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公布的《2019中國馬拉松藍皮書》相關數據顯示,從年齡特徵看,參加全馬比賽的選手數量和成績都是中年人佔據優勢,放眼全世界,最愛跑步的歐美和日本,也都是類似的——基本中年跑者跑的最快,馬拉松的平均完賽成績4個半小時。
根據2019馬拉松大數據成績最差的跑者年齡段為24歲以下和65歲以上的跑者,成績最好的為45-49歲的跑者。看起來有點難以接受,24歲正是精力豐富的時候,竟然跑不過中年人。其實這都是有客觀原因的。
01 堅持訓練
馬拉松最考驗有氧能力,而人類這個物種,(如果堅持鍛鍊的習慣)有氧能力一直到60歲都能維持在極高的水準,而後才開始明顯衰退。相比之下力量、敏捷、反應、肌耐力……都是青春飯。所以相比較而言,馬拉松、鐵人三項的職業精英選手,比其它職業選手年紀都偏大。其它運動的選手30+就進入生涯尾聲,而馬拉松30+可能正好是巔峰狀態。所以長期訓練可以讓你的耐力提升。
02 投入和成績成正比
業餘跑圈有句話叫,如果你想跑馬拉松,最好能保證每個月的跑量能達到200公裡至少。平均下來每天得跑7公裡。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一周7天,能做到跑3休4甚至跑4休3已經是比較高頻的訓練了,更專業些的還能做到跑5休2、跑6休1甚至一天多練。
這就意味著馬拉松需要投入極多的時間,且這種投入必須是持續的。停止訓練後兩周時間,有氧能力就掉的沒法看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在馬拉松這行不通。這樣一算,平均下來至少一周得有3-4天、每天拿出超過1小時在跑步上面。
中年人比年輕人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而中年人比年輕人有更多的經濟上和時間上的充裕等有利條件。所以跑馬拉松的中年人會比年輕人多,中年人花在跑步上的時間也會比年輕人多,在絕對人數和平均成績上肯定會超過年輕人,這也是為啥統計數據上年輕人跑不過中年人的原因。
03 身體僵硬
加拿大運動生理學家做過一項研究,發現身體越僵硬,跑步經濟性越好。跑步經濟性越好,跑起來越省力,也就越能跑出好成績。
跑步經濟性是指在特定的配速下,身體消耗能量的多少。跑步經濟性越高,說明能量消耗越少。就拿基普喬格來說,他的體能訓練師曾說他的身體如木樁般僵硬,可見柔韌性特別差,但跑步經濟性非常高,跑動的時候幾乎沒有浪費任何能量。所以能在34歲、35歲「高齡」依然打破世界紀錄,甚至跑進2小時。
那這跟中年人有什麼關係呢? 因為人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只會變得越來越僵硬。「當你的年齡增加,肌腱就會變得越來越僵硬。」研究人員說,「年齡越大,跑步經濟性越好,也就跑得越快。」所以,上了年紀的人總是能夠跑出不錯的成績。不過,這也有可能是長期訓練帶來的結果。
所以說,跑者未必需要很好的柔韌性。如果體前屈動作摸不到腳趾,也不用太擔心,相反你會跑得更快。儘管僵硬的身體有利於提高跑步經濟性,但也不能太僵硬,否則容易受傷。對於業餘跑者來說,保持適度的柔韌性是有必要的。跑後仍需要做拉伸運動,因為拉伸可以緩解肌肉緊張,預防受傷,不過動作幅度不需要太大。
04 跑步枯燥
24歲以下業餘選手平均成績不如40歲的業餘選手,主要原因在於馬拉松運動的特殊性,職業和業餘都是如此,不在於是否訓練是否跑步。沒有長時間幾年的訓練,能出好成績麼?對於24歲以下的業餘選手而言,馬拉松好像有些枯燥。打籃球,足球,羽毛球,這樣帶有社交性質的「多人運動」更受年輕人的歡迎。愛運動的年輕人中選擇跑步的比例是極少的。小編作為一個年輕人,其實覺得馬拉松這樣長時間重複性的運動確實有點枯燥,跑半馬都有點無聊,跑全馬跑什麼?只能跑個寂寞呀!
關注我,帶你了解更多體育資訊不迷路!