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馬拉松運動蓬勃發展,中國田徑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經中國田協認證的馬拉松賽事達到357場,參與馬拉松人數也在不斷增長,2019年參加全馬和半馬人次已經超過210萬。
近日,中國田協與華米科技(NYSE:HMI)共同製作的《中國馬拉松跑者研究藍皮書》在2020年中國田徑協會九屆五次代表大會上發布。該研究基於華米科技旗下智能設備(包括Amazfit智能手錶、智能手環、體重秤、體脂稱等)和Zepp數字健康管理平臺所採集的大數據,覆蓋人群廣泛,總樣本量超六百萬,分別從參與人群畫像、BMI、心率、睡眠、配速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這也是雙方共建的「田徑運動聯合實驗室」發布的第一期研究報告。
中國田徑協會副主席祝仕興表示,馬拉松賽事一直備受社會關注,了解目前大眾參賽者的身體素質情況和跑者的賽中表現、賽前及賽後的身體變化等數據,對於大眾跑者的身體健康研究以及普及科學的跑步訓練方法具有客觀、科學的指導的意義。
藍皮書顯示,從Zepp數字健康管理平臺的整體馬拉松跑者的畫像來看,半馬跑者、全馬跑者中男女比例依次約為8:1 和10:1,難度越大的賽事,男性群體的比例越高。跑步是一項非常親民的運動,大多數人可以通過訓練參加半程、全程馬拉松,所以各個年齡段跑者分布相較其他運動均勻,現在也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馬拉松賽事中,數據分析發現,半馬和全馬的跑者中,90後、00後跑者的佔比分別達到了30%和24%。
BMI是衡量人體胖瘦程度和是否健康的重要標準。通過對比普通人群和馬拉松跑者的BMI可以發現,馬拉松跑者的BMI比普通人更標準,全馬人群的指標優於半馬人群。女性馬拉松跑者的BMI標準指數整體優於男性,普通男性BMI超標情況比男性全馬跑者高出4倍。
馬拉松跑者中,超過七成的人群身材標準,而非馬拉松跑者人群達到標準BMI的人群還不到六成,馬拉松跑者BMI中度及重度超標人群佔比也更少。雖然馬拉松人群中也有BMI超標的肥胖的群體,但是這一比例遠小於非跑者人群。
馬拉松參賽者在比賽日前後往往都會進行針對性的訓練、比賽日前後跑者的遷徙行為(前往異地參賽)及飲食變化等都會對身體產生影響。分析發現,在比賽的前後7天內,全馬跑者的平均體重均低於半馬跑者。整體來看,賽前馬拉松跑者的BMI呈下降趨勢,賽前2天有略微上升,可能與賽前2天內補充碳水相關,賽事當天BMI降至最低,賽後2天可見上升,可能與賽後幾天充足補充碳水及及賽後恢復期減少運動量有關。賽後3-4天左右,BMI會隨著逐步恢復日常運動量開始下降,並且略低於賽前平均水平,這應該與恢復日常運動量的持續消耗有關。
從跑者的睡眠情況監測分析來看,普通人睡眠日均時長整體略高於馬拉松跑者,全馬跑者的睡眠時長比半馬跑者平均每天少5分鐘,但馬拉松跑者的睡眠得分卻高於普通人群,睡眠質量更好。
在馬拉松賽事日前後,完成馬拉松前2天跑者睡眠得分有小幅下降情況,可能與去往參賽地在途,或與完成馬拉松前情緒波動等有關。馬拉松跑者在馬拉松賽前1天睡眠時長最短,完成馬拉松當天基於身體恢復與睡眠補充需要,在當天睡眠時長明顯增加,之後睡眠時長情況逐漸恢復至與賽前日常一致。
心率是跑者最為關注的指標之一,在運動中保持適當心率範圍運動效果更好,也可有效的避免損傷。大數據分析發現,跑者在半馬中使用較高強度心率完成比賽的佔比更多,賽事中心率高低波動更小。全馬起跑後,前半程跑者心率均呈逐步上升至水平線趨勢,跑者心率在賽程20公裡前後開始出現明顯分化,隨著裡程的增加,用時越久的跑者,心率強度下降情況越明顯。完賽用時越短,高強度心率持續輸出越久,全程心率較為平穩,反之,完賽用時越久,心率強度下降越多。
華米科技是全球領先的智能可穿戴創新企業,同時也提供基於雲的健康服務。截至2019年8月,公司的智能設備全球累計出貨量已經超過一億臺;2020年前九個月,華米科技智能可穿戴產品全球出貨量達3240萬臺,同比增長了17%。
今年5月,中國田徑協會與華米科技籤署了正式的合作,共同組建田徑運動聯合實驗室,實驗室以健康運動為目標,分析研究國家田徑隊專業運動員和普通運動愛好者的海量數據。未來田徑運動聯合實驗室將基於智能可穿戴大數據以及Zepp數字健康管理平臺,發布更多的運動健康研究發現,幫助人們在IoT和人工智慧時代進行更健康、更有效的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