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別人當槍使,最後玩砸了,大傢伙都倒了黴,最後鍋全在自己頭上,這個時候還有什麼好說的,當然是大家說了算,認慫。
歐洲歷史在十月革命時期是個轉折點。在此之前,雖然馬克思他們喊了無數次共產黨革命,但是資本家們憑藉安插密探編練軍隊等方式取得了絕對優勢,所以他們痛恨革命但不畏懼革命。然而十月革命以後一切都變了。沙皇俄國,這個多年來充當歐洲憲兵的國家竟然搖身一變成了紅色革命基地!在協約國騰出手來的第一時間,他們不顧自己筋疲力竭就立即組織了幹涉軍。當時,連中國的北洋政府都組織了幹涉軍。日本也組織了。對於這個情景我們可以套用一句口號:
「全世界的資產階級都團結了起來。」
然而全世界資產階級的這一次遠徵失敗了。協約國畢竟剛打了一場狠的。德國都爆發革命了,匈牙利也一度建立了蘇維埃共和國,各國都暗流湧動,打是打不動了,於是世界迎來了巴黎和會安排的二十年休戰。
隨著蘇聯的建立、穩固、發展,特別是隨著一五計劃的實施,社會主義開始在世界範圍內形成強大的影響力。
在這個時候,擅長在群眾運動中安插密探的資本主義帝國們捕捉到了這個機會。社會上出現了一批形形色色的打著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旗號政黨。在德國,一個很不起眼的、只有幾百人的小黨引起了當局微不足道的一點注意,於是一名退伍軍人進入了這個組織——以後的歷史就是希特勒崛起的歷史了。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一般認為,在最初,二戰是一戰的延續,隨後轉化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但是二戰有著和一戰截然不同的特色。其中之一,就是二戰有明顯的設計感。
比如說,一戰爆發時,奧匈帝國固然有進行戰爭的企圖,英法俄德都有戰爭的意志,但是戰爭發起較為倉促,各方準備都不十分充分。塞拉耶佛街頭的一聲槍響,各國紛紛宣戰,戰爭很快就打起來了。背後固然有列強爭奪的深層原因,但是終究是有點倉促的,有些國家事先甚至沒有戰爭準備。但是二戰就不同了。二戰爆發時,各國都有了自認為較為充足的準備。比如波蘭,認為自己是法國的盟國,可以聯合法國攻滅德國,然後挾大勝之威,攻滅蘇聯(是為平獨鎮露)。比如法國,認為馬其諾防線固若金湯,以解除與波蘭的同盟為要挾強迫波蘭向蘇聯開放國土,以為蘇聯和德國直接接觸以後馬上就會爆發大戰,從而兩敗俱傷,然後趁虛而入,席捲德蘇。比如英國,以為既然拒絕了蘇聯的集體安全條約,德國一定會攻打蘇聯,二戰一定會爆發,自己就可以漁翁得利。比如蘇聯,以為自己秘密與德國訂立密約,兩國在解決英法問題之前不會開戰,避開了英法推動德蘇戰爭的陷阱,自己就可以從容備戰。比如德國,以為利用英法之戰略,順水推舟,挾英法之勢吞併歐陸各國,實力膨脹之後就可以以突然一擊橫掃歐陸,最終攻滅蘇聯。各國都有自己的小算盤,而這些算盤的核心,卻是蘇德戰爭。
二戰為什麼會以蘇德戰爭為核心呢?
我認為這個關鍵,就是隨著蘇聯建設事業的快速發展,資本家對人民革命產生了真切的恐懼感,因此迫切需要鎮壓人民革命。
一戰時期的幹涉規模相對較小,因為他們自身缺乏力量,並且對紅色革命的威力缺乏足夠的認識。都了二戰前夕,蘇聯工業能力迅速攀升到歐洲第一世界第二,這個時候資本家們已經感受到了共產主義革命的力量,迫切渴望擊敗蘇聯。而這個時候他們就要培養一個代理人,一把刀。希特勒就是這把刀。
英法一直在武裝德國。儘管英法說什麼他們出賣捷克為歐洲帶來了和平。但是主張法蘇建立軍事互信、遏制德國擴張的法國外長的悲慘遭遇告訴我們,這就是糊弄人的謊言。史達林之所以最終放棄信任英法、放棄集體安全的主張,就是因為英法已經用血告訴他們:這不可能。
二戰,對蘇聯來說,就是第二次十月革命,就是第二次抵抗幹涉軍。只不過這一次的幹涉軍,不再是由多個國家組成的協約國,而是吞併了多個國家的德國。
蘇德戰爭不是帝國主義戰爭,蘇德戰爭說是一場反法西斯戰爭,蘇德戰爭其實是一場階級戰爭。
德國是世界資產階級的代理人,蘇聯是世界無產階級的代表。蘇德戰爭之所以規模如此巨大、對抗如此慘烈,關鍵就在於這是一場階級血戰。
然而,在這個關鍵時刻,有著「通共」嫌疑、晚年遭到美國情報機關嚴密監視的羅斯福,在蘇聯頂住了德國的猖狂進攻之後,選擇了援助蘇聯。
這個時間點很微妙。再早一點,就是在未決出勝負前選邊站;再晚一點,蘇聯的勝利就與美國關係不大。羅斯福是個精明的人。
美國的選擇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們可以選擇摘取英法用鮮血精心栽培的桃子,自己卻又不必流太多血。羅斯福是個精明的人,只不過他的繼承者們都很愚蠢,居然和蘇聯真的鬧崩了。美國的情報機關居然會盯著他,真是盯錯了人。
等到一切塵埃落定,二戰結束,德國人以整個歐洲的資產階級武力進攻蘇聯,慘遭失敗。到了這個時候,黑鍋,就毫無懸念的落到了德國頭上。
一切都是希特勒個人野心勃勃,一切都是德國民族主義狂熱,一切都是德國造成的。英國的綏靖,法國的投降,英法對盟國的徹底出賣,都不是原因,只有德國是原因。
法國政府逼迫波蘭開放領土的時候,只是德國野心勃勃嗎?英法聯手逼迫捷克向德國屈服的時候,只是德國野心勃勃嗎?
真正野心勃勃的,是英法啊。
他們想要的是一場針對蘇聯的戰爭。只不過他們沒想到,希特勒畢竟是個德意志人,他的民族性要求他首先要確保勝利者是德國而不是英法。所以他在解決英法之前是不會進攻蘇聯的。事實上希特勒迫降法國之後,對英國的進攻已經嚴重到英國主動將大量的軍事基地和工業機密送給美國的地步了。美國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來源於這些寶貴的財富。
無論如何,德國作為白手套,在失敗之後是一定要被出賣的。所有人都歸罪於他。
曹髦被殺,賈充受賞,司馬昭得意,成濟族誅。
千夫所指,無疾而終。德國在二戰後的命運,就是這樣一個黑鍋命運。
其(英)他(法)國家?鍋已經甩出去了,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