
上海圖書館家譜閱覽室
徐匯區淮海中路,上海圖書館,二樓的「家譜閱覽室」顯得空蕩蕩的。60歲的徐學迎,想按家譜給孫子起名字,來這兒查找。
徐學迎:我曉得我爺爺是司字輩兒的,我爸爸是宏字輩兒的,我是迎字輩兒的,下面一代的名字兩個字的多,長幼輩分都沒法分,小孩子的名字沒法起,家從哪裡搬來的也都不知道了。徐學迎說,現在還講究這些的人不多了。他覺得,起名字不按字輩,各地親戚回鄉過年,叔叔侄子相互分不清,長幼全都亂了套。
尋根問祖,是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國人自古重視家的根系源流。家譜,延續著家族的血脈,更傳承著祖上的遺訓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續,或綿延家風,或與時俱進,而為人孝悌,始終是治家的根本。
辛存壽:就是這個人,對待母親特別孝順,待母至孝。他母親是位盲人………辛存壽說,新修家譜,增加了不少先輩的事跡,像這位孝子叫栓恆,我們這代人都還知道他的故事。這次寫進家譜,就是想讓兒孫們也能記住,傳承家風,懂得孝敬老人。
辛存壽:六十年代的時候,有一天他母親想吃一個冰棍,但村裡面沒有,栓恆就跑到原平縣裡去買,沒有保溫杯,他就拿一塊毛巾把冰棍包起來,放在茶缸裡,回來冰棍全化了,毛巾擰出甜水來,他媽媽喝了。他當時因為各種原因,沒有結婚,沒有後人。……從古到今,不同的家族對於家訓家風,有不同的側重。商賈之家強調「童叟無欺、取之有道」,農耕之家的特點是「耕讀傳家」,而官宦之家的傳承,首要的是「廉潔清正」。江蘇常州惲氏家族,祖上為官,2007年,惲氏後人惲興中,續修家譜。
常州家譜館
國有史,方有志,家有譜。家譜,承載著倫理規範,塑造著人格精神,維繫著社會秩序。如今,一本本家譜已成陳跡,流入廢品收購站、古玩店,或被圖書館收藏,很難再與家族的後人重逢。古籍修復專家張品芳,見過許多舊家譜,眼前這一部,紙張黴變粘連,已經無法揭開。
張品芳:就是這種紙張,已經很酥很黴了,紙張已經沒有強度了。只能先放著,可能以後有新的科技手段能夠修復它,現在我們就是保存它。很難說清這樣的家譜還遺存了多少,如果有一天真能修復,不知會有多少先人的形象復活,又不知會有多少生動的故事感染世人。滄海桑田,歷史的長河總會淹沒一些東西,無奈中又禁不住遺憾。家譜研究專家陳建華說,現在修譜的都是一些老人,他們走了,誰再來傳承呢?
上海圖書館家譜研究專家陳建華(右)
辛氏家族的新家譜,全稱《山西原平上院辛氏族譜》,修成後的領譜大會,辛氏族人來了四五百,辛存壽特意讓孩子們也參加,培養他們文化傳承的理念。
辛存壽:我們從文化上不想把這個事情斷開,根蘭也說老人們做過的事情,不能斷在咱們手裡頭。看著一本本家譜被大家恭恭敬敬領走,辛存壽覺得,可以告慰先人了。
策劃編審:蔡萬麟、韓志峰、公秀華
記者:牛萌、王濤、李楠
播講:蘇揚
製作:王敏
攝影攝像:牛萌、李楠
本期編輯:周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